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

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概括地讲,科学教育发展观有以下特点:一是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的人文性。教育发展良好氛围、教育发展体制形成、教育发展主体素养,都与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引导密切相关。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

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

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教育战线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人为本。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强调以人为本,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教育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科学教育观的重要体现。三是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筹,在实践创新上快人一拍,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点

科学教育发展观把教育发展看做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概括地讲,科学教育发展观有以下特点:一是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的人文性。强调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断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教育发展良好氛围、教育发展体制形成、教育发展主体素养,都与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引导密切相关。人文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二是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强调调动教育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加强各类教育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三是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的持续性。教育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生活小康,又要人民健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物质基础,也要文化推动。文化发展影响教育发展,文化素质决定教育素质。文化滋养着教育的生命力,激发着教育的创造力,铸造着教育的凝聚力。文化含量越大,品位越高,氛围越浓,教育发展水平就越高,教育文明程度就越高。四是更加注重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一种尊重和肯定,人是最大资源,最大财富,最高价值;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解放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不仅要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还要符合人性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整合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立起帮助学生成长、解决学生困难、方便学生办事、维护学生权益的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现代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尊严不再需要外来的肯定,也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更不是金钱标准所能衡量,而是人的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自我实现感。

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仁爱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孔子提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大力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墨子劝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这些仁爱思想几千年在中华大地延续发展,养成中华民族淳朴善良、忠信豪爽、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之中,养成善德,锻炼善行,具备善心,产生更高品位的心理需求,成为更高尚的价值观念。据用人单位反映,有些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没有激情、没有灵气、没有诗意、没有想像力、没有文化上的厚重感,有的仅仅是一点狭窄的专业知识,这是需要深思的。从根本上讲,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唤醒人类良知,这是教育工作的全部含义。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情感以提升现代人格为目的,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情操。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爱是教育的核心,情是教育的生命。教育需要爱,更需要情。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情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

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要从增强爱国感情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使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四、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就是品格,素质就是做人。素质一定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但是更强调做人的根本,强调人的内在素养。世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段精彩论述,用在素质教育涵义上恰如其分。他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过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无数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一两个顶尖的优秀行为也抵不上一个优秀习惯。行为的优秀是暂时的、偶然的、孤立的,缺乏后继性,只有习惯优秀才会为行为优秀提供制度性的保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就是优秀习惯的教育,管学生一生的教育,学生终身享用的教育。

德才兼备是全面发展的标准,一个面向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德才兼备是成才立业、奋发有为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志大才疏固然成不了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德,就难以成就事业。这里有两个基本观点:一个是: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靠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另一个是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中国历代强调做君子。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才是圣人。德才兼备才会对理想、信念、道德、责任进行升华。

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社会发展到今天,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要重新审视选择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教育的本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但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教育看成是工具,很多家长把教育看成是谋取优越职业的敲门砖。这都曲解了教育的本质,不利于人的发展。人来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提高于教育,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人类应该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只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往往认识错位,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即有智商但没有智慧、有知识但没有文化、有文化但没有教养、有欲望但没有理想、有目标但没有信仰、有青春但没有热血,这将是非常危险的。道德教育的缺失必然导致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的主导倾向是:重视现实,轻视理想;热衷功利,漠视义理;珍视个人,忽视社会;关注物质,鄙视精神;趋附感性,拒斥理性。当一个人所拥有的卓越知识、智慧和能力完全屈从于一己私欲的时候,就会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破坏力。清华大学的“刘海洋伤熊”事件发人深省。刘海洋已经被免试保送读研究生,他却拿着硫酸北京动物园泼到狗熊身上,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的概念首先是道德教育的概念,教育事业首先是一项杰出的道德养成事业。道德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比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难、更根本、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件事情。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道理就在于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具有阳光心态和内在力量的人。学问不应成为一种满足个人功名利禄的工具,做学问的目的在于成事成人。要把修炼学问与修炼人品结合起来。道德、人品、文章只有成为一体,才能产生一种真实的力量。

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智商的修炼主要是提高知识水平。智商是人类成功的指数,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惟一的成功指数。现代管理科学和人才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成功最重要的指数是人的情绪商数——情商。情商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乐观豁达的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关心他人的善良,善于与人相处、自我制约的能力。情商是一种心灵的力量,是一种为人的涵养,是一种性格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情商教育理论认为,人生成就最多20%归诸于智商,80%归诸于情商。谁的情商开发得好,谁的优势就大,成功的机会就多。人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发展,不仅取决于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受到健康情绪的激励,高尚人格的引导,意志力量的支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驱动。我们强调学生创造力,创造的基础是奋斗,一个不想奋斗的人,一个没有奋斗精神、不能吃苦的人,是谈不上创造力开发的。创造力说到底是工具,是要受人的情感、道德品质的驾驭和支配的。我们绝不能把它仅看做一种技巧或思想的智慧,而应看做一种人生姿态、一种高层次人才所必需的品格。当代社会,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社会上的急功近利,教育上的重智轻德,独生子女的先天缺陷,使我们有些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独处是天才,社交中是白痴;学业上极聪明,待人处世极无能。他们缺乏对社会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在任何领域,情商都是智商的两倍。特别是在管理层,情商比智商重要九倍。情商就是有自信、有自知之明、有自律、和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有同情心、工作主动投入、有热情。情商的培养是对人性的一种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完善。情商教育目标就是具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合适的情趣动机,完善的情感生活和健全的心理环境。情商实际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做人处事的道理。

