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的北仑机制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的北仑机制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和学生学业质量两个方面。结合当前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北仑区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关注三个因素的整合:进行教育过程监控。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实施的北仑机制

第三节 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

基础教育质量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两基”攻坚任务和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已逐步从促进规模扩大、数量的增加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构建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基础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北仑区基础教育站在以提高质量、促进高位均衡为核心的新发展起点上。面对新形势,在北仑区基础教育发展方向方面,必须更加关注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效益。北仑区教育行政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实践证明,办学条件的均衡只是义务教育均衡的一个方面,只有在质量上、内涵发展上实现均衡,才能有效解决一系列矛盾,才能真正实现基础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一、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机制设计

在具体实践中,北仑区形成了独特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区教育局确定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四个原则: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体履行职责、学校主体担当使命和社会主体有所作为的主体性原则;二是围绕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开展监控的目标导向原则;三是构建质量监控的队伍支持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的综合保障原则;四是运用单项监控与综合监控相结合、个体监控与群体监控相结合、静态监控与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全面监管原则。

(一)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多元化机制设计

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监控主体是质量监控体系中最重要的构成要件,监控主体的构成状况直接影响着监控体系运作的优劣,最终影响到质量监控的信度与效度。基础教育质量高低不仅关系到举办者、办学者的利益,而且与社会、民众特别是受教育者的利益密切相关。

就政府主体的职责而言,在“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作为基础教育投入的重要主体,是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划者、决策者与执行者,拥有教育执法权、行政权、资源调配权、区域教育规划权和行政奖惩权,在区域基础教育发展中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理应成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强有力控制主体。但政府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强有力控制并不意味着政府应承担无限的责任,相反,政府应避免只做没完没了的琐碎事务,而应站在总揽全局的制高点上加强管理。换言之,政府对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控功能主要应体现在宏观层面,其主要职责是通过制度化、常态化、周期性的督导、检查和评估活动,了解区域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进而利用政策、法规、规划和指导等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改善与提高,使其更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需要。

就学校主体的使命而言,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发生地,是体现县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的窗口,同时也是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主阵地。在构建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确立各级各类学校在质量监控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等教育当事人在质量监控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增强质量监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政府部门相比,学校主体属于弱势控制主体,拥有有限权力,控制有限资源,主要在教育系统内发挥局部作用、有限作用,在职责权限范围内发挥作用。但从教育质量的生成和发展的视角来看,学校则是更具专业监控能力的主体。学校工作不仅可以反映教师素质的合格情况、教育投入的到位情况,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身心发展情况等进行有效监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加以调控。尤其是在监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这一点上,学校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更具优势。因此,在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政府必须确立和保障学校的主体地位,学校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开展内部质量监控。

就社会主体的作用而言,基础教育必须确保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儿童有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一个有效、便捷的方法就对基础教育办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基础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受到社会有效监督时,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就有了比较可靠的保证。因此,构建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还应把以学生家长为代表的社会主体纳入质量监控主体的范畴,形成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稳定的质量监控的三角形主体结构。但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他们只关心学校有没有优秀的教师,有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而对学校教育质量关心不够,尤其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的关注不够。几乎没有家长主动要求去听教师上课,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家长应该在方便的时候到课堂听课,了解孩子的课堂反应,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学校也应该为家长提供了解孩子课堂表现的便利条件。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因素、过程、结果、保障联动机制设计

基础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加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人们应把对基础教育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个因素全部纳入监控视野,突破只对个别领域、个别要素进行监控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主要集中在政策执行和学生学业质量两个方面。结合当前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北仑区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关注三个因素的整合:

(1)进行教育过程监控。教育过程是教育要素在时间维度上的互动。教育过程监控就是对教育诸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其主要目的在于及时了解各教育环节的工作状况与质量状况。教育过程监控的具体指标可以包括:学校人力资源使用情况;学校财力资源使用情况;学校教学资源及办学条件使用情况;教育质量研讨情况;各教学环节实施情况;教改情况;教学奖励情况;学校教学督导组织与活动情况;课程开设与开发情况;教育科研情况;德育工作情况;心理教育情况;学生课外组织与活动情况等。教育过程监控是教育质量监控中最难进行的监控之一,因为成功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在充分的教育资源的支持下,利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影响学习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形成了习惯,还伴随着态度和情感的变化。一般来说,教育过程监控可以采用对不同主体进行访谈、不同主体间相互认知的方法进行。

(2)进行教育结果监控。教育结果是教育活动开展结果,也是教育要素互动和在经历一定教育时间之后产生的结果。教育结果历来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理应成为质量监控的重点。长期以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结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学生成绩、社会满意度、升学率、毕业率、家长满意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县域基础教育质量,还有必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监控教育结果。从纵向的角度看,需要考察受过基础教育后学生的进步程度和进步速度,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可以通过基础教育的效能分析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屏蔽”学生原有水平对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影响;从横向来看,人们需比较不同地区基础教育、城市与农村基础教育的结果和效能,以便衡量教育系统运作的整体效果。

