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成果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持续改进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该管理过程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估,制订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其进行预控,并通过对危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预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分析、纠正和排除,同时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的改进,为下一阶段的安全管理循环提供经验累积。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成果

4.3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4.3.1 煤矿企业风险预控管理内涵、特征与构成

4.3.1.1 煤矿企业风险预控管理内涵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是在事故发生前,通过辨识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判别危险源产生风险的大小,对危险源进行监测、监控和预警,最后削弱和消除危险源,杜绝煤矿事故发生(查振高等,2009)。因此,煤矿企业风险预控就是在煤矿设计、建设、生产、改扩建等安全生命周期中,以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工具,采集人、物、环境和管理等状况的各类数据,针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分析、整理、评估、审核监测及时发出并采集不同阶段下的安全预警信号然后将信号数据进行归纳处理,并与风险管理阀值进行比较,最后作出合适的控制行为的决策,将各种风险转化或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这是一套完整的煤矿风险监控管理体系,同时也是一种闭环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循序渐进地不断修补安全管理中的漏洞,最终实现煤矿的本质安全管理。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风险识别是对煤矿生产中现实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是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煤矿企业所面临的所有风险的种类、风险可能引发的后果,并分析各种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在煤矿安全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不仅来自于机器设备、环境,更来自于人与管理。分析这些事故存在和可能发生的原因是风险识别的重点工作,这个工作就是通常的煤矿危险源的辨识。郝贵、宋学锋(2008)认为,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并把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损失的组合称为风险,进而在此基础上界定了风险评估、风险预控和风险预警的概念,建立并提出了基于危险源辨识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把危险源理论与风险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郝贵等,2008)。

(2)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对该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因此,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危险源带来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估计和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对风险进行排序、分级,分析其产生的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而指导煤矿有重点、有先后地选择应对措施,并最终消减风险。

(3)风险控制是指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风险控制有4种基本方法:风险回避、风险保留、风险转移和损失控制。在煤矿企业中,风险控制主要是采用风险回避、损失控制两种方法,其中风险回避是管理者有意识地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完全避免特定的风险损失,这是一种最消极的风险处理办法,一般不予采纳;而损失控制是指不是放弃风险,而是通过制订计划和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的可能性或减少实际损失,这是煤矿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控制方法,也是风险控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风险控制环节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3个小环节。事前控制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风险产生的原因——危险源,制订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使得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的概率;事中控制主要是对危险源的监测过程,事实上也就是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前面工作跟进审核的过程;事后控制是在对危险源监测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到的危险源动态信息,分析其风险状态,对已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控制,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事中和事后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实际发生的损失。

(4)系统评价与改进。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补充、更新,对风险的评估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改变而重新进行,所以在风险预控体系中,需要对当前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价,并识别新出现的风险,及时对其进行评估,促进煤矿风险预控体系的持续改进。

总之,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这4个环节互为前提,紧密相连,缺一不可,且互相渗透。

4.3.1.2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特点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传统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相比,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管理过程,反映了企业的自组织和预控能力,它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所有可能的危害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和环境的危害状态、管理漏洞和缺陷等;同时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密切结合安全质量标准化安全系统评价等管理要求,更清晰、更具体地明确了管理对象、管理程序、管理重点、管理措施和管理目标,强调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目标化,强化流程管理、过程控制,突出了管理标准的针对性,更利于落实,因此是一种全方位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2)持续改进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螺旋上升的管理过程,该管理过程通过对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估,制订相应的危险源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对其进行预控,并通过对危险源的动态监控与预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分析、纠正和排除,同时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的改进,为下一阶段的安全管理循环提供经验累积。整个风险管理是在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中进行改进的。

(3)以超前预控为核心。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核心是预控,即强调从生产现场做起,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事故机理分析法,全面、具体地辨识和评估各项工作任务、各道工序中存在的人-机-环-管方面的危险源及其危险等级,从而明确管理对象与管理重点,并制订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切断风险出现的渠道和条件,预先控制风险,使其不可能出现。因此,煤矿风险预控管理通过全面的风险辨识和评估,从源头上有效地解决了隐患排查不彻底、管控对象和管控重点不明确的问题,实现了关口前移、超前预控。

