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晋城市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晋城市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八条路径”让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八条路径”让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关于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调研报告范兆森一、农民增收工作的现状和主要途径一是“三农”投入的大幅增加拉动了农民增收。2010年“三农”投入达到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拉动农民收入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五是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促动了农民增收。五是农民增收内生动力相对不足的短板。

晋城市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第五章 “八条路径”让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八条路径”让农民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关于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调研报告

范兆森

一、农民增收工作的现状和主要途径

一是“三农”投入的大幅增加拉动了农民增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以及各级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持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累计投入资金近5亿元,全部用于农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畜牧养殖、惠农补贴等方面。2010年“三农”投入达到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拉动农民收入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

二是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畜牧、蚕桑、蔬菜、林果四大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建成养羊专业乡5个,养羊园区100个,养羊农户突破1500户,被评为省级“百万肉羊产业化工程建设先进县”;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成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县”;蚕茧年产量达到130万公斤,被评为“全省蚕桑工作先进县”;干鲜果基地实现了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全县共发展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315个,带动农户1.4万余户,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利的产业支撑。

三是创业就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职业中学、农民夜校、农广校等培训主体作用,开展各类创业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等7000余人(次),煤矿职工全员培训、特殊工程岗位培训等4万人(次),引导性培训、阳光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10万人(次),转移和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近5万人(次),推进了农民创业就业和再就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农村设施的明显改善推动了农民增收。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坚持不懈地实施“四化四改”和“清洁能源、生态绿化、移民搬迁、试点推进”四大工程,全县半数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省级示范村、重点推进村达到82个,村村建有高标准的小学校舍、农民休闲广场、计生卫生室、便民连锁店和科技文化室,实现了“五个一”目标。全面完成“五个全覆盖”任务,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观。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土地整治、节水灌溉、造林绿化等工程建设,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基础保障。

五是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促动了农民增收。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城乡一体“双轮驱动”战略,重点实施了整村脱贫、扶贫移民、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培训扶贫“五大工程”,贫困农村经济得到了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动员各机关单位与贫困村、单位一把手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百姓家中,受到老百姓的充分认可,加快了偏远山区、贫困农村的脱贫致富。

六是农村事业的快速发展助推了农民增收。稳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经验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实现了“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社会和谐”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参保农民达到15.7万人,参合率达到95.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保人数达到9.3万人,覆盖率达到92%。积极实施移民搬迁,近五年共搬迁187个自然庄3310户12000余人,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步伐。

二、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的短板。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开始转变,但靠天吃饭的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农业产业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仅为3.9%。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2010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1823万元,仅占GDP的0.2%,遏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空间和农民的增收空间。

二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尽完善的短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服务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农民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存在生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科技、法律、信息、营销、劳动力转移等中介组织还不够健全,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作用发挥不够;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增收潜力不能有效发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是城镇化发展进程比较缓慢的短板。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人口转移速度、效率以及非农产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准。滞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不充分的原因之一。我县“十一五”末,城镇化率仅为33%,城镇化水平不高、进程较慢,导致农村人口多,非农人口少,即农产品生产者多,农产品消费市场容量小,形成严重的市场需求约束。另外,城镇化发展滞后,导致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也影响了农民增收。

四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比较滞后的短板。一方面,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没有形成,土地供求之间缺乏必要的中介组织,制约了土地的规模经营,降低了土地资本的增值作用和农业整体效益,弱化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业农民;另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无论是劳务输出,还是城乡之间流动,农民都以自发为主,缺少必要的组织引导管理、中介服务和对外输出平台,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五是农民增收内生动力相对不足的短板。我县农民受立地条件和自然禀赋所限,长期以来普遍存在小农经济思想,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存在,干事创业、艰苦奋斗的氛围不浓。这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积极引导。

三、“十二五”时期农民增收的对策和建议(www.xing528.com)