(3)进行教育保障监控。近年来,北仑区逐步完善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保障机制。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机制:第一个保障机制是队伍支持机制。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是一个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它涉及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统计学、学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以及教育管理学与教育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因此,在实施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来参与这项工作。但在现有的基础教育质量管理队伍中,具有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育统计等方面专业知识的人才还相当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深入开展。因此,北仑区十分注重依托专业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机构的人员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加强教育质量监控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专业队伍,努力形成一支由课程、学科和教育评价、学业测量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专门化队伍,为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提供理论咨询和技术支持。第二个机制是投入保障机制。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监控工作是一项持续稳定、科学规范,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作。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实施和建立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创建基础教育质量认证体系等,必然需要大量的专项经费的支持。北仑区着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基础教育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领域。第三个机制是信息反馈机制。监控的核心是反馈。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反馈是质量监控的基础。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所获得的信息是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判断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是修正教育政策、调整教育质量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据。因此,构建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信息反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把监控所获得的信息及时通报给相关质量管理主体,使其改进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布质量监控报告,让公众、社会其他部门了解基础教育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评价、判断基础教育质量,形成有效的基础教育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同时,还要及时把监控对象存在的质量问题向监控对象进行反馈,以便监控对象及时改进教育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重在根据监控结果对学校和区域性基础教育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不能对学生个人、学校或区域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情况进行排队,搞基础教育质量评比。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多方法并用的机制设计

北仑区努力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县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很多,但没有哪一种方法是绝对优异的,它们都有各自的适应范围,只有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才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基础教育质量的实际状况。因此,在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时,北仑区注重以下三个方法的使用:

(1)单项监控与综合监控相结合的方法。单项监控是对监控对象的某一方面进行的监控,或者是对监控对象在某一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监控。单项监控可为改进某一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综合监控不是单项监控的结果的累加,而是对监控对象全方位的、多角度的综合各种因素的系统监控。基础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包含不同的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又有相对独立性,质量监控需要与各层次的教育活动开展同步进行,以判断各层次、各方面的效果,从而改进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在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过程中,必须坚持单项监控与综合监控相结合。(www.xing528.com)

(2)个体监控与群体监控相结合的方法。个体监控是对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个体进行的监控。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测试。这种监控的作用在于使被监控对象提高水平,达到预期的目标。群体监控是针对某一群体或几个群体进行的监控,其主要目的是为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和教育改革服务。在群体监控的各种活动中,通常都采用不记名的形式,这样既能减轻监控群体中个体的心理负担,又较易获取真实的信息。为了充分整合这两种监控方法的优势,需要在监控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3)静态监控与动态监控相结合的方法。静态监控的重点在于考察基础教育现有的实际水平,判断其是否符合一定的质量标准,其主要目的是考核教育任务完成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动态监控则更注重对教育过程的监测和调控,其主要目的是对基础教育质量提高作出价值判断。对基础教育而言,其质量保障和质量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仅仅依靠静态监控不能反映整个发展过程,也无法把握其发展方向;而仅仅依靠动态监控也无法判断其是否达到相应的质量标准。因此,在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中,北仑区基础教育评价和监控机构注重静态监控与动态监控的有机结合,但以动态评价为主,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鼓励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使基础不同、条件不同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能不断摸索获取成功的经验。

二、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过程和方法

北仑区积极参与浙江省教研室组织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过程性评价项目实验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2010年10月29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项目实验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研究,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人才成长规律的需要,是加强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改革实验的对象为浙江省基础教育阶段部分县(市、区)的部分初中、小学中的部分班级与学生。根据浙江省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内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项目实验工作重点领域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它包括对学生自尊、自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保护环境、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德和公民素质教育方面的表现进行监测。(2)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它包括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体育锻炼和个人健康等身体健康方面及对学生的情绪、意志品质、个人行为习惯、与他人交流合作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表现进行监测,对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兴趣、审美情趣、艺术欣赏与表现能力方面进行监测。(3)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素养。它包括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方面的情况进行监测。(4)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它包括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监测。(5)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它包括从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师、学校、课程等学校教育环境,以及有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层面监测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为了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浙江省教研室牵头成立浙江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过程性评价项目组,由时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的石世昌任项目组组长,时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主任的方张松任项目组副组长,各相关教研室评价负责人为成员,同时成立项目专家组和项目支持小组。

在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中,北仑区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实验区教研室评价负责人亲自牵头,明确项目学校,明确项目的计划和要求,抓好过程性评价数据的采集、积累、研究、运用工作。(2)教研室组织相应的培训。(3)广大教师充分利用项目平台,用好前置性作业、学生错题本、综合实践等模块,积极采集学生的过程性学习数据,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逐步提升对教学的自我分析与检测能力,从而改进日常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质量提高。(4)学校和教研室进行学业质量的在线抽测与过程性数据的关联性分析。

