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方志中的珍贵资源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方志中的珍贵资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编纂的方志约有2000种,这些靠后出现的方志中,一般会把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其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方志中的珍贵资源

第四节 方志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要专门提出来谈一谈地方志中的文学史料问题呢?我想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特别是早期作家的生平时,常常要注意到他们的家族和地域。一般说来,以往了解作家这些方面的情况,主要是依靠作家自己的简历和自传,因为作家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较为随意,所以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区域文化的特色是如何影响作家创作的,尤其是作家创作时区域文化中一些独特的文化如何决定了他们的风格。了解这些方面的情况,一个比较便捷的方法,就是使用方志。

从方志中获取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特别是清代以来,随着“方志学”的成熟,研究明清历史的人几乎没有不从方志中找史料的。但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来说,因为这门学科的历史很短,而且明清以前的方志中很少有直接与我们研究对象有关的史料,所以在这门学科中,从方志中找史料,还不普遍。

方志这种系统记载一个区域内完整历史的方法,可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创,方志这种保存历史的方式,是很高明的。史念海曾说过,地方志的编纂启始于两汉,盛行于唐宋,到明清达到高峰。现在全国地方志的数量约有8200多种,其中清代就有5600种,约占百分之七十。初期的方志,本来主要是记叙地方上的地理和物产的,这基本是唐以前人们对方志的认识。元明后,方志的形式有新变化,不仅写物,更注意人事,就是记载地方上的历史和人物传记。如果要给方志一个简单概念,它主要是指以地方行政单位为基本范围,综合记载地理、历史的书籍。方志的形式有多种,简单说,“一统志”是分省记录全国的自然与社会情况,这是元代的说法,明清沿用这个说法。方志是指一个地方的志书,“一统志”是指全国各地方的志书,相当于“总志”。“通志”是省一级的地方志。以下就是按各级行政单位的志书,一般称为某志,如府志、州志等,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说的县志。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县级以上单位的志书,多为官修,称为“某志”。有少数私人修的,不能称为志,所以还有一些其他的名称,如“识小录”、“备乘”、“小识”“志略”、“闻见录”“乡土志”等。方志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1.图:地图、衙署图、名胜图。2.记:大事记。3.表:建置沿革、职官、科举等表。4.志:营建、食贷、学校等志。5.传:本地及与本地有关的人物传记。另外很多方志中还收有文献目录、诗文和逸事,称为“艺文志、杂记”。(www.xing528.com)

对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来说,清以前的方志可能很少有直接作用,但民国以来修成的新方志中可能还是会有一些相关的史料。民国以来新修的方志,据统计现存约有1500种。还有就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编纂的方志约有2000种,这些靠后出现的方志中,一般会把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其中。

方志的使用,是比较专门的知识,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先要有方志意识,特别是在写作家传记和分析作家创作中的区域文化影响时,一定要有意识从方志中找史料,特别是方志中的人物传和艺文志,要多加留意。方志中出现的史料,因为编纂常由本地提供基本材料,参考价值还是较高的,了解历史人物的规则是越靠近地方的史料,真实程度越高,史源也越丰富。使用方志,要先找相关的方志目录、索引,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是朱士嘉上世纪30年代中期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此书50年代还增补过。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方志使用方面最重要的工具书。金思辉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美国、全国地方志资料工作协作组编写的《中国新方志目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北京等,都是后出的大部头方志总目类工具书。还有一本《中国新方志5000种书目提要上海通志馆藏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上海通志馆截止2004年6月30日所征集收藏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新修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县三级志书。通过提要,勾勒出着录志书的基本轮廓,展现出该书的基本框架。每个条目200余字,由词目和释文两部分组成。词目包括志书的全称或分志名全称,卷次,有助于读者了解新方志概貌及学术研究。新修方志虽然在质量上可能会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对原始材料的选择可能不一定完全作过辨伪工作,但注意这个史料方向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料的丰富是有好处的,比如杨义对凌叔华的研究中,就较多使用了方志中的材料来判断凌叔华的家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