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简介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简介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也是规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行动指南。例如,在国内江浙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确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针,该方针体现出二省一市构成该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要求。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简介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是发展战略的“纲”,是确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时序、战略阶段和战略措施的依据,是实现战略目标总的策略和原则。同时,也是规范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的行动指南。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略方针的确定,一般要全面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可预测到的未来,区域在世界和全国区域系统中的地位、分工和作用,区域发展的内外条件、要素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等。其中,特别要考虑的是国家大政方针、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由战略方针内在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是战略方针是战略的总纲,处于统帅地位,只有保持稳定,才能使战略本身具有意义;二是战略方针的形成要比其他战略要素的形成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基础,因为它是在全面考虑区域内外各要素状况后提炼而成的,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3)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战略方针本身是“纲”,对整个战略而言,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在表述上具有极大的概括性。例如,在国内江浙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确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针,该方针体现出二省一市构成该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要求。在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都是如此。

(4)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因为,战略方针要体现战略意图的要求,同时又要体现出对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分析与判断,反映着区情的客观要求。因此,它实际上成为各种战略行为的指南。例如,在江浙沪“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要求实现区内、国内、国外三个层次的全方位开放,使该区域成为全国最大出口创汇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基地之一。 (6)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指战略主体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试图达到的全局性的奋斗目标,是未来发展预期达到的总要求。也就是说,战略目标既包括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量”的要求,也包括对经济发展“质”的规定。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先进性、前瞻性和可行性这三个方面。因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根本保证,必须具有先进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否则,就会失去内在的感召力向心力,就会成为脱离实际的口号,甚至还会贻误区域发展时机。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区域经济战略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具体化。由于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可能用一些单纯的数字来表达,这就需要综合地反映整个区域在未来规划期内发展所能达到的一系列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态,共同构成一个目标体系。(见下表):

资料来源:辛晓梅:《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第120~121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水平评价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级指标中包含众多的下一级指标。比如社会目标中又包含了人口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指标、居民精神文化指标,而二级人口指标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指标中又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寿命、恩格尓系数、每万人平均医生、病床数、人均消费水平、城乡人均收入等等。对多个指标(变量)都可以分别进行分析,但是,我们往往希望综合使用这些指标,这时,有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可以把数据的维数降低,同时又尽量不损失数据中的信息。

(1)主成分法的基本思路。主成分法的基本思想就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其优点在于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对分析评价极为有利。

通常在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但是这种线性组合如果不加限制,则可以有很多。我们应该如何去选取呢?如果将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记为F1,自然希望F1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这里的“信息”用什么来表达?最经典的方法就是用Fl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所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造出第三,第四,……,第P个主成分。不难想像这些主成分之间不仅不相关,而且它们的方差依次递减。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挑选前几个最大主成分,虽然这样做会损失一部分信息。但是它使我们抓住了主要矛盾,并从原始数据中进一步提取了某些新的信息,因而在某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中得益比损失大,这种既减少了变量的数目又抓住了主要矛盾的做法有利于对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主要步骤如下:

①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从而消除数据的量纲和单位的影响;

②利用标准化数据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通过KMO和巴特莱特检验,判断使用因子分析法是否得当;

③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一般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因子个数,计算特征值贡献率

④按照因子累计贡献率在85%以上的要求提取因子,提取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法;

⑤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根据主因子贡献率的大小,建立因子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区域各项指标的得分;

⑥根据得分,对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名。

(2)主成分分析方法理论介绍。 (7)主成分分析的目的是从原始的多个变量取若干线性组合,能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中的信息。

从原始变量到新变量是一个正交变换(坐标变换)。设有X=(X1…Xp)是一个p维随机变量,有二阶矩,记μ=E(X),∑=Var(X)。考虑它的线性变换

易见

如果要用Y1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的X的信息,经典的办法是使Y1的方差尽可能大,这需要对线性变换的系数I1加以限制,一般要求它是单位向量,即I′1I1=1。其他的各Yi也希望尽可能多地保留X的信息,但前面的Y1,…,Yi-1已保留的信息就不再保留,即要求Cov(Yi,Yj)=0,j=1,…,i-1,同时对Ii也有I1Ii=1的要求,在这样的条件下使Var(Yi)最大。设协方差阵∑的特征值为λ1≥λ2≥…≥λp≥0,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分别为a1,a2,…,ap(当特征根有重根时单位特征向量不唯一)。这时X的第i个主成分为Yi=aiX,i=1,…,p,且Var(Yi)=λi。记A=(a1,…,apimg8,则A为正交阵,Y=A′X,Var(Y)=Λ,且∑1p=λi=∑1p=σii,其中σii为∑的主对角线元素。

主成分Yk与原始变量Xi的相关系数ρ(Yk,Xi)称为因子负荷量(factor loading),可以证明img9img10

为了减少变量的个数,希望前几个Yi就可以代表X的大部分信息。定义img11为主成分Yk的贡献率,称img12为主成分Y1,…,Ym的累计贡献率。一般取m使得累计贡献率达到70%~80%。累计贡献率表示m个主成分从X1,…,Xp中提取了多少信息,但没有表达用它来恢复每一个Xi能恢复多少,为此定义m个主成分Y1,…,Ym对原始变量Xi的贡献率Vi,Vi为Xi对Y1,…,Ym的复相关系数平方,可以用公式img13计算(注意m=p时Vi=1)。前m个主成分Y(m)在Y1,…,Ym())′在X的m个线性组合中能对X最好地线性逼近。