除了积极参加省教研室组织的项目外,北仑区还严把质量监控关,提升区域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质量监控是区域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教学质量的达标和优化。北仑区历来把教育质量当作学校和区域教育发展的基础要素。近年来,重视过程性监控、诊断性抽测和跟踪式改进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控网络初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北仑区的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近年来北仑区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起点看发展,构建高中学生学业发展潜力系数测评体系。以起点看发展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观点。学校教育质量监控必须建立在各校自身的特点之上,除了管理、教师和学校的硬件等要素,学生的原有基础是影响教育产出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教育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要突出学业评价中的发展性评价。以高中生学业发展水平评价为例,依据多年的数据积累,北仑区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区域高中生学业发展潜力系数测评体系,以高中入学时的学业考试成绩为基础,与三年后高考时的批次走向建立起关联性。以学业发展潜力系数为导向,注重反映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发展增量,为不同层次的普通高中提供了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学业发展方向。教育局将各个学校进行学业质量评价,建立在潜力系数分析的基础之上,同时又参考学校历年的纵向发展和市内同类学校的横向发展,对达到和超过潜力发展目标的学校进行科学的评价,这种做法受到了各校教师的普遍认同。

二是以课程调研为基础,实施过程性监控。区域教育质量监控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进行终结性评价,更在于过程的规范与结果的改进。因此,北仑区教育局强调在常态中发现经验和不足。区教育局每年开展课程调研,重点对学校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学科教师的配备与使用、常态课堂的质量、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与优化、学生的分层发展与优化措施、轻负担高质量教育的追求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调研与指导,通过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与建议、交流与汇总情况,并对调研学校进行指导性反馈,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和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三是进行诊断性抽测,实施多学科、多板块的诊断。教育局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评价是多维的。为了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局不定期开展多学科、多板块的诊断性抽测,并将抽测分析报告对每一个学校进行反馈。对于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局采取学段抽测的方法,重点监控初中总分后30%和小学总分后20%学生的情况,引导各校关注后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书面测试难以反映的内容进行不定期动态的板块式抽测,如抽测语文的写字、英语的语音、科学的实验等,这些板块的测试有力地向各学科教学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方面的要求。对于音乐美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则逐年开展专项抽测,通过书面问卷、技能测试、优秀成果展评等形式进行质量诊断,保证以上学科教学也做到课程落实、人员落实、学生发展落实。

四是实行跟踪式监控,提升监控的价值。教育质量监控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评价,而且是为了改进教育。本着这样的宗旨,北仑区教育局重视各种途径的调研、诊断、视导。教育局要求将监控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将有关意见和建议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反馈,要求教育质量有显著缺陷的学校提出改进的策略和行动计划。教育局重视后续的跟进措施,在一定周期之后进行复查,以了解学校的改进效果,指导学校的教育质量管理和轻负高质工作的开展。在加强区域教育质量监控与管理的过程中,北仑区基础教育质量快速提升,高中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并进一步向特色高中的目标发展,区域内高考重点率、本科率和学科平均水平连续七年保持在宁波市各县(区)排名的前三位;义务段教育在课程建设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发展的多元性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供不应求。这一切,都增强了北仑教育工作者对全面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信心。

三、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成效

质量提升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中心任务,质量高低是衡量基础教育成败的关键指标,质量监控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3]通过实施基础教育质量监控,北仑区基础教育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质量观,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不仅反映在考试成绩上,更体现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上;质量管理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质量水平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学校生存的核心目标和内涵发展的生命线。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更新了区内干部、教师的评价观,以评价促发展的教育理念逐渐得到认可,发展性评价广泛应用到学校教学实践中。各所学校严格落实质量监控制度,践行全面性、发展性的评价原则,鼓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评价观,认真学习评价理论,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肯定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推进了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发展。教学质量管理是影响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管理就是把形成教学质量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管理起来,把有关人员组织起来,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控制起来,以保证在形成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达到不断提高教和学的质量的目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质量监控,能有效地调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研究教学、聚焦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促使管理者和教师树立新教育质量观,即素质教育观、全面管理观、预防为主观、用数据说话的观点。全面质量观是指师生员工人人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学生从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为止全面形成教学质量,教师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不是考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学出来的。学校管理者管理工作的重点,需从事后的检验转移到事先的预防上来。为了正确地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教育管理者就需要收集反映质量的各种事实材料和数据。只有这样做,才能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来判断质量优劣,分析原因,找出主要矛盾,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质量监控,学校管理者和其他教师也学会了三种不同的质量管理方式:一是预防性质量管理,也就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通过抽样检查,及时了解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的质量,及时了解学生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质量,从中总结推广经验,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二是鉴定性质量管理,也就是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质量检查和质量分析,又称阶段性质量管理。三是实验性质量管理,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得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做法后,再逐步加以推广的质量管理方法。

基础教育质量监控的实施,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学是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渠道。各个学校以监控为契机,依据反馈信息,分析教学现状,揭示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利用科研方法,分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扎实进行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手段、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转化为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目标的达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