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尽心下》引诱您挖掘深造之道

《孟子·尽心下》引诱您挖掘深造之道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尽心下》孟子在谈学习的问题上,有一段特别深刻的话,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就是不管学什么,要学最根本的规律、最根本的思路、最根本的原因和归宿、最根本的道理。原来孟子说的左右逢源,恰恰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当中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榜样、想法、逻辑变成自己的精神资源以后,怎么干怎么合适。孟子说的这个学习,要求是非常高的。孟子认为,在学习当中道才是主体。

《孟子·尽心下》引诱您挖掘深造之道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尽心下》

孟子在谈学习的问题上,有一段特别深刻的话,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就是不管学什么,要学最根本的规律、最根本的思路、最根本的原因和归宿、最根本的道理。所以要想深造,就不光是学到具体的知识,或者获得某一种信息,而是得到一个对于道的体悟。而且这个体悟是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体会、靠自己的思索、靠自己的感受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习的根本就是把你原来的精神内涵、精神结构、精神世界里没有获得的那种能量、智慧变成你自己的能量、智慧,变成自己的东西。

“自得之,则居之安”,这个“自得”既是自得也是得自,就是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身上的东西,这时候待在那儿心情是安定的,是自信的,是有定力的。“居之安,则资之深”,如果在那儿能够待得心安平静、自信深沉,在这种情况下,精神资源就运用得深,所具有的精神能力也比别人深,考虑问题的深度也比别人深。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如果有很深厚的精神资源了,那么用起这些精神资源来,怎么用都对,左右逢源。经过这几千年的变化,人们对“左右逢源”的理解,跟孟子的原意有点不同。“左右逢源”是说人特别机灵,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哪儿都能够适应环境,今天往左说,明天往右说,怎么说怎么好,怎么说怎么有理,自己没有固定的人格、没有固定的见解。原来孟子说的左右逢源,恰恰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当中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榜样、想法、逻辑变成自己的精神资源以后,怎么干怎么合适。

我们打个比方,学打乒乓球,学会了发球,学会了在什么情况之下提拉攻击对方的上旋球,但是这些东西还不算你的本事。什么时候算成你的本事呢?就是你能用这些基本的技能,将这些基本的技术能用在实战上,打起球来,对方抽到你的左边,你能够打回去;抽到右边,你能够打回去;给你一个上旋球,一个冲击力很大的球,你也能顶回去;给你一个小球,球跳起来,都出不了案子,你也能够抢着回过去。这个时候打快节奏、慢节奏、正手反手、进攻防御,怎么打怎么对,就叫左右逢源了。

就是说你学到了东西以后,你已经融会贯通,自然而然地变成你的本能,变成你的一种生理的反应。到时候看到什么,自然就有最正确的应对的方法,自然就有最聪明的应对的套路。而且你不怕对方的变化,不怕外界对你的挑战时时地转变,时时地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你都不在乎,你都能够该怎么办怎么办,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候就算是左右逢源了,也就算是融会贯通了,也就是学而自得,所学的能够变成自己的血肉、自己的神经、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品质了。

孟子说的这个学习,要求是非常高的。孟子认为,在学习当中道才是主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如果这个社会挺好,挺有秩序,挺有章法,那么各种的道理、各种的逻辑、各种的学问都是为人而服务的;如果天下无道,正处在动乱之中,只好以身殉道。就是天下无道,按规矩办,按章法办,按正义办,是以身殉道。为了这个道,不怕付出代价,付出牺牲。这就是在学习当中,学道应成为主体。

孟子又说,比如说一个木匠,或者是一个车匠——做车的人,他能教人规矩,但不能使人巧,教了半天,实际上是教规则。他很难教使巧,因为使巧指的是随机应变,巧妙是指已经炉火纯青,怎么做都合适,自然就会有最正确的反应和应对,所以说师傅教给的是规矩。

