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发展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近几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正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客观评估现有基础,科学设计建设目标,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全面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全面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教育发展观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发展观念上的集中反映,它要求高等学校在改革、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办学规模、结构、层次、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世纪初头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面前,高等学校如何坚持并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谋划未来、规划发展、推进教育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几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正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客观评估现有基础,科学设计建设目标,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972亩,校舍面积67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13480人,教职工1290人。其中,专任教师70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00余人;现有40个本科专业(其中6个为国家管理专业点),分别隶属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门类;拥有17个硕士点、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具有同等学历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拥有4个省重点学科、4个省重点扶植学科和7个部重点学科;拥有2个省重点实验室、7个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展成为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基础雄厚、条件优良、实力较强的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回顾近几年来的办学历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中,要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促发展;坚持“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彼此协调,共同发展;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合理定位学校发展目标

制定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是找准自己的定位,高校的合理定位是确定学校发展战略的前提。一般来讲,高校应当结合三个方面来考虑自身的战略目标:一是学校自身已有的条件与特色;二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先生明确提出,一所高校“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他还特别强调定位的阶段性和区域性,“一所大学必须清楚学校在国家、地区和不同阶段发展的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又有如何区别等等,这些都考虑在内,才会定位清楚”。[1]复旦大学校长、现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的杨福家院士也在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并非只有研究型大学才是好学校,关键是要在自己的定位层次上办出一流水平。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们看到,既有在大发展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值得引以为鉴的教训。美国加州的高等教育在大发展时期能健康发展,应该说与定位合理有很大关系。1960年通过的《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之所以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是它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高等院校的层次定位: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系统,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加州州立学院系统以及颁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加州大学系统。[2]就我们国内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校定位问题上明显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不顾自己的实力和基础,一味追求高大全,不切实际地提出向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结果是欲速不达;另一种则表现为被动适应市场需要,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办什么专业,为了赶时髦,放弃本校的传统学科优势,在学校名称上大搞包装,结果是错失发展良机。因此,我们说,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水平,科学确定学校发展目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学校发展定位问题上,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既肯定自己的实力,又不回避自己同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重点大学的差距,较好地把握住了定位的“度”。我们暂时还不具备向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实力,但经过建校近50年来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具备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过渡的条件。特别是电子信息经济管理学科基础雄厚,在浙江省属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有较明显优势。1999年以来,我们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通过反复研究和讨论,根据我校特色与优势,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即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的战略目标,把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目标定位为:建设一所“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经济管理优势较强,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融合渗透、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和“十五”发展规划把这一目标进一步概括为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明显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正是在这一发展目标和办学思路的指导下,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获得了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如果说合理定位是确定一所高校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那么创出特色则是一所高校永葆生命活力的关键。周济部长曾经指出,“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最为重要的关键点是特色,而形成特色的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所高校都要找准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根据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所谓“特色”,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高校办学特色就是指一所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的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些年来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和办学思路时,立足于自身的条件,认真地进行校情分析,找出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劣势,从而确立学校的个性与特色。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明确提出了“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水平”的办学理念,要求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不断强化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学科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学科建设上,立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特色和优势。注意加大电子信息与传统学科专业的渗透与融合,同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步骤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学科为龙头。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支撑,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学科有机融合的学科建设布局。在人才培养方面,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传统,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信息化人才为目标,强调电子信息等工科学生必须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会计学等经管类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培养的学生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我校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载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使我校的电子信息办学特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二、坚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办学模式的创新

教育规律通常指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及教育活动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一方面,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它只有不断适应、服务和带动社会的发展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教育也不能脱离人的发展而存在,任何教育都必须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多年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确实有它自己特殊的性质。这种特殊性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办好教育,首先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内部规律。但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又必须遵循外部关系规律。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教育外部规律通过教育内部规律起作用,教育内部规律必然受到教育外部规律的制约。

自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特别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由信息产业部直属转变为“部省共建、以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为了有序地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认真总结了以往的办学经验,在办学观念上实现了质的提升。学校领导认识到,要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必须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独有的规律,又要在有关领域积极引进经济规律。我们既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所具有的产业属性,但又不能把它完全“产业化”、“市场化”。近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面对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多样化和特性化趋势、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化趋势、办学体制改革的国际协作化趋势及教育体系改革的终身化趋势,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确立国际化合作办学新理念、构筑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新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树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教育观念,密切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通行的规范。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体系的国际化方面作了富有成效的努力和尝试。在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我校与世界20多个国家的50多所大学及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一批外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深入开展科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等合作办学项目。我校还积极探索并采用“2+1+1”的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赴德国安哈特高专、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等高校学习,国际化办学特点日益明显。

