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疏解前生产性子空间的特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实践研究

疏解前生产性子空间的特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实践研究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市场建成后,商户陆续进驻,商圈规模进一步扩大。“动批”市场构成及概况见表2。其中,只有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位于西直门外大街北侧,其余子市场大多于西直门外大街南侧沿途分布,除了对经营空间的考虑之外,也与交通环境密切相关。此外,世纪天乐还增设服装设计走廊、展示演示大厅、信息发布大厅等功能空间,完善了市场内的服务环境。所谓“鬼市”,又称为“鬼市子”,指夜间集市,至晓即散。

疏解前生产性子空间的特征: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中的实践研究

1.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

动物园批发市场(简称“动批”)是北京展览路地区内从事服装和其他配饰批发零售的商业集聚体统称,因位于北京动物园附近而得名。“动批”市场源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初的萌芽是来自河北承德保定和辽宁兴城的务工人员,他们以拉板车为生,业余时间在动物园对面的西外大街南路摆地摊卖服装。[1]凭借动物园优越的地理位置,“动批”以商品款式新颖多样、质优价廉而不断吸引扩大客源,最初一批商贩的生意红火起来。这也使得更多商户为追求利益汇集于此,市场开始由街边摆摊的方式转为进入棚内经营,棚户市场区由此形成。

棚户区形态的市场形成之后,“动批”规模进一步发展扩大。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开始了首次升级改造,受到空间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商户对市场的前景与收益潜力判断乐观,开始向市场投资,搭建商厦以开办市场。东鼎集团于1999年率先建设东鼎大厦,东鼎服装批发市场作为“动批”的首家市场建筑由此形成。同年,众合商贸公司开办众合服装市场,其后动物园东侧的建筑改成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展览馆广场的地下商场几经波折修建为聚龙外贸服装商城,“动批”商圈逐步形成。市场建成后,商户陆续进驻,商圈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04年温州财团投资8.9亿元人民币购买公交枢纽中心2~5层商业产权成立的金开利德国际服装批发市场,还有历时近10年方开业,并在其后一跃成为动物园商圈“领头羊”的世纪天乐国际服装批发市场。历经几年时间,“动批”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渐成鼎盛之势。“动批”市场构成及概况见表2。

表2 “动批”市场构成及概况

资料来源:北京市北京展览馆地区产业疏解推介馆内展出资料。

“动批”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动物园与西直门近在咫尺,而西直门自古确立的核心交通位置使得西直门商圈经久不衰。诸多重点旅游文化项目坐落于此,由苏联专家执笔设计的具有浓郁俄罗斯建筑风情的北京展览馆坐落于区内核心位置,北京最早的天文馆位于动物园对面,首都体育馆、国家图书馆、紫竹院公园沿动物园依次向西错落分布……更为重要的是,动物园的正对面是北京公交枢纽中心,这座2004年投入使用的智能化公交运营中心可容纳10个公交站台,支持12~15条公交线路到发功能,[2]并与地铁四号线连通。

借助首都北京之名及如此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条件、中西合璧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旅游资源,“动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随着聚龙等商场的修建与招商,动物园市场区域逐渐形成了由12家市场组成的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群(见表2),市场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摊位数达1.3万个,从业人员超过3万名,日均客流量高峰时可达10万人,[3]营业额达到200多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地区最大服装批发市场。从批发市场内物流公司的运营路线来看,“动批”的商品可辐射至北京周边的内蒙古、河北、东北、山西、山东等地,影响十分广泛。

图10 “动批”市场分布示意图

“动批”市场群沿动物园南侧西直门外大街呈带状散落分布(见图10)。其中,只有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位于西直门外大街北侧,其余子市场大多于西直门外大街南侧沿途分布,除了对经营空间的考虑之外,也与交通环境密切相关。作为动物园批发市场“四大天王”之一的金开利德就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占据了动物园商圈最有利的核心位置。金开利德服装批发市场位于北京动物园公交枢纽中心——四达大厦之上的2~5层,下方的1层即是公交枢纽,十余条线路的公交车由此始发,通往北京城的各个方向。另有地铁四号线与大厦紧密相连,城铁、铁路、长途客运交通设施遍布周边,为金开利德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客流量,带来了无限商机。金开利德市场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内含2 500多个店铺,左傍天文馆,临街而立,凭借其融合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元经营模式吸引众多品牌商户入驻,商业活力十足。与金开利德比邻而居的东鼎服装商品批发市场规模稍小,主营空间为京鼎大厦地下1层至地上5层,经营方式以批发为主,零售为辅。与东鼎相对的是世纪天乐国际服装市场,该市场具有现代化建筑外观,分为A座、B座两建筑主体,二者中间相连。世纪天乐市场硬件设施完备,楼层规划多元,地上地下均设有停车场,便于买卖双方停车,也有助于吸引外地大批量团购客户。地下1层及地上A座、B座作为主营空间,市场定位按层分异,低楼层同其他商圈内市场一样以回廊式分割的小铺位为主,利用客流量优势开展批发业务,随着楼层的升高,铺面面积也不断加大,经营风格以精品屋及品牌写字间为主,更加突出品质,为批发市场楼层与人气的经营管理创新了思路。此外,世纪天乐还增设服装设计走廊、展示演示大厅、信息发布大厅等功能空间,完善了市场内的服务环境。位于世纪天乐西侧的天和白马、众合等市场沿袭着动物园商圈的经营模式,批发零售结合,铺位分割,品类多样。与以上这些市场地面经营模式不同的是,聚龙外贸服装批发市场以位于动物园东面北京展览馆南广场的地下商场为主要经营空间,产品品类主打外贸服装和配饰,市场采用实体店网店融合的经营方式,提供一站式B2C平台。

