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供求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主要体现为供给和需求以价格为纽带而进行的对立又统一,并最终趋向一致的矛盾运动关系。(二)供求规律的作用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延伸和发展,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和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

第三节 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市场经济规律不同于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市场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作用的联系,如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它是市场要素的联系中比较直观的、表面的现象联系。而市场经济规律则是指市场运行中各要素间内在的、普遍的联系,或者说是市场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市场经济规律会通过市场机制外在地表现出来,即市场经济规律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个社会特有的规律,而是商品经济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所谓价值规律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的客观要求。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涉及两方面的关系:一是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部门内部的竞争会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决定某一商品社会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是商品交换的基础,因此,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力争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以取得较大盈利。商品价值通过货币表现出来便是价格,价格由价值决定,但价格与价值并不完全一致,价格受供求等因素影响时常偏离价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二是社会总劳动量与部门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关系。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总劳动必须按比例地分配于不同生产部门,每一部门社会必要劳动总量或价值总量的多少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在市场上,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从而生产和经营这种商品的部门就会获利较多;当一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会引起商品价格下跌,从而生产和经营这种商品的部门就会获利较少或亏损。同时,由于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会引起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竞相向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转移人、财、物。直到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均衡化、平均化,这时人、财、物的转移才能暂时停下来。于是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各生产部门依据平均利润率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商品的价值转化为以成本和平均利润为内容的生产价格。这样,通过竞争,通过人、财、物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通过由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实现了社会总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合乎比例的分配,使社会总劳动以必要的比例运用到各生产部门,从而决定每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这正是价值规律在社会分工中调节社会总劳动的分配所显示出来的作用。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发挥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这种调节作用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引起生产和流通规模的扩大或缩小。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企业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

2.价值规律刺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发展

价值规律的刺激作用来源于价值决定机制。个别劳动量高于、低于、等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分别会使生产者亏损、得到超额利润、劳动耗费得到补偿。三种不同的命运等待着每一个生产者,它就如一条无形的鞭子,督促着企业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降低生产费用。企业间的竞争最终会刺激社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3.价值规律调节利益关系

价值规律调节利益关系的作用是由价格的波动实现的。价格波动实现着不同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如果,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价格就会高于价值,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通过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二、供求规律

(一)供求规律的基本内容

供求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供给和需求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供求规律在市场经济中主要体现为供给和需求以价格为纽带而进行的对立又统一,并最终趋向一致的矛盾运动关系。其具体内容是指价格同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表现为供给和价格按照相同的方向变动,需求与价格按照相反的方向变动,以及供给和需求之间通过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相互适应,并最终达成均衡的运动过程。即供求矛盾运动的结果形成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在均衡状态下两者保持相对的静止。当供给或需求由于种种原因发生变化而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时,供求规律通过发挥作用又可以使两者在新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均衡。当然,市场需求和供给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逐渐趋于平衡仅仅是指一种趋势,或者说是一种相对平衡。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是经常的和绝对的,两者的平衡是不经常的和相对的。

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又一个普遍规律,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分配和调节着社会物质资源和财富,调节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供求规律的作用

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延伸和发展,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供求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使市场供求趋于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规律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点:

1.供求规律通过价格的变化调节供求关系并使两者趋于均衡

在市场上当一种商品供大于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下跌,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润水平下降,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会把一部分资本或者生产要素转移到其他生产部门和产品上,该商品的市场供应就会减少;同时,由于该商品的价格降低将促使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供给和需求两种因素各自的独立运动,一方面将使得该商品的价格处于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得两者渐趋平衡。反之,在市场上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该商品的价格上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润水平提高,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就会把—部分资本或者生产要素转移到该生产部门和该产品上,该商品的市场供应就会增加。同时,由于该商品的价格上升将促使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减少。供给和需求两种因素各自的独立运动,一方面使得该商品的价格处于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也使得二者渐趋平衡。

2.供求规律可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结构

供求规律通过供求的运动可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结构。供求规律通过引导价格的运动,引起整个社会的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不断地流入和流出。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上涨,生产者利润增大,就必然引起生产资源的流入;当某种商品供大于求时,其价格下降,势必引起生产资源的流出。正是通过生产资源在整个社会的流动配置,供求规律调节着不同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和结构,并进而优化和提升国民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三、竞争规律

(一)竞争规律的内容

竞争规律是指竞争与供求、价格及市场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竞争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或外部的压力制约着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每个经济主体。竞争规律通过三种竞争方式制约着每一个经济主体:一是卖方竞争。即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在竞争外在压力下,卖方即生产经营者总是争取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劳动耗费,争取较大的市场占有额,他以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方式力图打败敌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越是处于买方市场格局,卖者之间的竞争就越是激烈,消费者就越能从中受益。二是买方竞争。即消费者之间为争取效用最大化展开的购买竞争。买者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那些供不应求的商品和要素的选购上。在卖方市场格局下(供不应求状况下),消费者竞相抢购商品,会引起价格上涨。三是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一般是在供求大体均衡时,围绕市场信号的强弱,双方展开的竞争。对于供给方而言,他会在低价多销与高价少销之间进行选择,而选择余地到底有多大,取决于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供给方除了通过价格决策来吸引用户外,还可以通过使商品品种多样化、广告宣传、交货期限、提高质量、加强售后服务等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取买者。对于需求方而言,他会通过招标、谈判、首期付款条件等手段与卖者讨价还价。