(4)双保险、闭环式管理。煤矿风险预控管理是一套双保险、闭环式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辨识危险源,并对其进行合理控制,预防风险的出现,接着要对已知的危险源进行持续地监测,同时辨识系统中可能出现新的危险源,在对已知风险预控失效或出现新的风险时,风险管理系统能及时作出反应,进一步分析、预警风险,并加以控制或消除,遏制其扩散演变为事故,造成损失。

4.3.1.3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构成

通过对煤矿本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内涵的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由4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辨识煤矿危险源的管理体系。在该体系运行中需要充分考虑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人-机-环-管4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3种状态及时态,同时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这个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风险识别的过程。第二部分是风险评估体系。该体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此过程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第三部分是风险控制体系。该体系又可以细化为: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订与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控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订需要根据风险识别体系运作的结果(危险源辨识结果)来确定管理对象、管理主要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监管部门,并结合风险评估体系的运作结果,针对危险源制订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同时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又是对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控制的管理手段。正如前文指出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又是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企业安全文化亦对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影响。第四部分是评价体系,即通过对当前风险预控体系运行效果的评价,发现问题,加以持续改进。图4.6体现了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img51

图4.6 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4.3.2 煤矿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也是风险预控管理的基础,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际运作中,只有辨识了危险源,才能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制订合理的控制措施。这项工作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后期工作的进行和预防为主的目标的实现。

煤矿危险源辨识是对煤矿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加以识别以确定其特性,并分析其产生的方式及其可能造成后果的过程。煤矿危险源辨识不仅要辨识系统现有的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还要预测分析出系统潜在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源,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预先控制,因而煤矿危险源辨识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4.3.2.1 煤矿危险源辨识单元的划分

煤矿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是煤矿的所有系统(生产系统、非生产系统)。为了便于辨识工作的开展以及避免遗漏,首先要对整个煤矿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危险源辨识的子单元。子单元可以按照工种、工序和岗位进行划分,还可以按照空间或劳动组织进行划分,还可以按专业进行划分。但不管按照哪种方式划分子单元,必须遵循下列原则:①独立性。即子单元在危险源辨识范围内尽量独立,不要交叉重叠,不要出现某个对象或某个范围同时属于两个子单元的现象。②全面性。即子单元的全体须是整个煤矿系统,不可出现某个对象没有隶属单元的现象。③科学性。即子单元的划分必须科学合理,便于后期危险源监测及控制等工作的开展。

4.3.2.2 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分类

煤矿危险源共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危险物质)指井下生产系统中,有可能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的危险物质、设备、装置或场所;第二类危险源(限制、约束)指因导致约束、限制第一类危险源的措施失效或破坏,有可能发生重大生产事故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同时,根据矿井生产实际,将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危险源划分为以下几种。

(1)危险物质:①瓦斯,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上隅角、顶板冒落的空洞内、老空区、低风速巷道的顶板附近、采掘机械切割部附近、报废和临时停工的独头巷道内及采空区边界等处的瓦斯易于积聚,作为重大危险源;②采掘工作面与各运输转载点煤尘;③顺槽、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煤层;④水;⑤一氧化碳;⑥炸药、雷管

(2)顶板:①掘进巷道经过松软的煤(岩)层、流沙层、地质破碎带和遇复合顶板;②三岔门、四岔门施工;③采煤工作面遇顶板松软或破碎、过断层、过老空、过老巷、过煤柱、过陷落柱或冒顶、伪顶、复合顶板开采、初采初放及撤面搬家等;④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开采三面或四面被采空区包围的采煤工作面(孤岛工作面);⑤沿空掘进施工;⑥采煤工作面悬顶。

(3)设备设施:通风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运输提升系统、采掘生产系统等。

(4)场所:采掘工作面、采空区、火药库等。

(5)人-机-环-管:人的不安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管理的不安全状态。具体内容见表4.1(陈章良等,2009)。

4.3.2.3 煤矿危险源辨识依据

煤矿危险源的辨识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并吸取煤矿安全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与方法,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来确定危险源。概括而言,煤矿企业危险源的辨识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要求;②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③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④煤矿事故的发生机理;⑤其他相关资料。具体辨识可以按照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分类来进行。