虽然“动批”市场群拥有极强的商业活力,但也存在一定瑕疵。首先,在经营环境上,出于迎合批发业的销售需求、追求更高的利润、营造火热的销售氛围以带动消费需求等方面的考虑,“动批”各市场多采用回廊分割式的小铺面经营模式,导致经营环境拥挤脏乱,在影响消费体验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消防安全隐患。其次,在经营内容上,各市场经营品目类似,进货货源地存在交叉,诸多摊位经营的产品风格品类雷同,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风险,也酝酿恶性竞争的危机。此外,品牌山寨现象严重,不少商品为名牌仿货,制假售假现象较为普遍,低成本低售价导致的商品自身质量问题也限制了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以上种种隐患也为“动批”日后的产业疏解整治迁移埋下了伏笔。

2.潘家园旧货市场

相比于“动批”,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发展历史更为悠久。潘家园地区的文玩交易史可追溯至清代,并以“鬼市”的形式于清末民初盛极一时。所谓“鬼市”,又称为“鬼市子”,指夜间集市,至晓即散。[4]“鬼市”作为潘家园旧货市场的雏形,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被取缔,直至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www.xing528.com)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形成经历了自发地摊、整治建设与自由发展三个时期(见图11)。[5]改革开放之后,虽然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政府对于文物买卖的监管依旧严格,为了逃避查处,商贩们四处流动经营。朝阳区的华威桥、潘家园等地由于历史上曾是砖窑所在之处,处于城乡接合部,空置土地多,人口混杂,管理较为疏松,成为流窜商贩的心仪之处,于此聚众摆摊售卖。在1989年之前,政府对于私人文物售卖行为采取的是堵非疏的“一刀切”打压态度,并未系统管理。随着摊贩不断增多,潘家园旧货市场处于一种原始无序状态,买卖者依自身需求构建了马路市场,一度成为环境脏乱、杂乱无章的文物贩卖问题地区。1991—1992年,管理部门于劲松南路搭起了86个铁皮棚户摊位,摊位不固定,商贩按日缴纳租金。此时潘家园旧货市场有了独立的管理部门,管理者对市场的简单空间限定由此开始。

图11 潘家园旧货市场发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王艺洁.多重合力作用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1995年,政府在华威路东侧修建了围墙和简易水泥货摊,潘家园旧货市场自此有了固定经营场所,标志着潘家园旧货市场进入了整治建设时期。与此同时,北京古玩城大厦建起,原劲松市场没有迁入的文物商贩和周围的马路摊贩一起被迁入现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区域内,随着规范化动迁,又有很多新商家进驻市场。1999—2000年市场管理部门重新规划了市场格局,通过建设古典店铺、现代展厅等设施规范了经营秩序,规划了经营分区,最终在潘家园旧货市场长方形的地块内,形成数百间古典店铺、四个露天大棚的格局,实现了商户退街进场。在这一时期,管理部门对市场的作用从简单的空间限定变成对空间形式和秩序的规范。

自2002年起,潘家园旧货市场形成了现有格局之后,吸引大量商家入驻,进入自由发展时期。通过以潘家园旧货市场和北京古玩城为辐射中心,潘家园地区的文玩和收藏市场蓬勃发展起来,政府将其定位为北京创意文化园区,在短短十余年间已相继形成了朝外古典家具市场、古玩城书画世界、天雅古玩城、正庄古玩城等数个颇具规模的古玩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玩片区。[6]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内部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古玩行业的兴起也带动了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高档酒店、经济型旅馆、平民化餐馆等百花齐放。潘家园旧货市场还会定期举办会展讲座和拍卖会,其中“潘家园全国红色收藏展览交流会”迄今已经召开了十五届,已成为潘家园区域特色系列文化展览,其他大大小小的展览会、拍卖会、晒宝活动以及行业交流会每年都会举办数十场。

