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理论学术体系,创新多样马克思主义文化形式

打造理论学术体系,创新多样马克思主义文化形式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理论话语的体系化: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术体系,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从话语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与大众化可以也需要统一。反观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宣传教育在形式上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实质效果与理想的期待始终有较大距离。客观地讲,在文化心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还远不够。

打造理论学术体系,创新多样马克思主义文化形式

(二)理论话语的体系化: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术体系,创造丰富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形式

从话语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与大众化可以也需要统一。通常认为,学术性与大众化似乎是对立的,过于大众化的东西往往被认为没有或缺乏学术性,学术就是知识精英小圈子的艰深高雅的事情,大众化是具体工作,最直接的是党的宣传教育部门的意识形态说教,再次就是把文字形式的东西转换成数字化电子形式的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形式,把大众化变成一种老百姓的文化消遣,是一种轻松的娱乐或消费的现代样式。这样一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可以或者应该具有学术性,或者说学术界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否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化转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其他如文学、艺术等的大众化是否一致或者说具有怎么样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如何借鉴文学、艺术大众化的成功经验?这些问题很值得探讨。

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国化转型,从狭义或浅层意义上讲,就是学术的语言和概念范畴要尽可能朴实无华,贴近大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尽可能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俗语、俚语、典故、成语、比喻、故事、历史事件、诗歌词赋等,流传千百年积淀下来并成为中国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的语言文化形式,来表述、论证、建构和阐释中国人的实践活动、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文化样态等,使之从形式到内容都真正具有“中国性”,能让普通大众感觉可亲、实在、中肯、好懂、管用。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从深层内涵上说,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转型的现实需要,[6]不仅要实现狭义的中国化,更为根本的是要全面、自觉地以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国文化为中心和基点,并以之为方法、内容、时代精神的具体承载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形式,来具体地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体系——而不是相反,以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方式真正彻底地解放思想,破除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教条主义,彻底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的当代转型。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化,大众化是中国化的一个具体要求或方面;从实质上看,中国化和大众化则是完全一致的,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大众化也就是真正的中国化,当前所提的大众化正是中国化的时代具体化和民族精神提升的现实诉求的统一。(www.xing528.com)

反观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是当前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宣传教育在形式上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实质效果与理想的期待始终有较大距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看,各级教育机构和教材体系都把意识形态的教育摆在了绝对地位,过于功利化,而其对科学性的内在构成和明确表述则相对比较忽略,二者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那样存有积极合理的内在张力,这也许是影响其实际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代文化多元和价值观同样可以多元选择的情境之下,意识形态功能的真正实现可能要以科学性为中介或载体,特别是话语权的争夺更是如此,文化霸权的最终确立没有科学性思想性作支撑是难以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化、政治社会化,而首先应立足于思想社会化”,“要兼顾思想社会化的特点”。[7]因此,谈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思想力量展示,是一种科学教育的基本形式,其意识形态性是其科学特性的功能伸展和向着实践转化的具体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功能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功能是第二位的,这是理论的自然生态形式,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功能倒置违反了这一理论的自然生态平衡。如果教科书把意识形态性凌驾于科学性之上,就既没有尊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态本性,也没有很好地照顾到意识形态受众的接受心理。当然,作为教育问题,如何精当地实现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在教材体系编排、语言表述、教学大纲的设计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教学体系的创造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都具有挑战性。但是,无论具体实践起来有多么困难,首先要从理论深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特性和实际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细致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语言文化形式上的要求也需要仔细考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树立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典型样式,但语言问题不仅是要通俗易懂,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实质性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读起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非常可亲,即在文化心理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融洽和谐,这是对中国化语言的更高要求,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通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能精当运用。客观地讲,在文化心理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还远不够。“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工作,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8]实际上,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丰富多彩的各色形式,大致可分为理性形式和感性形式两种,理性形式包括编写大众普及读物,如各种通俗和自学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还有经典作家的各种理论专题摘编和学习读本,等等。近年来的《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七个“怎么看”》更是广受欢迎的典范。感性形式则有理论教育光碟和反映主旋律的红色歌曲、话剧歌舞、电影电视、网络传媒、宣传板报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这些形式可以更加自觉地在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加以利用。“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9]2009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具体地指出:“要把丰富的文献编辑和研究成果转化为宣传成果,通过出版普及读物、拍摄影视作品、利用互联网等多种手段,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年进行理论教育,更加广泛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还可以也必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借助艺术这种形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之一,在信息化社会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艺术“有着越过不同语言的障碍进行交往的力量”[11],《黄河大合唱》、《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等就是成功的典范,影响深远,其成功经验值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进行借鉴。2009年《建国大业》等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片作为主旋律精神大众化的生动实践,[12]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就很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