表4.1 煤矿危险源辨识

img52

续表4.1

img53

第一类危险源是系统发生事故的内因。系统不完善、安全监控设施不可靠、设备带病运转、安全保护不齐全等都是导致系统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辨识主要从人的因素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未经许可进行操作,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冒险作业或高速操作;人为地导致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用手代替工具进行操作或违章作业;不安全地堆放、装载、组合物体;采取不安全的作业姿势或方位;在有危险的运转设备装置上或在移动的设备上进行作业;不停机,边工作边检修;注意力分散,嬉笑打闹等。

4.3.2.4 危险源辨识程序和方法

(1)危险源辨识准备工作:

①危险源辨识工作由煤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者牵头负责,安检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②各单位要成立由区队负责人技术员班组长现场施工人员共同组成各系统危险源辨识小组。

③参与的辨识人员要熟练掌握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对本系统的安全具体规定。

④各系统要针对煤矿所涉及的工作地点、设备设施制订危险源调查表、危险源辨识评价表,做好辨识各项准备工作。

(2)危险源辨识方法。目前,煤矿危险源辨识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直接经验分析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工艺技术标准等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描述。目前实践中常用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现场观察法、直接询问法、查阅记录法和工作任务分析法等。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因果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在实践中比较常用的主要是安全检查表法和事故树分析法。煤矿企业存在的危险源非常复杂多样,仅靠一种方法难以辨识完整,在煤矿企业危险源辨识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辨识方法。

(3)危险源状态分析。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除了需要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进行考虑外,还需要考虑危险源的3种状态及时态。危险源3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和紧急状态;3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由于危险源具有潜在性,所以辨识危险源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故,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事故的原因,考虑目前系统中存在或潜在哪些不安全因素。此外,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

4.3.3 煤矿危险源的风险评估

在危险源辨识也即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需要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即评估危险源的风险水平(风险的大小);然后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即确定风险的等级,也就是度量每一个危险源对应的风险水平。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煤矿可以科学地选择应对措施,并最终消减或控制风险。因此,风险评估过程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www.xing528.com)

4.3.3.1 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内容

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3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

4.3.3.2 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的方法比较多。比较适用于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的方法是风险矩阵法,具体采用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个因素指标之积来评价系统危险性大小,即:D=LEC(L代表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E代表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代表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和后果)。其赋分标准见表4.2至表4.4(杨金廷,2008)。

表4.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img54

4.3 E

img55

表4.4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img56

4.3.3.3 煤矿危险源风险分级

辨识小组根据确定的每一危险源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3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D值在20分以下的,可确认为是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源只需加强日常管理;D值在70~160分之间的,可确认为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D值在160~320分之间的,可确认为是高度危险环境,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D值在320分以上的,属于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具体的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见表4.5。

4.3.3.4 整改落实

各系统危险源辨识和安全评价评定小组应及时将危险源识别和评价评定情况报矿安检部门,由安检部门统一进行汇总,并根据危险源存在的危险等级,督促有关单位制订预防和应急预案,对存在的危及安全生产的重大危险源,必须按"五落实"原则进行整改落实,即要保证责任落实、制度落实、宣传教育落实、检查落实和经费保障落实。

表4.5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img57

4.3.4 煤矿危险源监测与风险控制

为预防风险转化为事故,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评估的风险等级,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危险源的复杂多变性,风险、事故的潜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对危险源进行监测,采集其动态信息来判断风险状态,并采取措施消除和控制已经出现的风险。因此,煤矿风险控制与危险源监测过程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安全化控制的过程。

4.3.4.1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订

为预防风险转化为事故,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和评估的风险等级,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明确生产管理的要求和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具体步骤如下:

(1)提炼管理对象。由于管理标准是针对管理对象的,因此,首先要根据辨识的危害因素和风险类型,进一步明确引起危害产生的具体对象,将较抽象的危险源提炼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对象。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4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制订管理标准和措施。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以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对各管理对象制订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管理标准,保障安全对象处于安全状态;同时,为了达到管理标准的要求,需要制订与之相配套的监督、检查、培训、奖罚、警示等管理措施,确保管理标准的实现