木匠教给的是锯应该怎么使,锯齿应该往哪个方向,拉锯的时候胳膊怎么使劲,腿怎么使劲。这些能够把一个人变成能工巧匠吗?能够把一个人变成高级的艺术型的匠人吗?能使一个人变成大师吗?这些都做不到,这要靠一个人的消化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把外部的知识变为自己思维的能力。

孟子还爱说带点讽刺的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贤明的人靠自己的明白教别人明白,“昭昭”就是很明亮、很明白、很通透的样子。自己什么事都明白通透,都说得清楚,这样才能让别人明白。孟子提到东周时候乱套了,那时候净乱打仗。他说现在有一帮人,“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糊里糊涂,但是还想让别人明白。糊涂人偏偏要教明白人,以期让明白人变得更明白,其结果当然是糊涂人越教,明白人也变糊涂了,糊涂人更糊涂了。

讲到这里,我们再回想一下,我原来讲到孔子论学的一些话,孔子是非常结合实际的人,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念书和上课,学习是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对挑战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从对方那儿搬一些东西贴在自己身上,而是把对方的东西进行选择,有所消化,变成自己的营养,变成自己的智慧,使自己能够和自己见到的那些贤明的大人物、人才一样,会处理问题,会分析问题,能够做好一切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学习是活的学习,学习是自己要有主体性的学习,学习是要把外部的一切知识变为营养的选择与消化的过程,也是学而时习之的过程。学了以后还不算完,要让它变成实践,变成自己的风度,变成自己的作风,变成自己的性格,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必须爱学习,不要怕学习,看着哪儿好,都可以去学习,以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社团、一个地区也是这样。要有学习精神,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谦虚地学到自己身上,通过学习使自己茁壮成长,学到手了就是自己的文化的一部分。

我常常举这样一个例子,从意大利买1万双皮鞋,卖1双就剩下9999双了,但是如果学到的是它的制鞋技术,而且能结合中国人的脚形,制造出中国人所喜爱的皮鞋,就是中国的制鞋技术,就是我们成功的表现。

高铁技术我们也是从国外学的,到了中国以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在中国已成为全世界高铁发达的国家之一。我们还能够把这方面的经验、技术传播出去,帮助其他的国家来建高铁,这都证明了学到是好事儿。再比如说互联网也并不是中国发明的,但是把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把手机银行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把网购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确实证明了善于学习,善于吸收好的东西,才能够发展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够发展一个社会。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孟子论学里专门讲到以书为友和知人论世。我们先讲知人论世。孟子提出了“颂其诗”,就是如果读了或者朗诵了、吟咏了别人写的诗,又“读其书”,又看了他的书,就不能够不知道他的为人,不能够说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要知人,要知道这个作者,还要论世,还要考虑他是在什么样的世道下,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世情世道?他有一些什么样的遭遇和经历,才写出这样的诗来,写出这样的书来?知道这些才能够加深对他的诗、对他的书的理解。

这个说法已经被国人所接受,而且多年来大家几乎都按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读书,尤其是欣赏文学作品。至于其他的说法,如“我们只管文本”,西方有这种说法,我们不管他是谁,这个也有它的特殊的意义。但是在中国不怎么吃得开,在中国吃得开的、能够被接受的,恰恰是知人论世的主张。

苏轼有一句名言,叫“文如其人”,说的是看一个人的文章,就能够想象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书法家甚至提出“字如其人”,就是不看文章内容,光看看他的书法、他的字,也能够想象出这个人来。譬如说他是比较怯懦的、软弱的,还是非常强势的、非常勇武的;他是非常健康,所谓气盛的,还是多病的、多疑的,都能看得出来,所以我们始终把人与文和书联系起来。

我们常常读到一些很有名的作品,比如李后主那些很悲哀的作品,“多少恨,昨夜梦魂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到这些,还应该知道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最后死在了敌对势力手里,知道这些我们就容易理解他的作品。

