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到教育的原点:大学精神与自由创造

回到教育的原点:大学精神与自由创造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认为,大学是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的,唯其精神,才能够“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他主张,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唤起对于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所以,与其说鲁育宗是在为大学精神的回归而“寻梦”,不如说他是在“造梦”。

回到教育的原点:大学精神与自由创造

我认识鲁育宗,先是因为他的企业家身份。他与我都是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校友,在同济,他学的是工科,我学的是管理;在复旦,我们都是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在同学聚会的时候,知道他在从事风险投资行业工作,而且成就斐然。

后来,他也多次来苏州寻找投资的机会,我也参观过他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没有想到,他还是一位诗人。今年初,收到了他的诗集《热爱》,看到了上海大学生举行他的诗集朗诵会的消息。这本装帧淡雅精致的诗集,分为《情爱诗篇》、《麦地诗篇》、《圣歌》三部分,既有语言细腻、情感浪漫、感人至深的情爱诗篇,又有言辞恢弘、意象独特、激情澎湃的圣歌诗篇,还有一些幽默诙谐、情趣盎然的配画诗。

后来又知道,他是一个在校园里非常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据说,在校期间,他曾经担任多个学生组织的主席、会长以及大学生报的总编辑,并担任了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诗人联合会主席。他经常在《上海文学》、《上海青年报》、《萌芽》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诗歌、散文作品,也经常在《上海经济》等杂志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在《青年报》发表过长篇文章《变形大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前不久,他到北京看奥运。给我送来了他即将出版的《大学梦寻》书稿,希望我以一个教育学者的身份提一点意见。我因为一个小手术刚刚出院,没有气力与他长谈,书稿也放了一段时间。这几天元气恢复,开始读鲁兄的大作,很快被吸引了。我想知道,一个企业家、诗人,到底是怎么看待我们的高等教育的?煌煌30章的篇幅,浓缩了1977到2007中国30年高等教育的历史。这虽然不是一部完全意义上的学术论著,但是它用关键词的方法真实记录了30年我国大学教育的历史。无论是恢复高考的“伊甸园解禁”,还是作为70年代末期中国大学特殊文化图景的“老三届”;无论是花样繁多的“大学排名榜”,还是互联网背景下“校园的数字狂欢”;无论是作为80年代末期的“倾斜的理想王国”,还是作为21世纪之初的“娱乐之城”;无论是关于大学生的“性问题调查”,还是关于大学的“学术造假事件”;无论是留学生的“归来去兮”,还是毕业生的“就业还是考研”,30年来大学校园发生的重大文化事件几乎都没有逃脱鲁育宗的眼睛。我想,这大概是与他这30年来几乎一直没有离开校园,一直拥有诗人般年轻的心态有关。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历史学家的老师。鲁育宗记录的大学30年,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生活在校园中的文化人的观照,而不是全方位研究中国大学问题的论著。如关于中国大学的“211工程”,大学教学评估,校长负责制,“985计划”等相对专业、微观的高等教育问题,这本书还没有充分反映。但是,他的观照又是许多教育学者经常忽视的,如大学生与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伤痕文学引起的“感伤的情思”,到崔健“一无所有”的摇滚文化席卷校园;从以《红高粱》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如何伴随大学生成长,到考艺引发的“层层叠叠的明星梦”,这些包含了作者亲身体验的东西,不是一般的教育学者能够轻易言说的。这既是这本书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www.xing528.com)

《大学梦寻》的另外一个重要特色是它的两个附录:《校园人物谱》和《校园语录》。前者是把这30年大学校园的重要代表人物进行了一个“鲁育宗式”的梳理,后者是把30年来流行于大学校园的“语录”做了一个真实的记录。当然,鲁育宗的“梦寻”,决不是简单地记录这30年的大学历程,他真正的梦想,是想寻求真正的“大学精神”。他认为,大学是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的,唯其精神,才能够“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他主张,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唤起对于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他感叹道:“我们多想拭去眼前的朦胧,拨开迷雾与荆棘,再一次与真正的大学精神近身相遇啊。又或者我们只是在等待,等待她在厚重的积淀之后,华丽地回归。”

鲁育宗对我说,之所以在繁忙的事务中间抽时间写这本书,是因为他觉得“教育太重要啦!”他不是教育学者,但是因为一直在关注教育问题,觉得有太多的话要说,这是“来自于因使命进行的思考与通过思考而萌发的使命,这不仅是一个寻梦的过程,更是一个造梦的开端”。所以,与其说鲁育宗是在为大学精神的回归而“寻梦”,不如说他是在“造梦”。一个社会,离不开那些梦想家,他们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激励我们前行的理想画卷。一个社会,更加离不开那些行动家,他们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引领我们向着那明亮的方向。

我想,鲁育宗的这本书,如果能够让更多的人去思考我们的大学教育,改造我们的大学教育,它的作用就不可小视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