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36年柏林奥运会:奥林匹克文化丛书

1936年柏林奥运会:奥林匹克文化丛书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一、现代奥运圣火开始传递早在古代奥运会上,持火炬赛跑就是希腊人祭祀仪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代奥运会的圣火仪式。经过11天的传递,圣火顺利抵达柏林运动场的开幕仪式。

1936年柏林奥运会:奥林匹克文化丛书

10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

一、现代奥运圣火开始传递

早在古代奥运会上,持火炬赛跑就是希腊人祭祀仪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项目。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代奥运会的圣火仪式。从那以后,每届奥运会举办期间,从开幕日期到闭幕式为止,在主办城市的主体育场都将燃起奥林匹克圣火。该会议还规定,奥运火种必须来自古希腊奥运遗址——奥林匹亚,采取火炬接力方式从奥林匹亚传到主办国,以此来象征现代奥运对古希腊奥运精神的承传。

图57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开创了在希腊奥林匹亚故址采集圣火火种的先例

现代奥运圣火传递是从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开始设置的。1936年7月20日,在奥林匹亚举行了隆重的火炬点燃仪式,12名身着希腊民族服装的少女,在乐曲伴奏声中点燃了第一支火炬,然后携带着火种来到克隆那斯祭坛之下。市长和希腊官员发表简短致辞后,已73岁高龄的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顾拜旦男爵发表了演讲。他说:“未来属于首个勇于教导青年一代的民族,并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以奥运圣火传递为形式,在开创体育新纪元的雄心壮志下,世界长久和平当能实现。在此,我希冀汇聚于柏林的年轻人继承并最终实现我奋斗一生的事业,凝聚身体与智慧的力量,促进人类的进步与辉煌。”

图58 1936年雅典至柏林首次奥林匹克火炬接力路线图

演讲深深感染了在场所有人。第一名火炬手单膝跪地,用希腊少女手中的圣火火种点燃了火炬,开始了奥运史上第一次圣火接力活动。这个永恒的时刻通过广播传遍世界。与此同时,在柏林体育场正举行庆祝圣火采集的盛大庆典,来自希腊的声音成为整个庆典的高潮。每隔1小时,圣火传递的情况都将汇报给柏林奥组委,从此,奥运圣火开始了它万众瞩目的欧洲之旅。

随后,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火炬接力正式开始了。由希腊到柏林,整个行程共3075公里。经过11天的传递,圣火顺利抵达柏林运动场的开幕仪式。8月1日,在万众瞩目下,德国田径运动员希尔根手擎火炬缓缓跑入会场,从场地中央各国体育代表团前面跑过,最后到达高高耸立的铜制点火台。此时,整个会场的气氛被逐步推向高潮。他再次高高擎起火炬,接受全场所有观众的欢呼喝彩,然后点燃圣坛中的奥运圣火。时值下午5点20分。此后16天里,圣火照耀在柏林乃至全世界人民心中,成为古代奥运理想传播的象征。从这届奥运会开始,火炬接力便成为奥运开幕式前和开幕式上的一个传统习俗。

二、欧文斯气煞希特勒

杰西·欧文斯,原名詹姆斯·克利兰德·欧文斯。1913年9月出生于美国一个贫穷的、儿女众多的黑人家庭。1935年5月25日,刚21岁的欧文斯,在安阿伯举行的全美大学生运动会上,创造了迄今田坛还未有过的奇迹。在这次比赛中,他共参加了4个项目,全部赛程都在当天下午。3点15分,他在100码跑中跑出9秒4的成绩,平了世界纪录;10分钟后,又在跑远中跳了8.13米的成绩,这惊人的世界纪录整整保持了1/4世纪,直到1960年才被打破;又过了20分钟,他参加220码跑比赛,最先一个到达终点,成绩是20秒3,再创世界纪录。220码距离长于200米,按当时国际田联规定,总共只用了45分钟,却平、破了6项世界纪录。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奥运会前夕,闻名田坛的欧文斯,又在美国夏季田径赛上以10秒2改写了100米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

