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忠勇坦诚大爱:缅怀可敬的李忠勇先生

忠勇坦诚大爱:缅怀可敬的李忠勇先生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缅怀 李忠勇 《云岭写生》 《云岭纪实》 饱蘸心血 书写篇章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04-0017-06一、一路走来 脚踏实地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兼《音乐探索》主编、音乐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我们的好师长李忠勇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学院编辑部邀我写篇纪念文章,我慨然应允了。

忠勇坦诚大爱:缅怀可敬的李忠勇先生

◎颜曼秋

摘 要:李忠勇教授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但他长久以来的言谈举止,他的学识和他的人品、作品,等等,却一直在感染和教诲着我们这些后学。

关键词:缅怀 李忠勇 《云岭写生》 《云岭纪实》 饱蘸心血 书写篇章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4-0017-06

一、一路走来 脚踏实地

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兼《音乐探索》主编、音乐研究所所长,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1989年),我们的好师长李忠勇先生离开我们快一年了,学院编辑部邀我写篇纪念文章,我慨然应允了。

回顾过往,我虽未直接受教于忠勇师长门下,但他长久以来的言谈、举止,他的学识和他的人品、作品,等等,却是一直在感染和教诲着我们这些后学。

1965年9月至1966年初,在四川音乐学院赴会理通安区杨河公社参加社教工作时,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忠勇师长,那是我们民乐系的几位即将毕业的同学,被分配与作曲系师生一道参加社会实践。会理县通安区是红军北上长征时曾经走过的地方。当年的那里可真是偶闻“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穷乡僻壤,杨河公社更是离通安尚有100多里山路的村寨,而忠勇师长则自己主动要求到离公社最远、条件最为艰苦的绿林大队。我依稀记得,当领队常苏民老院长同意了他的要求,宣布完分配名单后,忠勇师长就愉快地朝着密林深处的崎岖山间小路走去,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80年代中期,川音民研室与忠勇师长领导的《音乐探索》编辑部同在一个新组建的党支部里,后来学院成立音乐研究所,我有缘做了一段忠勇所长的副手。这一路走来,着实感触良多。回想当年,为了给边疆和基层培养专业或业余的音乐人才,音乐研究所曾先后开办过“综合进修班”、“藏族班”、“云南昭通班”等。忠勇师长不仅给学员们授课,还不厌其烦地亲自为学员弹钢琴伴奏,令学员们欣喜不已。为了学科建设和开阔学术视野,1986年邀请了名师陈铭志先生(时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主任、教授)来作过为期三周的“十二音作曲法系列讲座”;后来又邀请了北京的汪毓和、陈自明等名家来系、所讲学,大家都感到获益匪浅。为了学科及队伍建设,忠勇先生时常叮嘱我们:要关心大家,不仅是生活方面和思想发面,还要多关注和鼓励大家的专业成长。他提出:要抓住我们自己的地域优势和地域特色等方面多做些“文章”,比如王光祈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四川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等。他还说:老院长常苏民和宋大能院长为我们开了个好头,我们要使其发扬光大。记得1989年秋末冬初,我与忠勇师长同赴上海音乐学院参加文化部召开的首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音研所工作会议期间,他特别叮嘱我:尽可能用我们自筹的经费为全所的老师购买刚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我领会意图后,竟一口气买回了30余部(其时我所共20余人)。我想,那是忠勇师长为我们这支队伍能有“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之基本保障而谋划的。

前不久,有幸读到觉嘎于去年7月从西藏寄给师长的专著《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获优秀博士论文奖),兹引其后记片段共飨读者:“我来到四川音乐学院,在音乐研究所主办的进修班上学习。我跟李忠勇老师学习作曲和复调……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的导师李忠勇教授非常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既教我音乐,又教我文化;既教我作曲,又教我做人;在注重传统音乐的同时,强调现代音乐的重要性;在注重专业音乐的同时,强调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在注重事业发展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导师透过课堂的学识和品格,帮助我梳理人生的轨迹,引导我明确前行的方向,使我受益终生。”

我在想,于重病中读到觉嘎那透着真挚情感的表白,作为中国第一位获得音乐硕士学位的藏族作曲家觉嘎之导师和引路人,亦作为曾经的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忠勇先生一定是感到了一份不一样的慰藉和幸福。

