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联理论:评价翻译质量的新标准

关联理论:评价翻译质量的新标准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联理论———评价译文质量的新标准杨艳1.引言20世纪80-90年代,法国认知心理学家Dan Spcrbcr和英国伦敦大学著名语用学家Deirdre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本文旨在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新的角度为评价译文的质量提供新的标准。4.关联理论在评价译文质量中的应用4.1实现原文和译文最佳关联Sperser和Wilson认为,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在交际者和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评价翻译质量的新标准

关联理论———评价译文质量的新标准

杨 艳

1.引言

20世纪80-90年代,法国认知心理学家Dan Spcrbcr和英国伦敦大学著名语用学家Deirdre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这是建立在格赖斯(Grice)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在语言哲学领域兴起的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与翻译现象十分契合。我国学者先后都对关联理论进行了阐述(沈家煊,1986;张亚非,1992;孙玉,1992;曲卫国,1993;何自然,1995),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阐释理论,关联理论的许多思想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及探索。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译文的质量取决于相关因素之间的趋合度。本文旨在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从新的角度为评价译文的质量提供新的标准。

2.关联理论的概说

语用学对种种翻译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是最具有前途的研究领域。在1986年,Sperser和Wilson联名出版了一本题为《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的专著。而后又完成了并发表了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在文中,他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并详细阐述了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作是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而在关联理论,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关联理论能够解释翻译的辨证属性和翻译过程中的辨证取舍,所以关联理论堪当翻译本体论体系的第一原则。

3.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有很大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的影响现在已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翻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过探讨,如Gutt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作为交际的翻译,在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求与原文的最佳关联。所以关联理论与翻译现象十分契合,能够很好地解释翻译中的种种问题。

4.关联理论在评价译文质量中的应用

4.1实现原文和译文最佳关联

Sperser和Wilson认为,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在交际者和读者之间找到最佳关联。交际的目的是求得最佳关联,获得交际者意图的语境效果。听话人读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推理和理解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推理所得结论既不耗费不必要的努力,(2)又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是新信息与语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新信息指的是听话人不知道的信息或者是说话人即将说出的信息,但语境则是一种心理机制,是关联理论的一种语境假设,同时也是语言交际者进行交际活动的前提条件。语境效果并不是随便产生的,而需要人们去分析,去推理。推理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它决定整个会话的交际过程。

在交际活动中,不管说话者用何种语气,何种方式说出来话,都需要听者去推论说话者的意图。然而关联原则还区分了人们在说话时的两种意图,即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信息意图即话语的字面意义,交际意图即话语隐藏的真正的意思。因此,要保证交际活动的成功必须依靠关联性。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推论是会话产生和理解的最关键的部分。例如,小丽和小王在户外行走,这时,天正下着大雪,很冷。小丽说:“好冷啊”!因为此时此刻小丽确实有这种感觉。小丽说“好冷啊”就是一种明示。也许天就是很冷,这是话语字面的意思,但是,如果小丽和小王是情侣,很显然,小芳说的这句话的目的就是想让做出一定的回应。这也许是这句话的真正意图。可以说,对最佳关联的搜寻不仅能引导听话人找到交际者所意图的语境,而且还引导他推理出交际者所意图的解释和语境效果以便能够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有所改变(modifications),给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增添了新的知识,加强或修正其认知环境中已有的信息,而且他还需要假设该信息与正确的语境结合之后能够产生值得他付出的努力的解释。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听话人继续推理,直到他得到的解释符合上述的两个条件。这一个解释才是对该话语或信息的正确解释或理解。

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认知环境或知识结构呈不对称性,其间存在差异,那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那么就要根据关联理论,找到译文读者,作者,译者三者知识结构的共同点。所以,如果语境效果好,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就小,联度高,译文可及性就强,译文质量就高。相反,如果译文语境效果差,推理时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度低,译文的可及性弱,译文质量就低。

4.2能够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等翻译策略

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的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翻译是个特殊性质的双重示意推理交际活动。对翻译活动的启示是: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的成功交际。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替换等)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语境效果。这样译者就要根据关联性灵活,辨证地使用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最大关联性,翻译出好的译文来。请看下面的例子: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如果译成“For a good harvest both in sports and morals”,就太拘泥于字面的意思。采用意译,把它译成“For better athletic records and sportsmanship”可能会更准确。

