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显师范教育特色,加强学生教学技能培训

突显师范教育特色,加强学生教学技能培训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教师职前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有丰富的与从业直接关联的专业知识,这是一种对知识积累的训练。也就是说,教师本身缺少或没有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的意识,使通过专业课教学培养和强化学生从业的职业意识必然落空。

突显师范教育特色,加强学生教学技能培训

教师职前教育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教师职前教育大量借鉴一般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长期采用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单纯的专业理论传授成为主体,教师职前教育的鲜明特点湮没在高等教育的共性之中,人们看到的教师职前教育除了开设的一些与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之外,其他方面已与综合性大学没有什么区别,这不仅导致了教师职前教育特点的丧失,而且直接造成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突出师范性、强化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成为教师职前教育适应改革需要,回归教师职前教育本质刻不容缓的内容。

(一)教师职前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

提到职业教育,人们马上会想到那些专门培养适应于企业需要操作人员的技术学校和职业院校,似乎与教师职前教育毫无关联。其实,职业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具体,也比较丰富,任何针对具体社会岗位从业能力和从业素质培养的教育都应归纳在职业教育的范畴之中,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职前教育无疑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适应教师从业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师职前教育是为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岗位培养师资的教育,但从整体情况而言,主要是面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师资。培养目标决定着整个办学的具体内容,实施形式规范着办学的方向,作为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教师职前教育,评价其办学水平就是学生对教师岗位的从业能力和从业素养,其中包括适应于专业教学的知识积累和有效将教师、学生及教材内容相融合的操作技能。就目前情况而言,教师职前教育对于学生岗位从业能力培养的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1)教师职前教育往往采用与一般综合性大学没有差异的以研究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性教育所获得的知识与从业能力不能对应,许多基础的、有用的知识没能涉及,关系不大、缺少接受前提的所谓“前沿成果”以及空泛理论灌输占据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2)操作技能训练严重不足,有限的训练却又流于形式。四年的教师职前教育,八个学期的时间,除了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的第六到八周进行教育实习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以研究能力为培养目标实施专业课程的教学。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教师技能课,但也往往是理论讲授多,实际操作少,这无疑会导致从业能力的不足,从而造成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的落空。

第二,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教师职前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但它同一般职业教育相比,又有它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取决于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存在的差别,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生命的学生,在教师职业的实施中因人施教是其最本质的特点,没有固定的程序,教师的组织和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要求教师有更为丰富的知识积累,有更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有更为明确的操作对象意识。

第三,从业特点对技能的培养的选择。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从业技能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它不仅是实现目标的形式,而且是目标的本身。一般职业院校对于职业技能训练,在理论原理的教学点拨之后,往往采取熟能生巧的原则,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程序、步骤,掌握要领,进而获得操作中的悟性和创造素养。由于教师职前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有丰富的与从业直接关联的专业知识,这是一种对知识积累的训练。通过自己对专业知识的选择和积累的过程获得经验,为将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积累训练奠定基础。其次,要进行操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课文分析能力的训练、了解学生的训练等。再次,进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即将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在具体教学中,包括备课训练、课堂教学训练、教学反思训练等。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技能训练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操作更为复杂,要求也更高。

(二)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的不足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是刚兴盛起来的一种教育种类,许多人不认可教师职前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事实。因此,追求综合性大学研究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师职前教育中仍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职前教育与其职业教育的属性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第一,学生普遍缺少职业意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入校之后,虽然知道毕业后的就业就是教师岗位,但他们在心灵深处并没有真正地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教师从业的职业联系起来,学生的职业意识严重缺乏。

有两个细节可以鲜明地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教师职业意识缺少的严重程度:一是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普遍反映平时所学的专业课程没有用或很少用;二是在毕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中选题。学生教师职业意识的缺乏,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学生对教师职业本身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这方面工作的严重缺乏,甚至入学教育也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www.xing528.com)

第二,专业课的教学缺乏与职业之间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教学是渗透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下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对于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但没有发挥正面作用,相反却产生负面影响。在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的教学中,并不是从培养师资的角度,考虑学生从教需求进行教学,而是将专业课的教学孤立于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之外,把具体专业课程作为独立的学问,对学生进行灌输,使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无法产生教师的职业意识,那么以教师的职业意识对专业课内容的选择和积累就更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缺少或没有教师职前教育培养目标的意识,使通过专业课教学培养和强化学生从业的职业意识必然落空。这一点从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除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之外)普遍对专业对应的基础课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缺少最基本的了解,就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存在的严重程度了。