二、《云岭写生》与《云岭纪实》

忠勇师长作为一位热爱党、热爱祖国、勤奋而真诚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数十年里,他将所学知识不遗余力地倾注到教学和音乐创作之中,其成绩斐然,声誉卓著。

半个多世纪以来,他除担任作曲系作曲专业主科课程和后来的行政事务外,先后编著有多种教材,如《二声部写作概要》、《多声部歌曲写作》、《歌词写作常识》等。

他紧跟时代步伐、深入人民生活,陆续创作出百余部各类大、中、小型音乐作品。据粗略查询和统计,声乐曲方面:有《共产党太阳》、《竹楼静悄悄》、《女神之韵》(为郭沫若新诗八首谱曲的交响大合唱,1992)等数十部(首)独唱、重唱及合唱曲。器乐曲方面:有交响音画《云岭写生》(1979)、琵琶与钢琴奏鸣曲《路石乐》(1984)、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乡韵》(1985)、交响音诗《江吟》(1987)、交响组曲《光雾山音画》(2003)等20余部(首)各种独奏、重奏及合奏曲。还为西藏话剧《泪洒天涯》(1980)及电视连续剧红岩》(1984)等数部影视作品作曲。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其创作的交响音画《云岭写生》在1981年获首届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比最高奖:优秀奖(一等奖)。毋庸置疑,这亦为学院赢得了荣誉,即为川音在全国九大音乐院校中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铺垫了一块厚重的基石。《云岭写生》曾先后在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广州、深圳台湾等地演出,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总谱并由中央广播交响乐团演奏,中国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和磁带向国内外发行。

我们可以说:交响音画《云岭写生》深得广大听众和专家的好评及赞许。正如《人民音乐》、《音乐世界》、《音乐爱好者》等刊物分别载文《交响音画〈云岭写生〉的艺术特色》、《南疆风光美如画——李忠勇和他的交响音画〈云岭写生〉》、《一丛俏丽的南国山花——交响音画〈云岭写生〉简介》等所评价: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娴熟地运用了交响性手法,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边疆各族人民新的生活及其精神面貌;作品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明快的时代特征;它是作者多次深入边疆生活、尊重民族传统,在艺术上不断探索求新,力图创作出群众喜闻乐听的交响音乐的一次成功实践。这部作品“给我国民族交响乐的百花园增添了一堆惹眼的色彩和一股异味的清香”;“这部描绘祖国西南边疆风土人情的交响音画以史诗般的性质,令人听后感到一种严肃的喜悦,并被深深地感动”。《云岭写生》分五个乐章:《山寨春晨》、《密林逐猎》、《撒尼跳乐》、《月下情歌》、《节日路景》,推移而过的一幅幅音乐画面会集了亚热带高原的山川风韵和人民多彩的生活情景,犹如引导我们酣畅地作了一次南国览胜之游。《云岭写生》就是一部以交响乐为画具,以绚丽的色彩、工笔细描、精绘巧制出的,融“风景画”、“速写”、“油画”、“淡彩画”、“风情画”于一体的,气势恢宏却又沁人心脾的时代交响曲。

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交响音画《云岭写生》,是出自作者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认知,以及高度自觉、自信及自强的精神,亦是出自作者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新中国作曲家与生俱来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所焕发出的艺术良知、感恩情怀之自然流露及具体体现。总而言之,它是由一位新中国培养的人民音乐家所精心奉献出的一部深情而凝重的“大爱大美之咏叹与交响”。这是我重读《云岭纪实》、再听《云岭写生》之后得出的看法和判断。因为忠勇先生在《云岭纪实》行间字里,即已透出了他的“心声”与“心迹”。

《云岭纪实》开篇就明明白白地写道:“我对祖国西南地区各兄弟民族的生活、风情及民间音乐的兴趣由来已久。”“早在1956年秋,我刚毕业留校,赴四川大凉山调查彝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在白日外出采访时,偶尔于途中、马上,能听到从山野传来的马布声,夜间宿在堡子泥楼,也间或可闻与月光同时穿过瓦板缝隙透入的娓娓月琴声或口弦声……我感到是那样的新鲜、动听,印象之深,久久难忘。”《云岭纪实》开篇之末还特别阐明:“我曾有幸五次去过云南。其中三次下到地处边疆的州、县和社队村寨中去体验生活。每一次南疆之行都给我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每一次都使我有新的感受和收获;每一次都给我以激励和启示。交响音画《云岭写生》就是在1972年和1978年两次时达半年的体验生活、进行采风的基础上创作的。”于此我们便不难发现:祖国和祖国怀抱中的云岭、云岭人,同忠勇先生以及他的《云岭写生》、《云岭纪实》之间,那种紧密而真切的情感纽带和逻辑关联。

