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学批评史:音律说探讨与反对

中国文学批评史:音律说探讨与反对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音律说既起,同时有讨论和反对二种主张。自魏文属论,深以清浊为言;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即古人未尝不明音律。昔人亦有论及音律之处,不得云此秘未睹。一人之文思且有迟速工拙,则于音律当然不免有或合或不合之处。惟其为自然的音调,所以以人工的音律衡之,便不免有或合或不合之处;纵有会合,亦不得谓为明了人工的音律;而且纵有论及音律之处,亦只能明其然,而不能罗举其条例。

中国文学批评史:音律说探讨与反对

音律说既起,同时有讨论和反对二种主张。其讨论者因沈约说:

 

自灵均以来,多历年代,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宋书·谢灵运传论》)

 

他称昔人为此秘未睹,所以陆厥与之书云:

 

范詹事自序:“性别宫商,识清浊,特能适轻重,济艰难。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斯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尚书亦云:“自灵均以来,此秘未睹,或暗与理合,匪由思至。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大旨欲宫商(《南齐书》作“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辞既美矣,理又善焉。但观历代众贤似不都暗此处,而云此秘未睹,近于诬乎?案范云“不从根本中来”,尚书云“匪由思至”,斯则揣情谬于玄黄,擿句著(《南齐书》“著”作“差”)其音律也。范又云“时有会此者”,尚书云“或暗与理合”,则美韵(《南齐书》作“美咏”)清讴有辞章调韵者,虽有差谬,亦有会合。推此以往,可得而言。夫思有合离,前哲同所不免;文有开塞,即事不得无之。子建所以好人讥弹,士衡所以遗恨终篇。既曰遗恨,非尽美之作,理可诋诃。君子执其诋诃,便谓合理为暗;岂如指其合理,而寄诋诃为遗恨邪?自魏文属论,深以清浊为言;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岨峿妥帖之谈,操末续颠之说,兴玄黄于律吕,比五色之相宣。苟此秘未睹,兹论为何所指邪?愚谓前英已早识宫徵,但未屈曲指的。若今论所申,至于掩瑕藏疾,合少谬多;则临淄所云“人之著述,不能无病”者也。非知之而不改,谓不改则不知,斯曹陆又称“竭情多悔”、“不可力强”者也。今许以有病有悔为言,则必自知无悔无病之地;引其不了不合为暗,何独诬其一了一合之明乎?意者亦质文时异,今古好殊,将急在情物而缓于章句。情物,文之所急,美恶犹且相半;章句,意之所缓,故合少而谬多。义兼于斯,必非不知明矣。《长门》、《上林》,殆非一家之赋;《洛神》、《池雁》,便成二体之作。孟坚精整,《咏史》无亏于东主;平子恢富,《羽猎》不累于凭虚。王粲《初征》,他文未能称是;杨修敏捷,《暑赋》弥日不献。率意寡尤,则事促乎一日;翳翳愈伏,而理赊于七步。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何独宫商律吕,必责其如一邪?论者乃可言未穷其致,不得言曾无先觉也。(《南史·陆厥传》)

 

案陆厥所言不外数端:(1)古人文辞既有会合音律之处。即古人未尝不明音律。(2)昔人亦有论及音律之处,不得云此秘未睹。(3)昔人急在情物而缓于章句,故不重在音律的考究。(4)一人之文思且有迟速工拙,则于音律当然不免有或合或不合之处。实则陆厥所云,是指自然的音调;沈约所云,是指人工的音律;根本即不是同一事物。陆厥云:“魏文属论,深以清浊为言;刘桢奏书,大明体势之致。”所谓清浊,所谓体势,均指气言。清浊属于才气,体势关于语气。才气所流露者为情调,语气之抑扬者为音调。这些均无规律可定,所以是自然的。沈约云:“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此则就乐律言。盖他由于乐的音节,以求文章的音节,此刘勰所谓由外听以求内听,所以为人工的音律了。阮元《文韵说》云:“休文所矜为创获者,谓汉魏之音韵乃暗合于无心;休文之音韵乃多出于意匠也。”(《揅经室续集》三)此言极是。惟其为自然的音调,所以以人工的音律衡之,便不免有或合或不合之处;纵有会合,亦不得谓为明了人工的音律;而且纵有论及音律之处,亦只能明其然,而不能罗举其条例。(20)

