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通教师李庾南:忙碌不懈,为爱倾心!

南通教师李庾南:忙碌不懈,为爱倾心!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就听说南通基础教育界有“二李”。我希望自己能结识天下更多的名师,当然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拜望一江之隔的李庾南老师。这时,脑海里忽然进出几个字来:“让我们为爱忙碌!”是啊,李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她在漫漫50个春秋中的每一天工作、每一步行走其实都是在“为爱忙碌”!李老师无疑属于第二类,这是为师者的崇高精神境界。

南通教师李庾南:忙碌不懈,为爱倾心!

早就听说南通基础教育界有“二李”(李吉林、李庾南)。李吉林老师我比较熟悉,有过一些来往。李庾南老师只是神交,未曾晤面,但知道她年届古稀,仍然以一位普通教师的身份在教数学,做班主任,一身兼二任,实现两个“半百”(50年),这样的情形在我个人的视野或交往范围内“尚付阙如”,而就我所知,则堪称“绝无仅有”。只要这两个“半百”,而不需其他任何信息,我们就能认定她是一位优秀的乃至杰出、乃至卓越的教育工作者,保守一点说,是一位“教育家级”的教师,所以对她我是心存敬意的。

我希望自己能结识天下更多的名师,当然也希望有朝一日能拜望一江之隔的李庾南老师。也算是“天赐良缘”吧,不久前,我接到过去在苏大做访问学者,其间曾师从于我的冯卫东老师的电话,他说,李庾南老师最近要出版一本班主任工作方面的著作,写的是半个世纪班主任工作生涯中100个有意义的故事,李老师想请我写篇序。李老师对我的抬爱当然使我高兴,但毕竟诸事缠身,难得空闲,加之对她不甚熟悉,妄加评论恐有不妥,所以心生推辞之意。卫东却不依不饶,他说我俩有师生之谊,他又供职于南通市教科所,协助李老师做一些工作责无旁贷……总之,他有一百个理由让我“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我只得“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应承下来。当然,其中也有一点个人动机,那就是,想借作序“结识”李老师。

把卫东发来的书稿邮件囫囵地“过”了一遍,说实话,只是了解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对少数特别精彩的故事有一点“写意”式的印象。这时,脑海里忽然进出几个字来:“让我们为爱忙碌!”这是我很喜欢的《用爱造句》一文中的一句话,我曾在题为《理想的教师》演讲中引用它来与读者共勉。是啊,李老师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她在漫漫50个春秋中的每一天工作、每一步行走其实都是在“为爱忙碌”!

现在不少人说要“活在当下”,我理解它的意思,就是要好好地“享受”人生在世的每一点时光,生命苦短,乐得逍遥。这也是一种价值取向,无可厚非。但也有不少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活在当下”。

李老师可以说是后者的典型了。她功成名就,家庭美满,受人尊重。人生活到这个“份儿”上,应该心满意足了。李老师是个乐天派,她当然满足,但她绝没有因为“满足”而“裹足”,在许多同龄人早已退休在家、安享天伦的时候,她依然坚守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她的“孩儿王”。

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有两类教师,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李老师无疑属于第二类,这是为师者的崇高精神境界。但我以为,李老师以及许多像她一样的老师,在主观世界里不一定甚至一定不是为着某种“境界”而活的,她(他)们其实还是(更是)为自己活的,为自己的意愿、情趣、需要、喜好或者说为自己的“爱”而活的,所以才乐此不疲,欲罢不能。我宁可把她(他)们的教育“动机”理解为是“利己”的。一味地强调“利他”,难免有悲剧主义色彩,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对教师职业“规定性”的理解理当有所改变。为什么不能是“利己”的呢?从人类的天性来说,也许“利己”才有持续的动力,也才能持久。试想,某一位教师——当然最好是天底下所有的教师——如果觉得“做教育挺好”,挺“滋润”,挺惬意,挺幸福……那么何愁教育搞不好,学生学不好?

所以,古稀之年的李老师还“战斗”在一线,我们千万不要“臆想”她“鞠躬尽瘁”的“悲壮”,“臆想”她“誓将奉献进行到底”的“豪迈”,“臆想”她“苦了我一个,幸福下一代”的“气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李老师其实是情意盎然的,其实是童心永葆的,其实是“爱不释手”的——她是在“为爱忙碌”!