《云岭纪实》有三个醒目的小标题,即“美的采集”、“美的摄取”和“美的回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其感悟之心,感恩之意,跃然纸上,溢于言表。该文洋洋洒洒9000余字,作者饱含着真诚,以纪实的手法和优美动情的笔触,仿佛是牵引读者、听者同他一道去作特殊的漫游和“跨时空”的体验。

《美的采集》之中,作者又分别“聚焦”在“芒市漫步”、“勐秀狩猎”、“路南观舞”、“甲寅同乐”、“山顶闻笛”、“石屏听歌”等几个不同的场面与场景。我们读其文、赏其音,似乎也能感受到那令人陶醉的种种乐趣。如“山顶闻笛”中叙述道:“当我正心旷神怡地为天然花园般的山顶,为祖国南疆美丽的大好河山而动情时,身边又传来了悠扬高亮的彝家笛声,瞬息,后山侧坡浓密的树林里飘出了采栗果的姑娘们亮亢而和谐歌声。于是,笛声歌声,回荡在宽阔的空间,情绪时而舒展,时而热切,在那特定的环境中,使人感到似乎置身于无限深广的画面里,从视觉到听觉乃至整个身心都饱飨着祖国大自然的美,感受着边疆人民生活的美,领略着人民创造的民间音乐的美,体验着边疆人民透过音乐表达的情操美。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置身其间,自己也成为那画面的一分子,这怎能叫人不心花怒放呢?”“石屏听歌”中又写道:“在石屏县邑他得村的山林中,我曾感受过山野之声的美妙。下午三时许,割草的歌手们相遇,遂在林间山路上唱了起来,在附近砍柴的小姑娘、大妈们也跟着民歌手一道唱(独唱)舍(帮腔)海菜腔,渐至日落西山时,林中景色光感对比很强,晚霞将树梢涂抹成金黄色,树荫深处则显得更加浓绿苍黑。明亮悠长、婉转深情的歌声飘荡在山间林中久久不绝,别有一番情趣。那种在动态过程中发自山野的纯朴歌声绝不是在室内和舞台上能够听得到的。”毋庸讳言,我们如今若去重览《云岭纪实》,再听《云岭写生》,定会倍感其情真意切和赏心悦目。

在《美的摄取》、《美的回报》中,我们还可进一步窥探到忠勇先生《云岭写生》的创作动力乃至创作思想、思路之端倪。如作者直言道:“在云岭生活期间,美的体验不断地丰富着我大脑的‘库存’,激动着我的创作热情,活跃着我的音乐思维,启发着我的构思和想象”。作者毫不隐讳地表明:“从我国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考虑,我以为自己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应该重视作品是为谁而写的这个基本前提。”作者在文中还特别强调:“边疆人民的情谊常使我产生负重感,并给我以鞭策和鼓励,促使我常想尽力尽快地写出他们想听到的作品来。《云岭写生》就是在为国庆三十周年献礼的同时怀着这样的心愿创作出来的。我力求在作品中处理好风景画与时代感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及技巧和内容的关系。”所以,作者为了适应内容和表现的需要,于《云岭写生》五个乐章里,精心地选用了彝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撒尼人(属彝族一支)等的音乐素材,并且在旋律风格、发展原则以及配器法等诸多方面,于创新之中又保持了与民间音调和手法等的联系或相似、相通。而如此种种,无疑是有效地增强了《云岭写生》那丰富的色彩、情趣以及亲和力、表现力、感染力。

此时此刻忠勇师长已经驾鹤远行。我又想:从师长那丰硕的教学、创作成果里,尤其从他那动人的《云岭写生》和《云岭纪实》之中,吾辈后学定当悟出一些前行的道和理。

三、饱蘸心血 书写篇章

忠勇先生不仅是当代中国音乐界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其数十年里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依然也是可圈可点、可赞可叹,让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

