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重点省市小微企业发展概况一、我国小微企业整体发展概述截至2011年,国内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微企业产值占企业总量的97.3%。数据表明,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占主体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问题突出。

江苏省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重点省市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小微企业整体发展概述

截至2011年,国内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微企业产值占企业总量的97.3%。这个被称为“小舢板”的特殊群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成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促进了社会稳定,带动了就业和创新。

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不仅有效转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吸收了大学生初次就业。小微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和60%的国内生产总值,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实现税金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54.3%,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完成利润2.6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8.9%。在带动创新方面,中小微企业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比例达到82.6%,提供了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

但相较于大中企业,小微企业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层次不高,抗风险能力低,在发展中存在较多弱势,也是经济转型的难题。因此,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影响,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涨,税费负担偏重,融资难,市场需求拉力减弱造成竞争日趋白热化,体制机制瓶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问题。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1]从108.9逐季下跌,2011年四个季度分别为104.1,100.2,97.2,93.5,已跌低临界值100,经济状况处于下降趋势。因小型企业中大部分是微型企业,以上数据也直接反映出我国微型企业的困难。

小微企业要想更好地生存发展,必须走好技术创新的道路。据全国工商联调研显示,在传统产业中,多数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尤其在小微企业初创时期,具有较大的“保生存”压力。但依旧有不少小微企业为求发展勇攀科技高峰,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指引下,通过资源整合、科技创新等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大转型升级步伐,研发高科技含量产品和工艺技术,最终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鉴于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更好地扶持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断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7月份又下发了《关于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的实施意见》。由于受国内外复杂且不确定的经济运行环境的影响,当前各省不少小微型企业处于人才缺、融资难、利润薄、发展难的困境之中,下面将以江苏、浙江、广东和上海为例重点讨论。

二、江苏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底,江苏全省工商联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为138万家,工业企业约有46.6万家,规模以下小型微型工业企业约42.4万家。总体来看,江苏小微企业面广、体小、量大,涉及各行各业,占据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2011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为代表的小微企业总体情况如下:

1.新开户数量逐年稳增

2011年全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合计新开业964 891余户,其中私营企业新增229 015户,是近年私营企业新开业之最,具体见表2-1。

表2-1 2005—2011年江苏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新开业数

img2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个私经济发展空间稳步拓展

根据2011年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从注册资本来说,个私经济占全部市场经营主体注册资本的47.45%,比上年增加2.71%;从户数来说,个私经济站市场主体总数的94.98%,比上年上升0.28%;就从业人员数来看,个私经济主体2011年新增从业人员120.79万,累计从业人员超过2 000万。

基于中央、省级针对小微企业给予的优惠政策支持,总体来看,江苏省小微企业目前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效益有所提升,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企业经营环境良好,少数企业存在亏损,多数企业尚有盈利,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内小微企业增长较快。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因小微企业大多处在价值链低端,产业结构不优,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之众多小微企业管理不到位,产生市场无序竞争,使得小微企业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对于江苏小微企业而言,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策导向及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区域差异,因此不同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水平及特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1.注吊销户数呈扩大态势

近年来,江苏全省注吊销个私经济主体户数如表2-2所示,日均注吊销个体工商户1 198户,私营企业222户。2011年注吊销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总户数同比2010年增长11.3%。由于新增企业较多,从当年存量比重上来看,与往年大体相当。数据表明,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占主体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问题突出。

表2-2 2005—2011年江苏省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注吊销数

注:数据来源于2011年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2.融资难仍旧威胁江苏小微企业发展

银行资金方面,由于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上浮水平、增加担保成本和理财费用等,使得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较高;银行信贷资源一般优先满足大中型企业,加之多数小微企业信誉度不高,客观上对小微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据省工商联提供的实地调研数据,江苏淮安市大企业贷款中有25%执行下浮10%的优惠利率,而小企业则没有一家能够享受这一优惠。民间资金方面,较多小微企业短期流动资金依靠民间借贷,致使民间借贷利率水涨船高,目前省内民间借贷加权平均利率已达20%以上。可见,小微企业仍然面对融资难的问题。