(一)“三个对接”拓宽现代农业促增之路

一是农民与基地对接。优化产业布局,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上做文章,实施产业基地规划,启动“百村示范、全面推进”工程,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农民与基地的对接;二是基地与市场对接。科学布局农业产业,打造“高端农业、畜禽生产加工业、食用菌工厂化循环农业”三艘航母,建设“畜牧、蔬菜、蚕桑、苗木花卉”四大基地,形成“畜牧养殖、商品蔬菜、食用菌、特色农业、苗木花卉”五大板块,用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用基地延伸板块发展,用板块做实龙头基础,实现基地与市场的对接;三是服务与机制对接。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出台扶持政策,建立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创优发展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服务与机制对接。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实惠。

(二)“三个集中”拓宽政策补贴促增之路

一是资源集中利用。举全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进行资源叠加,支持农业发展,支撑农民增收;二是资金集中投放。县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一个亿的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大项目大扶持,小项目小扶持,没项目不扶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基础设施集中配套。集中力量,有的放矢,重点配套项目承载区、优势产业区、农业园区、新农村、小城镇、中心村的基础条件改善,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县农村。

(三)“三个平台”拓宽全民创业促增之路

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搞好创业服务,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农民创业培训,推动干部带头帮企业,能人带动办企业,百姓自主创家业;二是搭建政策平台。出台《创业小额贷款管理办法》,降低创业门槛,加强创业扶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股份制企业,支持发展“农字号”龙头企业和农村微型企业,鼓励有资金积累、有管理经验的农民投资现代农业,领办二、三产业,吸纳农民就业;三是搭建帮扶平台。开展争创“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村”活动,做好农村残疾人低保户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现一人创业,带活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

(四)“三条渠道”拓宽农民转移促增之路

一是向产业转移,向市场转移。通过农民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整顿劳务市场,打破转移篱笆,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在务工舞台上展身手,在非农产业里闯天下;二是向中心村转移,向集镇转移。引导边远村庄、贫困山区和人口稀少村庄农民有序转移,到中心村、集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寻找致富机会;三是向三产转移,向城市转移。鼓励农民进城发展第三产业,经商办企业,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服务——维权——保障”体系,让农民在城市干得好、留得下、立得牢。

(五)“三个机制”拓宽以工补农促增之路

一是资本集聚机制。建立以工补农长效机制,融通和集聚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用于反哺“三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建设和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二是辐射带动机制。实施“一矿建一企”战略,鼓励资源型企业发展地面企业,发展接替产业,吸纳农民本地就业,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机会,积极帮扶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三是企地共建机制。鼓励煤炭煤层气企业和地方合作办学,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务工农民提供培训,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和造林绿化,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三个围绕”拓宽技能培训促增之路

一是围绕农业技术培训农民。使农民能够掌握高产栽培、科学饲养、农业信息、农产品加工等种养知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围绕劳务输出培训农民。使农民能够掌握冶炼、铸造、建筑、修配、服务等劳动技能,为劳务输出积蓄能量;三是围绕科学经营培训农民。使农民懂经营、会管理、能创业,激活农民增收内生动力,为农民创业、转产提供支撑,为农民增收插上腾飞的翅膀。

(七)“三个结合”拓宽移民并庄促增之路

一是结合城乡一体化。按照“三化并举、四轮驱动、片区开发、分类推进”的原则,加快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以此为契机,科学制定移民并庄总体规划,鼓励边远山区人口向沿路、沿河、中心村镇集中;二是结合工业新型化。抓住工业转型有利时机,推广郑村镇煤矿采空塌陷区移民并庄经验,引导采煤区、采气区农民整村搬迁;三是结合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为契机,加大移民新村基础设施投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使农民愿意搬、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

(八)“三个创新”拓宽扶贫帮困促增之路

一是创新帮扶方式。从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扶持、项目上给予帮助,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扶贫开发由整村推进向整区域连片开发和产业化辐射带动转变;二是创新帮扶模式。积推行企业、县直机关结对包村帮扶,党员干部包村(户)帮扶,促进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加快脱贫致富;三是创新帮扶载体。扎实开展真扶贫、扶真贫、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资源企业帮扶、一名干部驻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帮扶措施,消除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贫困村。

(作者系沁水县政府县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