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关中与陕甘宁发展研究:文化第三极和崛起

大关中与陕甘宁发展研究:文化第三极和崛起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第三极和关中崛起吕晓宁黎荔一、新的发展阶段与新的创富时代1.有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将于2020年左右基本完成,未来的发展将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为主体并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大关中与陕甘宁发展研究:文化第三极和崛起

文化第三极关中崛起

吕晓宁 黎荔

一、新的发展阶段与新的创富时代

1.有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一个民族的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现代化进程将于2020年左右基本完成,未来的发展将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和知识经济为主体并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2.改革开放三十年,面临产业的调整与升级,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而言,一方面造成了发展的困难,一方面推动了多年来要解决但难以进行的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决心和步伐。从目前提供的信息看,中央政府启动四万亿的计划已经取得成效,中国的经济调整较预期要快要好,开始着手进步一步放开文化产业,着手制定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和“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意味着从以“救”为主转向从深层解决未来的发展问题。东部发达地区显然处在这这种调整与升级的前沿和震痛的中心。如是,东部地区和产业调整和升级将加快。一旦完成调整和升级,东部将在更高层次和包含着巨大空间和潜力的全新框架中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力,再次拉大与西部的差距,留给西部的机会其实非常短暂。东部地区将紧紧抓住产业的前端,引领经济的发展。

3.改革开放三十年,打破了计划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关系。在笔者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的形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产业或一组相关产业的迅速增长、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会成为主导产业、在产业规模上会迅速壮大,在产业作用上,将依此重组国内的产业、经济与区域关系。每一产业的发展大约在十年左右,按兴起、蜂起到稳定三个阶段递进。需要强调的是,每一次这样的产业兴起和发展过程,最终的结果都显现出强大的聚集态势,这一过程的结果并非所有区域都能成为该产业的产业中心,而是最终聚集在若干区域形成新的产业中心或产业基地,形成新的强大的增长极和超级经济体,成为新一轮创富时代的和区域关系的重组,新经济体的形成也会导致新的经济力量和文化与政治地位的崛起。

4.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具有重大的发展与战略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中国全面兴起,其意义不仅仅是在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增减若干产业,而且意味着将以文化产业的观念和模式引领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意味着改变传统的产业分类原则,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同时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关系,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将意味着资源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产业和区域关系的重组,是新的创富时代。今天的“关中—西安”,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多种产业基地和科技教育文化高度密集区,是国内任何一个区域和城市群都无法比拟的,最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条件和优势的城市。可以说,“关中—西安”未来的地位与价值,取决于她将在中国新一轮经济与产业重组和新的创富时代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和产业基地,成为中国全新的发展极。

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两点,第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将成为未来的新的增长点和高增长产业,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二,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单是经济本身的发展,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相结合,是与文化相结合的经济—文化共同体的发展。正是从这两点出发看“关中—西安”,才更有信心的地说,“关中—西安”将成为中国未来最具潜力的新的发展极、经济文化共同体。

5.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至少还有三个世界性的背景:一是随着中国的大国的和平崛起,一百年来关于中西文化的冲突将走将新的局面,中国文化的劣势将得到彻底改变,虽然今后的历史可能很长,但中国文化由复兴到输出并逐渐成为世界文化的趋势已经显现。如同西方文化随着全球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扩张而最终成为世界文化,中国文化世界化的历程已经开始;二是民族文化的输出或世界化是在产业化的平台上进行的,是通过文化产业的产业竞争进行的,因此,民族文化的输出和世界化必需借助产业化的平台和渠道,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和提升文化产业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予以传播和实现,同时通过产业化和产业的输出而聚集和形成软实力;三是由于文化的产业化和通过产业竞争方式,或者说是伴随着产业——文化产品或资本的输出而世界化,因而导致世界多元文化的丧失,世界性的文化冲突不断加剧,文化的和谐成为未来的主题。

二、文化第三极与“关中—西安”的崛起

本文认为,在如上所述的国内外背景下,中国作为英国历史学家按汤因比所说的人类37个文明形态中唯一绵延未曾中断的人类三大文明轴心之一,必将担负起新的世界性的文明中心和文化和谐这样的世界性的历史使命和文明责任。