人文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底蕴。21世纪是新的综合世纪,认识世界的重大发现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成果,都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西方科学与东方哲学的结合,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从自然科学发展讲,现在有三个重要趋势:一是自然科学越来越与社会科学综合在一起。有些学科已分不清是文科还是理科,比如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二是自然科学越来越人性化。如工艺流程、工艺设计等越来越考虑人的需要。三是自然科学越来越“软”,越来越柔性化了。虽然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却是相通的,人文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从深层次讲是可以相互渗透的。21世纪要求创新人才必须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古今中外的大家,皆两者兼备。文学科是研究人本身的科学,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学是幻想,历史是记忆,哲学是思维结果。没有文学就没有广度,没有历史学就没有厚度,没有哲学就没有深度。历史学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过去实际上就是看现在,不懂历史,就不懂现在,看不懂历史,就看不懂现在。如果强调人才培养的知识性、技能性,忽视人文素养培育,必将造成知识技能结构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据调查,不少学生存在着“组织能力较差,自卑情绪较浓,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缺乏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非观念模糊、价值取向错误”等一系列问题。事实证明,人文学科的作用,是眼睛不容易看到的,不是现在时,而是将来时,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只有高技能,没有人文底蕴,最多是人手,不是人才,生存尚可,发展乏力。(www.xing528.com)

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主要依靠文化的积淀。文化、文化,根本在化,这“化”,就是内化、融合、升华和超越,把正确的做人做事之道渗透到灵魂里。人文科学解决价值理性,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干什么?这是自然科学不能解决的。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太需要我们寻找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方式乃至信念。文化是一种精神富有,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是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没有坚实的文化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素养,即使有足够的聪明,也不是大智慧,也永远成不了大器。大智慧就是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洞察力、一种穿透力和透视力,核心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有一种人类情怀,它们的背后就是文化底蕴、文化精神。文化修养的欠缺,文化根底的肤浅,是当前青年学生素质欠缺的最本质原因。人文学科具有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特点,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正如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报告所指出的,人文学科告诉我们如何设法对付生活中永恒不变的基本问题,那就是:正义是什么,应该爱什么,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是勇气,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鄙的?世界大哲学家怀特认为,天才是一个人的心灵中产生了有意义的综合。竞争诺贝尔奖的选手需要深厚的人文底蕴,需要大思路、大智慧、大视野。爱因斯坦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提出了相对论,贝多芬的音乐本质上体现了康德哲学思想的旋律化或音响化。接受知识需要理性,科学创新的灵感则依赖于悟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联姻,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促使人追求自身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人无个性必平庸,个性愈强,愈能出类拔萃,取得成功。如果求全责备,舍长择短,扼长补短,只能助长平庸,抹煞卓越,埋没人才。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的全面发展很难说是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可能是一种畸形发展。我们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在合格达标的基础上支持冒尖,在规范要求的同时发展个性,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应从标准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个性化。以往德育工作强调标准化,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来临,标准化教育对人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阻碍作用。国内用人单位选人出现一种新观念。他们认为,性格比能力重要,原因是如果一个人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如果性格不好,改变起来就很困难。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教育工作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爱好、追求、兴趣,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国际人才基本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借鉴。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我们要认真研究国际人才的基本素质。国际人才标准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阶段后,已向品行取向阶段发展。我们可以从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择人才的标准得到启示。IBM对人才的要求是必胜的信念、又快又好的执行能力和团队精神;美国微软青睐“有激情的人、聪明的人和努力工作的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提出用人标准,有两条:聪明和进取心。日本强调人才要有A、B、C、D四项指标:A抱负、B信心、C制定计划、D行动。现在国外对优秀人才的评价主要参考六个标准: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它们的重要程度是依次递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用五句话表述: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则变得非常盲目。21世纪更加注重人才的素质,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五、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把握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主题。过去我们的思维定势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最具震撼力的感受是快进则生,中进则退,慢进则衰,不进则亡。21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牢牢把握历史赋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新一轮发展。机遇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好机遇胜过一大堆计划。机遇是客观的,抓住机遇是主观的。抓机遇的本事就是抓发展的本事。我们有抢抓机遇而领先的成功经验,也有错失机遇而滞后的深刻教训。优势正是在抓住机遇中形成,差距正是在丧失机遇中拉开。错过一次机遇,就会失去一个时代;抓住一次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我国教育面临三大机遇: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机遇,加入WTO是最难得的机遇, 21世纪知识经济是最有希望的机遇。具体讲,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机遇,国际产业和资本战略转移机遇,城市化大发展机遇,新一轮外商密集投资机遇,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崛起机遇,区域经济竞相发展机遇。我们要把握大机遇,开阔大视野,筹划大思路,推动大发展。在教育发展中,快人一拍,抢占先机,步步主动;慢人一拍,亦步亦趋,处处被动,结果拉大差距。对于改革发展决策,特别是机遇性决策,超前性决策,一定要不争论,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识,看准就干。一个重大的抢抓机遇的超前决策,往往都是在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决定的,意见一致往往是在事情成功之后。真理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要通过实践来证明。

