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界对创新的定义及其目的与形式

学术界对创新的定义及其目的与形式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创新”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创新的目的是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自身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创新包含以下的三种基本形式。创新要有鲜明的特色创新总是具体的,必然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专业特点和创新人员的个性特点。

学术界对创新的定义及其目的与形式

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西方,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一词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现状,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改革和发展。

关于“创新”的概念,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如社会学中的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旧的常规戒律。经济学中,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创新”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认为它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在此,我们选择一个适用于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含义,即: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产品的结构、性能和外部特征的变革,或者是造型设计、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创造,或者是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创新的目的是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自身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创新包含以下的三种基本形式。

1.发现

发现与“科学”相关联,指观察事物而发现其原理或法则,即发现已经存在但不为人知的规律、法则或结构和功能。发现主要是寻找或认识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是对自然界各种原理、规律的寻找或认识;二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寻找或认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法则、结构和功能,需要人们通过观察、研究去寻找或认识。也就是说,发现是使那些已经存在、但过去不为人所了解的事物变得为人所知,给人类增添新的科学知识。例如,原始时代的人们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因而发现水有浮力牛顿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事实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数学上论证了该定律。他发现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

2.发明

发明与“技术”和“工艺”相关联,与发现密切相关。发现是通过观察事物而发现其原理,发明是根据发现的原理而进行制造或运用,产生出一种新的物质或行动。例如,古人发现水有浮力,于是根据这一原理“刳木为舟”(《易·系辞下》),把大木头挖空,造成独木舟,这叫发明。古人发现鱼尾划水而游,于是“剡木为楫”(《易·系辞下》),制作划船的楫。

根据发明的实质,发明又可分为“基本发明”和“改良发明”两类。

“基本发明”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自主创新”或“原始创新”同义,是指一种新原理的应用,或综合诸原理而进行一种新的发明。就这种意义来说,它是基本的,是使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且一般会成为其他发明的基础。

改良发明,顾名思义,乃是对某种产品进行修改或改造,旨在增加它的效率,或使之增加某种新的用途。

3.革新

革新即变革或改变原有的观念、制度和习俗,提出与前人不同的新思想、新学说、新观点,创立与前人不同的艺术形式等。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适应这种变化,人们原有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礼仪制度、生产制度和宗教制度等,也必须随着不断地革新。学术界和艺术界也一样,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超越前人。

发现、发明、革新等创新形式对社会文化发展变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铁犁牛耕导致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变革,内燃机的发明激发了英国工业革命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我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的。创新不仅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保护和传承文明的主要动力。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既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也无法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事业兴旺的阶梯。创新活动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创新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创新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在人类社会之外,动植物只是进化、演化,而没有创新。

(2)创新是有规律的实践活动

创新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劳动为途径,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为导向,反映符合事物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律,是一种有规律的实践活动。

(3)创新是突破性的实践活动

创新不是一般的重复劳动,更不是对原有内容的简单修补,而必须是突破性的发展、根本性的变革、综合性的创造。

(4)创新是继承中的升华

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准备,没有继承,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创新是继承的必然结果,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有创新,继承就会失去本来的意义。

2.创新的规律

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规律。

(1)创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创新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创新者往往具有批判和怀疑的勇气,具有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2)创新要有正确的方向

一切创新,最终都是为了服务民众,让民众从创新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能赶时髦,不能盲目瞎干。否则就会劳民伤财,将会被民众唾弃。

(3)创新要有鲜明的特色

创新总是具体的,必然带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专业特点和创新人员的个性特点。特色越鲜明,创新才会越有生命力,才能越长久地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创新是每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一种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能否被挖掘、开发出来,从而使一个普通人跃升为一个创新者,关键取决于其是否具有一个创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1.创新的知识结构

(1)知识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人的创造力的大小并不完全以读书多少为标准,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创新有着不同的规律。一般来讲,知识渊博的人,创造性智能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但是,知识基础并不绝对等同于创造性智能。创新离不开以往的知识,更要突破以往的知识。

(2)创新知识结构的模式

创新知识结构的模式如下表所示。

创新知识结构的模式

续表

上述五种知识结构模式尽管有知识组合上的很大差异,但从系统论的视角看,它们都要求知识的整体相关性、层次性、动态开放性与服务于特定专业、特定课题的创新目的性,这也就是创新知识结构的基本特征与基本要求。

2.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www.xing528.com)

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

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才能给成长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门应以此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

3.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指的是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品质,是具有创新活动倾向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简言之,创新人格就是追求积极、追求创新的心理特征。

《中国当代名人成功报告》总结出500多位名人的“创新人格特质”,包括:善于抓住机遇,深厚的功底,杰出的才华,坚定的信念敬业精神,特殊个性,勇于承受压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表现自己等。当代大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基本形成,处在创新心理的形成和成熟的时期,对创新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具备以下创新人格。