图59 杰西·欧文斯获得男子100米的金牌,这是他在比赛时撞线的瞬间

欧文斯来到柏林,给阴云密布的奥运会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人们期望这位众所瞩目的人物,会给希特勒的人种论以当头棒喝。欧文斯果然不负众望。8月2日,田径战幕一拉开,欧文斯就顺利地通过了100米预复赛,其中有一次成绩为10秒2,只是由于超风速,未被承认为世界纪录。8月3日,100米决赛中,跑出20米后欧文斯就甩掉了所有对手,并第一个到达终点,以10秒3的成绩平奥运会纪录。人们对他奔跑速度之快诧异万分,誉之为“黑色闪电”。在这届奥运会上,欧文斯一人独揽100米、200米、跳远以及4×100米接力4块金牌,超过德国田径选手的金牌总和,彻底击碎了希特勒的“雅利安人种优越论”。金牌之外,欧文斯更是赢得了场内12万德国民众的阵阵喝彩,成为该届奥运会的头号英雄

图60 一代田径名将欧文斯(1913~1980)

然而,欧文斯的奇迹却使东道国的纳粹党徒们恨之入骨。因为法西斯独裁者希特勒正想利用奥运会来标榜日耳曼民族的优越性,一位黑人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出尽风头,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特别是在跳远比赛的激烈竞争中,欧文斯在希特勒面前战胜夺冠呼声极高的德国选手后,希特勒完全丧失了作为东道国首脑应有的风度,气急败坏地离场而去,回避为冠军颁奖和握手祝贺的仪式。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拉图尔批评说,如果希特勒不能一视同仁,继续歧视黑人运动员的话,干脆取消颁奖仪式。欧文斯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反击道:“我到柏林不是来与什么人物握手的,我是来夺金牌的,现在这个目的我已经达到了,这就足够了。”欧文斯不仅赢得了金牌,而且赢得了道义!从此,他以高尚的体育道德和运动家风度以及为人友善的品质,成为全世界运动员崇拜的偶像

为了纪念这位现代体育史上不朽的运动家,1980年美国设立了“杰西·欧文斯奖”,用以表彰、嘉奖为当代体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

三、真情无敌——欧文斯与卢茨·朗的故事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与德国运动员卢茨·朗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成为奥运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时,男子跳远冠军最有力的竞争者就是欧文斯与卢茨·朗,希特勒在场边已经准备为本国运动员卢茨·朗颁发金牌,他要亲自感受在这个项目中,在这一黑一白的竞争中白人胜出的快感。

图61 奥运会期间,欧文斯和德国田径名将卢茨·朗在一起亲切交谈

卢茨·朗顺利地进入了决赛,而黑人运动员欧文斯在预赛中前两跳表现失常,均告失败。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欧文斯十分紧张,心情非常沮丧和焦灼,多次试跑,却不敢起跳。竞争对手卢茨·朗并没有偷着乐,而是一心想着如何帮助欧文斯。他帮着欧文斯看步点,并把自己的毛巾放在起跳处。就是这个准确的起跳标志,使欧文斯以8.06米的成绩一跳定乾坤,夺得了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而卢茨·朗仅获得第2名。

比赛结果一出,贵宾席上的希特勒脸色铁青,现场气氛顿时凝固。这时,卢茨·朗走向欧文斯,面对看台上12万德国人,他举起欧文斯的手高声喊道:“杰西·欧文斯!”一阵难挨的沉默后,看台爆发出齐声欢呼:“杰西·欧文斯!”欧文斯也举起卢茨·朗的手朝向天空,声嘶力竭道:“卢茨·朗!”全场观众同声响应:“卢茨·朗!”没有政治阴谋,没有肤色差异,没有金牌得失,选手与观众共同沉浸在君子之争的感动中。欧文斯事后回忆:“当我们两人互相拥抱时,希特勒都快疯了!对卢茨·朗而言,在希特勒面前向我表示友好需要极大勇气。那一刻,我拿到的所有奖牌与奖杯都可熔化,但它们永远镀不上我与卢茨·朗24K金的友谊!”