又比如我们读《红楼梦》,也知道其主要作者曹雪芹,他的家族也经历了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到树倒猢狲散、衰落完蛋的过程。我们了解知道了作者的身世,就能够理解他写的这些东西,有着怎样的真情实感、沧桑之感,而且还有一种空虚虚无的感觉,因此知人论世被接受了。

孟子还有一个主张,我们反倒重视得不够。他认为读书如同交友,乡里非常美好的读书人,会结交乡里美好的读书人,美好的人和美好的人很容易结交在一起。一个诸侯国家里非常好的读书人、人才,会和这一国的人才成为朋友。一国的人才,会和全天下的人才保持某种友谊交往。这里面有点级别的意思了,有乡级人才、国家级人才,还有天下级人才。

结识了天下人才,还会感到不满足,还要追求古代的圣人,追求古代的人才,追求古代的大人物。这样就要读古代的诗,读古代的书。你无法交到活着的古人,但是他的诗书作品你可以交得上,它们也可以成为你的朋友。读古代的书就好比交上了古人朋友,读古代的诗就好比交上了古代诗人这样的朋友,这个说法非常可爱。

现在我们为鼓励大家读书,有很多美好的说法,比如知识就是力量,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古代也有各种说法,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虽然这些说法有的稍微功利一点,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为鼓励大家读书,是可以理解的,是好事。

孟子说读书是交朋友,是交古代的贤人圣人等大人物。交朋友这个说法很可爱。他把书看成是活的东西,把读书看成一种互动。就是在书里发现一些美好的东西,这是你的发现,是你的创造,甚至于加上了一些理解,加上了一些整理。因此读书也是在发现书,反过来说,也是书在跟你交流,虽然作者已经不在了,但仿佛是你仍然和这个作者在那儿切磋一样。

孔子说切磋,孟子说交友,以书为友,读书如交友,这真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说法。可以看出来,孔子也好,孟子也好,特别重视把读书当作学习,当作和活人的关系。读书不是和死书来交流,而是和活人来交流。

孔子说见贤思齐,这里贤指的当然是活人,见到好的活人,或者见到异乡异土的美好的生活习惯、生活知识、生活阅历,甚至于看到其他诸侯国家的美好的东西,我们都要看齐,都要学到手,都要吸收过来。孔子认为这才叫学习,学习是互动的学习,不是读死书,不是死背硬记。

这些说法真是非常美好,而且也有圣人的特色。读书如交友,诗书如友,我们要诵诗读书,要知人论世来加以理解。交友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一致的时候,也允许有不一致的时候,就是说我们读书,对书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不是说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不一定。

孟子还有一句名言,叫作“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上写的你全相信还不如没有书。但是请注意这里说的书,不是我们现在泛指的书,具体指的是《尚书》。《尚书》记载的是古代的一些事件、一些掌故、一些大人物的名言论点及一些流行的说法,等等,是很重要的书。(www.xing528.com)

孟子为什么会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孟子看了《尚书》里面的几页,这里页是竹简的页,不是现在纸张的页,那时候的书都是刻在竹片上的。《尚书》里面有一段叫作《武成》,孟子说《武成》这段,不要完全相信,能相信的,也就是三页,更多的地方不要信。他是指什么呢?

《武成》里边描写周武王怎么样打败商纣王,说打得太激烈了,太惨烈了,打到血流漂杵(就是血流成河,木头棍子之类的都漂起来了,死了那么多人,流了那么多血)。但是孟子说,他不信这个,你们也甭信。武王伐纣是正义的,人民是拥护周武王的。商纣王已经丧尽人心,自取灭亡。这种情况之下,哪至于血流漂杵,哪至于血流成河。得多少人流血才能够把一个东西漂起来,哪怕把一个木棍漂起来。

