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务实创新,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务实创新,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省国土面积10.55平方千米,为全国的1.1%。到2017年,全省创建12个美丽乡村示范县。浙江省的主要做法是:(一)加强多方保障,持续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为重点,加强村庄环境整治,2013年全省基本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务实创新,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浙江省国土面积10.55平方千米,为全国的1.1%。境内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耕地面积3120万亩,是全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橘竹制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7年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657万,其中乡村人口1810万,现有建制村2.7万个,城镇化率为68%。

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起步于2003年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从2003年到2007年,为示范引领阶段。主要是选择1万多个建制村,全面推进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五年建成1181个全面小康示范村和10303个环境整治村。二是从2008年到2010年,为整体推进阶段。主要是把整治内容拓展到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建设,形成了农村人居条件和生态环境同步建设的格局。三年对1.7万个村实施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第一轮村庄整治。三是从2011年到2015年,为深化提升阶段。主要任务是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四美三宜二园”(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家园、市民休闲乐园),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五年创建58个美丽乡村示范先进县。四是2016年以来,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主要任务是推进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美丽乡村建设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形态美向制度美转型。到2017年,全省创建12个美丽乡村示范县。

15年来,浙江省坚持久久为功,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省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建设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500多条,建设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12个。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均等化迈进,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100%,生活污水治理建制村覆盖率达到85%。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05∶1。农村大地“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一县一品牌”,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

浙江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多方保障,持续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共建、社会参与、农民支持的建设体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持之以恒抓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里成立了党政负责同志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省里每五年出台一个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加强工作指导。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性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部署工作,各县(市)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上表彰先进县(市)并给予奖励。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把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党政干部考核和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根据职责,主动作为,通力协作,围绕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配套项目、加强服务,形成工作“一盘棋”。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根据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任务和项目,各级财政配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我们考察的湖州市南浔区、安吉县都安排了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农村垃圾处理,乡镇按1∶1的比例配套,两地财政支持分别达到农民每年140元和160元的标准,农民个人每年只缴纳12元费用。2003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超过1800亿元。省级财政坚持财力下沉,加大对县(市)的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重点向加快发展地区倾斜。三是营造支持氛围。加强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鼓励浙商回归创业,动员社会各界对口支持,形成合力共建“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全域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指导建设。浙江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发展、指导建设、优化布局、配置资源等基础作用。一是城乡一体编制村庄规划。确定200个省级中心镇、4000个中心村和1.6万个规划保留村,形成了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骨架的城乡空间布局体系。按照村庄布局规划定位和不同类型村的区位条件、经济状况、人文底蕴,分类确定村庄的人口规模、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分类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实现了保留村规划全覆盖。二是加强规划统筹。按照能落地、可实施和条上规划配套、块上规划衔接的要求,形成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与土地利用、城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等相关规划相互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三是突出规划管控。始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再施工,推进多规融合在村一级的落实。推进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全覆盖,每个乡镇都有一名驻镇规划师,有条件的乡镇每个村都有一名驻村规划师。加强督查指导机制,每年开展两轮乡村规划建设督查指导。(www.xing528.com)

(三)推进全域整治,促进村容村貌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浙江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村道硬化等为重点,加强村庄环境整治,2013年全省基本实现村庄整治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和绿化、洁化、美化)行动和全域性整乡整镇环境综合整治,每县每年启动2至3个连线成片创建区块,把一个个“盆景”连成一片片“风景”,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以来,聚焦农村垃圾、农村污水处理等,全面推进“环境革命”。一是抓好农村垃圾革命。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体系,并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完善了村庄常态保洁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分类处理,在全国率先颁布《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全省41%的建制村实行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二是推进农村污水革命。2014年起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三年投入资金350多亿元,完成了2.3万个村生活污水治理,510万户农户生活污水实现截污纳管,规划保留村覆盖率、农户受益率分别为100%、74%。推行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乡镇政府为管理主体、村级组织为落实主体、农户为受益主体、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服务主体的“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制度,确保一次建设、长久使用、持续发挥效用。率先启动农村厕所革命,每个建制村都有1座以上公厕。全省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6.7%。开展农村劣V类水剿灭战,全省劣V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劣V类小微水体基本消除。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滩长制,统筹实施清水河道治理等工程,根除水底污染源。三是加强农房风貌引导。全面开展“无违建县、乡、村”创建,清除农村违法建筑,做到新增违法建筑零增长。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建房管控,实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农房限高(安吉县规定农房高度不能超过12米),落实农房通用图集、带方案审批、农村建筑工匠分类分级管理等制度,建设具有乡土气息、江南味道、浙江气派的“浙派民居”,推动实现农村风貌、乡土建筑与自然山水相协调。