柏林归来,欧文斯虽然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欢迎,然而,那毕竟是一个种族主义盛行的年代。当年欧文斯回国后,并没有得到任何官方的嘉奖。40年后的1976年,国际奥委会授予欧文斯银质奥林匹克勋章。

1980年3月31日欧文斯因病逝世,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黑人运动员,同年,国际田联和美国体育机构联合设立了“杰西·欧文斯奖”,用来嘉奖美国年度最佳田径运动员。

而曾经给欧文斯鼓励的德国运动员卢茨·朗似乎被人遗忘了。1939年9月,也就是柏林奥运会后的第3年,二战爆发,卢茨·朗应征入伍,代表德国参战,并于1943年阵亡。欧文斯后来回忆说,是卢茨·朗帮助他赢得了4面金牌,也是卢茨·朗使他了解到,单纯而充满关怀的人类之爱才是真正的运动员精神。

四、屈辱的冠军——孙基祯

1936年,也就是孙基祯24岁的时候,朝鲜半岛已经沦为日本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对韩国实施殖民统治期间,不仅禁止使用朝鲜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而且强迫朝鲜人把自己的姓名一律改成日本名字。孙基祯当时用的是日本名字“孙龟龄”。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参加奥运会,孙基祯必须与另一位朝鲜选手南顺永一起参加日本的奥运选拔赛。在向筹备会报名时,两人都被迫使用日本名字,但孙基祯当时小有名气,每当有人要求签名时,他都还是用韩文来签,并向对方清楚地表示,朝鲜是一个国家,只是现在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1936年8月9日下午3点,柏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正式开始。战幕一拉开,上届奥运卫冕冠军阿根廷选手萨瓦拉就展现出过人的实力,领先跑过折返点,而孙基祯一直紧跟其后。在跑过25000米时,萨瓦拉的体力逐渐不支,步子越来越沉重。在31000米时孙基祯和英国选手欧内斯特·哈珀甩掉了萨瓦拉。最终,萨瓦拉因前半程速度过快,身体透支退出了比赛。距离终点还剩4000米了,孙基祯越跑越勇,拉大了与哈珀的距离,第一个跑进体育场,撞线时的成绩是2小时29分19秒2。(www.xing528.com)

一个马拉松比赛的世界最佳成绩诞生了!亚洲人第一次成了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他也是奥运史上第一个跑进2小时30分大关的马拉松运动员。

但是,孙基祯登上领奖台时却毫无胜利的喜悦,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哀。自己虽然是朝鲜人,但在比赛时必须代表日本,朝鲜人连代表自己国家参赛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图62 马拉松冠军孙基祯(左一)和第2名哈珀在比赛中

图63 柏林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获得冠军的朝鲜人孙基祯

孙基祯感到十分的屈辱与痛苦,这位本该为金牌自豪的冠军,深深地低下了头,用手里捧着的一盆颁给冠军的月桂树挡住了自己运动服上的日本国旗标志。在这一瞬间,一名摄影记者按下了快门。孙基祯的这个举动惹火了日本政府。而孙基祯的冠军奖品——那顶古希腊骑士青铜头盔,在日本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被柏林奥运会组委会扣下,藏进了柏林的一家博物馆里。

后来,韩国《东亚日报》在刊登这张照片时,故意把孙基祯身上的日本国旗遮盖掉,换成韩国的太极旗,以表达对日本殖民统治的抗议。这个举动惹火了日本统治者,8个相关人员被送进监牢,《东亚日报》也被勒令停刊9个月之久。

五、大雨泥巴篮球

篮球运动是美国麻省春田青年会学校的教授史密斯于1891年发明的。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上,篮球曾被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1936年柏林奥运会,篮球比赛首度进军奥运会,共有来自北美洲、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的21个队参加比赛。这成为柏林奥运会团体比赛项目中参赛队伍最多的一个项目,由此显示了篮球运动的巨大魅力。

