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成果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关于环境投入效率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对环保投入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就现有的研究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保投入上已经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有利于环保投入效率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存在一定的弊端。日本政府则通过成本选择机制,运用高额罚金、赔偿费等手段迫使企业增加环保投入。

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成果

三、环保投入效率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环保投入效率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从环保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角度研究环境投入与收益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问题;另一方面从环保投入机制角度研究环保投入机制的优化问题。

1.环保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人类对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始于“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德内拉·梅多斯等,2008)。随后一大批经济学家研究指出加大环保投入可以提高治污技术,从而一方面避免环境的持续恶化,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这其中以1993年Panayotou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简称为EKC)为典型代表。该研究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形曲线,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存在一种倒“U”形关系,即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关于环境投入效率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此后Shafik、Bandyopadhyay、Panayotou等人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然而,也有学者指出EKC不适用的情况。如Bartz S和Kelly D L运用“校准模拟法”证明美国的EKC并不存在;Jie H(2007)通过对EKC的研究拓展发现,适用于发达国家的倒“U”形曲线并不一定普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Hui L等(2007)运用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对已有EKC研究文献作定量分析,发现采用不同的数据、研究方法和环境质量衡量指标,将对EKC的存在性和拐点位置产生影响。

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对环保投入效率问题进行了研究。孙冬煜(2002)利用所构造的“环境保护投资优先增长模型”进行研究,解释了环保投资优先增长的现象,并认为要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保投资需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得更快些。张彬等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环保投资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我国环保投资和能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戴桂林等(2010)通过构建环境治理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两个阶段模型,发现在我国环境治理投入可以通过经济机制与改善环境承载力促进经济增长。韩强等(2009)针对2002-2006年我国工业领域的环保投入与产出进行了环比分析,认为各地区的环保投资效率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吻合,得出我国环保投资效率偏低的结论。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环境保护投入的研究主要以政府为投入主体展开,研究政府的环保投入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国民经济管理角度研究环境问题,侧重于从国民经济宏观核算的统计角度研究其环境投资与收益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问题,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平衡,缺少从企业主体角度出发,站在企业微观层面研究企业环保投入的相关问题。本书的研究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企业的环保投入提供了实证证据。

2.环保投入机制的现状研究

对于环保投入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环保投入主体、环保投入结果、环保投入来源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现行环保投入机制运行中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就现有的研究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环保投入上已经建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有利于环保投入效率的提高,而我国现行的机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存在一定的弊端。

1)国外环保投入机制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环保投入机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环保投入机制的优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黄志刚,2008)。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投入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www.xing528.com)

(1)环保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是环保投入的主导,投资总额巨大,企业也承担部分环保费用,且此部分比例逐渐加大。美国政府对环保投入力度非常大,到2000年美国总的环保投资就已经达到1 710亿美元,占GNP的比例高达2.6%(王子郁,2001)。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但政府也在逐渐减少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放手由企业自主承担。企业的污染防治费用,基本上全部由企业自主承担。针对中小企业,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会提供商量补助或优惠政策。自日本开始全面防治产业污染以来,中央政府的环境预算大幅度上升。到2000年估计日本近年来的环境投资占GNP的比例为1.50%~2%或者更高(任勇,2000)。日本的绝大多数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由地方政府实施和管理的,大部分投资也来自地方政府。瑞士环境保护投入主要由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团体和家庭三部分构成。1996年瑞士联邦统计办公室的调查显示,来自企业与个人的环保投入资金占到整个环保投入的67%。从发达国家的环保投入主体上看,虽然政府仍是环保投入的主力,但政府正在将企业逐渐引入到环保投入的主力军中,激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2)环保投入的市场调节体系较发达。发达国家根据生态和经济规律,运用价格、成本、信贷税收经济杠杆,运用市场手段,将企业的微观利益与社会的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环保投入的经济绩效,加强企业、公众等主体对环保投入的认同。美国政府通过征收资源税、提供环保示范补贴、减免税款等多种方式加强市场机制在环保投入中的作用。比如为了鼓励企业自主安装环保设施,政府规定凡安装节能设备的公司均可享受税收的减免优惠。瑞典的氮氧化物税的征收使1992年实际氮氧化物排放比上一年减少了30%~40%。日本政府则通过成本选择机制,运用高额罚金、赔偿费等手段迫使企业增加环保投入。一旦企业因不及时采取环保措施而造成污染,将面临停产、高额的罚金甚至刑事处罚。日本企业如果不采取脱硫等环保措施,遭受的惩罚成本将是环保投入的12.6倍(任勇,2000)。

2)中国环保投入机制现状研究

相对发达国家完整而成熟的环保投入运行体制,我国的环保投入体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鲁焕生和高红贵(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70%以上的环境保护投入是政府和公共部门承担的。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我国环境保护的投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企业、其他非官方机构的环保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但对于主体的环保产业投资事宜尚未准确界定和落实。现将众多学者的观点总结如下(尹希果等,2005;田宏莉、冯惠娜,2004;陈柳钦、曾庆久,2004;鲁焕生、高红贵,2004;杜崇波、张新国,2003;李淑梅,2003;林致远,2002;刘丽明、何恒,2002;凌丹等,2002)。

(1)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国环保投入总额2000-2006年7年间涨了2.5倍,占GDP比例由1.02%上升到了1.22%,但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2%~3%)(杨文杰,2009)。由此可见,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初级阶段,面临着复合型的污染问题,亟需加大环保投入。

(2)环保投入主体单一,投入结构不合理。从地区结构看,东部发达省份环保投入数量较大,比例较高,而西部欠发达地区投入基数较小;从部门结构看,环保投入主要集中在重污染行业,如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从方向结构看,环保投入主要用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投入两方面;从投入主体上看,政府仍是环保投入的主力军,主要通过国家预算内资金扶持。但在工业污染的治理中,企业环保投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从2000年的7%上升到2006年的78.9%,成为工业污染治理的主力军。这说明我国环保投入的市场化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6)。

(3)环保投入资金运行效率低下,环保设施技术水平低。虽然我国的环保投入正在不断增加,但普遍存在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治污效果不显著的特点。颉茂华等(2010)通过对2000-2007年我国环保投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环保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的污染物排放量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并认为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环保投资效率低下。

总体而言,我国环保投入特点为:政府是最大的投资主体,企业和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调动,环保投入过程缺乏有效的市场手段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可见,研究企业的环保投入行为,分析企业的环保投入动机及环保投入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后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