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易:否卦12-天地否绝隐处

周易:否卦12-天地否绝隐处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十五章否卦第十二·天地否绝何处隐否地天否乾上坤下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十二卦否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否”是这一卦的名称。否卦上卦即外卦为乾天卦,下卦即内卦为坤地卦,所以否卦也称天地否卦。所以,“包羞”既是对人间天地否绝、上下不通状况下的现象的描绘,也是对生存于那种环境下的人类的生存法则的指导。

周易:否卦12-天地否绝隐处

第二十五章 否卦第十二·天地否绝何处隐

【原文】

否 地天否 乾上坤下

img69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卦象意解】

img70”是《易经》六十四卦第十二卦否卦的卦象、卦画和符号,而“否”是这一卦的名称。否卦上卦即外卦为乾天卦☰,下卦即内卦为坤地卦☷,所以否卦也称天地否卦。

否卦即是泰卦的错卦,也是泰卦的综卦、反卦、覆卦,它所示人的象自然也和泰卦大为不同。

一如泰卦中我们所讲,乾卦为阳、坤卦为阴。否卦是乾卦阳在上、坤卦阴在下。按照阴阳学说的理论,阳清而上扬、阴浊而下降,上卦乾阳上升、下卦坤阴下降,于是否卦就呈现出一个阴阳相向而行、背道而驰、两者渐行渐远的局面,所以否卦就是一个阴阳离绝、天地闭塞、上下不通之象。

在前面对各卦的卦象进行解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彖传》还是《象传》,无论是古人解象还是今天说象,似乎都和《易经》的卦爻辞配合得天衣无缝,自古以来大家都如此说,言之凿凿,不由得你不信。如果只是读读别人的象解也倒罢了,感觉好像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去品味一个个卦象的时候,却会一次次在不经然间闪过些许疑惑进而怀疑的念头。

就说这“否”卦吧。

我们说否卦上卦清阳上升、下卦浊阴下降,所以是个阴阳离绝之象,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说上卦乾为天在上、下卦坤为地在下,一派各居其位、各得其所、各方相安无事之象呢?看来也未必不可。

【卦辞意解】

img71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否卦的局面,已然是阴阳离绝、天地闭塞,这种局面就造成了“大往”而“小来”的结果,下卦坤阴小人居于内而把持了朝纲,上卦乾阳君子居于外而被排斥出去。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匪人”的时代,“匪”同“非”,是一个压抑人性、有违人道的非人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通常是当政者横行霸道、臣辅者为虎作伥,小人得志而当道、君子有志而难张,所以“不利君子贞”,不利于正人君子、仁人志士坚持正道。

这种局面长此以往,就会如《彖传》上所讲,“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就会是小人的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君子的思想作风日渐消失,甚至会造成“天下无邦”、国将不国的后果。这种情况下,君子所做的,就应该是如《象传》所言,“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就是收敛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以避免灾祸,并且不可为利禄所诱惑而出来做官、做事。

【爻辞意解】(www.xing528.com)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如泰卦初九,依然是“拔茅茹”,拔一根茅草结果牵引出一片,同样是因为“以其汇”、因为它们的根相互汇聚在一起

“拔茅茹,以其汇”所讲的,无论是泰卦初九还是这里的否卦初六,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无论是泰的局面还是否卦的格局,君子们都应该共进退。天地否绝、上下不通的时代,君子们依然要坚守正确的道路,要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不可自我堕落、随波逐流,一如既往地坚“贞”地走下去,必将吉祥、亨通。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包”,包围,整天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承”,奉承、顺从。“包承”就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这是“小人”的时代,是“小人”的强项,所以“小人吉”,是最适合“小人”们的环境

这种小人的做派,“大人”、有德性修养的君子们是学不来的。和珅做的刘罗锅肯定做不来,做了也不会是那么个味道、也肯定不会有和珅那样做的结果,所以还是不做的好。君子自当有本色,所以“大人否”,大人不“包承”,长远地看也应该是“亨”通的。

六三:包羞。

“包羞”的字面意思是包围笼络、厚颜无耻。这是小人聚于朝的必然。一群小人们聚拢在一起,相互地比着“包羞”,在那么一个环境中,或许只有这样也才能生存吧?所以,“包羞”既是对人间天地否绝、上下不通状况下的现象的描绘,也是对生存于那种环境下的人类的生存法则的指导。但是,道德君子们是不是一定要学着改变自己而适应这种环境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君子们依然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坚持走正确的道路,依然应该照着六二爻的明示,“大人否亨”。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六爻要求君子要“贞”、要守正,六二、六三两爻则要求君子要“否”“包承”、“否”“包羞”,不能够阿谀奉承、厚颜无耻,不能够同流合污、随波逐流,要做到这些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避世做个隐者。小人当道把持了朝纲,那君子只好隐居野外了。这正是《象传》讲到的,君子要“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在这种黑暗的时代,君子是不可以以追求高官厚禄为荣的,换句话说,这时候你就要做个隐士,不可以出来做官。

