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理论与实践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的来看,由于甘肃省地广人稀,大气环境有一定的环境容量。甘肃省河流整体上污染比较轻,但黄河的污染情况近年来呈加重趋势。表5-4甘肃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措施:理论与实践

5.1.1.5 环境现状

整体来看,近年来甘肃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2010年全省排放二氧化硫55.18万吨、化学需氧量16.76万吨、烟尘16.31万吨和废水5.124亿吨,其中,工业排放二氧化硫45.246万吨、化学需氧量4.51万吨、烟尘9.813万吨、废水1.535亿吨;生活排放二氧化硫9.932万吨、废水3.589亿吨、烟尘6.50万吨和化学需氧量12.25万吨。

2010年甘肃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746.04万吨,其中危险废物3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676.3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34.09%,较上年降低1.91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量1.535亿吨; COD排放量4.506万吨。

由于近年来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全省有1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嘉峪关市、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酒泉市、定西市、武威市、张掖市、合作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平均值达到或优于国家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平均天数为341天。金昌市、临夏市空气质量为三级。总的来看,由于甘肃省地广人稀,大气环境有一定的环境容量。但城市地区,特别是有重工业分布的城市地区空气污染普遍比较严重。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城市和工业规划,加强大气污染物治理,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甘肃省河流整体上污染比较轻,但黄河的污染情况近年来呈加重趋势。为此,积极推进《黄河中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成投运城市污水处理厂23家,在建17家,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展顺利。其中,兰州市城区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已基本完工。对全省10个市州的7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19家企业分别实行了黄色和蓝色预警监控措施,7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挂牌督办,逐一落实整改措施;完成了定西恒盛果汁有限公司废水处理、武威黄羊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治理等一批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有效地改善了黄河甘肃段的水质。

由于降水量少,加之空间和时间分布极其不均匀,甘肃省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特别是长期以来各地大规模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开发,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现象,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局部地区非常明显。但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开展了生态治理,加上合理的区域水量调配,生态环境状况整体上有所改善。

5.1.2甘肃省生态环境评价

5.1.2.1甘肃省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指标筛选、建立与评价标准。本研究将复杂的生态系统梳理成由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环境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三个领域构成的框架。然后又将三个领域分为13个分项,最后再将13个分项细分为33个单项评价因子,组成了一个内容全面,各个领域、分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的评价指标体系(表5-4)。(www.xing528.com)

第一,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分为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和环境管理4个分项、7个单项评价因子。用人均GDP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反映经济结构;用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密度、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反映城镇化水平;用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GDP比重反映环境管理。

第二,社会发展环境系统。社会发展环境系统包括人口因素、科技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居民生活、基础建设6个分项、10个单项评价因子。人口因素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反映;科技教育水平用每万人拥有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科技支出占GDP比重反映;医疗卫生由每万人医生数、传染病发病率构成;社会保障水平由城镇失业率、人均保险费用构成;居民生活用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来反映;基础建设由每万人公交车占有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来反映。

第三,自然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分为城市环境质量指标、区域生态环境指标、生产环境指标3个分项、16个单项评价因子。城市环境质量指标由烟尘去除率、SO2年排放量、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城市污水处理率和COD年排放量构成。区域生态环境指标由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率、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反映;生产环境指标由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人均水量资源、人均生活用水量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构成。

5.1.2.2甘肃省生态环境的评价

(1)资料来源。为了衡量甘肃省生态建设的成效,采用前面讨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兰州市2003~2008年间的各指标值,对甘肃省的生态化程度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指标现状值的部分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9)、《中国环境年鉴》(2004~2009)、《甘肃年鉴》(2004~2009)、《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09)、《甘肃省环境状况公报》(2004~2009)以及甘肃省“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项目指标值等其他相关统计资料获得,部分数据通过上述途径获得后经过作者根据各指标值的解释计算整理得到(表5-5)。

表5-4 甘肃省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