纵观中国诸区域和各大城市,陕西的关中,曾经以四塞之固之称而为天下最富庶之地,因此成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成就了周秦汉唐四个中国最具历史意义和文明价值的时代和十三王朝的帝都,成为世界三大文明轴心之一(注1)。西安是世界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在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活动并葬于陕西的黄帝意味着华夏民族的生成,其意义在于确立了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共同祖先和文化符号。兴起于周原、定都于镐京的周是华夏文明的生成,在于确定了为后世立基的思想和制度。兴起于陕陇之际,即天水—关中、定都于咸阳的秦和兴起于楚汉而定都于长安的汉是传统国家形态的生成,不仅在于汉承秦制,形成了国家的核心疆域,而且确定了郡县制和官僚制的国家管理体制。兴起于秦晋而定都于长安的大唐开创了中国历史的鼎盛、启动了华夏文明的远播,影响了世界历史人类文明的进程,引领了世界文明前行的方向和步伐。正是从对世界历史和人类进程的影响和作用考察长安—西安—关中于世界历史的价值和人类文明的意义这样的视角看过去、今天和未来的陕西关中和西安,才能完全骄傲和自豪地说,“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城市,西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也不是一般的政治文化标准所能考量的城市,而是具有全世界意义和全人类价值的城市。西安是国内唯一能够与北京的政治中心和上海的经济中心鼎立的第三极——文化极,这个文化极不是由政治经济力量聚集起来的大学、新闻媒体、出版社和文化团体,而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世界文明轴心的文化概念和文化中心。

三、构建文化第三极(www.xing528.com)

当代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模式是通过创造性的概念,吸引和聚集产业要素,成为产业中心。这个中心究竟是地区性的,还是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取决于他所能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关中—西安”能够成为中国的第三极,全人类的文明轴心和全世界的文化中心,正在于他的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文明意义。致力于塑造世界性的文化中心,不仅是“关中—西安”的定位,也是“关中—西安”发展的未来愿景,是“关中—西安”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责任、使命和贡献。但是,尽管人人皆知“关中—西安”是中华文明始祖黄帝之所在,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代王朝帝都,但多年来,仍然缺乏对“关中—西安”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文明意义的深层理解和开掘,总是把“关中—西安”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区域中心,或者用单纯的经济政治标准考量“关中—西安”,贬损了“关中—西安”的世界级的文化地位和属于全人类的文明价值,极大地束缚了“关中—西安”自身的视野和魄力,束缚了“关中—西安”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无限潜力。

虽然“关中—西安”已建构起多个发展区块,但都是定位于历史的某一断代或未来发展的某一领域,没有把“关中—西安”的顶级价值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整体突显出来,何况,酝酿已久的“关中—西安”并没真正形成,“关中—西安”中的西安与其它城市,特别是咸阳,缺乏有机的联系和共同体的生成,更缺乏一个顶级项目将西安—咸阳真正地联结和多向地拉动起来。因此,“关中—西安”的发展必须突破现有框架的束缚,紧紧抓住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以文化产业为龙头和核心,引领“关中—西安”未来的全方位发展,打造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和基地,必须紧紧抓住“关中—西安”所能承载的世界级的历史价值和属于全人类的文明地位,跳出西安,跳出陕西,甚至跳出全国,站在全世界和全人类的立场,给予一个更高的概念、更宽广的视野和全新的逻辑,提炼和突显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聚集文化和经济资源,整合“关中—西安”各区块和各领域的发展,规划未来的发展愿景。正是这一点,“大西安”理应不负对于中国、世界和全人类的使命与责任,凭借独具全人类的文化价值和世界性的文明意义,全力塑造中国的第三极,人类的文明轴心和世界性的文化中心,吸引和聚集全世界和全人类的文化要素和经济要素,形成强大的产业能力和文化实力,最终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异军突起,在未来中国和世界以文化引领发展的时代打造国内最主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创造全新的发展极,成为全人类瞩目和向往的世界性的文化与文明中心,由此定位和构建“关中—西安”的发展战略、整体规划的未来愿景。

我们可以看到,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东南沿海所依赖的制造业和加工面临诸多问题甚至困境,没有文化要素、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储备的单纯的加工业和组装业,难以支撑进一步的发展,难以实现向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不仅产业向具有广阔空间、丰富的知识与人才储备,以及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的内地转移,而且将在内地生根开花为真正具有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中国文化的新型的加工业和新型服务业,为“关中—西安”带来的全新的发展机遇。

