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

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东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雨洪型泥石流发育的典型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8.5%,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东川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传统的发展模式、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及大规模的农村贫困人口,成为了东川“矿竭城衰”的主要原因。

陕北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研究成果

4.2.1 国内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模式

国内外大量能源区发展的事实证明,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结局截然不同。一种选择是“矿竭城衰”,另一种选择是“矿竭城不衰”。对此,可以云南东川、辽宁阜新、河南焦作、甘肃白银为例分别来说明。[66][77]

4.2.1.1 矿竭城衰的模式

云南省的东川是世界“东川式”铜矿的代表地,1958年设立地级市,铜业的产值和税收曾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的2/3。20世纪90年代,随着铜资源的不断枯竭,东川矿务局下属的4个铜矿全部破产。1999年,原地级东川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矿竭城衰”的城市。

东川之所以造成当前的局面,与其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密不可分。东川在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只注重开采,不注重后续加工产业。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工矿型城市财力不济,难以发展资源后续加工产业或其他递补产业,形成了“大工业,小农业”、“大重工业,小轻工业”的畸形而单一的经济结构。与此同时,东川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雨洪型泥石流发育的典型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8.5%,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东川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东川城乡贫困面大,全区30万人,有23.2万人属于农村人口。所以,传统的发展模式、恶劣的生态环境以及大规模的农村贫困人口,成为了东川“矿竭城衰”的主要原因。虽然东川人目前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当年发展模式上的问题,且提出了“三大发展机遇”(要抓住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现代新昆明建设、东川再就业特区建设的机遇)、“四大战略”(实施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对外开放、生态保护的战略)以及“三大战役”(打好特区建设、扶贫攻坚、生态保护等硬仗)的发展战略,但要完全改变,则是一个漫长和艰难的过程。

4.2.1.2 矿竭城不衰的模式

能源区域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后,为了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应当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转型。能源区的产业转型是指通过发展接替产业,包括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摆脱对原来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的依赖,实现由原来以资源产业为主向非资源产业为主的转变。发展接续产业是指在原有资源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拉长产业链,简称“小转型”。发展替代产业是指发展与原有资源产业没有直接关联的产业,通常也不太可能是新的资源产业,简称“大转型”。能源区必须着眼于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立足比较优势,再造竞争优势。虽然发展模式可能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依靠市场机制得以自发解决,但如果能顺应市场机制,利用政府职能,有意识地、前瞻性地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有力地推进能源区的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根据产业调整方向,以下三个能源区经济转型模式可供借鉴。

(1)辽宁阜新的产业全面转型模式(www.xing528.com)

2001年底,辽宁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能源资源区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阜新市因地制宜,决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及其深加工产业。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为主导,发展煤炭电力、食品、建材电子服装等支柱产业。据阜新市政府提供的数据,近几年,全市生产总值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2亿元,在阜新历史上首次超过百亿元大关。

(2)河南焦作的结构调整模式

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本地资源和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及时做出了以“推进科技进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内容的第三次创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工业转型的目标,即到“十五”末全市主要行业、重点企业基本完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基本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和高新技术产业雏形。围绕这个目标,焦作市对工业结构进行了一系列战略性调整。此外,由于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独特的区位优势、地质结构以及气候条件,造化了它独具特色的山水景观。近年来,焦作人开始把目光由地下矿产资源转向地上山水资源,制定了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旅游业作为推动焦作经济转型和富民兴市支柱产业的作用已经基本形成,该区域的成功模式已成为我国中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以工业为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之一。

(3)甘肃白银产业链延长模式

该能源区域在发展后期,依托高新技术培育接续产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发展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链条。其能源经济发展的创新之路在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重点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积极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扩张城市规模。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是中科院在全国设立的第二家高技术产业园区,也是中科院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第一个产业园区,自2001年10月签约至今,已签订项目25项,投资总额18.5亿元,有10户企业陆续入园建设。

特别是在铜、煤等主导资源出现枯竭后,白银市开始在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多宝贵经验。白银市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了“以经济转型为根本、培育八大支柱产业、建立五大产业基地”的目标,其中包括能源及新能源产业。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方面,是当前国际社会应对能源紧缺、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把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到战略高度,并制定了法律法规给予政策保障。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减排温室气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措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白银市地处黄土高原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位于兰州西宁银川、西安等省会城市之间,公路、铁路航空航运条件便利;风力资源丰富,全年四级风速以上的风有260天左右,可开发风能资源在100万千瓦以上;白银市是甘肃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工业发达,电网条件好,电力输出能力强。这些因素,使白银市在开发风能方面具有很好的自然条件。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已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接近商业化、市场竞争力最强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在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中,风力发电具有技术最成熟(产业成熟度最好)、市场竞争力最强(成本最接近常规电力)、自然环境和社会影响最好(占地少、回收期短、没有明显的自然生态影响、社会争议最少)的优点,尤其重要的是风力发电是近期能够较快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目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全球风电呈现出了规模化发展态势。2007年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9400万千瓦,其中当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与2006年相比增长32%,主要是在德国、美国、西班牙等国家。在美国和欧洲,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几年成为仅次于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的第二大新增电源。2006年,风力发电为欧盟提供了3.5%的电力,其中西班牙超过6%、德国超过7%、丹麦超过20%的电力供应均来自风力发电。这表明,风力发电已开始从“补充能源”向“战略替代能源”的方向发展。总之,白银市为了能够将新能源发展有效实施起来,还从“开展风能资源调查,制定合理开发规划”、“提高政府服务职能,构建和谐投资环境”、“积极发展制造产业,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保障风能人才储备”以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实现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着手,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来加以保证。

可见,能源区要将能源开发合理利用、能源经济发展加快,就需要结合自身现实,选择合适的模式来实现能源区的可持续发展。陕北能源区在这一方面,应当向以上三个区域学习,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进其区域健康、持久、稳定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