至于谓昔人急在情物而缓于章句,则固已自己供出,音律说并非昔人注重的问题了。必明这一点以窥沈约的答书,然后不致如近人所谓“勇于自信遂致目无古人”了(见陈锺凡《中国文学批评史》)。沈约的答书云:

 (www.xing528.com)

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举,(《全梁文》“举”作“学”。)又非止若斯而已。(《全梁文》“而已”下有“也”字。)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于此者乎?灵均以来,未经用之于怀抱,固无从得其仿佛矣。若斯之妙,而圣人不尚,何邪?此盖曲折声韵之巧,无当于训义;非圣哲立言之所急也。是以子云譬之雕虫篆刻,云“壮夫不为”。自古词人,岂不知宫羽之殊,商徵之别;虽知五音之异,而其中参差变动,所昧实多。故鄙意所谓“此秘未睹”者也。以此而推,则知前世文士,便未悟此处。若以文章之音韵,同弦管之声曲,则美恶妍蚩,不得顿相乖反;譬犹子野操曲,安得忽有阐缓失调之声?以《洛神》比陈思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知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士衡虽云“焕若濯锦”,宁有濯色江波,其中复有一片是卫文之服!此则陆生之言即复不尽者矣。韵与不韵,复有精粗。轮扁不能言之,老夫亦不尽辨。(《全梁文》“言”下无“之”字“辨”下有“此”字。)

 

此即完全重在人工的音律立论,所以谓自古词人虽知五音之异而所昧实多。我们须知人工的音律虽即从自然的音调蜕变而来,但决不能混为一谈。这是学术上进化的阶段不可不辨的。(21)

至其反对音律论者,则在当时梁武帝已不好四声,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终不遵用。(见《梁书·沈约传》)不过这还不是一种明显的反对的主张;惟锺嵘《诗品》始有反对声病之论。嵘之言曰:

 

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二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弦,亦何取于声律邪?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造《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朓、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利,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

 

他所反对的理由,不外二端:(1)不被管弦,又何取声律!(2)文多拘忌转伤真美。实则此二点均偏而不全,他只知其一而未知其二。诗既不被管弦,则当然与音乐脱离关系;因其与乐分离之故,于是有的确是比较的可以无取于声律者,古诗是也;有的却因是而一变乐的音调以为诗的音律者,近体诗是也。这二种都可成为诗之一体,难分轻重,何得必以声律为非邪?至于因于音律之束缚而伤其真美,则惟浅才庸音,始不免此病耳。若使美女艳妆而复娴于礼节,岂不更增其美邪?所以因音律之束缚而伤其真美者,固属难免;因音律之考究而增其真美者,亦未尝没有。我并非忽视文艺上的自然美而重视人工美,不过我们对于沈约、锺嵘,实无所用其左右袒;而且就于中国文字的特性而言,觉得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要经过这么一个阶段,为不可免之事实耳。纪昀谓“齐梁文格卑靡,惟此学独有千古”(见《文心雕龙·声律》篇评),这犹是较为公平的论调。

《梁书·庾肩吾传》云:“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时太子(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论之曰:‘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竞学浮疏,争为阐缓。玄冬修夜,思所不得;既殊比兴,正背《风》、《骚》。’”似乎正中锺嵘所论之病,但潮流所趋,莫之能遏,固非演进至完成近体诗律不会停止。且所谓浮疏阐缓云者,其弊尚不仅专在音律方面。音律与自然有时亦适以相成,非必主自然者定斥音律也。《文心雕龙·声律》篇云:“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逐新趣异,故喉唇纠纷。将欲解结,务在刚断;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矣。”盖言亦惟自然,始能使声律奏其美也。

明音律之应用于文辞,为不可免之事实,然后知所谓“永明体”虽未获遽定于当时,终得推行于后世。故至梁陈之间始以四声制韵不可增减了;(22)至初唐之世,始更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以定为近体诗格了。(23)趋向如此,正在急转直下之秋,固非一二持反对论者所可得而阻止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