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紫阳民歌中的方言语词
方言语词往往表现了特定地域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现象,往往与这一地域的历史、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民风有联系。所以,与方言语音相比,方言语词更具有地域文化含量。
民歌中有大量的方言语词。学习、演唱民歌必须要理解这些方言语词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恰切地理解歌词和表达歌曲的感情。同时,由于民歌自古流传至今,其中蕴含大量地域文化信息的方言语词,对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下面,笔者从浩如烟海的紫阳民歌作品中撷取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方言语词加以解释,对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知识,凡是确有根据的,都尽可能地加以介绍。
一、名词
例1
龙罩提来罩提走。
前大后小,抬起就跑。
前头半边月,后头月半边。
———抬丧号子《龙罩提》
如果不了解紫阳方言中关于丧葬的特殊用词,就无法听懂这支号子民歌。
这支歌把年老的死者比作“龙”,老人去世就好比是龙要腾空而飞去了。而安放遗体的棺材就好比是安放龙身的一个罩子,所以把棺材称为“龙罩”。“提”就是抬棺材的人一齐发力,用抬杠把停放在地面的棺材抬上肩头。“前大后小”说的是“龙罩”(棺材)的外形一头较大,另一头较小,死者的头部安放在较大的那一头,行进中,“龙罩”大头朝前,小头向后。“半边月”指的是“龙罩”的盖子横截面呈半月形。
例2 鼓打一更月出头,墙上灯盏完了油。
不脱绣鞋去睡觉,倒拐弯弯与郎做枕头。
———山歌调子《鼓打五更》
紫阳方言把人的肘关节称为“倒拐子”。此歌中的“倒拐弯弯与郎做枕头”描写了男女二人互相搂抱的睡姿。歌手如果不了解“倒拐子”这一方言名词的含义则无从理解这一句歌词。
例3 远望乖姐(嘛)(啄棒),矮坨坨(喂)(棒啄),
背上揹了个(啄棒啄),花背篓(哎)(几个棒棒啄)。
———山歌调子《啄棒歌》
啄,为训读字,即借用普通话词汇中的一个字来代替一个方言字,只借用其意义,并不读这个借用字的字音。“啄”在这里读如“抓”的阳平声[tsua21]。紫阳方言中的“啄”单用时为动词,指禽类用嘴取食,又指用一个成九十度弯曲的器物的一端去击打另一物。而“啄棒”是名词,指一种劳动工具,又名“打杵子”,即把一块约一手掌宽一尺多长的厚木块,从中间钉在一根二尺多长的圆木棒的一端,二木相交成T形。过去交通闭塞,山民的主要运输工具是揹篓和揹架,揹累了,可将啄棒(打杵子)支在揹篓或揹架底部支撑重量,使揹夫得以稍事休息。揹夫们还可用啄棒探路。正如一首名为《揹二哥》的紫阳民歌所唱的那样:“打杵子来二尺八,上坡下坡离不得它。过河过水,深深浅浅,亲亲儿子不及它。”这支歌把“啄棒”作为衬词,可以看出,这原是揹夫们在劳动时所唱的歌,内容是同女子开玩笑,打趣。
例4 哎!嘱(读如“扎”[tsa21])咐人来嘱咐人,
嘱咐两岸掌塞人。
你把锄头紧紧控,薅草莫要慢吞吞。
歇了气又要来,各人塞口各人排。
两岸排起人字路,中间排起钓鱼台。
———锣鼓草歌《排塞口》
两岸:表示方位的名词,不专指河流的两岸,而是泛指两边。紫阳县内有的方言小区也称“两岸吒”。“吒”读轻声,词缀,无意义。
