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舞蹈教学中的表演性训练的多维中心点训练

舞蹈教学中的表演性训练的多维中心点训练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维中心点训练——论舞蹈教学中的表演性训练王珊如何让专业舞蹈学生与非专业舞蹈学生通过舞蹈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变得会跳舞,是我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多维中心点训练”这一概念,就其本身而言,是多元化的一个词。[1]而“多维中心点”是由主观的感知反应所形成的。在芭蕾训练中便有系统的重心训练方法。

舞蹈教学中的表演性训练的多维中心点训练

多维中心点训练——论舞蹈教学中的表演性训练

王珊

如何让专业舞蹈学生与非专业舞蹈学生通过舞蹈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变得会跳舞,是我从事舞蹈教学工作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在下文中我大胆地提出了对舞蹈表演性教学的设想,即“多维中心点训练”法,让舞蹈表演从一个舞者蹒跚学步时就先入为主,而不是等待身体已具有相应的柔软度后再去开掘。以下我将对这一概念分而述之。

“多维中心点训练”这一概念,就其本身而言,是多元化的一个词。单看“中心”二字,即谓:“内心、正中、中央、居于中心地位,起主干作用的部分,也指事物的主要部分。”[1]而“多维中心点”是由主观的感知反应所形成的。我们都知道在舞蹈训练中,经常会提到“重心”二字。而它往往是指上、下身及脚下的重心,以脚下重心为主。在芭蕾训练中便有系统的重心训练方法。这一切都是关乎人体的身体技能训练。而对于在训练学生的表演意识上,我认为也应该如训练身体技能般凝练出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针对性的各个点,也就是文中所述的“中心点”,从而产生出“多维中心点”的训练。它包括智力(头脑)、心力(情感)、表现力(表现欲)三部分。

首先来看看关于“智力”这一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头脑”。它体现出的是一个人的思维观念。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对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带着脑子去练功;带着思维去舞蹈”。因为学习舞蹈的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已经习惯了不假思索地去压腿、下腰,却不知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是首先让学生做一个“清醒的舞者”。正如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的一句永恒箴言“认识你自己”所启示的一样,当你能认清自我的内心时,何患不能认清自己的躯体并予以控制呢?故头脑的使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当我们在学习某一舞种时往往从体态入手,随着各种训练性组合的推进、动作语汇的增加,有时会忽略体态的把握和风格的掌握。而这时就需要我们用头脑去分辨、比较,怎样的体态是正确且最具风格性特点的。同时,在机体上我们也要正确运用肌肉的记忆功能,它是一种对于移动或运动的不由自主的感觉。因为,在我们没有接触到某一舞种时,我们的肌肉是处于无知状态下的,要通过不断的量化才能最终习得。这一过程是通过肌肉记忆来起作用的,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我们的肌肉将会把身体每一天的信息量储存下来形成记忆。促进条件反射,让身体记住这以往的经验。通过头脑的选择,找到肌肉记忆库中最佳的状态。

除了用脑之外,在舞蹈表演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一部分是“心力”,即“情感”,这也是舞蹈区别于艺术体操与杂技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戏剧表演中,人们习惯于把感情比喻为“潘多拉的盒子”,[2]它是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和发展想象力的力量源泉。换句话说,也就是演员们开启记忆宝库,使这些感知得以自由驰骋。在舞蹈教学中我尝试着予以借鉴,因为在舞蹈表演中有效地开启和使用“潘多拉的盒子”也是很有必要的。