第三,从业所必须的能力训练的不足。就目前情况而言,高等师范院校基本延续着传统高校研究性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上,这与作为有着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前教育产生矛盾,虽然研究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品质,但这种品质的基础是教师首先具有充分的教学能力,只有在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中形成的研究能力,才是教师所需要的研究能力。教师职前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教师岗位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为核心,而实用性人才与研究性人才的培养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试图用研究性人才的培养内容和方式培养出实用性人才是不可能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最重要方式是技能训练,而以研究性人才培养为主要形式的当下教师职前教育,将学生大量的应属于教育技能训练的时间和精力占据了,使教师技能训练的缺乏成为普遍而严重的现象。这种与办学理念及教师观念密切关联的现象,其改变必须经历长期的过程。

(三)强化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教学技能训练的途径

教师职前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技能训练,由于教师职前教育并没有完全从研究性人才培养的误区走出来。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针对教师职业进行的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的现象的存在,从涉及的面上看是普遍的,从程度上看是严重的。为了充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师范院校必须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其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强化学生的教师从业意识。学生缺乏从事教师的职业意识,不仅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活动缺乏针对性,也往往对教师教学评价产生脱离教师职前教育特点和目标的倾向,并由此进一步加深其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程度。因此,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其具体做法:一是将从事教师职业的教育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内容纳入学生的入学教育中,使学生一进入高等师范院校的大门起,就知道四年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让他们明确地把握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什么样的技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始终围绕这些具体的要求进行。二是与教师职业关系密切的课程设置应分散在各个年级,使他们在学习的每一个年级都有具体课程对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意识进行提示和强化。在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中,基本上将一般的专业课放在前期而与从事教师职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往往放到最后的实习之前,这种安排对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选择和把握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适当增加与从事教师职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并分散在各个年度,将对从事教学工作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放在实习之前,既可改变学生职业意识缺乏的状况,又可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直接指导意义。三是创造并形成教学技能训练的氛围。首先,确立教师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考核的评价侧重点,将教师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判定与学生将来的从业要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技能训练的成果和进行教学的能力作为考核学业程度、奖学金发放的重要依据。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教学技能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使这些活动成为一种常态活动,形成一种校风。

第二,强化专业课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的把握,时时关注培养教师的目标。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对于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课程标准的陌生是教学中无视教师职前教育职业特点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专业课教学的实施者,因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陌生,就无法判断自己所教课程在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从业的漠视,会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与从业的进一步游离。因此,加强对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课程标准的把握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时时关注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立场出发,对专业内容进行解析和升华,以新课程的理念选择和规范教学形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深刻的影响和渗透。

第三,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伴随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成功的经验被广泛地应用。由于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教师职前教育并不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因此职业教育的实用、有意、有效的经验始终为师范院校所漠视。因此,根据教师职前教育的特点对职业教育进行借鉴,显得十分必要。一是加大技能训练的数量。职业教育技能训练数量的要求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以技能训练为主却是各职业院校的共同做法,其份额占职业教育全部内容的一半以上,教师职前教育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按照职业教育的做法,但在四年八个学期里仅有不足一个学期的实习是明显不够的,因此至少要有一倍的数量。二是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在目前的教师职前教育中技能训练不仅只是单一的形式——实习,而且时间集中在最后的第七或第八学期,这对于学生技能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根据职业教育的经验,一方面,教育教学技能要贯穿于四年大学生活的始终;另一方面,要将技能分为层次,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展来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一、二年级侧重于基本功的训练,如三字一画的训练等。这一训练目标实现后,二、三年级进行备课讲课训练,如分析课文确定目标,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试讲见习等,这一目标完成之后,三、四年级就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实习,这样使整个四年的学习中都有明确的技能训练内容和目标,这些内容和目标综合起来就是教师的从业能力。另外,应努力尝试顶岗实习,直接面对学生的实际操作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实习,而应借鉴职业教育的顶岗实习方式,尽早地接触实际教学。当然,这种顶岗实习方式,要有前面所提到的分层次技能训练的前提,在上讲台之前还应有一个具体的见习过程,通过见习把握一般的操作过程,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为其从容地登上讲台奠定基础。

教师职前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是明确的,而教师职前教育实施中职业教育特点的缺乏是严重的,明显地影响了教师职前教育目标的达成,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强与教师职前教育的职业培养特点具有因果关系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增加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从教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职前教育获得本质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