4.3在关联理论的关照下,正确处理文化缺省现象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要有共同的背景知识(shared back ground knowledge)或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有了这一共同知识或语用前提,在交流时就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东西,从而提高交际的效率。对于作者而言,他认为与读者共有的且无需赘言的文化信息,往往就会在文中省去。这个缺省的成分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可以被特定的文化语境激活于读者的脑海中。这就是本文要谈的“文化缺省”现象(cultural default)。(www.xing528.com)

文化缺省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不属于该文化的信息接收者在碰到这样的缺省时便会出现意义真空(Vacuum of sense),无法将语篇内信息和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起来,从而难于建立理解原语所必需的语义连贯和情境连贯。原文作者与原语读者之间这种默契很难存在于译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翻译得当,可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又可保持原文文化缺省的含蓄美和简洁美,否则会使译文读者产生意义真空而对作品难以理解。关于文本中的文化缺省,之前已有很多人研究过其翻译策略和方法。常见的翻译策略有:注释法(annotation-added technique)、意译法(sense-transparent technique)、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归化(TL culture-oriented technique)、形象转换与舍弃法、删除(delete technique)等等。

文化缺省是语言交际活动中常见的现象。由于语言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和译者的主体性,以及方言土语,风俗习惯,归化翻译观的影响,文本的可译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对译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需要译者谨慎地对待原文的文化信息,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策略对文化缺省信息进行文化补偿。翻译上的缺省和普通交际上的缺省一样都是以关联为取向的。只不过翻译上的缺省是一种有意识的心智行为,就是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决定信息的取舍。当省则省,不当省则不省。尤其当缺省的信息体现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时,译者反而应该对缺省的信息进行显化处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译者在对处理“文化缺省”是,应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如果对“文化缺省”过度补偿,会造成译文读者异域文化负载过重,从而带来阅读障碍。这样,译文的质量就会大大降低。请看下例:

The river has been dry for a long time.Everyone attended the funeral.

(1a)那条河干了好长时间了。大家都参加了河神的葬礼。

(1b)那条河干了好长时间了。河神就死了。河神一死就要举行葬礼。那条河干了好长时间了,所以大家都参加了葬礼。

(1a)则凸显了例中缺省的文化信息,(1b)中文化信息含载量太大,从而会给译文读者带来阅读障碍。

4.4在关联理论的关照下,实现原文和译文最大程度上的对等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取舍过程,它本身是一个悖论:必须对等,但又不能对等。由于任何语言系统对客观世界的映射都是不完全,不完善的,两种语言之间做到完全对等是绝不可能的。因此,翻译也只能是寻求最佳关联,做到各个层面最大程度的对等。但有两点值得注意:(1)这种最大程度上的对等必须是在传达意图的前提下,因为如果不能反映作者的意图,那么翻译就失去了准绳。(2)这种“最大程度”还蕴含着:“过”与“不及”的两种可能性。这就需要译者很好地把握住火候,作到既不机械对等,也不全然不顾文本能动地超越。当语言手段不能满足交际目的时,只能借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完成。总之,由于语言的不完备现象,我们只能力求对应式的对等。而且对“对等”的处理也是动态的,要依据关联做出合理的取舍。译者应根据关联原则,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向原文趋同,实现最大程度的关联。这样,读者就容易了解异域文化,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这也正是翻译的目的所在,那么这样的译文也当然是好的译文了。

5.结语

一种理论的价值在于它的解释力和解释范围,而关联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够很好地解释翻译属性和翻译过程中的辨证取舍,因此关联理论和翻译现象十分契合,对翻译活动有着知道意义。如果一味地照搬原文形象和表达方式,完全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和差异,就会因为读者提供了太多的新信息,从而给他们带来超负荷的阅读负担,导致读者对译文失去兴趣或者不理解,导致交际的失败。这种译作的失误之处就在于它没有提供或者假设译作与原文之间的关联,因而无法成功地示意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因此,关联理论就可以作为评价译文质量的新标准。根据关联理论,能够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灵活,辨证地运用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来处理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原文和译文最大程度上的对等,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交际者交际意图,满足读者期待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

参考文献:

1.Gutt,Ernst-August.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1.

2.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Cambridge: Basail Blackwell,1991.

3.Sperber,Dan Wilson,Deidre.Relevance: Communication Cognition[M].Cambridge: Blackwell,1991.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张新红,何自然.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