掌塞人:大巴山区农民在农忙季节给庄稼薅草,往往组成临时互助组集体劳动。这个集体薅草劳动的领头人就叫“掌塞人”,他负责控制薅草的快慢和方向。塞,读如“赛”[sai213]。
塞口:薅草队伍成一字形排开,每人负责自己面前的一小块工作面,这个工作面就叫塞口。
这支歌通过这些方言词语,表现了大巴山区农民集体薅草劳动特有的场面。
例5 花鼓子好唱难排头,铁匠难打钓鱼钩,
石匠难打石狮子,木匠难修走马转角楼,
乖姐难绣花花枕头。
———花鼓子《花鼓子好唱难排头》
走马转角楼:紫阳方言把规模宏大的庄园式的木楼群称为“走马转角楼”。走马,意即宽大的空间,马可以穿行其中;转角,意即庄园的各个角落,需要转来转去地走才能全部看到,极言其大。角,读如“郭”[kuo31]。
例6 四绣荷包角[kuo31]儿圆,人说你我有绞连。
———摘自小调《十绣荷包》
绞连:关系。在此歌中特指男女关系。
例7 划破花裤裆,那却也无妨,
小奴家的丈夫他会磨响,
三响子两响子砍倒你,把你做成象牙床。
———摘自花鼓子《采桑》
响子:斧头。
例8 四绣一只船,船儿在江边,
绣个太公把桨扳。
———摘自山歌调子《十绣》
太公:艄公。外地人容易误解“太公”为老年人。艄公本是掌舵人,但小船无舵,以桨代舵,所以歌中出现了扳桨的艄公。
例9 天上下雨地下稀,莫笑穷人穿烂衣。
十个指拇有长短,山中的树木有高低。
哪门扯得一般齐。
———通山歌《天上下雨地下稀》
指拇:指头。外地人容易误解“指拇”为“拇指”,其实不然。紫阳方言把拇指称为“大指拇儿”。“哪门”,意为“怎么能”。
例10 身上无有钱,急得打转转。
哎哟,哎哟,撞了娘的梁儿杆,
去你娘的蛋。
———紫阳民歌剧《嫁嫂》唱词
梁儿杆:人的小腿骨。
例11 正月里闹元宵,亲口许郎花荷包,
团团转转花围到。
———摘自小调《十绣》
团团转转:“团转”的叠词形式。“团转”即周围、附近。
例12 三条手巾三面花,手巾高头绣冤家。
———摘自山歌调子《手巾调》
高头:方位名词。紫阳方言把“上面”“上方”称为“高头”或“高上”,把“下面”“下方”称为“底下”或“独脚”。
二、动词
例13 青龙下了山,孝子站两岸。
洋洋坡,慢慢梭。
———抬丧号子《青龙下山》
梭:借用的同音字,在这里是动词。“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溜”,即从高处向低处滑行。洋洋坡即缓坡。“洋洋坡,慢慢梭”是说抬棺材的人在下缓坡的时候,要脚打横,慢慢向下溜。
例14 陡上陡,推[tshou34]起走。
上坡龙扫底,担底要顶响。
———抬丧号子《青龙上坡》
推[tshou34]:训读字,读如“凑”的阴平声,词义相当于“推”。“陡上陡,推[tshou34]起走”是说抬棺材上陡坡时,重量几乎全部压在后面人的身上,难以承受,随行的其他人应当一起帮忙推着棺材走。
龙扫底:抬棺材上陡坡时,棺材向后的那一头会不可避免地摩擦到地面,好像是“龙”(死者)在清扫地面。
担底:抬棺材上陡坡时,棺材底部被坡上凸起的石包或土包顶住了,紫阳方言称为“担底”。“担底”会损坏棺材,是很危险的,所以领唱者提醒抬棺人:“担底要顶响”———如果担底了,棺材底部就会被“顶”得发出响声,这时就要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例15 四绣荷包角儿圆,人说你我有绞连,
坛子栽花冤屈死,跳到黄河洗不清。
———摘自小调《十绣荷包》