(四)严格生态保护,打造美丽乡村的绿色底色。浙江省坚持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乡村。一是实行生态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率先实施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山区小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省优质水提升、劣质水下降,森林覆盖率、平原林木覆盖率分别达61.17%、20.01%。二是建设现代美丽田园。实施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完善绿色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率81.9%。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农药化肥使用量比全国提前7年实现“零增长”并持续减量。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全省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实施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推进平原绿化、村庄绿化。实施耕地保护工程和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五)促进城乡融合,不断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把“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牛鼻子”,不断创新工作,加强制度供给。一是大力培育建设中心村。2011年以来,启动省级重点培育建设中心村项目,先后共培育省级重点中心村1200个。在项目实施中,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异地搬迁,采用村庄搬迁、宅基地互换置换、经济补偿等办法,引导撤并村、小型村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特别是中心村配置,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人口居住集中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了一批环境整洁、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全省建制村数量从新世纪初的3.5万个减少到目前的2.7万个,占建制镇总数30%的中心镇集聚了50%以上的城镇人口,占建制村总数12%的中心村居住了28%的农村人口。二是完善提升公共服务。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级延伸,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在服务中心延伸集成,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等与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联动建设城乡路网、管网、河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三是守住安全底线。把安全理念和防灾减灾要求全面融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强化各类安全隐患点排查和治理。完善了农村消防、防汛防台、应急救援、气象为农服务等安全体系。

(六)注重文化传承,不断提高农村精神风貌和农民文明素质。浙江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保护、弘扬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为美丽乡村注入灵魂。一是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持续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全省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916家。收集整理家规家训,推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规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把垃圾、污水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自觉遵守。二是保护历史文化村镇。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村总数居全国第三位。从2012年起,每年启动一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对重点村给予每村500-700万元补助和15亩建设用地指标支持。目前已开展6批259个重点村、1284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一大批濒临消亡的古村落重放光彩。三是弘扬乡土文化。深度挖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和民族风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炼体现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民间技艺,深入实施《千村故事》“五个一”行动计划,发掘继承创新雅俗共赏、兼容并蓄的乡土文化,努力留住乡愁记忆。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的桑基鱼塘所在地,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该村设立了名人馆,展示村史、名人事迹,弘扬渔桑文化、古村落文化和耕读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观光游览。

(七)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始终坚持把农民富裕幸福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发展的优势,促进农村特色经济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依托整治抓转型。充分发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倒逼作用,治理小城镇“低小散”块状行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我们考察的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地处山区,过去依托丰富的石灰岩资源,炸山采矿,兴建水泥厂,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但是过度的开采却带来了极大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他们痛定思痛,先后关停矿山、水泥厂及一大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决定发展休闲旅游,先从基础设施改造开始,再建设美丽乡村,然后同步跟上产业,打造景区、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大力完善休闲旅游产业链。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临余村视察,对余村走生态发展之路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使他们深受鼓舞。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余村青山环绕,绿水绵延,休闲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年轻人就近创业就业,村里还建起了文化礼堂、电影院便民服务驿站,农民住上了别墅,真正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福利。二是因地制宜强产业。立足各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和产业基础,探索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工旅结合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乡村旅游养生养老运动健康等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多渠道增收。我们考察的南浔区、安吉县,所有的村都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了主导产业。南浔区双林镇向阳村开发“休闲农家民宿、水乡渔家文化、南方特色美食”等新业态经济,成为湖州市样板村。2017年,全省农家乐营业总收入353.8亿元,增长20.5%;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06.2亿元,增长27.8%,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1.64万个,建制村覆盖率60%。三是创新理念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其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们考察所到的村庄,都感到基层党建充满活力,基层党组织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引领作用。安吉县林峰街道横山坞村实行“党建+经济”四步工作法,即经营山水“卖风景”,大力发展村级旅游经济;整理土地“挖元宝”,大力发展村级农业经济;开发实体当“房东”,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创意体验“聚人气”,大力发展村级文化经济。该村仅农业观光、休闲民宿等项目和发展物业经济,每年就为集体增收近250万元。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大力实施“田园党建”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开拓村庄经营新模式,实现了强党建、兴产业、富百姓多赢,村集体经常性稳定性收入由2011年的1.8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35万元左右,村集体资产也从几十万元增加到1.5亿元,农民纯收入从2011年的1.9万元增加到3.56万元。全省年收入10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从2016年的6920个下降到1867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