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薄弱学校的骄傲-一百条给教师的新建议

薄弱学校的骄傲-一百条给教师的新建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十三条薄弱学校的骄傲薄弱学校是政府的一块心病,因为政府要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就不得不面对事实上学校存在的差异,并试图消除差异。因而,负责任的政府都会将消除学校差异,拯救薄弱学校视为己任。迄今为止,薄弱学校不是评估测量的结果,而是主观认识的结果。因此,薄弱学校的症结必须从根源上去查。

薄弱学校的骄傲-一百条给教师的新建议

第三十三条 薄弱学校的骄傲

薄弱学校是政府的一块心病,因为政府要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就不得不面对事实上学校存在的差异,并试图消除差异。

学校不是企业,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严重亏损,则以破产告终。更具市场特点的民办学校的危机感也来自于市场压力,民办学校倒闭已不是新闻。因此,没有薄弱企业和薄弱民办之一说。而政府亦无须挂念企业或民办学校的兴衰存亡,除非企业或民办学校中牵扯了政府利益,或政府本身是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主体之一。

薄弱学校只有公办学校才有,即办学主体是政府的那些学校,公办学校一旦沦为薄弱,必成政府心病,原因有二:一是涉及政府形象,影响政府信誉。二是公办区域布局以学校服务半径为准则,使政府无法轻易取消薄弱学校,也无法无限度扩大优质学校的服务半径。因而,负责任的政府都会将消除学校差异,拯救薄弱学校视为己任。

政府拯救薄弱学校的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

1.更换校长,希望作为法人代表和政府代理人的校长成为“英雄”。

2.限制受教育者的择校权,以确保薄弱学校生源数量。

3.让薄弱学校享受特殊政策,主要是财力和物力、优质师资上的支撑,以及通过更换校名等提升无形资产价值的方式,增强学校资本竞争力

但从来真正的拯救者只能是自己。薄弱学校如果不能自救,如果缺乏强烈的生存意念,学校振兴将只是一场无法实现的梦。

似乎没有人定义什么是薄弱学校,拿不出客观标准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认定哪所学校薄弱,哪所不是。薄弱是个相对概念,而且是主观认识比照的结果。当政府认为这所学校薄弱时,是认为这所学校教育质量不高,而且校风不够好;当社会公众认为这所学校薄弱时,是认为学校升学率低,当一部分人都说这所学校不好时,另外部分人对它也将信将疑。教育消费者对教育专业不内行,导致学校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这时学校口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迄今为止,薄弱学校不是评估测量的结果,而是主观认识的结果。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校薄弱的?主要是生源质量。

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不能被夸大的,至少传统认识中对学校优质与否的两项指标 ---- 升学率和校风,都在很大程度上由生源质量决定的。如果将重点中学的教师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做一个大对换,那么学校地位不会有多大变化的。我亲眼目睹虹口区高中录取分数线和升学率20年不变的现实。而且我预料,今后也不会变,至少不会大变。

薄弱学校苦在何处?苦在学生“教不会”,“管不住”。教师的艰辛劳动在“不成器”的学生面前,化为乌有,化为校长和教师心中的抱怨。由学生差,导致学校的一系列问题,如资金不足,师资流失,士气低落、改革举步维艰等等,进一步加深了生源危机。

是什么令薄弱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如果学校招不到好学生(即使招到了若干凤毛麟角,又多会择校而去),那么学校生源差的根源在薄弱学校本身。这是教育中的“马太效应”,走不出的怪圈,恼人的恶性循环。

因此,薄弱学校的症结必须从根源上去查。根源在政府的重点学校政策。在资源短缺而生源量大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学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薄弱学校是被计划的,因为如果没有薄弱学校作为绿叶,就没有重点学校的辉煌。但这种计划,伤害了教育的公平性,而当公众开始要求政府提供公平的教育时,薄弱学校已进入“恶性循环”,无力自拔了。

还有其他历史原因从根子上导致薄弱学校生成,比如学校所在区域的文化落后性,导致这一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在接受正规教育时的不适应,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学校课程与教育中所透露出的文化歧视。而这种文化的落后性,在今天又是经济落后的产物。再比如,一些名牌学校的悠久历史及其通过毕业生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影响力,都使薄弱学校陷于“薄弱”的深渊。

总之,政府通过计划经济的不公平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导致学校薄弱的主要根源。正是这一根源导致了学校的一系列问题,使薄弱学校声誉不佳,而这一系列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是生源质量低。

 不幸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学校依然希冀政府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来拯救“薄弱”,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品牌已然形成,并在公众心目中根深蒂固;公众自主选择意识也已觉醒,政府强制入学的政策引起公众不满,他们都试图调动权力、关系、资金寻找优质的公共教育产品,于是政府失灵了。剩下的,就是薄弱学校如何自救这一个问题了。

薄弱学校自救首先要吸引和调动外部资源与力量,掌握各种外部资源与力量的运作方式,存在着三大资源和力量:一是政府力量,二是学术力量,三是市场力量。

政府是公办学校的主办方,公办学校几乎所有财、物都是政府拨给,而且政府在依法拨款、拔物之外,尚有余力。因此,学校必须研究政府的需要,只有尽力满足政府需要,学校才可能享受政府余力。在政府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教育是政府诸项事务的一部分,并且政府往往要求教育服务于政府的其他事务,比如经济事务,政治稳定事务,文化事务等等。执拗于教育的独立地位,希望摆脱政府的“政绩工程”限制,在当前体制框架内来看,是十分愚蠢的。(www.xing528.com)

