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现状

中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现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基本归纳出我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现状的以下三个特点:说教为本、娱乐至死、美育无意识。我们在上一节的“中国电视美育功能的调查问卷”中也对观众最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进行了调查。

中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现状

第四节 我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现状

通过观众问卷分析、电视从业人员问卷分析以及电视从业人员深访,分析现在普遍存在的电视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美育功能在我国观众中的认可度很低,在业界人士中的认可度也很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基本归纳出我国电视艺术美育功能现状的以下三个特点:说教为本、娱乐至死、美育无意识

一、说教为本

“说教”的意思是指教导、训示、指教。但它又成为很多电视节目的通病,少儿节目、教育类节目、财经类节目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类节目说教性强,枯燥说教,既赶不上书本实用,看起来也不赏心悦目。其次是专业性强,专业的数据、专业的语言,普通人听起来比较费解。再有就是可视性差,节目整体风格偏于严肃,缺少轻松的气氛。这些节目往往通过说教而不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去影响人、教育人、塑造人。

寓教于乐,原本应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一种追求,但长期以来,中国电视媒体却较难以将“教”与“乐”同时做好,多数电视节目往往过于重“教”而轻“乐”。综艺类节目在“教”与“乐”这个问题上的发展流变是值得关注的。中国本土综艺节目发展的早期,即上世纪90年代初,正逢《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的鼎盛时代。当时,由于国人面对的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都比较少,《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因为集中了当时最优秀的小品相声歌舞杂技、国外专题节目以及主持人,较好地做到了寓教于乐而深受观众的欢迎。而从90年代后期至今,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重乐忘教”的典型代表。随着电视综艺节目在各地风生水起,同质化、低俗化也变成了一种大趋势。

另一方面,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更是呈现出“说教为本”的现象。整体来看,尽管我国少儿频道资源极为丰富,节目设置却千篇一律,栏目设置严重雷同,节目形式化、幼稚化,出新意识不强,容易落入俗套,被评价为:节目多,精品少;说教多,娱乐少;模仿多,创意少;PK多,启发少。“成长网”曾接受《人民日报》委托,就“少儿电视节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对1300名中小学生和600多名家长、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2.4%的家长希望通过收看少儿节目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审美趣味、道德观念。对于当前少儿电视节目的质量,接受调查的家长中有83.7%的人评价为一般,86%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从中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2005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对广州、深圳贵阳三地的少年儿童展开抽样调查,在受访学生中,24.1%的学生认为当前少儿频道的节目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22.4%的学生认为节目内容重复,16.1%的学生认为少儿节目成人化现象严重,14.4%的学生认为节目形式雷同。以上两个调查显示的结果说明,少儿频道、少儿节目的现实情况和观众的期望之间有较大差距,不少节目没有达到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

比如,有些少儿节目主持人虽然表现得十分活泼,但仍然是一副成人姿态,摆出说教口吻,童趣不足,反而显得矫揉造作;一些节目邀请少年儿童做主持人或嘉宾,但这些孩子也只不过是依照成人的设计完成任务,自主创作和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这样制作出来的节目既不符合少年儿童的信息接受方式和欣赏需求,也误导和干扰了他们成长中的心理健康和判断思维,自然很难吸引受众,无法达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家长期望孩子收看少儿电视节目,多以获得教育和增长知识为目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编导们煞费苦心的成人意图:暑假应该锻炼孩子们吃苦耐劳的意志,于是就来几档关于孩子们到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快乐体验”节目;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们要胸怀大志,于是就给他们看名人童年的故事或是身边的“小英雄”、“小名人”的成长经历。这也导致少儿电视节目中浓郁的教化色彩和成人本位意识问题很严重。

寓教于乐就要摒弃说教。应该科学地认识、把握少年儿童的成长特征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节目。因此,强化“乐园”意识和参与意识,淡化“课堂”概念和被动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失败的儿童电视节目最突出的问题往往是成人的视角、教育的姿态。

对于少儿节目的编创者来说,应该树立一种美育意识,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传播理念,一种社会责任。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少年儿童可以得到正确的引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要的是,这种健康的价值观不应该是通过生硬的方式强行施加给孩子们的,而应该是蕴涵在节目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的。

