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培养乖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不培养乖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十四条不培养乖孩子“乖孩子”这三个字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用于赞美孩子的服从和满足成人心意的行为。如果我们赞美儿童“乖”,一般都因为他(她)听话,我们一次次赞美,培养了孩子们的乖,他们开始学会放弃,学会依赖。

不培养乖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第五十四条 不培养乖孩子

“乖孩子”这三个字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用于赞美孩子的服从和满足成人心意的行为。如果我们赞美儿童“乖”,一般都因为他(她)听话,我们一次次赞美,培养了孩子们的乖,他们开始学会放弃,学会依赖。这个词偶尔被用于训斥,当孩子开始不那么服从时,我们严厉地对他(她)说,“乖一点!”这时,“乖”这个词作动词用,而一旦作动词,原来作形容词时的那满腔的亲昵味和眯缝着眼的脉脉温情顿时减去很多。

“乖”是一种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到我们对孩子言行和品格的价值判断,这不啻是父母们的专利,同时也是做教师的“武器”,虽然教师不太用“乖”这个富有儿童气和人性化的词语来评判学生,却有其他更多更丰富的表达方式,比如眼神和表情以及其他教育常用术语,但“乖不乖”已经潜在地成为教师心中的尺度。只要“静思”一下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就知道,听话的孩子是如何增添了我们的“职业欢乐”,而痛楚来自于他们“叛逆”和“捣蛋”。我们从来不会欣赏他们的“不听话”,你只要回想一下我们心目中的好孩子,想想他们的名字,再想想他们的行为和品质,原来他们大多“懂事”“听老师和父母话”“中规中矩”“柔顺”……再想想我们那么些三好学生、学生干部、共青团员,想想他们一起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有几个男生,又有几个“特立独行”。原来教育中有那么大的偏见。我们在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其实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还不在于多么恢弘的理论和理念,而在于观察我们的一点一滴的行为,并试图反思我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体系,是否已真正有所触动和改变。(www.xing528.com)

而如果,我们做老师的自己都在倾一生之力学着做“乖老师”,对真理、对权威、对书上的话、对自己的固有思想价值、对自己业已成型的行为模式都缺少“不听话”的勇气和体验时,我们就只有将一个个乖孩子树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而我们必然的报应就是,我们发现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空气下,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而那些当初的乖孩子,将来他们也许就是“弱势群体”,汇入茫茫的失业大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