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视艺术美育方式及实施

中国电视艺术美育方式及实施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美育实施的方式美育可以通过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条途径来实施,那么,在家庭、学校、社会这广阔的领域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用什么媒介来进行美育培养呢?概括来说,美育实施的方式有自然美美育、社会美美育和艺术美美育。

中国电视艺术美育方式及实施

第五节 美育实施的方式

美育可以通过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条途径来实施,那么,在家庭、学校、社会这广阔的领域里,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或者用什么媒介来进行美育培养呢?美育以审美的方式教育人,美的存在领域或美的形态有多么广阔、丰富,美育实施的方式和媒介就有多么广阔、丰富。概括来说,美育实施的方式有自然美美育、社会美美育和艺术美美育。

一、自然美主“真”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美。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面对的都是自然,人类美感的萌芽,不是所谓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美,也不是所谓以人的精神美为中心的社会美,而是从生存实践中逐渐产生的一种能够引起身心愉悦的感觉。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大自然就是人类实践的对象,人的审美意识萌动以后,大自然就成了人类的审美对象。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18],是把自然美看成人美好品德的象征。自然事物因其或秀或奇的自然生态令人精神舒畅,忘却世俗的烦恼,回归平和心态而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现代人因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要求人们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自然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自然美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自然界的山川草木、日月星云、流泉飞瀑、花鸟草虫,千姿百态,变幻无穷。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和观照,不仅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寄托情志,返照人格,重塑人的灵魂。此外,自然美美育还可以培养人的生态观念,树立“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宇宙情怀,达到人与自然界的真正和谐

二、社会美主“善”

社会美是美的十分广阔的领域。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对于人,最亲切、最可爱的莫过于人和人的生活。”[19]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核心。人的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社会实践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往往是通过“善”来体现的。古语云:“人之初,性本善。”善,是对人的最崇高的道德评价。善,是中华民族世代延传的崇高美德;善,是中国人能够战胜一切屈辱的内在力量;善,已深入中国人的血脉骨髓,成为中国人本体的生命象征。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认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0],理想的人格应是形象的“文”与精神的“质”的统一,这个统一可以归结为一个字“善”。社会不断前进,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我们要特别推重那些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有善良品质的时代楷模,靠他们去引领潮流,塑造人格。

三、艺术美主“美”

艺术是最重要的美育媒介。艺术品是人类创造的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集中表现。艺术美作为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美,可以说是最高品级的美。艺术品创造出虚拟的意象世界,不仅揭示生活真理、生命真谛,还寄予着艺术家人生理想和意志追求,凸显出艺术家的审美个性和艺术品味。艺术品全面地体现着艺术家对现实、对人生的审美态度,具有多元的精神价值,可以给人以最充分、最完美的精神享受。艺术品对人的教育和影响,其强烈程度和深远程度是无出其右的。艺术美对人的美育培养主要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两条途径来进行。艺术欣赏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过程,欣赏者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品味,不仅受到了艺术美多元价值的影响,而且还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想象才能,创造新的审美意象。鉴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受教育和提高的过程。就艺术品来说,作品越美、意蕴越丰厚,欣赏者想象、再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就欣赏者来说,期待视野越宽阔、艺术兴味越浓厚,获得的美育培养就越深刻。参与艺术创造是艺术美美育实施的另一条途径。艺术创作并不神秘。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的沃土在大众。人们通过业余的艺术创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技巧,培养自己对人生的审美态度。艺术美美育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选择适宜的艺术品作为教育媒介。艺术美美育选择艺术作品,应注意“顺应”以后才能“同化”、“征服”这样一条规律。“顺应”不是媚俗、低就,而是要根据受教者的当下水平选取适宜的经典作品作为首选。在使受教者培养起纯正的审美趣味和一定的鉴赏力之后,再引导他去接触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将大大开拓他的艺术视野,把他的审美能力提升至更高的层次。

四、真、善、美的统一

总之,自然美主真,社会美主善,艺术美主美,这三种美育的实施方式就组成了“真”、“善”、“美”的辩证统一。真、善、美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方式,分别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能动过程及其成果,又分别是属于科学伦理学美学范畴的基本概念。“美”与“真”、“善”归根结底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们既是人类实践活动内容互有不同的三个方面,又是实践活动的不同价值形态对于人类的全面展开。“真”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善”是人类自由、自觉活动的目的要求及其实现;“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及其感性形式,也叫自由的形式,即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感性显现。

真、善、美三者既有深刻的、不可分割的内在本质的联系,又有丰富多彩的、错综复杂的外在现象的融合,同时还有不可等同、无以替代的属性范畴上的区别。真、善、美三者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美必须以真、善为前提,离开了真、善而言美,美就无所附丽;但是,美又不是单纯的真、善,把美等同于真或善,不加区分,是不科学的。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体,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美都是真与善的统一体。无善的真,只是与人无关的自然客体,与实践主体的目的和需要相违背,就不是美的。就善转化为美来说,善必须经过真的中介,才能成为美。这个中介就是社会美。这种美表现为以真为内容、以善为形式的社会美。无真的善,违反自然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主体实践及其产品都是不美的。无论呈现为哪一种形态,美作为真与善的统一体,在程度上都高于单纯的真或善,其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和统一。

因此,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能诗意地栖居的人生态度的建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一个人终生为之奋斗。

【注释】

[1] 爱因斯坦著,张宣三等编译:《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3页。

[2]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页。

[3]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

[4]〔法〕罗丹著,沈琪译:《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www.xing528.com)

[5]〔丹麦〕勃兰兑斯著,张道真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7]〔俄〕高尔基著,孟昌等译:《论“渺小的”人及其伟大的工作》,《文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页。

[8]〔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9] 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 王安石:《登飞来峰》。

[11] 张力主编:《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1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德〕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

[14] 李岚清:《加强美育工作,提高学生素质》,《中国教育报》1997年7月17日。

[15] 周来祥:《论美是和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蔡元培全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3页。

[18]孔子:《论语·壅也》。

[19] 车尔尼雪夫斯基著,缪灵珠译:《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4页。

[20] 孔子:《论语·雍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