二、娱乐至死

电视,在我国作为主流媒体向受众传递着各种信息。近年来,国内媒体更是掀起了一股娱乐化浪潮,许多娱乐节目让人耳目一新,但过重的娱乐化氛围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担优。娱乐化是电视传媒不可回避的、也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电视节目的娱乐,不是纯粹为了娱乐而娱乐,而是为了使节目更好看,更便于为观众所接受,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因此,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要把握好度,防止因过度娱乐而导致节目庸俗,那样不仅会偏离节目的目标,也将损害电视美育的价值。我们在上一节的“中国电视美育功能的调查问卷”中也对观众最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观众最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是新闻类节目,占38.5%,其次是文艺类节目和电视剧,分别占33.3%和17.8%,仅有10.3%的观众表示最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为专题类节目(见图1—27)。

img32

图1-27 观众最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

中、高年龄段观众最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为新闻类节目,年龄越大,选择比例也越高,其中,30~45岁观众的选择比例为51%,55~70岁观众的选择比例为55%,而18~25岁观众的选择比例仅为19%。18~25岁观众最关注的为综艺娱乐类节目,选择比例高达55%。年龄越大,对文艺娱乐类节目的选择比例越低,选择看电视剧的比例越高。由此看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节目类型上有着不同的收视需求,中、高年龄段观众收看电视主要以获取资讯为主,而低年龄段观众是以获得愉悦的感官享受为主。

近年来,电视台在节目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文艺娱乐类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节目内容也更加多角度、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明星资讯、歌舞表演,逐渐有更多的节目类型涌现,如益智类、家庭竞技类、谈话类、歌唱比赛类、相亲类等等,涉及方方面面。节目中的真实情感流露表现,对于年轻人来说,较新闻和电视剧中的人物影响更为巨大。因此,关注文艺娱乐类节目的美育功能体现,成为当今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关键问题。

img33

图1-28 不同年龄段观众最关注的电视节目类型

电视发展到今天,它在不断扩大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审美的功能也在人们的日常审美活动中发生了转化。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越来越渴望获得体力与心理上的放松,开始注重消遣层面上的游戏和欢愉。由此导致文艺娱乐类节目的审美从多元价值观的输出转向“纯粹娱乐”。早些年,《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综艺类节目风靡一时,可谓是开内地娱乐化节目的先河。此类节目的文化氛围浓厚,无论是《正大综艺》游历世界的趣味问答,还是《综艺大观》传统的相声小品,都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近年来,随着《快乐大本营》等一批新娱乐节目的兴起,传统的综艺类节目逐步淡出了舞台,新娱乐节目时尚的内容与轻松搞笑的语言氛围一时间吸引了受众的眼球,于是,类似的节目风起云涌,充斥着电视屏幕。在目不暇接的文艺娱乐类节目中,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年《快乐大本营》那样自然愉快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无底线的游戏。这类娱乐节目放弃了以往综艺娱乐节目中的教育、宣传等功能,扩大娱乐元素,围绕对受众造成感官刺激的目的而展开,疏远和放弃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自律意识,无视或忽略了娱乐的真正目的。这种纯粹娱乐可能带来综艺娱乐的异化,使得审美娱乐单纯停留在感官的刺激而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造就人现世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

当电视传媒把娱乐看成一种吸引受众注意力资源的手段,过度生产娱乐,其多样化的功能被异化为单一的娱乐功能时,就会导致电视传媒的泛娱乐化。这种泛娱乐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电视娱乐节目的极度膨胀和低俗化

电视娱乐节目是指通过电视这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电视泛娱乐化的首要表现是电视娱乐节目的极度膨胀。(www.xing528.com)

首先,电视娱乐节目模仿克隆之风盛行,节目质量难以保障。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晚会时期、游戏娱乐时期、益智博彩时期、真人秀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又都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狂潮。以真人秀节目为例,2007年“快乐男声”全国总决赛的比赛直播曾连续三场居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收视率最高的一场达到2.74%,而2005年“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更是取得高达11.65%的收视率,冠军李宇春还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当某个娱乐节目一旦拥有较高的收视率,马上就会有大批的“模仿秀”跟进,这样又促使新的娱乐节目不断出现。但是许多节目仍处于初级模仿、滥竽充数的阶段,大多只是具有娱乐节目的模式外壳而缺乏实质性的娱乐内涵。

选手们为了迎合氛围,更加注重耍宝搞怪,真正的艺术元素越来越少。可是就在这样的前提下,依然有许多青少年怀抱着一夜成名的梦前赴后继奔赴各大选秀舞台。这样的影响力是当年策划“超女”等节目的电视从业者所期待的,但具体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恐怕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了。多少孩子在选秀中使梦想变成了幻想,荒废了学业不说还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又有多少孩子面对着选票一声叹息,再也不对什么歌手的理想抱以幻想。这些都是电视从业者当初始料未及的。

