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老年心理保健:探究精神压力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中老年心理保健:探究精神压力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精神压力与心身疾病的产生心身疾病,即是指由于精神、情绪负担过重而引起的神经官能症、心脏病、高血压、胃肠溃疡、哮喘、肠道痉挛、皮肤病等等。而紧张的工作将会使人们的精神、情绪负担越来越重,如果处理不当,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将会提高。但持续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中老年心理保健:探究精神压力与心身疾病的关系

(六)精神压力心身疾病的产生

心身疾病,即是指由于精神、情绪负担过重而引起的神经官能症、心脏病血压胃肠溃疡、哮喘、肠道痉挛、皮肤病等等。此病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的发病率,又远远高于农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人们工作与生活的节奏将越来越快、越来越紧张。而紧张的工作将会使人们的精神、情绪负担越来越重,如果处理不当,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将会提高。面临这种情况,从心理保健角度看,人们了解怎样预防心身疾病,是大有必要的。

1.接续的高强度精神压力是心身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偶然的精神压力不会给人们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因为人的机体生理机能有惊人的稳定性。这种机能稳定性是与生俱来的,它使人能应付各种复杂、紧张的生活情境。大多数人在短期的高度紧张工作、遇到严重挫折、亲人突然死亡等事件之后,情绪与生理上的过重负担会逐渐消除,机体也就恢复了正常工作。

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抵抗力呢?生理学研究证明,在人的任何一个机能系统中,使机体的生理指标恢复正常的影响力的总和,始终大于导致失常的影响力的总和。例如,当人因为体力或情绪负担过重而血压升高之后,由于机体固有的保持体内环境恒定状态的作用力,各个系统会通过自我调节使血压恢复正常。因此,从理论上说,只要生理、心理过重负担是暂时的而不是长期的,那么任何人都不会患高血压、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机能失调造成的疾病。我们说,偶然的精神压力不可怕,其道理正在于此。但持续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因为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使人的神经系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应激状态下,心血管呼吸系统的工作将失去常态,并发生血液的生物化学变化和皮肤的电变化。这时,人的行为受到干扰,举止表现出失调和盲目性,言语失去连贯性,姿态也会失常。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力的转移和分配感到困难,知觉和记忆可能出现错误,过去形成的习惯性动作受到阻滞。

当应激状态持续下去的时候,由于特殊的化学反应机制,使大脑受到持续的刺激,各机能系统的活动就越来越紧张,接着是个别器官工作的紊乱。起先,由于自我调节功能,局部紊乱还能补偿。后来,自我调节系统抵抗不住强大的刺激,体内环境的恒定状态被破坏,人就会突然患病或死亡。

生活中类似的病例是大量的,但实验结果也许更有说服力。苏联研究者米米诺什维里等人在一项实验中,把一个猴王所宠爱的母猴和别的公猴关在一起,结果那只猴王立即出现情绪应激状态,焦躁不安、不思饮食,一段时间以后,出现了高血压和心脏活动失常。

美国研究者根利,模仿人的社会心理冲突,设计了一个有些像迷宫的大白鼠实验装置。其中的6个小单间每间只能容纳一只白鼠,中间的喂食处也只能容纳一只白鼠吃食。根利在迷宫中先放入6只白鼠,然后再多放入一两只白鼠,它们要么在别的白鼠吃食时占领小单间,要么占据空着的吃食间,这就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冲突情境。使全部白鼠都出现应激状态。一个月之后,多数白鼠患了高动脉压、慢性肾炎、动脉硬化等病症。这项实验证明,持续的情绪应激状态会导致机体的稳定生理机能紊乱,进而导致重病

2.摆脱精神压力,预防心身疾病的方法(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摆脱压力、放松情绪,是预防心身疾病的必由之路。由于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矛盾和问题,产生一定的精神压力是难以避免的。我们每个人所能做的,就是面对各种精神压力,积极锻炼自己对付应激状态的能力,增强心理的承受力和稳定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及时舒缓紧张状态。人的精神在经历短期高度紧张状态之后,最好有一段相应的舒缓状态。例如,连续熬几个通宵完成一项紧张工作之后,应该好好地睡上一觉或休息几天,这会使精神大大放松。

第二,主动转移注意力。就是在情绪剧烈波动时,不去沉湎于该事,而转入其他,如剧烈的体育活动中去。骑车、跑步爬山,甚至用力做徒手操,这都可以使不良情绪明显减弱。

第三,寻求抵消不良情绪的活动。当压力过大或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去做自己喜爱的事,如织绒线、做缝纫、听音乐、欣赏收藏物、读书、写作等等。这些活动是摆脱不良情绪的特殊而可靠的“避难所”。当我们采取这些方法产生一些愉快的感受时,它们会直接影响细胞与机体组织的物质代谢,提高生理的灵活性,因而十分有效地减轻情绪紧张的影响。一项动物实验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点,每天刺激大鼠丘脑的痛苦中枢数小时,连续几天,大鼠心脏功能严重失常;以相同的时间程序刺激大鼠的快乐中枢,心脏功能也有失常但没有前者严重;然而,交替刺激大鼠的痛苦中枢和快乐中枢,大鼠的心脏活动却未见失常。这项实验证明,好情绪是战胜坏情绪及其后遗症的有力武器

第四,做事量力而行。做任何工作都要量力而行。苏联生理学家采用自动遥控仪器测定正在工作的工人各项生理指标发现,在完成同样定额的情况下,一些人生理指标很正常,另一些人则失去正常,表现出紧张状态,后一部分人平时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前一部分人。可见,做事要量力而行,不要有过分超过自己智慧与能力的不切实的目标与要求,这也是减少精神压力的一条佳途。

第五,加强个性培养。不论什么人,防止精神紧张的最好办法是注重个性的培养与锻炼,要培养自己淡泊名利的思想,锻炼自己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坚韧不拔、坦然对待名利、刚强对待困难挫折的品质,他就能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掌握自己,哀伤、苦闷、个人得失就很难压倒他。

尽管我们面临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只要能以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自己,我们就不但能避免心身疾病的发生,而且会使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机能越来越坚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