3.小微企业需进一步规范自身管理

部分小微企业依旧没有摆脱传统家族管理模式,股权结构较为单一,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形成配套的管理制度,财务制度也不够健全。多数小微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主要依靠拼价格和劳动力,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同时,缺乏对自身成长目标的认识,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盲目跟风现象,造成企业运营难度和风险增加。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所说:“小微企业首先需要清楚自己的成长目标是什么,目标明确了,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小微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成长规划,加强技术创新,将产品做精做细,开辟独有市场,形成差异化战略。

4.继续彰显扶持政策效应

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包括财税金融、减免行政收费等。但部分配套政策仍然未能及时跟上,一些好的政策缺少可操作性,造成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在市场准入方面,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但现实中的“隐性门槛”依然严重,由“严禁进入”转为“明松暗紧”的态势,“玻璃门”现象依然存在。在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方面,民间资本进入一些垄断行业的效果不明显。例如,在江苏省工商联所组织的一次“关于执行新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以来企业负担情况”调研中,有45.7%的企业表示和以前一样,反映负担减轻的企业占比29.8%,还有11.2%的企业负担有所加重。

三、浙江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小微企业是浙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浙商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在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业界誉为具有极强爆发力和灵活度的“小狗经济”。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遇到异常严峻和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生产经营难度加大。

(一)发展现状

1.小微企业的优势地位

小微企业占市场主体的绝对多数。根据浙江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截至2012年1月末,浙江小微企业56.9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7%,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为13.6万家和43.3万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23.2%和73.8%,小型企业中逾六成为二产企业,微型企业中半数为三产企业。

小微企业是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这么多小微企业的作用,显而易见:它提供了全省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截至2012年1月末,小微企业共吸纳就业1 178.5万人,占所有企业的55.5%。其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吸纳就业811万人和367.5万人,分别占所有企业总人数的38.2%和17.3%。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11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下工业占25.1%,规模以上小型企业占31.2%,合计共占56.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型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31.2%,增速比大中型企业高14.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增速比大中型企业高10.3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经济总量在全国保持领先。“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下工业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保持全国第一。2010年,工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从业人员数分别为83.9万家、12 504亿元、6 586.7亿元、663.3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3.4%、18.5%、15.1%和13.5%,均居全国各省(区、市)的首位,单位数比重比列第2位的河南省高出1.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资产总计和从业人员数比重比列第2位的广东省分别高出7.2、6.0和0.9个百分点。

2.小微企业的负面特征

总体来看,浙江省小微企业“低、小、散”的普遍特征依然存在,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末端,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遇到世界经济波动、外部需求减弱或国内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小微企业往往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经济增速率先回落。

(1)企业产值规模偏小。本世纪初,浙江规模以上工业户均总产值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目前已下降到仅相当于58%的水平。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户均总产值0.4亿元,比2006年仅增长25.6%,增幅低于大中型企业5.4个百分点。

(2)投入产出比偏低。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小型企业增加值率仅为17.3%,分别低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3.4和3.2个百分点。2011年,规模以上小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4.9%,分别低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1.7和1.5个百分点。小微企业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的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直接制约了其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提高。

(3)转型升级步伐偏慢。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中,纺织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化学原料、金属制品业五大行业总产值合计占比为43.2%;规模以下工业中,纺织、通用设备、金属制品、塑料制品、服装鞋帽制造五大行业总产值合计占比为49.3%。虽然近年来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发展水平仍未达到质的飞跃。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装备制造业企业为1.1万家,占小型企业的39.1%;工业总产值7 641亿元,占小型企业的32.9%。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减缓和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浙江省小微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但主要经济指标的下行已经表明下一阶段形势趋于严峻。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4 372亿元、4 163亿元和1 08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1.4%、16.0%和11.2%,与前两年相比,增幅回落较大,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上述指标月度增速及融资景气指数已接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严重时期的水平。(www.xing528.com)

1.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回落,企业运营接近景气临界点

2011年,规模以上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利润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8.6和52.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增速回落15.8个百分点。三季度起,上述指标月度增速进入个位数增长区间甚至负增长。9月末,停产的小型企业已达409家,占全部小型企业的1.5%。浙江省小型企业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和景气指数明显回落,四季度分别为107.8和111.9,已接近100的景气临界点,创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比全部调查企业分别低5.2和14.1点。