反观大众化的娱乐节目,过去轻松自然的娱乐风格已经不见,而以恶搞、整人为主流的节目却越来越多。在这类节目中,各位明星嘉宾成为被捉弄的对象。例如,一位女艺人在参加某综艺节目录制时,曾被锁在一个漆黑的大箱子中。木板突然抽起,旁边站着的竟是一只大黑熊。随着黑熊的靠近,无法打开门逃生的女艺人尖叫连连,直到吓晕才被放出。真不知道这样的节目娱乐在哪里!在某些节目中,甚至还出现过让参与者吃虫子、蚯蚓等内容,挑战人类感官极限。而作为这些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睿智的主持、机敏的反应与互动,有的只是所谓的“放得开”。语言无底线,男主持女性化,女主持则极力地展现其曼妙身姿。不知道这些节目的编导们有没有想过观众看过之后作何感想!

(二)娱乐节目波及的范围很广

娱乐节目波及的范围已经很广,许多科教类与新闻类节目也掺杂了娱乐的元素。收视率固然要提升,但不是用这种方法。与其相对的,许多科教类节目近年来所做的调整就很令人满意。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探索发现》为例,节目从选材开始就注意内容的娱乐化,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并重、教育与娱乐并重的原则,在叙述内容时,运用制造悬念的方法,层层铺垫,使节目的故事性大大增强,从而激发观众继续观看的兴趣。而在制作上,往往会采用多种方法提高节目的视觉效果,从观感上一扫过去的死板、无趣化。这,就是巧用娱乐元素使节目成功的典范。

现在,连电视新闻也被打上了娱乐的烙印。比如,一些节目打着“民生”旗号,实际上却在传播一些低俗的市井新闻,把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视角等同于低俗,把市井新闻等同于民生新闻,于是,新闻节目中凶杀暴力、交通事故、奇花异草的内容日益增多,而与观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变得越来越少了。

“两会”是我国人民参政议政和国家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政治活动,但是一些新闻报道却将其花絮化、浅薄化、边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两会”报道中的“追星意识”。过度娱乐化的新闻报道却避重就轻,“把公众通过媒体对公共事件的了解变成了一种消遣”[3]

如果电视娱乐节目仅仅是为娱乐而娱乐,甚至不惜以低级趣味来制造娱乐,势必会引起观众的反感。电视娱乐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必然要走通俗化的道路。但是,如果把握分寸不当,追求通俗就会变成媚俗,流于庸俗,堕入低俗。

三、美育无意识

“美育无意识”可以从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得出结论。

(一)观众没有电视美育的意识观念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电视美育功能调查问卷”中,共设置了八个收看电视的目的,要求被访者仅选择最主要的三项。结果发现,观众收看电视的最主要目的是“消遣娱乐”,有62.8%的选择比例;其次是获取信息;再次是“增长知识”。这是电视的教育功能,获得观众的关注。但是,“陶冶情操”作为电视美育功能的最直接体现,仅有14.9%的观众选择为三个主要收看电视的目的之一,可见,电视美育并未成为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有所不同。应该注意到,作为体现电视美育功能的“陶冶情操”在不同年龄段观众中的选择比例都较低,说明电视美育功能还没有被观众重视。

(二)电视从业人员缺乏电视美育的意识观念

在电视的强大影响及以收视率为主导的现状下,发挥电视节目的美育功能需要提高电视从业人员的自身修养。然而,电视从业人员自身美育意识的缺乏却是他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有46.9%的被访电视从业人员对于电视美育功能的了解程度仅为一般。而且,电视从业人员对于电视的教育功能认同度也较低,仅有37.1%的被访电视从业人员认为电视节目的教育功能显著。

这种对美育的缺乏直接造成电视从业人员在制作节目时,并不以节目的美育表现为第一衡量尺度,对于电视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电视从业人员急需提高美育意识。

观众没有美育的意识,电视从业人员缺乏美育的意识,那么我们的电视艺术又怎能往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方向前进呢?

【注释】

[1] 部分问题存在样本无回答,统计频数为回答的频数,所计算百分比为有效百分比。

[2] 部分问题存在样本无回答,统计频数为回答的频数,所计算百分比为有效百分比。

[3] 时统宇:《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批评》,《新闻实践》200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