发展需要抓住机遇,改革也要抓住机遇。我们要认真分析教育处于新的宏观环境中的发展问题,潜心研究改革中的新矛盾和困难中蕴涵的新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发挥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突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往往是潜在的,挑战却是现实的。应对得当,就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应对失当,有机遇也抓不住,剩下的都是挑战。机遇必须及时抓住,易失不易得。机遇必须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机遇要抓实,机遇只是良好时机和条件,要把它变成优势和胜果,必须付出艰苦努力。机遇既会稍纵即逝,又会环环相扣,甚至得寸进尺。危机考验人,机遇也考验人。机遇属于有准备、有信心的奋斗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一定会遇到过去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机遇只是给那些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人,只是会给那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人,只是给那些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害怕困难、畏首畏尾,只说不干、作风虚浮,就是机遇摆在面前也抓不住。

六、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增强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21世纪教育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规模的增长,更取决于质量的提高。没有基本的质量要求,规模的扩张就毫无意义。21世纪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的扩张,但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更要强调质量的重要。衡量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不在规模大小而在水平高低,不以规模取胜而以质量见长。教育的生命力、社会地位最终由内涵决定,外延的扩张必须为内涵的提升服务,教育的发展最终要回到内涵道路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已有140多年历史,现有教师900人,学生不足1万人,在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全美大学41个领域的排名中,麻省理工学院在34个领域名列前三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只有6600名学生、700名教师,该校校友中有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小而精的办学方针基础上,以其重质量的传统而享誉世界。相反,日本的大学学生规模达10万人,但了解的人并不多。所以,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大学不是高楼林立,而是大师云集,这是大学发展的根基所在。

当今教育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水平的较量。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简单的教育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单纯追求数量、速度,是片面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借鉴世界教育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吸收国际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科学教育发展观强调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等于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最重要的是推进教育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整合,不仅是教育内部的,而且也是教育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即技术资本、智力资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的整合。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教育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利于提高质量、效益的教育环境。二是要调整学术方向,调整到当代科技发展主流方向和经济建设贡献较大方向。学术思想要与时俱进,研究方向要适时调整,对变化趋势判断准确,提前进入阵地,抢占制高点。三是要运用交叉学科力量,构筑新兴学科群落,组建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中心,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沟通与交融的平台。2003年由美国硅谷产学研各界组成的智囊机构认为,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的“三大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正在共同酝酿下一个科技创新新潮。未来这“三大技术”的交叉融合,将有希望广泛改变产品和工艺,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次新的产业革命,并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影响。一定量的高水平学科群在一起会长出新东西。森林中的一棵树,挪出后它长不好,但在森林中它可以相互帮助,抢着长,比着长,争着长,互相影响。据统计,国际上比较成熟的学科有5550个,其中交叉学科2600个,占47%。世界著名科研成果都来自交叉学科,现代科学的重大理论突破和技术发明,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新的创造、新的知识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

七、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强调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正确处理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之间的关系,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的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规模发展与增加投入、改善条件的关系,等等。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教育自身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既要考虑经济发达地区的需要,也要考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需要,努力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考虑规模发展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问题,等等。

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从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发挥政府管理、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探索建立新的高校运行机制,吸引信贷资金、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境外资金,采用民办机制吸引多元投入,推进资产置换、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兼并买断,形成新的办学模式。按照“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发展思路,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政府越是善于宏观管理,市场就有更大发展空间,越能有序发挥调节作用;市场越是发育成熟、规范有序,政府就越能转向宏观管理。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形成制度化的调节机制的条件下,开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办学的发展新路。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办学规律的内部管理体制,充分激发学校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形成科学高效的领导决策机制、人员激励机制、资源流通机制、投资融资机制等。

统筹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和提高教育服务的贡献力。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远离经济科技,要在融入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上有新突破,着力培育和催生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孵化器和辐射源。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求贡献,以服务求地位,以服务求发展,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强做大。

统筹开发国内外教育服务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速构筑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继续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鼓励学分互认,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教育服务贸易,开拓对外教育服务市场。

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从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思维中解放出来。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国际化的眼光、现代化的理念,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和思路,重新审视教育的体制和机制,重新审视教育的观念和工作,重新审视教育的发展和建设。在审视中寻找新一轮教育思想解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开阔视野、开阔思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想得深,才能谋大略;做大事,才能成大器。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观念,努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着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环境,着力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善待挫折。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是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保证。在战略上,改革是第一位的,以改革求发展是积极的发展,以改革求稳定是积极的稳定。改革不能停顿,改革不能逆转,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在战术上,稳定是第一位的,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要取决于稳定所能承受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