在社会合作办学方面,学校紧紧抓住我国高校办学管理体制改革和浙江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适时推进合作办学。从2000年底开始,在信息产业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通过银行贷款、企业赞助、社会集资、学校自筹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通过三年时间的艰苦创业,高质量、快速度地建成占地1650亩、校舍面积4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校区,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充分利用母体的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优质民营资本,组建相对独立、规范发展,以民营机制运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二级学院,极大地增强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2000年6月成立浙江省首家软件学院。2001年在与浙江省新闻出版集团多年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兼并省新闻出版集团下属的杭州出版学校,组建新闻出版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3年获准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并与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杭州东忠软件有限公司等签订全面合作办学协议。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办学,成功地实现了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特性化。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从学校的定位层次出发,明确提出了“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强化能力、注重素质、办出特色”作为本科教学指导原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把教学工作从以规范化建设为主,推进到加大教学建设规模和力度、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的更深层面。我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等方面均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有步骤地实施了工程设计训练、课外教育、学分制弹性学制、双专业双学位制、课程群建设、“两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3+1”模式等力度较大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近年来我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我校培养的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深受社会欢迎,连续几年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考研录取率达到10%以上,并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全国竞赛中屡创佳绩,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www.xing528.com)

在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牢固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认真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在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我们坚持市场原则,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在学校基本建设、后勤管理、实验与设备管理、师资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我们积极引进经济规律,实现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达到最佳整体效应。根据这种办学思路,我校强化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建立完善各种竞争机制。近几年来,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科研水平不断上升,学校的基建、后勤、设备、师资建设等方面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完全达到了我们设想的“既实现快速发展,又确保教育质量”的发展目标。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国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组织的“更名”考察评估和浙江省学位委员会组织的“申博”考察评估中,我校教学、科研及硬件建设、校园环境等各项办学指标都得到了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力度的文件,实现了科研经费的持续增长,科研项目层次的逐步提升,科研成果获奖的大幅提高,科技工作为地方经济服务力度的逐步加大。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纵向课题141项,经费3131.7万元,横向科研经费8366.0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每年1项增长到每年2~3项;“863”高科技项目从协作单位身份发展成专题牵头单位;国防军事电子预研项目从4个学科专业发展到8个学科专业。学校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科技项目、“973”项目、国防军事电子预研项目和国防预研基金项目,取得科研成果130余项,获各种科技奖励81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

三、坚持以改革求驱动谋发展,不断推进内部管理的创新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制。早在1997年12月,原电子工业部就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共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协议。2002年2月,顺利实现了学校管理体制由信息产业部直属向“部省共建、以省管为主”的转变,浙江省把我校列为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万人大学。学校乘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教育资源高效配置、不断激发办学活力为改革方向,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体制创新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人事分配制度的创新方面,我们全面推行了岗位聘任和校内津贴制度,形成了以竞争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分配制度。我们认为,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因为它涉及到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在“效率与公平”之间保持合适的度,既要奖优、奖质、奖多,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又要确保教职工待遇普遍得到提高,以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卓有成效,教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教职工干劲越来越足,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许多国外博士、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导和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心情愉快地应聘来到我校,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根据现代大学管理理念,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充分发挥学院相对独立办学的积极性。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我校设置成立了10个各具特色的学院,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学科为龙头,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支撑,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围绕形成压力传递机制、有效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机制,学校有计划地给予学院在人权、财权、事权,特别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多的自主权,使学院逐步成为相对独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实体,为创建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我校坚决摒弃“大锅饭”现象,又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差距过大,以“确保教职工待遇普遍提高;同时又根据贡献大小、水平高低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为分配原则,形成了一种以“兼顾效率与公平”为特色的竞争激励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上,我们确立了教育产业的后勤发展思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将学校后勤与学校的主体工作相剥离,按照企业经营模式运转,使学校不但解除了沉重的后勤负担,而且为学校的扩招、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2000年,“杭州文一后勤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标志着我校向后勤社会化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同时,还积极推进校办产业改制。目前,已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具有鲜明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总体上说,学校教育事业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是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和信息产业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结果;是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探索既遵循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办学道路的结果;也是全校师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结果。当然,作为一所办学历史不长的发展中大学,我们无论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不足,前进道路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还有很多矛盾急待我们解决。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立足电子信息行业,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必须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趋势,适应世界新技术变革的要求,抓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学科,大力发展信息学科和其他相关新兴交叉学科;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产学研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稳定为基础,形成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文化体系、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和设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争取到2006年即建校50周年,把我校建设成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以工为主,兼有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省内一流、特色明显的理工大学”;到2010年即我校改建学院30周年,使我校成为“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重点建设学科处于省内先进地位,成为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等学科有较大提升,产学研协调发展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多科性大学”。到2024年即我校改建大学20周年,使我校成为“教育质量和科技水平稳居省内大学和国内同类大学前列,具有显著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成为浙江省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科技和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面临的任务很重存在的困难很多。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发展为中心、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积极争取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抢抓机遇,经营学校,发展学校,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注释】

[1]吴家玮:《世界一流大学要找准自己的定位》[N],《中国青年报》,2001年5月24日。

[2]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董泽芳:《关于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4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