2.融资难且成本高,企业资金链趋紧程度加大

2011年,小型企业利息净支出37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5.2%,相当于同期银行贷款余额的6.7%,远高于大中型企业的5.2%;小型企业利息净支出增长47.2%,远高于大中型企业32%的增速。与此同时,小型企业融资景气指数已处于“不景气”区间,四个季度分别为92、92.7、91.2和89.5,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基本相当,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达38%。

3.税负重、成本高,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明显加大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小型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比上年增长32.1%,远高于大中型企业的22.8%,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1.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为87.4%,比大中型企业分别高出3.3和2.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4.9%,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大中型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率为4.95%。

4.“用工慌”与“用工荒”并存,劳动力结构亟待优化

近年来,招工难、“用工荒”日趋成为常态。据2011年四季度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抽样调查,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快”是当前首要突出问题的企业比重达30.8%。同时,由于小微企业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力密集企业,需要大量的低端普工,使得浙江省外来人口净增快、劳动人口受教育年限低的境况难以改善。

四、广东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截至2012年上半年,广东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总体仍处于下行压力较大、效益低位徘徊的困难时期,且短期内难以有很大改善。但随着企业用电量的不断攀升,企业产成品库存不断减少,以及年底消费高峰期的到来、国家和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预计2013年,全省中小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将有所回暖,生产状况将不断提升。

(一)发展现状

1.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快于其他类型企业

2012年1—10月,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 743.6亿元,同比增长11.4%,比国有控股企业(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4%)分别高4.5、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 000.7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比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高28.5、15.9个百分点;全省民间投资7 895.77亿元,增长21.3%,比整体投资增速快6.9个百分点;全省私营企业进出口2 117.3亿美元,增长19.6%,较全省快12.7个百分点。

2.中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明显放缓

2012年1—10月,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 544.34亿元,同比增长7.9%,仅为去年同期增速的一半左右,与全省和大型工业企业同比增速持平,处于“十一五”时期以来的历史低位。但从6月起,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增加值已连续5个月回升,与全省增速的差距逐月缩小。其中,全省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 210.49亿元,同比增长12.4%,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快4.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715.65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分别高16.4、14.4个百分点。

3.监测系统中的中小企业运行平稳

从广东省中小企业局对省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的1 153家企业(第一产业51家,第二产业1 015家,第三产业87家)1—10月份的监测数据看,累计完成总产值同比增长12.73%;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1%;出口交货值同比增加8.61%,发展态势平稳。

4.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据悉,广东全省487万家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有460万家,占95%。2011年,广东省经认定的326个省级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万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24.9%提升到2011年的31.1%。作为全省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专业镇最显著的特征是小企业、大产业,小产品、大市场。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外部宏观环境看,当前广东省中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全省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的1 153家企业,累计营业成本同比增长9.1%,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劳动力成本。2012年11月全省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结果也显示,企业普遍反映工资成本同比上升20%~30%,月薪2 500元也难以招到工人。二是税费负担仍然很重。2012年1—10月,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缴纳税金1 083.9亿元,同比增长4.5%,较利润总额增速(-0.3%)快4.8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中型工业企业税金增速(4.6%)较利润总额增速(-5.7%)快10.3个百分点。在已经出台的各种减税免费政策的基础上,税金总额仍较快增长的现象值得关注。三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2012年1—10月,全省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工业品内销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16.9个百分点。第12届广交会出口成交额比上届下降9.3%,表明国际市场需求仍较低迷。四是节能减排要求更高。各地节能降耗形势严峻,今年须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对中小微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自身经营状况看,当前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运营主要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一是招工难、留人难。2012年1—10月,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减少5.5%;省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的1151家监测企业从业人员也同比减少1.8%。二是融资难、融资贵。受融资成本较高、流动资产流动率下滑增加资金占用等因素影响,2012年1—10月全省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2.4%,比1—9月加快2.8个百分点。省中小企业运行监测系统的企业财务费用也一直居高不下,同比增速长期处于20%以上。三是市场竞争压力加大。2012年1—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低位运行,10月广东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已连续6个月下降;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3%,亏损中小微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19.2%,中小微企业亏损面为19.6%,正出现“赔本赚吆喝”的情况。四是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在空前的成本压力面前,中小微企业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利用新型节能减排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但因欠缺资金、技术,再加上投资新建门槛越来越高,不少企业无力有效推进技术改造或自主创新。