(二)竞争规律的作用

1.竞争规律是价值规律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价值规律所包含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要求,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来实现的,而这种实现方式又是通过竞争进行的,是竞争把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劳动引导到社会必要劳动量的水准上。所以说,竞争规律是价值规律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2.竞争规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推进器

竞争规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推进器。竞争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和动力,迫使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改进质量、提高效率。竞争作为一种外在的压力,促使企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必然使一部分质量差的产品和企业退出市场,使社会资源流向效率高的产品和企业,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资源不断进行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四、按比例发展规律(www.xing528.com)

(一)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各个部门和企业都不能脱离其他部门与企业而孤立地存在。所以,任何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都要求把社会劳动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各生产部门中去,只有按照这种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组织生产,才能使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顺利进行。正如马克思所说:“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3]

按比例发展规律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同样存在。这一规律所要求的内在比例关系主要有:

(1)社会生产各大部类之间及其各大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2)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之间,以及农业生产内部、工业生产内部的比例关系;

(3)现行生产和基本建设的比例关系;

(4)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比例关系;

(5)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

宏观上看,按比例发展规律同价值规律的要求是一致的。价值规律要求根据社会需要按比例投放社会总劳动于各个生产部门,这同按比例发展规律所要求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是不矛盾的。

(二)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主要作用

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按比例发展规律就显得越重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比例发展规律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生产部门及行业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相互作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果这种内在的经济联系遭到人为的破坏,比例关系得不到保持,社会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所以,按比例发展规律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2.按比例发展规律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

发展就意味着平衡,即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例如,电力工业的发展同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意味着电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原材料工业要同加工工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意味着原材料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关系,就使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紧密地衔接起来,从而保证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3.按比例发展规律能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种商品生产之间分配的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对不同商品的需要来组织生产,并按照各种生产对劳动的不同需要来决定劳动时间的使用。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这里协调着社会需要的比例同社会生产的比例、社会生产的比例同社会劳动分配的比例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适应,达到平衡。

4.按比例发展规律为人们自觉调节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提供了条件

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要求的比例关系,是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通过经常性的比例失调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破坏来强制性地实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不断发展,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放弃自由放任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助于实现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所要求的比例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在全社会范围内自觉实现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创造了条件,这也标志着人们能够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规律要求来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

五、周期性波动规律

(一)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内容与要求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指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经济扩张和经济收缩的交替进行,它是国民经济发展中循环出现的上下波动现象。它一般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以及就业和收入等宏观经济标的波动显示出来。

西方国家一般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繁荣阶段,指经济活动的扩张或强劲增长阶段。第二,衰退阶段,指由繁荣转为萧条的过渡阶段。第三,萧条阶段,指经济活动的收缩或下降阶段。第四,复苏阶段,指由萧条转为繁荣的过渡阶段。判断社会经济处在哪一个阶段的标准,主要是看一个社会的工业生产指数、物价指数、商品销售量、就业率、利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动水平。经济周期波动按照时间长短可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种情况。短周期一般是2年左右,中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长周期一般是20年以上。

我们这里所说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不等同于经济危机。周期性波动规律是以社会分工和机器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同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而经济危机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它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条件,但没有根除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只不过它可以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使经济波动变得比较缓和。所以说,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周期性波动规律,是同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的一条客观规律。

(二)周期性波动规律的主要作用

过去,人们在观念上总是把周期性波动规律同弊端联系在一起。其实,周期性波动规律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客观经济规律,只要人们善于正确利用,也能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利用周期性波动规律,可以促使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投资更好地进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周期性会带来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和投资,而固定资产的更新又成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经过经济危机的多次梳理之后,固定资产更新和投资便具有周期性。固定资产更新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资产有机构成不变的更新和投资;另一种是资产有机构成提高的更新和投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利用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可以使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投资向着技术水平更高的层次进行,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投资就会成为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契机。另外,还可以利用国外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

2.正确利用周期性波动规律,可以有效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投资额总是有限度的。当投资(指当年的价值投资)等于积累(能够用于当年投资的上一年度产品的价值)时,社会总供求相等,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当投资大于积累时,则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这在现有生产设备和现有资源尚未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可以推动社会总供给的增长;而在现有生产设备和现有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必然造成需求膨胀,使社会经济处于不稳定的状况。当投资小于积累时,则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整个社会经济就会处于萎缩和衰退之中。可见,投资的波动正是社会总供求矛盾的具体表现。利用周期性波动规律,就可以在社会经济过度扩张的情况下采取抑制性的调节手段进行限制,而在社会经济处于萎缩和衰退的状况下采取扩张性的调节手段进行刺激,使社会经济不断恢复平衡和正常发展。

3.正确利用周期性波动规律,有助于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体制,搞好宏观调节

为了减缓经济波动的幅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投资管理体制。比如通过建立和发展资金市场,强化投资责任,使投资产生内在的约束机制;根据产业政策调节投资结构,加强投资的监测和控制,做好宏观调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