我一直说,做教师,就要做班主任。道理很简单。教育(教师)是面对心灵的事业(职业),我们的工作无法绕开学生的心灵。任教学科,固然也可以与心灵对话;但唯有做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地、彻底地、深情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但班主任特别是当下的班主任不好做,因为学生的心灵“变数”太大,常常难以捉摸;因为家长的要求太高,常常难以“伺候”;因为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太多,常常防不胜防,一件意外事故的发生足以使人陷入难以自拔的窘境;还因为观念的冲突太强,倘若要按照自己的理念、理想去治班、育人,常常会蒙受一些误解,遭遇一些阻力,招致一些麻烦。古人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乃圣人。按这样的标准,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还真的有点“圣人”的意味。

许多教师不愿做班主任,而李老师一做就是50年。其实,她最有资格也完全可以不做,因为学科教学奠定了她在全省乃至全国中学教育界的崇高地位,作为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她所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数学教学法”蜚声宇内,是我所关注的国内十余种著名教学流派中比较成熟的一种。套用一句话讲,一生中能做好这两个工作,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做好一个,也已经是幸福的了。在数学教学上不凡的成就足以并且已经使她“幸福加身”;而做班主任,苦点累点烦点恼点不说,关键是没有绝对的成功把握,“保险系数”不及教学那么高。所以有不少学科教学方面的高手在班主任工作面前选择了急流勇退,选择了绕道而行;也因此,我们所见到的“双料名师”如凤毛麟角。李老师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班主任龄”最长的一位,我想,如果她自身没有一种强大有效的“动力机制”,应该不会在这条其实布满着坎坷与荆棘的教育路途中走得那么久远。

这种“动力机制”何在呢?李老师一语中的,她说自己离不开这些孩子,和他们在一起,心里才踏实,才快乐;班主任工作已然成为她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说到底,也是一个“爱”字,她是在“为爱忙碌”!

写到这里,我们不必讳言,作为班主任,李老师的优秀不及作为数学教师的程度;她个人芳名远播的影响也主要是学科教学所致。她毕竟没有建构和形成只属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体系,她的德育工作智慧还每每以经验的形态外化或表现。但这不等于说,她没有积淀出“理智的深度”,一方面,关于学科教学的理论建树肯定会给予她“旁通”的滋养;另一方面,她也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努力垫高自我关于班集体建设、关于德育工作的视界,她的经验本身就有着较为丰富的理性思维的成分和理智的因素。我甚至以为,她的“行走路径”与我关于新教育实验的若干理念“遥相呼应”,如“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如“无限相信学生与老师的潜力”,再如“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等等。这样说,并非要“表扬与自我表扬”,只是要表达一点,所有(愿意)“为爱忙碌”的“教育人”,不管他从什么样的“逻辑起点”出发,最终都会走到同一条路上来。(www.xing528.com)

教师要不要写写东西,这竟然是一个曾经为许多人热议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它是“不争”的,或者说是一个“假问题”。教师哪能不要写,一个终身没有留下片言只字的教师,我们很难期望他有思想;而没有思想,他又哪能走得很远!

李老师有着几部广有影响的著作。一个普通教师能有几篇文字面世,就相当不错了;而有几部著作出版,则属难能可贵。当然,她也有美中不足,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她写得很少,几乎是一片空白,这难免有点“宝山空回”的缺憾。李老师意识到这一点,用几个月时间回忆、叙述了100篇故事。我从卫东那里得知,其时她带着初中毕业班,正是复习迎考的紧张阶段,真是忙里偷闲。一贯以勤奋自诩的我,在这位大我20岁的长辈面前,不能不有肃然起敬之感。

李老师还是在“为爱忙碌”——

她爱着自己。爱自己的人一定会努力提升人生的品质。50年岁月,近两万个日子,该有多少故事值得讲述,该有多少梦想值得回味,该有多少思绪值得梳理……李老师用自己的笔对这些故事、梦想和思绪“提纯”,于是字里行间,便有了金子的闪光;于是“夕阳红”中,便成就了一段弥足珍贵的“白金时代”!

她爱着学生。“学生和我的孩子一样重要”,是的,已经变得有些苍老的容颜还在她的脑海中“定格”着稚嫩的笑脸,已经变得有些模糊的情景还在她的眼帘中“还原”成清晰的画面,已经变得有些可笑的往事还在她的心田中“回放”着温馨的怀念……她就像一位母亲用布满皱纹的手掌摩挲着一张张儿女的“老照片”,此时,她的心头一定弥漫着馥郁的爱意!

她爱着老师们。这本书的内容属于叙事研究的范畴,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自己”。成功的经验固然足资借鉴,失败的教训其实也不乏价值。李老师“现身说法”,一件件事情的完成,一个个细节的处理其实都有“活的教育学”发思、启智、醒目、清心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给“后来人”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馈赠!

……

让我们为爱忙碌,相信“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我要感谢李老师给予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还要向冯卫东老师致以诚挚的敬意,据知这本书也蕴涵着他们团队一些同志的创意和心血(我一向看重南通教育科研团队作战的优良传统)。一个创意有时能收获一笔财富,一个创意有时还能“挽救”一段历史。应该说,李老师在当代中国“班主任工作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但如果没有这本书,其地位及价值必定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所以说,无论是对李老师,还是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它都有一定的“存史”的意义。

我曾经说过,素材靠回忆是很痛苦的,也是不精确的。我提倡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这将是教师一生最大的财富。借作序之机,再一次表明我的这一观点,希望老师们平时拿起笔来,多多“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