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护语林》的一个疑点解析

《守护语林》的一个疑点解析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释《桃花源记》的一个疑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所以,说桃花源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实在难以讲通。于是这位教师认为,《桃花源记》也可照此办理:“如,即不如”,“悉如外人”就是“悉不如外人”。这里有个前提首先需要明确:《桃花源记》不是一篇写实之作,而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寓言。只要我们不从写实的角度去苛求《桃花源记》,那么“悉如外人”这句看似不合常理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守护语林》的一个疑点解析

试释《桃花源记》的一个疑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它语言明白如话,浅显易懂,几乎无需注释。然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却似乎有悖常理,成了聚讼纷纭的话头:桃花源中人从秦朝避乱入山,其间经过两汉、三国,到陶渊明生活的“晋太元中”,已历500多年。世易时移,山内山外环境隔绝,尽管山中人的生活可能没有变化,但外面的世界却历尽沧桑,不可能依然如故。所以,说桃花源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实在难以讲通。

讲不通怎么办?由于这篇文章太有名了,各种古代散文选本都要选收,中学语文课本更舍不得割爱,这就势必无法绕开一个问题:教师上课,对“悉如外人”这句究竟该怎么讲解?

我读到过好几篇探讨性的文章,都力求解决这个问题。这里介绍其中比较典型的一说。

有位中学语文教师提出,春秋初年,郑国的庄公在位,其母姜氏欲立次子叔段为君,后来事情败露,郑庄公杀掉了弟弟叔段。《公羊传·隐公元年》对此评论说:“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最后一句的“如”字不好理解。汉代经学家何休注道:“如,即不如,齐人语也。”这么一注就把文理贯通了。“如勿与而已矣”,可以解释为“不如不给他罢了”,用不到杀掉他。于是这位教师认为,《桃花源记》也可照此办理:“如,即不如”,“悉如外人”就是“悉不如外人”。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这种观点,好像有根有据,其实似是而非。提出者的思路很简单:首先判定“悉如外人”讲反了,应当是“悉不如外人”。然后再从古人的旧注里去找根据,找到了“如,即不如”之说后,就不管时代、条件和作者的语言风格,往上一套了事。(www.xing528.com)

《公羊传》是战国时齐(今属山东)人公羊高的解经之作,文字古奥艰深。将“不如”写成“如”这种表达方式,即使在先秦时代也极为罕见。如果不是何休的注,后世恐怕很少人读得懂。因此它不可能成为通语。据我所知,秦以后,即使是许多经学语言大师,也没有一个人再这样用过。陶渊明是东晋庐江浔阳(今属江西)人,与公羊高一南一北,地域相距二千余里,时间相隔八百多年,怎么会莫名其妙地把战国时齐人的方言写进自己的作品呢?难道他怕谁都能懂的口语“不如”过于通俗,非要改成意思相反而且谁也不懂的“如”字,才显得自己不同凡响?这使我想起鲁迅谈到的一个事例:民国初年,有些反对白话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学问高深,硬是要把“秦始皇乃始烧书”这句比较浅近的文言,改成更加古奥的“政俶燔典”(政,嬴政;俶,开始;燔,焚烧;典,书籍)。其实他们在生活中是绝不会这样说话的。我们综观陶渊明的全部诗文创作,可以看出:通俗浅近,明白如话,是他一贯的风格。说他会把“不如”特意写成“如”,恐怕是没有可能的。

那么,“悉如外人”究竟应当怎么理解呢?这里有个前提首先需要明确:《桃花源记》不是一篇写实之作,而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寓言。文章虽然写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但他们的具体“衣着”究竟是个什么样式,其实陶渊明也根本讲不清楚。而且“悉如外人”的说法,抽象空泛,谁都想象不出他是如何进行比较,又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即以山外人而言,各阶级阶层的“衣着”就不可能一样: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从市井商贾到野外渔樵,不同的人群,穿戴千差万别,根本不存在可比性。所以,笼统的一句“悉如外人”,确实搞得人一头雾水。或许这一个缺陷,是由于情节的虚构脱离实际造成的,在写实的作品中一般不会出现。

然而,陶渊明这样写,自有他创作上的需要。为了将山内的理想世界同山外的人间现实作比较,他把对象选定为田间“往来种作”的劳动农民。他认为,凡属于这个阶级或阶层的群体,无论山内山外,也无论秦时晋时,他们在天生禀赋、劳动本能、生产方式和生活需求等各个方面,应当是相同的。然而,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能够开辟出“良田、美池”,男耕女织,自食其力,“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客人来了,还可“设酒杀鸡作食”款待,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山外百姓身处的现实却是黑暗、动荡、艰辛、不平,却是水深火热?究其原因,就在于桃花源里没有官僚,没有军阀,没有连年的战乱,也没有苛重的“王税”,而在桃花源外,这些害人的东西却到处存在。这是造成人间一切苦难的根源。所以,肯定山内山外“往来种作、男女衣着”的相同,完全是为突出理想与现实截然不同这个主题服务的。

只要我们不从写实的角度去苛求《桃花源记》,那么“悉如外人”这句看似不合常理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原载2001-10,署笔名宛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