据笔者粗略统算,先生的著述总计约30万字(含两项合作)。按其发表先后,分别有:1.《歌曲写作漫谈》(连载于《四川音乐》1977年至1978年1-5期);2. 《歌词写作常识》(197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79年再版);3. 《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载《人民音乐》1982年2期);4. 《云岭纪实——生活、采风、创作札记》(载《音乐研究》1983年2期);5. 《采风拾零——金沙江畔的催眠曲》(载《音乐世界》1987年9期);6. 《肖斯塔科维奇复兴了帕萨卡里亚》(载《音乐研究》1988年2期);7. 《尊重传统锐意创造——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析要》(载《音乐探索》1989年3期);8. 《三个基本数据一张设计图式(上、下)——赋格写作研究》(载《音乐探索》2007年1期、4期);9. 《自由对题的飞翔空间——赋格写作研究之二》(载《音乐探索》2011年3期)。(www.xing528.com)

以上成果据笔者初步观察分析归类看来,其中:1、2属于对歌曲创作和歌词创作的常识性、普及性专题研究;其3、6、7属于对名家、名作的评论性、个案性深度探索研究;其4、5属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生活、采风、创作札记;其8、9是站在新时期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高度所作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之“赋格写作”综合性专题研究,若以其颇具开拓性、创建性之理论意义和洋洋洒洒近8万言看,将其视为“赋格写作研究”专著亦无不可。尤其让人感念不已的是其中的《赋格写作研究之二》,从编辑部的收稿时间2011年5月23日看来,这似乎是先生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历尽艰难而“攀摘”下来的“硕果”。由此可见,其对事业的挚爱、执着、勤奋之一斑!

透过忠勇先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探索领域、路径及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先生的深厚学养与功力,好学深思与博观约取,广征博引、上下求索及求真务实所彰显出的严谨治学态度与风范;尤其看出,先生从新时期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之大计着眼,在参阅多种有关的中外书籍、文章并结合自身多年来教学实验、作品分析及写作实践的基础上,推出的以《三个基本数据 一张设计图式》为架构纲目,融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于一体的“赋格写作”教学模式,以及所表现和张扬出的学术探索个性与创造性思维品质。

我们还特别发现:在忠勇先生近30万言的学术探索研究之中,蕴藉、渗透和折射出一种绵延不绝的情怀、良知,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难以割舍的责任与担当。

突出体现之一:先生在潜心事业、刻苦钻研的治学过程中,在进行音乐作品分析、解剖音乐形态结构、推敲技术技巧的同时,十分注意考辨作曲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的特色特点与价值等,尤其特别关注和赞赏音乐作品与民族和民间音乐之间的血肉关联。例如先生1982年发表的《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一文,不仅对该作品的四个乐章分别、逐个地进行了精细的音乐形态学方面的分析、研究及阐释,更作出了一些带有艺术价值和人文观照的理论性总结评判。其论道:“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在借鉴和运用外国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方面,无疑是一次积极而有成效的尝试。借用这种外来形式进行创作,作者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为我所用’。无论是艺术构思,或是表现方法,甚至细节描绘,作者都力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整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还努力使自己的音乐创作植根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奏鸣曲各乐章的音乐主题虽没有更多地直接引用民间音乐素材,但它们所体现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确是鲜明的,显然和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血肉的联系。”其最终结论认为:“从历史和现状来看,我国音乐创作中的大型套曲还不多,其中钢琴奏鸣曲套曲又尤其少,因而邹鲁同志的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更使人觉得难能可贵。研究和分析这部作品,并从中吸取其艺术实践经验,将会给予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以上所论,不但中肯,而且富于见地。纵览全文观之,则不啻一篇难得的音乐评论上乘佳作,其所具的音乐文化学、民族学和史学方面的认识价值和实践意义,亦是显而易见的。

