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现代化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即指这个发展理论的主旨和要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博大精深,它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这些内容包括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和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离开了人就没有社会,就无所谓发展,更谈不上执政。因此,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把人作为根本和核心,做到尊重人、关爱人、依靠人。这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要求。我们党六十年的执政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我们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发展,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即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经济过程,而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要相互适应,即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制度、体制、机制、机构相互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工农相互协调发展,促进速度、结构与效益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公正与效率、改革与稳定的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即要保护环境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社会的有序发展,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社会人文资源、政治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社会文化的有序发展,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趋势,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执政理念与发展实践的升华。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现代化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这些经验归结起来主要有: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没有过去30来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是以经济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我国30年来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GDP的增长。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类主体的创造性只有在自身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给人带来越来越多满足需要的产品,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的自由度和社会性不断增长,创造性也随之增强。没有经济的发展便没有人的自由与创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坚持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各方面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城镇化战略。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对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怎样发展得更好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www.xing528.com)

四是必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的实践使我们党认识到,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不能脱离国情,超越阶段,急于求成;必须防止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要处理好农轻重、积累和消费等重大比例关系,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国民经济要保持平稳运行,避免大起大落,否则既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又可能丧失宝贵的历史机遇。总之,要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互协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我们什么时候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比较深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比较符合客观规律,什么时候发展就比较顺利,发展的效果也比较好。反之,发展就会出现曲折,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对党的执政经验深刻总结和理论升华。

3.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

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发展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直接源于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的实践。随着世界上不同国家发展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展观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国际社会发展的实践,促使形成了如下诸多共识:

第一,增长不等于发展。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普遍关注始于20世纪40年代。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战后重建、发展经济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经济增长成为普遍共识,对战后的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尽管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未能实现持续的增长和真正的发展。这里,关键是要理性地看待GDP:既要看到它是世界通用的测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也要看到其固有的缺陷。

第二,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社会发展不同步,出现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等诸多社会问题,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经济发展也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反而制约了发展。“拉美陷阱”就是前车之鉴。

第三,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给全球带来了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联合国制定《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要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对外开放要注意国家的经济安全。在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有的对本国经济实行严格保护,结果保护了落后,延缓了发展。有的盲目扩大开放,过度倚重出口,依赖外债,丧失自主权,导致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造成经济停滞,甚至倒退。这些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要正确认识本国国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把握开放节奏,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提高人口素质是提升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进一步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了“人”,转向了人的需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按照这种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最终检验,不是普通的物的指标,而是人的发展程度。因此,要根据中国经济、资源和人口现状,把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源开发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就业、人口迁移、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问题综合加以考虑,制定和采取积极有效的计划和措施,切实解决人口和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将充沛的人力资源转化成能适应强力角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的有效资源优势。

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吸收国际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经济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