潘家园旧货市场独特的区位特征是其能在十余年内快速发展成型的重要因素。潘家园区域地处北京东南二环与三环之间,与北京站和北京东站均相隔4公里左右,距京津塘高速约1公里,便于天津、河北的商贩往来;周边交通线网密布,行车交通十分便利,也便于买家和收藏者前来甄选。如此舒畅便捷的交通环境为潘家园旧货市场的交易往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潘家园区域归属朝阳区,朝阳区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也给予旧货市场充足的生长空间。朝阳区始终积极引导民间文化发展,拥有多个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并且多为民间力量自发形成,政府合理引导发展,如798艺术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区、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等。[7]

潘家园旧货市场的空间功能丰富多元,其空间类型可分为地摊型与店铺型两种。

地摊型经营是潘家园旧货市场形成之初的经营方式,商贩只需在空地上铺展一块布,并将商品置于其上,将布包裹一提便可起身离开,极为便捷。这种经营方式在市场规范化发展之后仍被保存下来,并仍处于主导地位。地摊型经营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更加亲切与民俗化的空间,紧密的摊位、沟通间的讨价还价让买家在发现惊喜的同时也收获了满足的心理体验,吸引了大量的人气。

地摊型经营空间又分为自由地摊型与棚户地摊型。自由地摊型经营空间较为松散,主要在市场内店铺后的各街巷与停车场的空余空间摆摊经营。自由地摊摊位面积狭小,也因此租金门槛较低。与大棚区按季缴纳租金相比,自由地摊采用了按月缴纳租金,租金只负担周末,工作日则按天数额外缴纳场费的方式,更加适合新手摊贩的起步以及尝试性的自由经营。[8]棚户地摊型是指商户在大棚内集中摆摊,潘家园旧货市场内的棚户地摊主要有市场东半部分四个区位的杂项大棚区和市场西半部分非机动车停车场改造而来的书籍大棚区两个部分。[9]其中杂项大棚区内的四个大棚区分区功能定位十分明显,四区从北到南,从西到东顺序排列,一区经营珍珠玉器、竹木骨雕、内画工艺等,二区经营古玩杂项、民间旧货、古旧钱币和一些现代收藏,三区经营民间工艺、民族服饰佛教物品,四区出售瓷器铜器、紫砂工艺以及印章石料等。书籍大棚区主要经营古旧书籍、书签刻刀等书籍相关商品。在经营时间上,杂货大棚区周末摊位的摊主固定,但在工作日,摊位饱和程度由周一向周五逐渐递增。自由地摊的摊主也主要在周末时间段在自由地摊经营空间内摆摊,在工作日自由地摊的摊贩进场较少,古玩杂项的摊主可以自由选择摊位,一般会通过缴纳挪摊费的方式转移到杂项大棚内集中经营。与杂项大棚区不同的是,书籍大棚区因商品不易移动,各摊位配有用于存储的铁柜,因而摊位摊主固定,工作日与周末均是如此。[10]

店铺型经营空间是指店铺拥有固定且相对独立的室内空间作为经营铺面,并且可以利用店铺室外的延伸空间如窗台和室外货架等进行商品宣传与售卖。店铺型相较于地摊型更能显示出正规性与专业性,并且价格也更为昂贵。潘家园旧货市场当中的店铺型经营空间主要为东区四面的甲乙丙丁四排铺面、现代展厅内的部分区域以及停车场周边的部分区域。相比于地摊型空间而言,店铺型空间形态并非占据主要地位,而是依附于地摊型空间,作为地摊型空间的围合区域而存在。[11]店铺区内商户除由其他经营地区迁入之外,还有不少是由地摊区域发展而来。店铺型空间相较于地摊型空间形成较晚,是地摊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地摊型经营在发展后期积累了固定客户,且字画易损坏,玉石不易挪动,管理部门经过规划后根据商户的经营项目进行分区安排,形成了现有的店铺区。

潘家园旧货市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空间形式上,市场摊位的设置给人以雷同的空间感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配套服务设施也有待完善,有限的空间限制了体验式消费模式的发展。[12]在交通方面,潘家园旧货市场由早期的街摊演变而来,受益于交通,又阻碍了交通。市场庞大的客流量对周边道路交通产生了极大的压力,人车拥堵严重,也加剧了交通隐患。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商品过度复制的问题,消耗了市场活力,使市场功能的发展止步于工艺品的批发。此外,潘家园区域古玩行业的火热也使文化犯罪现象暗流汹涌。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驱动了文物的倒卖走私,文物的盗掘—销售—走私俨然形成了非法的“产业链”。面对种种问题,简单取缔只会让市场回归初期商贩四处“游击”的乱象,怎样使文玩行业良性发展,成为潘家园文玩市场管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