(3)明确管理责任。为了保证管理对象能够严格按照管理标准作业,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对象的管理责任人、监管部门、监管责任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明确责任者。

(4)加强循环改进。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情况。

4.3.4.2 危险源监测与信息采集

煤矿危险源监测是煤矿在生产过程中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监测、检查,并及时向管理部门反馈危险源动态信息的过程。危险源监测是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工作,以确定危险源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1)危险源监测对象的确定。总的来看,危险源监测对象应该涵盖所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危险源。为了便于分类监控,一般可以从人-机-环-管4个方面加以分类监测。具体分类见表4.6(李文等,2010)。

(2)危险源监测方法。不同的危险源有着不相同的特征,因而要选用不同的监测方式。有些危险源需要对其进行连续的监测,比如:瓦斯浓度、工人的行为等;而有些危险源只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其进行检查即可,比如:机器设备的配备、选型、安装等。根据危险源的不同特征,实践中可采用实时、定期和不定期3种模式对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在监测方法上,可以采用填表的方法、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举报方法和其他一些信息采集方法。概括而言,危险源监测要求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各种危险源监测方法还要能够辨识系统中是否出现了新的危险源;而且在运用技术手段加以监测时,要确保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动态信息传递是指将采集到的危险源动态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及时传递到相应的管理部门。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要求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表4.6 危险源监测内容

img58

危险源动态信息的传递方式根据时间上是否允许滞后,可分为实时传递和定期传递两种。实时传递信息可以通过监测仪器、发短信息、打电话或借助其他先进技术进行传递;定期传递的信息可通过填表、举报等方法进行传递。一般而言,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传递的时间滞后性可根据此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来确定,风险等级越高,对信息传递的滞后时间要求越短。

4.3.4.3 危险源风险预警与控制

对煤矿危险源进行风险预警与控制是实施风险管理、控制风险的一个重要内容。它通过对煤矿生产过程中已经暴露或潜伏的各种危险源进行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价,及时发出危险预警指示,使管理层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与控制的工作流程如下(图4.7):

img59

图4.7 煤矿风险预警工作流程图

(1)信息采集与录入。对危险源动态信息进行持续采集,信息被传递到管理部门,并通过自动或人工方式将信息输入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得出危险源的风险预警等级。

(2)预警。当没有警情时,则继续常规的危险源动态监测;当出现警情时,警报系统会通过预警网络发出警报,并给出相应的警情解释,与此同时向相应的管理部门发出预警信息。

(3)风险控制。管理部门根据预警信息及时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指示具体的实施单位进行危险源的控制与消除。危险源的控制与消除过程也必须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反馈监测信息,直至危险源得到控制或消除为止。

4.3.5 煤矿风险预控质量的评审与改进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质量的评估是不断提升风险预控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主要是为了通过审核,发现存在的隐患和管理上的漏洞,明确当前安全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查找体系本身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做到持续改进。评估要体现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主、客观评价方法均可选择,如专家评判、BP网络评判等,而评价内容主要根据风险预控管理的内容来制订。

(1)评价煤矿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否到位,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危险源辨识方法是否科学,危险源静态和动态度量是否正确,危险源类别的划分是否合理,信息检测是否及时。

(2)评价对危险源评估方法是否合理,对危险源事故概率的估计是否恰当,对危险源风险分级是否准确。

(3)评价预控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是否全面,危险源风险预警方法是否正确,技术设备是否先进,预警信息传递是否及时,方法是否恰当,预控措施是否科学。

(4)评价系统运行是否良好,相关管理辅助环节是否跟上,体系运行环境是否需要改善。

搞好评审的重要因素是制订评审标准和评分方法。一般是建立综合性评价标准,考核评分按照分级指标进行考核,而各级指标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制订。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一个结构图来表示风险预控体系及其运行(图4.8)。

img60

图4.8 煤矿企业风险预控体系

因此,煤矿风险预控体系就是一个以风险预警为导向、以矫正失误和隐患为手段、以免疫风险为目的的防错纠错的体系。建立煤矿风险预控体系,可以实现系统的动态监测,使煤矿安全管理由静态转为动态、化被动为主动,实现系统调控的超前性、有效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切实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