(1)不断进取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自我体验,主要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正确性深信不疑,是一种建立在对自身优缺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自我认可的情绪体验。从心理学角度看,自信之所以导致成功,主要是自信能够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潜能,大学生有了自信心,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活动。自信心强的人能在不同境况、不同人群中从容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局面,善于在总结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行。

(2)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人们钻研、创新的内驱力。好奇心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感官的异常兴奋和大脑的新鲜感,并由此能动地引导和驱使人们为之产生一系列的探索行为。培养兴趣—创造性入迷—获得成功是创造成功的三部曲。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孕育着思考和探索,对于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好奇心是产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基础,一个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缺乏好奇心、缺乏兴趣,是不可能产生创新的灵感和动力的。

(3)胸怀社会的责任心

责任心使人能自觉、主动、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激发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是创新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动力、目标与价值导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这句话不仅对科学家适用,对大学生同样适用。

(4)百折不挠的意志力

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是所有创新成功者的共同人格特征,它能使人们的精力长期奋发,不断地克服困难,将活动持续下去,达到既定目标。创新是一项艰辛、漫长、复杂的活动,对于一个有志于创新的大学生来说,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力,如此才能排除各种干扰,朝着创新目标不断迈进。坚韧的意志力是创新人格的基石,自控自律、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愈挫弥坚,如此这样方能排除各种干扰,自觉提高学习效率,朝着创新目标不断迈进。

(5)独立性的批判精神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独立,创新精神作为一种自觉的、积极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独立人格作为基础,独立型人格的个体特征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不怕团体的压力,爱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具有批判精神,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当代大学生应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的精神,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唯潮流,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6)开放的心态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发展,知识量在成倍地增加,个人不可能知晓一切。只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善于学习,积极吸纳今人、前人、国人、洋人以及不同学派、流派的知识成果,在实践中善于同他人团结协作,才能避免因个人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局限性。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4.创新思维

对于创新思维,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具体而统一的界定,王跃新在其《遵循自然与自觉统一的创造性思维发生逻辑》一文中指出:“创新思维是依托人脑皮层区域的运动,以人们特有的高级形式的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在与思维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发散和收敛、求异与求同、形象和抽象、逻辑与非逻辑等辩证统一的思维过程,历经准备、酝酿、阐明和验证等四个时期,形成具有首创性、开拓性、复合性认知成果的心智活动”。

5.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创新能力一般由以下能力构成。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获取、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学习能力还包括态度和习惯,如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信念。个人具有学习能力,组织也具有学习能力,人们把学习型组织理解为“通过大量的个人学习,特别是团队学习,形成的一种能够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进而能够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的有效组织。也可以说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个人或组织的学习能力,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而言,其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

(2)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弄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认识事物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强弱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禀赋;二是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水平;三是共同讨论与合作研究的品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各种科学仪器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当然,分析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容易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因此,通常把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结合起来运用,以便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3)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强调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和认识的技能和本领。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具体讲,综合能力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思维统摄与整合,就是把大量分散的概念、知识点以及观察和掌握的事实材料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加工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偶然到必然、由特殊到一般,对事物进行整体把握;二是积极吸收新知识,综合能力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吸收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都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会跨学科交叉,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研究经验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综合;三是与分析能力紧密配合,仅有综合能力,也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即缺少深入的、细致的分析,细节决定成败,在认识事物时也是如此,只有与分析能力相互配合,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

(4)想象能力

想象能力是指以一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直觉、形象思维或组合思维,不受已有结论、观点、框架和理论的限制,提出新设想、新创见的能力。想象力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缺乏想象力很难从事创新工作。

(5)批判能力

批判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吸收已有知识和经验时,批判能力保证人们不盲从,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在研究和创新方面,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起点,没有质疑和批判就只能跟在权威和定论后面亦步亦趋,不可能做出突破性贡献。科学技术史表明,重大创新成果通常都是在对权威理论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前提下做出的。

(6)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是指首次提出新的概念、方法、理论、工具、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等的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禀赋、知识、经验、动力和毅力的综合体现。

(7)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和凝练问题,针对问题选择和调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难题,能够创造性地组合已有的方法乃至提出新方法来予以解决。

解决问题分狭义和广义,狭义的解决问题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如物理问题、数学问题、技术问题的解决;广义的解决问题则包括各种思维活动,这种情况下,创新能力就等同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实践能力

本书中的实践能力特指社会实践能力。实践表明,提出创造发明成果,只是创新活动的第一阶段,要使成果得到承认、传播、应用,实现其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必须要和社会打交道,实践能力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9)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的实质是通过合理调配系统内的各种要素,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实现目标。对于创新人才来说,要完成创新活动,就要协调各方,当拥有一定资源时,就可通过沟通、说服、资源分配和荣誉分配等手段来组织协调各方以最终实现创新目标。

(10)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创新人才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拥有多种才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把多种才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发挥作用。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能力增长和人格发展的结果,这需要通过学习、实践和人生历练。能否完成重大创新,拥有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是一个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