在上面的主成分计算方法中,方差越大的变量越被优先保留信息,实际中为了消除这种影响经常把变量标准化,即令img14,i=1,…,p这时img15)的协方差阵就是X的相关阵R。这时,主成分的协方差阵是img16,其中img17为R的特征根img18与主成分img19的相关系数(因子负荷量)为img20,其中img21img22为R的对应img23的单位特征向量img24img25

对于X的观测样本,设第t次观测为x(t)=(xt1,…,xtp),T=1,2,…,n,把数据写成矩阵形式为(www.xing528.com)

img27得协方差阵∑的估计img28和相关阵R的估计img29,从img30img31 可以得到主成分分解。计算特征值和单位特征向量,仍记为λ1≥λ2≥…λp≥0和a1,a2,…,ap,用Yiimg32作为X的第i主成分,而Y(t)=xtA称为第t个观测的主成分得分。结果得到的主成分得分矩阵为img33=XA。 (8)

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如何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是十分重要的。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内涵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它可以是区域必须发扬的长处,也可以是区域发展要解决的“瓶颈”,还可以是关键的部门、组织、要素或某一关键地区、关键环节。也就是说,战略重点就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所确定的战略突破口和均衡点。

2.区域经济发展选择战略重点的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原则,主要有:

(1)实行多元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众多部门、要素、产业、环境等,确定战略重点往往以多元化来体现这种复杂性和实效性。

(2)实施战略目标。区域经济中各地区和部门、各种要素和环节,它们与实现战略目标都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可能把与目标相关联的一切部门、要素、环节都作为重点,必须选择那些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部门、要素、环节,才能有效地实施战略目标。

(3)坚持扬长补短。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使一些潜在优势通过一定的努力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这就是“扬长”。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一些制约因素,如果不及时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就不能实现。这就需要通过“补短”来解决问题,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

(4)重视关联效应。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看,有关部门在选择战略重点时,一般会考虑关联效应,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选择作为战略重点的产业时,往往看它是否有较广泛的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度,关联度高的产业,就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有效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战略重点的产业

在任何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能重点选择若干产业作为区域战略重点。作为区域战略重点的产业,一般应具有以下条件:一是以丰富资源为基础。由于区域某些资源富集程度高,在区域内外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此为基础来确定重点产业。二是市场前景看好。一般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即使是传统产业,也必须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仅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三是规模大、效益好。作为重点产业,必须有一定的规模,也必须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四是关联度高。例如汽车工业,就是前后向和侧向关联度极高的产业。以江浙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例,在战略重点中所选择的重点产业,包括汽车制造业、新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精细化工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等,均符合以上条件。 (9)

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步骤

从时间上看,在确定了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后,必须分阶段实施。每个阶段都是总体目标的分解,每个阶段性目标又是相互衔接,通过完成分阶段性目标来实现区域总体战略目标。例如:

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到20世纪末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是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战略重点是解决好农业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学问题。战略步骤是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打好基础,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后十年要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振兴时期。

1984年又进一步定量化为到20世纪末翻两番后,再花30~50年时间接近经济发达国家

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中国发展战略又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中国经济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实现初步小康,这个目标也已经提前实现。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又具体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从2010年到2020年为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为第三阶段,即全面实现战略目标。

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科学地划分战略性阶段目标,需要充分地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要素的制约性、完成总体战略目标的约束性等。

五、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步骤确定后,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采取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具体对策,是实施战略的手段。战略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政策环境。主要有价格、投资信贷税收、分配、就业、对外经济贸易、技术、产业、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社会经济体制环境。主要有健全的体制、法律、法规,为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三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国内外环境。避免发生大规模战争,谋求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国内的安定团结,以确保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10)

六、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原则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可以看到,世界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区域则是开放的子系统。任何一个区域都是在与其他区域相互联系中,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必须用系统的观念把区域本身放到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加以思考,科学确定区域经济功能定位,明确自身在全局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能发挥的作用,而不能在本区域内自成体系搞自己的建设工程。

2.超前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对区域未来一个时期发展进行谋划,因此必须具有超前性。超前性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未来进行超前的预测、思维和决策,以此作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3.导向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指导区域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方向,按照区域发展规律的要求:一是要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并在制定战略时,强化战略对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导向性,积极地引导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二是要强化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导向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三是要强化对区域发展机制的导向作用,引导区域在发展中有效地把外部条件、内部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动力。

4.可行性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是以认真全面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为基础的。坚持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相结合,使战略方针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分阶段实施战略目标,才能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行性原则的要求。 (11)

总之,这些原则是制定任何一项区域发展战略都必须遵守的,如果违背其中任何一项原则,都有可能出现重大失误,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失去应有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是很多的,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