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捐赠的理论基础: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成果

高校捐赠的理论基础: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高校捐赠的理论基础1.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理论是国内外理论界用于分析高等教育供给的理论依据,对高等教育属性的确定决定了政府在教育供给和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另外,高校捐赠实现了捐赠者的效用最大化。高校捐赠是捐赠人为了资助教育事业,自愿将其财产赠与高校管理使用的行为。高等学校的发展得益于社会资本。善于利用高校生产社会资本的功能为学校多方筹集经费已经成为国外许多大学校长的成功之举。

高校捐赠的理论基础:大学教育基金会管理研究成果

(一)高校捐赠的理论基础

1.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公共产品理论是国内外理论界用于分析高等教育供给的理论依据,对高等教育属性的确定决定了政府在教育供给和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萨缪尔森严格定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公共产品是“集体消费的产品”,这类产品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点,每个人的消费并不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很明显,公共产品具有私人产品所没有的两个重要特征:消费的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则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兼有私人产品特征和公共产品特征,它们一方面可以由个别消费者占用,在占用和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另一方面,它们的效益或成本又具有外溢性,即它能够对他人或其他企业产生利益或损害,在这种外溢的利益或损害的覆盖面的范围内,它外溢的利益或损害是非竞争性的,个人或团体既不能拒绝自己收益或受害,也不能排斥别人或别的团体受益或受害。而高等教育正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一方面高校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是可以分割的,教育支出的直接受益者是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学生经过高等教育的培训,掌握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增加了获得收入或享受生活的能力,这些利益是由交了学费的学生独享的。同时由于受各国经济和公共投入规模的限制,高等教育无法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从这一角度上看,它具有排他性与消费上的竞争性。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由于受教育的人越多,社会上的知识资本也越多,生产力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人们越能享受到因为劳动生产率较高而使商品物美价廉的利益,从这一角度看,高等教育又具有外部经济性,并具有公共产品的某些属性。[17]因此,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对它的投资能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较大的收益。

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高等教育的供给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供给,应当采用混合的供给方式。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以及公共性、竞争性和外部性的特征,就决定着高等教育经费必须建立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筹措机制。[18]根据个人受益比例,在个人付费的同时,政府财政支出以弥补准公共产品的溢出部分。政府以此为原则,利用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调节社会总资源配置的数量和方向,在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间分配社会资源,组织公共产品的生产,并优化公共产品的构成,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19]

2.高等教育面临的经费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经费问题的严重制约。一方面,由于政府自身增收的难度,以及其他支出项目对公共支出的竞争加大,政府财政已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教成本上升型”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社会需求越来越大,学校必须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建设新校舍、更新设备、增加教员数量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使其经费需求大大增加,常常陷入经费不足的困境。高等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和高教成本收益的双向挤压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难题,急需找到解决方法。

3.高等教育筹资多渠道面临的困境(www.xing528.com)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筹资模式已向着多渠道的模式发展。然而对于公立高等教育筹资模式进行改革的呼声仍然很高。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科研经费、学生学费、社会服务收入以及社会各界捐赠等。但是,这些筹资渠道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的和实际运作的障碍

例如,高校社会服务和产品的销售是高校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但是高校提供的项目既必须是市场需求量大的,又必须在公立学校总预算中较少的比重。而新成立的高教机构常常因教学质量不稳定,知名度不高等原因招生数量有限,承接并运行受欢迎和低成本的项目存在诸多限制。这大大限制了该渠道的实际操作,无法为高校提供持续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学费是当今许多国家用以解决大学财政不足的重要途径,但其存在诸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争论。即政府付费(纳税人付费)和受教育者付费谁受益的问题,以及受益多少的问题。

另外,近年来,各高校的建设规模扩张较快,必定要向银行贷款,随着贷款数额不断增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贷款数额上看,2002—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贷款数量由88亿元增加到237亿元。特别是2004年,年末贷款余额几乎相当于教育部当年对直属高校的教育经费拨款总额,高校总体负债水平较高。[20]由于高校每年都要支付大量的贷款利息,又要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同时还有要考虑高校的发展,如此一来,偿还贷款成为高校的一大负担。据国家审计署发布的2006年第1号审计公告,我国有18所高校至2003年末债务总额72.75亿元。高校靠常规的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只能维持正常运转。

4.高校社会捐赠是较优选择

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是一种非政府的收入来源,它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从捐款使用范围上可以不受限制。事实上,教育捐赠是社会公益事业,在一定范围内替代了政府的职能。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慈善事业的分配机制比财政再分配更有效率,它毫无争议地将私人财富转向宗教、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事业。另外,高校捐赠实现了捐赠者的效用最大化。高校捐赠是捐赠人为了资助教育事业,自愿将其财产赠与高校管理使用的行为。捐赠人追求的不是其财产的经济收益,而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收益的增加。而且捐赠者捐赠行为本身,倡导了捐资助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此社会效用同样无法估量。所以,高校捐赠在缓解高校财政危机,承担特定的社会角色同时,也实现了捐赠者财产效用最大化。

高校本身具有生产社会资本的特殊功能。[21]高等学校不仅生产物质资本(科技成果)和人力资本(各类人才),而且生产社会资本。高等学校的发展得益于社会资本。善于利用高校生产社会资本的功能为学校多方筹集经费已经成为国外许多大学校长的成功之举。公益捐赠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行为,它还涉及捐赠主体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是一种集道德、法律和经济于一体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