当然后世研究得出《武成》也是伪造的,也不是当时的事情。另外遇到这种情况,我有时候觉得孟夫子有点较劲,他说这是正义的战争,正义的战争就不流血了?就顺利了?就不用打了?就死不了那么多人了?这话很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反轴心国家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抗日战争也是正义的战争,但是照样要付出很大的牺牲。但是说血能漂起一个木头棍子来,这又说得太玄乎了。具体能不能,我们不必去争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读书,还得分辨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哪些是能够接受的,哪些存疑,这个讲得很有道理。这句话传下来以后,人们的理解不是指书经,而是指书本,简单地说就是不能搞教条主义。这方面毛泽东主席写过大量的文章,说不要搞本本主义,连说三遍要不得。因为如果什么事不结合实际情况,而只是查书,查教条,引用伟人的语录,很可能把事情办坏。

最后让我们自问一下,我们读书时有没有也怀疑过作者的一些观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咸丘蒙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

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孟子·万章上》

孟子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耳目之官不思”,耳朵能听,眼睛能看,但是它们并不会思考。“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看也好听也好,都是接受外界的东西,而外界的东西也许会给你某些错觉,或者是受到某些蒙蔽,或者是给你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去,有这种可能。

“心之官则思”,而心是能够思考的;“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能思考,能分析,就会获得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就能够有所分辨,有所选择。可是一个不思考的人,就没有分辨和选择的能力,就得不到真知灼见。

“此天之所与我者”,老天爷给了我一颗心,让我这颗心能够思考,这是指人的能力,指人的智慧。当然我们首先碰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我们都知道,我们思考是靠大脑,并不是靠心。心脏是供血的,它不见得有思考的作用。但是这事一句话还说不清楚,因为中国人的这个“心”字,除了思考,还有感情,还有感应,还有反应,甚至于还有某些精神的作用,所以中国人这个“心”表达的东西又和大脑不完全一样。

这个“心”里包含的东西还有很多,某种意义上说,心是指人的一个主体,一个精神的主体。所以“心之官则思”,也许更应该解释成,以大脑为主的,在大脑统率下的,这个人的整个的主观的自我,这个东西它是要思考的,它不仅仅是思考,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

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孟子的这段话是针对二十一世纪初的我们所讲的,为什么?现在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发达了,很多时候我们不用看书,我们就依靠多媒体,诸如看视频、听音频,在手机上什么都实现了。这样思考这个东西又反倒有可能被排挤。

比如看《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且得费劲看,不但要看,而且要不断地思考。因为用文字表现出来,它并没有什么直观性,关键要自己想象,里面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在脑子里面,经过一个想象的过程,经过一个调动自己的经验的过程,经过对语言文字符号的特殊的敏感,才能得到一些东西。

但是看电视剧,又歌又唱,又是漂亮女孩,又是各种风景,很容易接受。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他们所说的《红楼梦》是他们看过的电视剧,他们没看过书。甚至于还有人认为看书很麻烦,看着很费劲,看不下去。

孟子告诉我们,靠眼睛看的,靠耳朵听的,常常被遮蔽住。看了这一眼漏了那一眼,听了这一嗓子,漏了那个声音。恰恰通过语言,通过文字,能够活跃思维,用想象力、分析力、辨别力,把这些东西用在读书上,用在学习上,才能真正有收获,才能获得真理,才能够获得高尚的情操,才能够获得许许多多的知识,不看书,永远得不到那些东西。所以孟子的这一段,就是强调学习要有心功,要把自己的精神能力、自己的精神世界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这一点说得太好了。

孟子还举这样的例子,人要有恒心,他说学习好比培育一种植物,即使这个植物很容易成活,比如花盆里面有一株万年青,掰下一片叶子来,插在土里它都能长,可是你一曝十寒(曝,有的原文写的是暴,就是暴露在太阳底下,就是晒太阳),晒上一天,让它见一天阳光,其他十天都在阴冷的地方,这个植物也很难茁壮成长了。一曝十寒,形容一个读书的人,今天忽然劲来了,读了一个钟头书,之后十天都不读,这样没有恒心的人,不能够真正学到东西。