学校教育服务于政府要求,并不是一种消极状下的服从,学校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发挥自身影响力,引导政府发现学校的某些价值,促进政府做出符合学校利益的决策。学校无论何时都不应低估自身在影响政府决策方面的影响力,尤其是政府本身十分需要推动本区域教育的发展时,政府将和学校站在一起。比如,政府推动的优质教育和均衡化等工程,就是与学校站在一起的明证。

如果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竞争尚有比较优势的话,这优势就在于公办学校与政府是一家。

学术力量介入学校并引领和推动学校教育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学术力量介入学校的通道主要是通过新课程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理论、方式方法手段的变化,大多归功于学术;如果说90年代之前,教育行业充斥着“政治话语”的话,那么现在的教育话语权已被学术话语掌握,学术话语甚至挤满了政府文件、学校规划的字里行间。如果现在哪所学校居然没有科研课题,那就一定是“薄弱学校”了,如果一名教师居然不写科研论文,那他不像一名好教师,至少他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是成问题的。

学术力量主动介入学校是学术发展自身的需要,也是高校产业化行为中的一种寻租行为。当学校有学术需求时,学术与金钱是可以互换的,互换本身是学校与学术的双赢,当学术不能在经济上显现价值,那对学术也是不公正的。

学校需要学术,首先是考虑到了学校振兴问题,学校振兴是一个自证的过程,因为学校振兴必须依赖于改革,而改革的合理性需要证明,改革的成效也需要证明。教育提供的是精神性产品,严格地说,教育提供无形的“观念”产品,教育合理性是非实证的,也非他证的。因而,在我国,学校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渴望学术支撑,尽管我们的教育学术话语方式还是西方式的。

因而,我们看到很多薄弱学校,通过学术证明了自身改革的合理性而一跃成为名校的例子,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是一例。如果学术自证引发公众对学校认识上的改变,从而改变生源结构,那么这所学校“脱贫”了。但,这种例子并不太多。因为公众并不完全信任学术话语。

市场力量是最重要的力量,在城市教育资源终于过剩之后,学校的生存将系于市场一脉。

市场的最基本关系是供应与需求的关系,按照市场话语来说,当前教育的最大矛盾在于优质教育供给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强烈的需求。市场是消费者意愿表达的场所,教育消费者通过市场,将意愿表达为择校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发达,消费者会出于不同的阶层、利益、收入而表达出不同的意愿,表现出对优质教育的不同理解,从而使市场日益细化。学校在市场内,则尽力研究市场需求,办学行为应尽力满足需求,从而确保自身在教育市场上占有稳定的份额。而所谓的摆脱“薄弱学校”面貌,其决胜之地从根本上说不在政府部门,也不在学术部门,而在市场。

如果我们认识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产品,并加之该产品以附加价值,以赢得消费者信赖。

但对薄弱学校来说,市场对优质教育的理解未趋理性时,要在市场中消除“劣质品牌”的不良影响,尤为艰难。然而并不是一无用武之地。

三大外部力量为薄弱学校振兴提供了可能性。但这一振兴方式仅仅是以名牌、重点学校为参照的,因而还不是薄弱学校振兴的真正方式。真正方式是从内部寻找教育和教育者永恒的力量。这种力量在哪里呢?

这种力量在每个人的心里,是每个人心中的善。

善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薄弱学校聚集了全社会几乎所有弱势群体的孩子们,他们比别的孩子更需要关怀。政府主办的学校无从选择学生,如果要选择,那么代表人民的负责任的政府必须通过学校和其他公益机构,致力于消除不平等的事业。

善是对孩子们的人性化关爱。薄弱学校也许不应该再是精英教育,而走平民化之路,他们不以培养社会栋梁为荣,而以帮助孩子们走自己人生幸福之路为傲,时时地问孩子们“你们幸福吗,快乐吗?”而不是问“你们刻苦了吗?”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善表现为“利他”,薄弱学校应努力“忘我”,方可表现为忘我的利他。薄弱学校的存在,其价值不在于经济价值和什么学术价值。薄弱学校的存在,其全部价值应该在于,她代表了教育的良知,在告诉历史,有那样一群人,他们抱着宗教般的殉道情怀,在从事着真正的人的教育。这里培养的学生也许将来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但他们身上保存着人类最质朴的道德

真正的教育就是道德的教育。

如果,薄弱学校将善融入学校,融入教育,融入教育者心里,那么,薄弱学校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薄弱学校。

到那时,要看中国的教育,不是去看政府力量支撑的投资几个亿的名牌重点高中;不是去看学术力量支撑的教改范例学校;更不去看门口排成长龙的市场热门学校。

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再越过杂乱不堪的菜市场,终于到达那所薄弱学校,那里的孩子们在真诚地欢笑,那里的教师满脸骄傲。人们应该到那里去朝圣。

那里,才是中国真正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