看到这首民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出疑问:坛子栽花与“冤屈”有什么联系呢?其实,这里的“冤屈”是一个双关词语。紫阳县的中区和南区方言把“蜷曲”叫“冤”。如“这个床太短了,我只能冤到睡。”“为了躲雨,我只好把整个身子都冤到这个小小的石洞里。”“坛子栽花冤屈死”的字面意思是说把花栽进坛子里,花生长不开,只能蜷曲着,直到死掉。实际上是暗指“你”“我”二人本没有情人关系,却受到冤屈说不清楚。歌手在这里巧妙地利用了“冤”的两重含义,以花喻人。
例16 太阳出来晒山尖,乖姐出来扛[nau53]竹竿,
我问乖姐晒什么,她与情哥晒蓝衫。
———山歌调子《晒蓝衫》
扛[nau53]:训读字,读如“恼”,义同“扛”。歌中唱的是一个女子看见太阳出来了,便扛出竹竿来晒衣服。上世纪50年代曾有西安来的音乐家到紫阳采风,按字音把这一句记为“乖姐出来捞竹竿”,实为误记。山民晒衣服的竹竿平时是靠墙放在院子里或屋檐下的,决不会泡在水里,到要用的时候才从水里捞起来。
例17 茅草房子长三间,财主娘子偷长年。
“我劝丈夫你莫打,奴家打的长算盘:
免得下年开工钱。”
偷:紫阳方言把女子与丈夫以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叫“偷人”。“长年”即长工。这支歌辛辣地讽刺了地主老婆不惜采用无耻的手段,企图赖掉应当付给长工的工钱。
例18 月亮出来万丈高,滑石板上跌一跤,
脚上锥了蒙鼓钉,挨挨擦擦想姐挑。
挨挨擦擦:千方百计接触对方身体。蒙鼓钉是山上长的一种野刺。
例19 太阳落土四山黄,四山毛狗叫昂昂。
老的叫唤欠它儿,小的叫唤欠它娘。
姐儿房中欠小郎。
———通山歌歌词
毛狗即狐狸。昂昂,象声词,哭叫的声音。欠:思念。这支歌以动物的亲情起兴,结尾点出恋爱主题。
例20 鸡儿抱在怀,拿把钢刀来,
轻轻割[kε53]住它一点血。
———摘自小调《幺姑十八春》
割:训读字,读如紫阳方言“给”[kε53]。动词,义为把某物划破。
例21 白米印两斗,腊肉取两肘,
圤鸭蛋儿米里头。
印:用碗、盆、升、斗等容器量物。
例22 九劝奴的肝,在家要勤俭,
妻子跟前要耐烦,人家很眼欠。
———摘自小调《十劝》
眼欠:羡慕。
例23 隔壁子王婆婆,好事你总荐我,
哪儿有姑娘说一个。
———摘自小调《单身汉歌》
总荐:推荐,促成。
例24 十月十月一,娃娃下了地,叫声姑嫂听仔细,争个抱腰的。
……
腊月满一年,娃娃没衣穿,(www.xing528.com)
一身冻得刨刨颤,伤心好可怜。
———摘自小调《怀胎歌》
争:差,缺少。在此歌中,产妇抱怨姑嫂说自己分娩时没有人抱腰。旧式分娩法,产妇需坐在床上,背后一人抱住其腰部,帮助她保持坐姿,防止因用力而仰倒。这句歌词间接地反映出旧时代紫阳的生育文化和落后的妇幼保健水平。
刨刨颤:哆嗦,颤抖。其中“刨刨”二字为“颤”的修饰成分,本身并无实在意义,只是朦胧地烘托出颤抖的态貌。紫阳方言词语中类似的构词例子还有形容沸腾的开水的“刨刨开”,其中的“刨刨”二字朦胧地烘托出沸腾的开水表面那种翻滚、蒸腾的态貌。“刨刨颤”“刨刨开”这类重言叠词既不同于一般的象声叠词,如《诗经》中的“坎坎伐檀”“呦呦鹿鸣”,“刨刨”并非摹拟声音;也不表示这一重叠词的字面意义(“刨”是“挖”的意思,与颤抖、水的沸腾风马牛不相及)。它只是用语音来模拟颤抖和沸腾的状态,属于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拟声达意”[1]。
例25 天上濛濛雨,我扯起一扑爬。
脑壳上摔[pan53]散了牛屎粑,背上摔哭了奶娃娃。
———摘自八岔《回娘家》
扑爬:动词,摔跤。紫阳方言把摔跤按方向分为两种:仰面朝天摔倒叫“搭仰(读如‘两’)板”,俯面朝地摔倒叫“搭扑(读如‘菩’)爬。”
摔:训读字,读如“板”[pan53],义同“摔”。