孟子还讲了一个例子,说下棋不算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但如果不一心一意学,就学不会。弈秋是全国下棋高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地在下棋,另一个人一心以为鸿鹄将至,一直觉得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有只大雁要飞过来。一边下着棋,一边想着、等着一只大鸟从脑袋上飞过,这样的人棋能下得好吗?要专心,学习不专心致志,那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心功。第一,你得用心,就是说“心之官则思”。第二,你得有恒心。第三,你还要专心。

关于学习,尤其是关于诗的解释,孟子还有一个说法,叫“以意逆志”,就是要善于调动自己的心意来分析,来解读诗人的志向、诗人的所指,是怎么回事?孟子的一个弟子咸丘蒙问孟子一个问题:道德高尚之人,国君都不能高高在上地把他仅仅当作一个臣子来看,要把他当作一个道德的模范来看;父亲也不能单独地把他当成一个儿子来看,要看作全天下的圣人。虞舜是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因此他当了天子,连他的老爹(那个脾气别扭的瞽瞍),再加上给他让了位的唐尧,都臣服于他,弄得虞舜很不好意思。孔子说这个时候天下岌岌可危了。不晓得这话是如此吗?

孟子听了很反感,说没这么回事,是信口开河,别信这个。孟子的学生又提出来问题,说在《诗经》上有这样的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的土地都是天子的土地,全国的人都是天子的臣民,虞舜当了天子,瞽瞍却不是臣民,是什么道理呢?这让孟子相当不高兴。

孟子不希望人们用这些刁钻的问题来否定对于虞舜应有的尊敬、对唐尧应有的尊敬和虞舜对他爹应有的孝道。孟子说这个应该用自己的心意来解释,来追溯,来反过来分析这个诗的含义,而不能用这个诗的含义,把自己的主体性摧毁,自个儿拿不定主意了,自己没有见解了,那不行。所以这个心功不但包含了用心、恒心、专心,还包含了要善于用自己的心意,要有自己的心意,胸有成竹,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要敢于解释那些不好解释的书上的各种的文字、各种的说法。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文字,就把整个的词义给误解了;也不能因为一些名词,就把人家的基本精神误解了,其实各种经典上出现的一些枝节的问题,如果用钻牛角尖的方法来讨论的话,是非常没有意思的。像这种说是唐尧既然把位置早早地让给虞舜了,唐尧给不给虞舜磕头;再有虞舜成了全国最高的君王了,他爸爸给不给他磕头,这样的话题,这种钻牛角尖是很无趣的。

我们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说《红楼梦》里写贾政的大女儿元妃,元春当了贵妃,她回家来省亲的时候,荣国府里包括贾母,及元春的老爹贾政、老娘王夫人都先跪下,必须先跪下,但是跪完了以后,双方仍然以祖母和孙女儿或者父母和女儿的身份互相说话,而且有些话说得也很真诚、很感人。

这种钻牛角尖实在是全世界都有,如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面特别提出来,在中世纪天主教会为这个耶稣进不进洗手间、大便不大便的问题,曾经有过极其烦琐的争论。我们所说的烦琐哲学也是这个意思,同样在一本经典作品上,有时候自己和自己说的话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说得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也是有的。

老子在《道德经》上说“失道而后德”,意思是说德是由于没有道的表现。但是另外的地方,他又说“道生之,德畜之”,德蓄养了生命,他又把德和道几乎是相提并论了。所以我们任何时候讲学习,讲的不是钻牛角尖,讲的不是自己跟自己较劲,我们要从根本上学习,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一个思想体系。

而且我们要理解语言表现什么东西都会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写了这一面了,又落下了另一面,每一面都写上一句话能啰唆死你,能把你厌烦死,所以人家会写,咱们还得会读,咱们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自己跟自己较劲。这和今天说我们要善于领会基本的精神是一样的,不要抠着一个字两个字在那儿故意找麻烦,这也是孟子对学习的一个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