要想打开盒子,必须先拿到开启它的钥匙,这就得激发学生,让他们不要将感知关闭,形成开放式的观察力。如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擅长某一舞种,而其他舞种次之,这都是由于感知关闭造成的。一方面,对擅长舞种掌握的思维定势会影响到下一舞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心理恐惧在作祟。这一类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自尊心略显优越。碍于面子观,他们往往会“固步自封”,以掩饰自我的笨拙。殊不知学习本身就应保持一颗童心,让自己如一株小树苗般不断地吸收,才能得到珍贵的养分。因此,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消除偏见,不要受任何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始终保持一种从头开始的心态,才能激发和活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另外,要训练学生的视觉感知。对于一种圆熟的生命而言,我们的双眼就像是它的脐蒂。我们所看到的映像及其所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即时的、交互的过程。因此,发掘学生的注视、观看、回应的本能,并将这种视觉上的观察所得存储于自己的“潘多拉盒子”中,是很有必要的。一般视觉感知分为两种:即外在视野和内在视野。外在视野属于周边的、外部的视角,它是一种客观的视野。而内在视野,属于心理的、创意的视角,它是一种主观的视野。而人们最初的视觉当属记忆。因为当我们唤起儿时的记忆时,一种映像便即刻在我们的内在视野中跃然而出。一般每种记忆包括当时的事实、状况以及情绪。如我们仔细针对这种记忆的背景、感知状况,以及我们的身体行为进行探究的话,那么这个探究过程将会使你不由自主引导出一种情绪上的反应,而情绪与行为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着。因此,开发内在视野的目的在于激发出学生精神状态中的心理映像,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使他们能够将生活中不同的体验,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

最后,就是要强化学生的听觉感知意识,这里主要是指对舞蹈音乐的感知。舞蹈音乐包括:旋律性音乐和非旋律性音乐。旋律性音乐一般抒情性较强,舞者与观众都易于理解和接受。而非旋律性音乐则节奏型较强,它包括民族民间舞中的纯鼓点音乐,以节奏为主,旋律为辅的节奏鲜明的音乐,以及无音乐形式的舞者内心的音乐。这种音乐形式相对于旋律性音乐来说要难以理解一些。所以在学生的听觉感知上,主要以这部分为主。教学中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泛听,而在于让他们带着内在的耳朵去感觉。故我将此感觉上的倾听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感受音乐所带给自己的冲击,从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音调中听出音乐的含义;第二层,是感受内心无声的音乐所带来的律动、旋律和节奏;第三层,是将内心的倾听转换为舞蹈语汇,诉诸观众,形成舞蹈的诗篇,使之如一个个跳动的字符和流淌的音符,融会于观众的视听之间。

三(www.xing528.com)

在舞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第三个因素,是对表现力的挖掘。表现力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我们也称之为“表现欲”。人们喜欢用“触及心灵”来形容外界对灵魂的冲击。所以就人类的经验而言,触觉是一种最强烈的原始需求。它与视觉、听觉如同连体婴儿一般不可分割。当我们看到或听到某一事物时,就会想要触摸以加深对它的认识,并会有三种表达方式:感觉到有触摸的需求,但抑制住这种冲动;感觉到有触摸的需求,并通过肌肉记忆的方式体验这种触摸感,但没有真的去接触;感觉到有触摸的需求,并真的用身体去接触。

每个人都有着活跃的触觉感,但由于心理状态、社会背景以及生理机能的不同,对某几种触觉都会有一个封闭性的死穴。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者而言,必须培养捕捉触觉感知的能力,并通过肌肉记忆的方式,挖掘出潜在的表现欲望,从而形成对某一人物形象的个别触觉需要。

简言之,我认为智力、心力、表现力三者对舞蹈表演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分别是思想、感觉以及生命的天赋才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激发它们的潜能,合理运用到舞蹈表演中去。另一方面,他们之间也会相互冲突。智力会凌驾于另外二者之上,而心力会试图克服表现力,三者还经常会出现交替发生的情况。所以,在了解了“多维中心点”的客观规律之后,我们要让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对身体上所感知的事物产生相应的回应,并通过舞蹈人体动作的载体,付诸舞蹈作品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出完整、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也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义无穷”[3]的精湛舞技。

其实舞蹈的本体,就是让进入它与欣赏它的人们真正感受其魅力所在。只不过在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她被人们人为地剥离开来了。古时候的舞蹈是人们生存与生活的需要,是来自人们内心最纯粹的呐喊声。而现在的舞蹈则成为了职业化与谋生的工具。需求的不同导致了舞蹈的变异。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在我看来舞蹈教学应该坚守住舞蹈艺术最质朴的净土,关注舞蹈的进入口。让所有热爱它的人们更热爱它,所有欣赏它的人们更迷恋它,才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

注释

[1]胡裕树.新编古今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800.

[2]葛斯塔·舒维普.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6.

[3]李锐清.沧浪诗话诗歌理论研究[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2: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