又如先生1988年、1989年先后发表的《肖斯塔科维奇复兴了帕萨卡里亚》(以下简称《复兴》)和《尊重传统锐意创造》(以下简称《创造》),两篇属同一范畴,是体现了深度探索的研究论文,实可归结为“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专题研究”(共计3万余字)。在这两篇论文里,除其音乐形态学方面的分析研究依然精细周到并具全面性、系统性及全方位性外,还又刻意引征了部分大多与肖处于相同或相近时代的欧美作曲家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观照和审视。比如《复兴》一文,在着重分析研究并阐释肖的12部于不同时期创作的运用“帕萨卡里亚”的各类体裁作品之同时,联系类比了13位欧美作曲家的相关作品16部。又如其《创造》一文,在具体透析“聚焦”肖的《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之同时,则又旁征博引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c小调帕萨卡里亚》、《d小调小提琴帕蒂塔》,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格林卡的《卡玛林斯卡亚舞曲》等作品的相关因素、内容,并且又联系到肖的《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及《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等,与之对照、观察和分析。不仅如此,两篇论文还又充分参考和精心引用了《肖斯塔科维奇传》,英国《音乐家》杂志的相关文章及《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的相关条目等。这些重要历史文献、资料、典籍的引入,无疑具有增强论说、论证之说服力和恰当的“画龙点睛”之功效。总而言之,就是这样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细部相结合,技术技巧与创作思想相结合以及实证分析与辩证思考相结合的多视角、全方位的开放式的比较探索之中,在归纳、演绎、类比等具体理论抽剥之下,这两篇论文,以宏大的篇幅和独树一帜的体例与结构,鲜明而充分地论证和诠释了肖斯塔科维奇“复兴了帕萨卡里亚”和“尊重传统锐意创造”两个核心命题以及其具体表现之所在。而其中的真知灼见,或深刻、或独到,均展现在擘肌分理、层层探窥且又逻辑井然的行间字里,以及与谱例、图式、图表间的相互映照、印证之中。

我们清楚地看到,在两篇论文里有两个十分惹眼的方面:一是其结论部分,均是一种近乎“结论与余论”的章法形式,其篇幅体量远大于一般论文的结论。这种架构与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童忠良先生《论〈义勇军进行曲〉的数列结构》之风格仿佛有些相类。为何先生要这样谋篇呢?毋庸置疑,是为了引申探索肖的成就、贡献,尤其是突出对肖之创作思想、方法及风格等的总结和对肖代表作品之价值的深入探究,并且希望从中去获取经验及启迪。如《复兴》一文在结论里首先论道:“肖斯塔科维奇是二十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勤奋劳作的一生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他的作品为人类音乐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又指出本文虽仅探讨了肖作品中的“帕萨卡里亚”,但“就在这一局限性很大的命题中,我们也能探得十分宝贵的可资思考和借鉴的经验”。其经验归结为:一、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二、尊重传统敢于创新;三、珍视与民间的亲缘关系;四、突出旋律的表现力等几个方面,并且又分别作出了较具体、深入的阐释。紧接着再进一步深入总结评论道:“肖斯塔科维奇立足于古代、现代,国内、国外的上、下、左、右的交叉点上,他不断地调整了自己的视角,坚定了自己的基点。他从不违心地在创作上顺应风潮”。而全文最终的“结语”,是特意落到了肖在临终前两天交给英国《音乐家》杂志刊发的《我对西方先锋派音乐的看法》一文中忠勇先生认为的6个“精辟的语句”上。兹引其部分:之一“艺术的主要对象依旧是人、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思想、憧憬和抱负。艺术家在这方面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之三“音乐只有在被为之而创作的对象所听到和理解时,才成为一个存在的实体,才有生命、才有效果”;之五 “……民间音乐同以前一样,使人耳目为之一新,提供了趣味、真挚和技巧都是第一流的范例。”显而易见,这个非同寻常的“结语”既是肖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审美观的直言袒露,更是为忠勇先生对肖所作的上述结论性总结评判,提供了客观、充分而颇具说服力的佐证。我们再看《创造》一文的结论部分,它较之《复兴》一文的结论部分还要“体大”,几乎占了全文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这部分深刻探讨了“肖斯塔科维奇在处理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等课题上的态度及作法”。在文中不仅有纵横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论说,更举有实实在在的谱例为凭证。然而还不仅于此,在全文的最末段落里,首先引出的是名家鲍里斯·施瓦尔茨在具权威性的《新格罗夫音乐及音乐家辞典》的相关词条里的一段对肖的《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论断”,紧接的是忠勇先生以对该乐章的“析要”阐释,以及该乐章又是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曲目之一为凭,据实据理地提出了鲜明的不同意见——一种客气的驳论。最终指出:“以肖氏这样一位为世界乐坛公认作出了巨大贡献、享有崇高荣誉、产生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现代作曲家的艺术思想、美学观点以及艺术技巧,当于我们也是一份可资借鉴的财富。”综上所述,足可见忠勇先生的探索研究不仅求真务实、不拘一格和独具匠心,并且特别注重保持思维的独立性。

