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新制度理论框架成果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新制度理论框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迈耶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制度理论学者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区分了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并强调了两者的共存和互补性。制度理论回答了什么驱动组织行为的问题。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新制度理论框架成果

一、新制度理论框架的形成

新制度理论作为组织社会学成熟期出现的重要分析方法,它脱离了经济学运用效率机制解释组织行为的研究方法,提出研究组织现象要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去解释。它的前提假设与效率机制有很大的差异。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适应环境而生存,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去认识组织现象。新制度主义的主要贡献就是提出了用合法性机制来认识、解释组织现象。

以Selznick为典型代表的早期制度学派思想与1960年以后出现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一起,成为了新制度主义分析的两大学术背景。Selznick(1984)通过对美国田纳西水利大坝工程和管理机构的研究,发现了组织运作过程中的非理性活动。他提出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即组织其实质是一个“制度化(Institution)的组织”。他把制度化定义为“超过了组织的具体任务或者技术需要的价值判断渗入组织内部的过程”。他认为组织是在和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下,不断变化、不断适应周围环境的自然产物。他的研究结论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对组织完全理性模式的认识,认为对组织的研究要跳出理性模式,摒弃效率模式,将组织置身于制度环境中考察组织问题。第二个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后盛行的权变理论。该理论关心的是组织结构与组织所处的环境条件、技术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www.xing528.com)

迈耶(John Meyer)的新制度主义理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迈耶认为研究组织问题必须从组织所处的环境角度入手,研究组织行为与组织现象。他提出了制度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关注组织行为必须关注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即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环境、文化背景、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为人们所“广为接受”(Taken-for-granted)的社会事实。

新制度理论学者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区分了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并强调了两者的共存和互补性。组织不仅面对技术环境,而且还必须面对制度环境。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有效率,按照最大化原则组织生产,这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所一直强调的;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即采取那些在制度环境下理所当然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Scott(2008)认为,组织的结构和行为不仅是技术环境下各种竞争力量和“效率机制”的结果,而且还在以下两个方面受到社会信念结构和规则系统的控制:如何形成组织和组织如何运作。制度理论回答了什么驱动组织行为的问题。学者们从考察组织结构出发,指出组织结构不仅是效率等技术层面考量的结果,也体现了组织对广为接受的社会现实的理解。组织的制度环境可以解决现实中许多技术环境所无法解释的组织现象。比如许多组织投入大量的金钱热心于环保工艺:日本索尼公司,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用于环保产品的研发,这大大加大了公司的运营成本,有悖于技术制度对企业的要求。然而,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环保事业中,投入更多的资金与环保方面的行为,这些是古典经济学所依赖的“效率机制”无法解释的。站在制度环境层面,企业环保投入的目的也许不是为了提高效率,而是通过环保理念的传播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从而为经营发展创造一个有力的制度环境。因此,“合法性”机制有助于帮助我们解释企业运行中有悖于“效率机制”的组织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