图64 第11届奥运会上中法篮球比赛的情景

当时的场地是在室外的网球场,地板是泥土和沙地。美国队员都是从选拔赛中选出来的大学明星队。身为篮球发源地,美国队是一支超级强队。

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国际篮球总会突然通过一条规则,禁止身高在1.92米以上的球员参赛,因此,美国队必须舍弃3位超高的球员。他们提出强烈抗议,后来这条规则也被舍弃而未实施。决赛当天下着大雨,场地变成一片泥泞,比赛很难进行。尽管如此,仍然冒雨开赛,结果出现离谱的超低比分。上半场美国队以15比4领先加拿大队,终场也只是以19比8获胜。下半场两队也只各得4分,实在是雨下得太大了。美国队的高中锋个人得了8分,正好是加拿大全队的得分。美国是篮球的故乡,篮球技术水平为全球之冠,美国队获柏林奥运会男篮冠军完全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从此美国人开始了谱写他们在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7次连获冠军 (至1968年)的辉煌历史

回顾奥运会篮球的发展,原国际篮球联合会秘书长斯坦科维奇曾说过: “1936年在篮球史上应大书一笔。”毫无疑问,篮球项目能登上奥运会竞技舞台,对于篮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六、中国1936年奥运选手的传奇故事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派出了140人组成的代表团。其中运动员69人,参加篮球、足球游泳、田径、举重拳击自行车等7个项目的比赛。另外,还有11人的武术表演队和34人组成的体育考察团。其中篮球比赛胜过法国队;撑竿跳选手符保卢取得复赛权;中国武术队的多次表演轰动了欧洲。在田径比赛中,李森跑了最后一名,但她坚持跑到终点。当时,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给予了热烈掌声,为李森坚韧不拔的精神欢呼。“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这正是奥林匹克精神带给李森的启示。陈农恩告诉记者:“在我印象中,每次看奥运会,都觉得即使运动员得到最后一名,也应该为其起立鼓掌,因为和竞技成绩相比,运动员身上的体育精神更重要。”

图65 参加第11届奥运会的中国女子田径运动员李森在比赛间隙留影

符保卢原名符保陆,字宝卢,1914年生于哈尔滨。他自幼喜爱运动,父亲在自家院内设置了简易的单杠、双杠等体育器械,父子二人常在一起锻炼身体。进入小学以后,符保卢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更加浓厚。1927年,在哈尔滨举行的首届联合运动会上,符保卢一举夺得了童子组50米、100米和200米赛跑的3个单项亚军,获得个人总分第2名,此后特别加强了撑竿跳高的训练。1930年4月,在杭州举行的第4届全国运动会上,符保卢以3.28米的成绩荣获撑竿跳高第一,从此,仅17岁的符保卢名扬全国,被誉为“撑竿跳高大王”。1935年10月,他在旧中国全国第6届运动会上刷新全国纪录,后又创造4.15米的撑竿跳高全国新纪录,并保持20年之久。他还擅长单杠、双杆、垫上(自由体操)和跳箱(跳马),跑冰以及十项球类等,而且均有好成绩。符保卢于1933年定居上海,代表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

1936年7月23日,经过近1个月的水陆旅行,符保卢随中国体育代表团抵达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他们的到来招来了当地人争先恐后的围观,很多人都还以为中国妇女是裹着脚、男子留着辫子的形象。而当时,由于代表团对于运动员的生活条件注意不够,自6月26日坐船从上海出发到意大利,再转坐火车,不少运动员晕船,吐了20多天,到了柏林只休息了1个星期就上场比赛。所以最终除了符保卢的撑竿跳高获得参加复赛的资格外,其余的中国运动员在预赛里全部都被淘汰了。

图66 第11届奥运会上,唯一获得决赛资格的中国撑竿跳高运动员符保卢越过3.80米时的情景

而符保卢这根“独苗”的比赛也是进行得十分艰苦。由于代表团连一根竹竿都未给符保卢配备,以致每次试跳他都要点头鞠躬向日本选手借用一根长度仅4.15米的旧竹竿。在这样的条件下,符保卢最终也在后面的比赛中败下阵来,以第17名的成绩无缘奖牌,中国代表队也因此全军覆没。