五、上海小微企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上海市共有各类法人企业38.11万户,其中中小微型企业37.96万家,占比99.61%,比2011年净增1.88万家。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数增长1.88%,营业总收入增长1.92%,实收资本总额增长37.7%。

1.小微企业行业多、分布广

(1)户数增多,区域分布平均。到2011年底,上海小微企业注册户数64.95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2.66%;小微企业注册资本总额23 369.1亿元,占全市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41.25%。2010—2011年新设企业中,小微企业户数占97.81%,注册资本额占79.28%。从企业类型看,小微企业以公司居多,占小微企业总数的89.77%。从注册资本来看,小微企业的户均注册资本为359.8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下的占66.22%,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占22.41%,500万元以上的占11.37%。从营业收入看,小微企业的月营业收入户均为33.71元。从区域分布来看,上海各区县小微企业数量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嘉定区9.52万户、浦东新区8.12万户、金山区7.51万户。

(2)产业结构和行业分布特点明显。2011年底,上海小微企业中第三产业占近8成,占全市第三产业企业也近8成,数据表明,从行业分布看,企业数量排名前3位的是批发零售业25.60万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10万户、制造业9.31万户。企业注册资本总额排名前3位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 458.83亿元、批发和零售业4 336.40亿元、房地产业3 277.50亿元。从事商贸业的小微企业占全市商贸业企业的80.72%。

2.推动经济发展贡献显著

(1)市场持续活跃的内生动力。首先,小微企业作为大型企业的配套与协作单位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上海无论是国企宝钢,还是大型民营集团的龙头老大企业,都离不开小微企业在协作配套上的合作。第二,小微企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支撑点。一方面小微企业的户数增长持续高涨,近两年新设户数占到全部企业数的97.81%;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和服务价值已经占到上海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小微企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近四成。第三,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小微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常常扮演着黑马的角色,而在服务业中的地位更是无可撼动,在上海经济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中,小微企业的作用无可替代。

(2)改革攻坚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小微企业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提供了下岗人员安置的载体保障,同时,小微企业具有“鲶鱼效应”,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灵活性作为一种催化剂,加快了产业调整和产品升级的频度,为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紧迫感提供有益经验。

(3)技术创新生力军。目前小微企业正呈现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取代传统的劳动、资本组合的发展趋势,大大缩减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和成本。近4年,小微企业中科技型企业数量大幅增长,高新产业企业明显增多,其中有不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供给航天航海、铁路和城市地铁及医疗器械等多个行业使用,有的或直接成为家用电器等生活终端用品。与此同时,小微企业往往作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试验田”,为大型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需求持续低迷

国际市场萎缩直接导致出口型小微企业订单下降,产品转内销又加剧了国内市场非理性竞争程度,同时上下游企业开工不足,裁减员工和减薪减资后又影响着市场消费的需求,大多小微企业正面临着不确定因素的严峻考验。

2.利润空间受到打压

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能源原材料等购进价格持续攀升,加上劳动力成本、商铺租赁等价格上升,直接影响小微企业的生存。此外,税费过高且个别税种设置不合理、有关方面每年的财务培训、开票机周期性指定更新等增加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3.融资难度大、成本高

现在大部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很大。小微企业资金临时性、急需性特点较强,由于流动性资金缺口大,向商业银行借贷主要是手续繁多,向金融公司融资则其利息往往比企业可预期的利润还要高。此外,由于社会诚信度下降,企业难融资还表现在担保上。

4.“抓大放小”的影响依然存在

歧视小微企业的观念尽管已经大大减弱,但“抓大放小”的惯性思维仍有影响。小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活动,包括参与公共产品或服务招标的生存空间仍受挤压。

5.企业管理水平低

小微企业创业之初大多得益于市场机遇,在随后的发展中缺乏科学管理等弊端渐渐暴露。调查表明,超过80%的小微企业尚停留在家长制家族企业发展阶段,长期处于产品质量不高、服务质量上不去、员工向心力不强等困境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