但是隐也有不同的隐法,所以我们的文化中自古就有“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之说。

其实还有比“隐于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隐于朝”。

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的经历或许可算得上是“隐于朝”、“有命无咎”的一个例子。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出生在五代时期的瀛州景城,就是现在河北交河一带。史书上记载,他年轻时品行淳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他颇有胆识而且为人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的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将士把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送给他,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在别的住处,等找到她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就尽自己所有周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在他的力主下,后唐政府开雕了《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九经,史称“五代监本九经”,有力地促进了儒家经典的流传,为儒学思想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冯道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儒。但他所处的时代即唐后宋前的五代时期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乱世之一,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到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五十余年间换了六个朝代,皇帝有十个姓,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五代政权频更,十国战火纷仍,一个个混世魔王相继粉墨登场。各个朝代都是靠着阴谋与武力夺取政权,契丹也趁乱入侵中原,除了个别皇帝还像个样,其余大都是劣迹斑斑,晋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卖领土、引狼入室才当上了儿皇帝。这样一个狼烟四起的年代,是典型的否卦所描述的场景。作为一代名儒,按理说冯道应该退隐山林,做个闲云野鹤,而“不可荣以禄”。但他一生却在唐、晋、汉、周以及契丹的十个皇帝的朝中先后任职达三十多年,其中仅在相位就超过了二十年,从而被称为官场上的不倒翁。为此他的一生很为后世不少文人所诟病,宋朝司马光在盛赞“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的同时,也称之为“奸臣之尤”。

为了全面准确地认识冯道,我们有必要到冯道的心灵深处去看一看。

冯道在还没有发迹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诗:“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乾祐三年,即公元950年的夏天,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但随后在文中他又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确地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

从冯道上述所写“自写文本”中,我们不难体会出他内心深处的声音。他凭“无诸恶”之“方寸”,“立身”于“虎狼丛中”,并时刻期盼着天下能够“致一统、定八方”而“海岳归明主”。人们应该能够从中看出,他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清楚的,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荣以禄”、而是为了“致一统、定八方”、“海岳归明主”。当然,他也清醒地预见到了后人对他的毁与誉,就像他自己所言,必将“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像冯道这样的能够“隐于朝”的大隐之士,内心必定怀着一种大悲大悯的使命与责任,才能够屈尊了自己高昂的头,在那黑暗的了无人性的朝代,混迹于虎狼成群的朝中,运用自己的才智挫锐解纷,努力地使人类的理性之光得以彰显与传承。

冯道的做法,就是本爻“有命无咎”的诠释。胸怀崇高的使命,或者命运使然,这个时候即使是违背了否卦当世时君子当隐遯避世、超然物外的常理,也不会有什么过失和错误。但这也有个前提,那就是“畴离祉”。“畴”,田畴,田地的界;“离”,连接、附着之意;“祉”,福祉,福之所止。这个前提就是凡事都有个度,做事要有个限度,这个度就是坚决不能够违背内心的良知。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休”,停止。“休否,大人吉”,我们可以理解为“大人休否,吉”。德高望重、位高权重的“大人”站出来纠正这否卦所言的否绝闭塞的状态,这样就会“吉”,这样就好。

纠正这否绝闭塞的状态,首先就要能够识别和及早地发现这种状态的存在。怎么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爻辞后半句“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给出了答案。

九五之爻多言人君。历代人君所担心的当然莫过于朝代的轮回、家国的灭亡。“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就是说,灭亡呀灭亡,要时刻警惕,警惕的心要牢牢地拴在那根深难拔的丛生的桑树上。作为当政者,要时刻居安思危、善于治中察乱,能够及早地发现危之始、乱之源并及时地加以纠正与治理,万万不可大意与放纵。

《系辞下》第五章对于“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给予了专门的解读:“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倾”,倾覆、倾倒。“倾否”就是彻底结束否绝闭塞的状态。曾经的那种天地不通、阴阳离绝的的状况太可怕了,现在这种局面终于结束了,怎么能不高兴呢?所以是“先否后喜”。

世界生生不息而又千变万化,任何一种事物都不会永远地存在于一种不变的状态中。事物的变化又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乐极可生悲、寒极则生热,剥极必当复,现在则是否极而泰来。本爻所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道理。否的局面总会有个尽头,世界必将由大乱走向大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