按这样的理念和视野,在“关中—西安”未来的发展中,唯有创造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项目,作为灵魂和核心,才能承载“关中—西安”作为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和文化产业基地,成为塑造中国新的发展极的龙头,成就世界级的文化与文明中心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唯此才能打破西安市作为超级城市而突兀关中,压抑整体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和被动局面,才能通过新的发展中心建立全新的西咸一体化及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关系,建立全新的关中城市群,才能推动关中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拉动“大西安”的定向扩张,真正成为鼎足中国未来发展格局的“第三极”和以文化产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的全新的发展极。

文化第三极,应该有下列三个战略层次构成。

1.关中—西安所具有的全世界的文化价值和全人类的文明意义,使之应该拥有一个世界级的文化与文明轴心和世界文化之都。承担西安于未来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和谐的重任。

2.关中—西安应该拥有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和产业基地,承担西安作为中国文化第三极的重任。

3.关中—西安应该成为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产业集群,以及由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多种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为核心向多种产业拓展或延伸,成为鼎足中国之新的发展极的综合性大型经济体。

文化第三极的核心是世界级的文化“达沃斯”,成为人类文明与世界文化和谐发展的话语中心和影响原点。以“达沃斯—世界经济发展论坛”为基本模式,以创建与世界经济达沃斯、社会达沃斯并列的“文化达沃斯——世界文明与文化论坛”,聚集国内外经济、产业、文化、社会资源为基本思路;以“世界文明文化论坛”等为丰富内容;以创建世界性的文明文化中心、未来中国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极、国内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中心和产业基地为核心要求;以通过“文化达沃斯”实现“文化达沃斯”所在地“关中—西安”的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综合性目的。并以此为枢纽,带动关中—西安城市群的崛起和规模扩张,实现“关中—西安”国际化发展的目的。

依此形成文化聚集、研究、展示、创作、积累、生产、传播、教育、消费、服务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力资源、资金、文化资源等文化、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以及世界文化名人、政要、金融家企业家、专家学者、社会名流的聚集,形成一系列诸如会议中心、研究中心、创作中心、传播中心、教育中心、产业中心、消费中心等的聚集群体。其次,建构能够聚集世界诸文明形态及所在国,以及国内诸文化形态的展示与传播群体。第三,构筑国内最主要的文化产业聚集区,聚集产业资源、资金、人才与技术等产业要素,进行产业布局,构筑强大而完善的产业基础,建立国内最主要的文化产业中心或产业基地,培育产业能力,从资源优势转向产业优势,从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向产业的核心优势,并以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向其它产业,特别是加工业的拓展和延伸,发展起新型的具有真正中国创造的加工业和服务业。要在大关中的大范围内布局和构建诸多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的诸多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不能将这些集群全部集中在西安,要通过拉开式的布局推动关中的整体崛起。我们提出,在“关中—西安”,构建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并且与“关中—西安”的整体布局和区域发展相结合,即在整个“关中—西安”的大空间内布局和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多个强势的次级发展极组成的整体性的“关中—西安”。(注2)。第四,建立国内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基地,带动关中—西安的旅游、科技、教育、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内最主要的文化创意消费聚集区。第五,由此创建国内新的发展极,发展新的经济体。

在“关中—西安”的大地理区域内——凭借已经建立起来的交通通讯以及西安作为伸向全国的交通物流枢纽的地位和条件,构筑世界诸多文明文化形态、文化驻在机构、世界文化名人等的世界级的文化文明中心、文化创造、传播与输出中心;以文化产业聚集区、大型文化娱乐消费聚集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活动聚集区等为扩展内容,以商业和服务为延伸内容组成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娱乐消费聚集区,形成国内具有世界意义,能够吸引全球注意和资源聚集的文明文化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和产业基地、综合性的产业与商业中心,进而带动具有真正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中国文化的新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关中—西安”的整体发展,带动“关中—西安”乃至整个陕西的整体崛起。就西三角或第四极的设想看,“关中—西安”作为产业能力和体量稍弱的一个城市,不容置疑地成为文化第三极,至少和能重庆形成双子座的态势,进而成为围绕秦岭大山而形成的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河南五省市,以及连带的甘肃、山西、宁夏等相邻省区的核心。

注1:文明轴心的概念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指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在欧亚大陆的东、南、西三个地方,同时出现了人类的三大文明,成为文明轴心,后来都是从这三个轴心不断扩大而发展起来了。雅氏特别强调,文明轴心至今仍然影响甚至左右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注2: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请见本文作者的《陕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研究》。

(作者吕晓宁系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黎荔系西安交通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助理、副教授、文学博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