《复兴》和《创造》十分惹眼的另一方面是:非常看重和推崇肖氏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珍视、吸纳和再创造。如《复兴》一文,在阐释“肖珍视与民间的亲缘关系”时说道:“他善于融会贯通,然后按他个人的风格特点赋民间音乐的乐章以新的意义。毋庸置疑,肖斯塔科维奇的许多帕萨卡里亚主题及其变奏、发展、派生的旋律与俄罗斯的民族音乐有着不仅是在神韵上、在音调上的血缘关系,同时又是肖斯塔科维奇所特有的风格。那些民间固有的一领众和、层层叠加、支声复调、即兴变奏等表现手法也在帕萨卡里亚里有了新的意义。”又如在阐释肖于“变奏”中运用“支声复调”时论道:“为使艺术手段适合特定的内容和风格的需要,体现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血肉联系,肖斯塔科维奇出色地将支声复调手法运用于自己的作品中……1-20小节高音声部是其主题,具有悠缓的民间合唱歌曲韵味,其变奏一、二、三……出自当代伟大作曲家之一的肖斯塔科维奇之手的此类作品,如此‘古典化’、如此‘民间风’、如此简单明晰、干净利索真叫人叹为观止!”例证还不少,兹不赘。仅从上述所言所论看,毫无疑问既表达了忠勇先生对肖氏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并赋予其作品浓郁的俄罗斯风格、风貌的钦佩和赞许之情,也是先生认同和追求这种创作思想、创作境界的一种情感折射。

突出体现之二:先生在勤奋事业、刻苦钻研的治学道路上,非常看重相关领域里诸多前辈及同行们的成果、经验,不仅悉心研读、分析和思辨,并且善于吸收、借鉴和作为。在此方面,忠勇先生的赋格写作研究《三个基本数据 一张设计图式》和《自由写作的飞翔空间》,即是其俯仰中外古今,博览群书,学诸家之长,走自己之路并且最终成就自家之“说”的具体证明与“证物”。

突出体现之三:先生在珍爱事业,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最后阶段,特别牵挂和念念不忘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领域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尤其希望同行及后辈们能对“赋格写作”有足够的重视,殷切冀盼后辈们能全面成长并“攀新时代高峰”。在此方面,我们从先生的赋格写作研究,特别是从它的“前言”、“写作提示”、“后记”以及最后一篇论著那不一般的“结语”等等之中,便能看出先生的良苦用心。

结 语

纵观忠勇先生一生的作为和建树,我们深切体会到:先生对事业不仅有深沉、持久的爱与奉献的情怀良知,更有把自己定位为事业的“接力者”个体的责任与担当。

而今,在忠勇师长逝世周年之际写此拙文,聊寄对先生的缅怀之情。最后,想以先生在赋格写作研究“前言”里那中肯的话语与读者、同好及年轻的后辈们共勉之:“理论、体系、方法都总是处在一条不停向前流淌的发展长河之中,许多问题、许多课题还有待我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文晋,河山星. 交响音画《云岭写生》的艺术特色[J]. 人民音乐,1981(8):23-28.

[2]音. 南疆风光美如画——李忠勇和他的交响音画《云岭写生》 [J]. 音乐世界,1981(12):26.

[3]俞抒. 一丛俏丽的南国山花——交响音画《云岭写生》简介[J]. 音乐爱好者,1982(2):9-10.

[4]觉嘎. 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M]. 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5]李忠勇. 钢琴奏鸣曲《青春之诗》[J]. 人民音乐,1982(2):11-14.

[6]李忠勇. 云岭纪实—生活、采风、创作札记[J]. 音乐研究,1983(2):52-58,99.

[7]李忠勇. 肖斯塔科维奇复兴了帕萨卡里亚[J]. 音乐研究,1988(2):76-88.

[8]李忠勇. 尊重传统 锐意创造——肖斯塔科维奇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析要[J].音乐探索,1989(3):11-18.

[9]李忠勇. 三个基本数据 一张设计图式(上、下)——赋格写作研究[J]. 音乐探索, 2007(1):25-42,(4):44-55.

[10]李忠勇. 自由对题的飞翔空间——赋格写作研究之二[J]. 音乐探索,2011(3):94-103,134.

原载《音乐探索》201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