例26 腊月探郎要过年,情哥就在我家玩,
没得么子吃,过个淡薄年。
———摘自小调《探郎》
没得:没有。粤语和湘语说“冇[mau53]”,湖北方言说“冇得”,意义与此相同。么子,相当于“什么”,疑问代词的任指用法,并不表示疑问,而是指代“任何东西”。“没得么子吃”字面意思是“没有任何东西吃”。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客气的说法,表示自己家里穷,没有好东西待客。
例27 我在冤神脚下走,冤神冤鬼闹吼吼。
我在冤神脚下行,冤神冤鬼闹沉沉。
叫冤鬼来你莫吵,不用闹。
等为臣的来解交。
———宗教歌曲·端公调《改劫》
解交:化解矛盾。解,读如“改”[kai53]。
例28 这个条件并不难,兴修水利我当先,
只要妹妹说话不翻板,明年接你同耕田。
———摘自新民歌《明年接妹同耕田》
翻板:出尔反尔,诺言不兑现。
三、形容词
例29 郎骑白马过高桥,风吹马尾闪摇摇。
———摘自山歌调子《翻山调》
闪摇摇:飘飘荡荡。
例30 姐儿生得狼筋筋,好像后院豇豆藤。
———摘自通山歌歌词
狼筋筋:瘦削,苗条。
例31 你家墙高狗又歪,墙高狗歪如何进得来?
———摘自小调《掐蒜苔》
歪:凶恶、厉害。
例32 幼小人体面,手巧人又奸,
倘若是个男子汉,读书点状元。
———摘自小调《想起一段情》
奸:有褒、贬两种含义。褒义为聪明伶俐,有头脑,有主张;贬义为阴险狡猾。此处用为褒义。
例33 冬月点兵辞我儿,我去当兵你要乖。
妈妈说话你要听,
———摘自小调《点兵歌》
莫淘气来莫学拐。
拐: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①机智,有计谋;②意识淫邪,无论听到什么话或遇到什么事,都爱往性事方面联想;③阴险狡猾,专做坏事;④(儿童)调皮捣蛋。此歌中用第④种含义。
例34 送郎一顶帽,一把烂瓜瓢,
我郎戴到就合窍。
———摘自小调《讨口子歌》
合窍:也叫“合式”。恰到好处,正好。
例35 我那娘呃!你的这个冤谴女儿,
生下一尺五寸长,是你把我盘成人,
花费银子花费钱啰。
———摘自哭嫁歌《辞祖宗》
冤谴:前世的冤家对头。常用于比喻给父母带来麻烦和痛苦的子女。按宿命论的说法,做父母者前世与人结下冤仇或欠人钱财,今世冤家或债主投生成为他们的子女,专门来报仇或讨债。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五记一于姓书生骑驴赴京,途中系驴于树而倚石假寐。忽闻驴作人言:“不至此地数十年,青山如故,村落已非旧径矣。”于生大奇,欲与之交谈,约与为“忘形交”,驴始终啮草不应。于生怒,痛鞭之,打断一条驴腿后将驴卖与屠户,自己徒步回家。作者感叹说:“此事绝可笑,殆睡梦中误听耶?抑此驴夙生冤谴,有物凭之,以激于之怒杀耶?”据此可知,至少“冤谴”一词在清代乾隆年间已经流行;而且纪是河北献县人,长期在京师为官,他所用“冤谴”一词很有可能就是北京话或华北官话词语,可见“冤谴”一词不仅流行于紫阳县或西南官话区。
例36 一周二岁吃娘奶,三周四岁离娘身,
五周六岁身长大,又与小儿请媒人。
讨了个媳妇接过门,他把父母弹疼。
———摘自宗教歌曲·端公调《攘星拜斗》
这首端公调的主题是教化不孝子女。歌词历数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批评了不孝子女对父母的无情。弹疼:脏话,比喻把某人或某事不看在眼里,态度轻慢。弹,读如“蛋”[tan213],动词,抖动。
例37 八月里来桂花香,我送情郎鞋一双。
穿上新鞋添干劲,你看多排场。
———摘自小调《我送情郎鞋一双》
排场:漂亮。