从柏林回国之后的第2年,符保卢考入了南京国体专校进修。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屡遭敌机轰炸,学校不能正常上课,符保卢义愤填膺,转而报考航空学校。由于他学过驾驶,且身材魁梧,体质极佳,经过短期培训,很快就被编入轰炸机大队,参加抗日战争。在与日寇空军的战斗中,他英勇顽强,击落3架敌机,立下赫赫战功。但让人伤感的是,1944年,符保卢在一次试飞时失事,一代体坛精英、抗日英雄,与世长辞。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李惠堂以其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的称号。李惠堂,1905年出生于香港。其父李浩如,系广东省五华县人。从小,李惠堂就脚力过人。10岁左右,他返回香港,直到17岁成为了香港南华足球队的一名队员。20岁那年,他到了上海。由于李惠堂球艺出众,22岁即被上海复旦大学足球队聘为教练。1936年,中国正濒于抗日战争边缘,政府的资助迟迟未发,各选手因而无法前往柏林。当时,李惠堂正担任中国足球队队长,他带着谭江柏、孙锦顺、冯景祥、李天生及包家平等足球名将想出了一道妙计——沿途进行足球比赛,直至抵达奥运会场为止。这支由22人组成的球队向海外华侨借了一笔钱,买票登上前往越南的远洋轮船。在随后的2个月里,他们先后在越南、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印度等6个国家比赛,每踢一场,他们就向柏林走近一步。为了尽量节省开支,无论在船上或旅馆内,李惠堂和其他球员只住最廉价的房间,有时甚至整队人挤在一个大房间内,部分队员睡在地板上。为确保在每场球赛中都能获胜,以赚取额外的奖金,所有主力球员就算带伤都要上阵比赛。在前往柏林的途中,中国足球队共出赛24场,所筹得的钱除了支付旅费外,还有余钱资助那些仍在家乡等待出发的队员。可惜,这段艰苦的旅程使球员们元气大伤。他们抵达奥运会场之后,在第一场比赛中就被淘汰出局了。尽管如此,各球员的决心和表现获得了其他国家代表的称赞。

曾经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执法美国对加拿大篮球决赛的舒鸿,是中国篮球裁判至今没有达到的高度。舒鸿回国后,抗战全面爆发,作为浙江大学体育主任的舒鸿带着学生逃难到玉山,他凭借丰富的经验感到在上空盘旋的日寇飞机有可能向学生的目标“行凶”,于是不顾安危招呼学生赶快逃出栖居的小楼,就地卧倒。果然,日寇的飞机轰炸了这座小楼,舒鸿被学生称为“救命恩人”。

图67 第11届奥运会上中英足球队比赛瞬间

还有3位柏林奥运会上的中国拳击队队员王润兰、靳贵第、靳桂,他们回国不久就作为中国军人率部抗敌。靳贵第在安阳之役中牺牲;靳桂在打得天昏地暗的台儿庄战役中壮烈捐躯;王润兰阻击日军连战四昼夜,负伤下火线,在日寇坦克肆虐的时刻,以血肉之躯与集束手榴弹一起冲向敌人坦克,粉身碎骨浑不怕,显示了中国不会亡的气概,这是何等英勇、何等悲壮的奥运英雄!

从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到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的角色是辛酸的失败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失败者!这些凄惨的前行者,正像鲁迅先生所说,运动场上“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先生还尖锐地说过:“所以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鲁迅先生一生极少评论体育,然而寥寥数语,也让今天的我们感到振聋发馈。

特别让人感动也已被今天的人们遗忘的是,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的中国奥运健儿,当他们回到祖国不久,便经历了“国破河山在”的生死存亡的关头。不少中国奥运健儿脱下运动装,毫不犹豫地参加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反侵略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