例38 三月里是清明,秧田耙得一展平,
三月十五,曾把那秧下定。
———摘自山歌调子《打钢锄》
一展平:极其平坦,没有任何凸起或凹陷。常用于形容地势。在鄂西北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民歌中也有“一展平”的说法:
年年有个三月三,木匠进屋是鲁班。
东家请你打嫁妆,西家请你做高房。
推刨推来一展平,墨线弹来四周清。
……
———摘自哭嫁歌《哭木匠》[2]
这是移民源流区方言对紫阳方言影响的又一例证。
附:连词“曾”
曾,音[tsn55],紫阳方言读[tsan34],古汉语连词,在本歌中作“乃”“就”讲。《诗·卫风·河广》中有“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谁说河面宽广?其实却窄得容不下一只小船。谁说宋国遥远?其实要不了一早上就能走到。”)“曾”在这里起联结上下句作用。现在的紫阳方言和现代汉语中都已经没有了这一连词。应当说,这是凭借民歌保留下来的古代汉语词语。
四、短语
例39 子时锦鸡叫,把郎惊醒了,
不是锦鸡子,几乎睡失觉,
把郎吓一跳。
———摘自小调《十二辰》
睡失觉:中补短语,睡觉超过了预定时间才醒来。
例40 六月三伏天,乖姐坐阶沿,
青天白日发梦忡[tshoy34],梦郎在跟前。
———摘自小调《十二月望郎》
发梦忡:人在睡梦中无意识地做出各种表情和动作。
例41 太阳当顶又当崖[yai21],我打把铜锤车转来。
———摘自山歌号子《太阳当顶又当崖》
这里的“车”是个动词,意为“转动方向”。转来:返回、回来。转,读上声。车转来:中补短语,转身返回。
例42 三月麦子四月黄,我问姐儿想不想郎?
情哥说话不得相,哪有乖姐不想郎。
———摘自山歌调子《麦子调》
相,读去声[ciay213],道理。不得相:状中短语,没有道理。又叫“不在相上”。
例43 这山望见那山尖,望见乖姐打秋千。
上打鲤鱼三摔[pan53]籽,下打金钩倒卷簾。
———摘自山歌调子《打秋千》
摔:训读字,读如“板”[pan53]。籽:鱼卵。雌鱼到了产卵期,常常跳出水面重重地摔下来,借此力量把受精卵排出体外,这一动作,紫阳本地人称为“摔[pan53]籽”。从语法上分析,这是一个动宾短语。
例44 八月秋风凉,小郎睏晏床,
耽误了青春好时光。
———摘自小调《十劝》
睏:睡。晏:读如“按”[yan213],晚。睏晏床:睡懒觉。这是一个典型的湘语方言词语,是古代移民活动留下的语言遗迹。
例45 初九早起去化钱,麻风细雨好凄惨。
郎在阴间要钱使,我在阳间点不燃。
———摘自小调《罗幺姐》
麻风细雨:联合短语,微风小雨。麻:在这里是“微小”的意思。类似短语还有“天麻麻亮”(天色微明),“擦麻子眼”(光线开始变得模糊,即黄昏时刻)。
例46 姐儿走的忙,下河洗衣裳,
手拿杉木棒,坐在石板上。
(以下道白)
(旁问)给哪个洗的呀?(女答)找不到喂。
(旁白)不说我也晓得。(女答)晓得又哪门的吔?
找不到:在这里作“不知道”讲。“到”读如“倒”。
附疑问代词“哪门的”:专用于反问别人,意为“怎样”“怎么样”。这里的“的”要读如“低”。“晓得又哪门的”意为:你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即这事没有什么了不起。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卷.三联书店.2002.230-231
[2]廖从刚.土家族婚俗中的哭嫁习俗.寻根.200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