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推进三化:架起理论与人民的桥梁

推进三化:架起理论与人民的桥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化”的探索和思考马丽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中提出的重大命题。泸西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化”上,不搞一刀切,各乡镇结合当地农民的接受方式和生活习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群众自己的“眼光”解读党的科学理论。

推进三化:架起理论与人民的桥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化”的探索和思考

马丽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中提出的重大命题。本文结合泸西县实际,就基层党委政府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工作从以下几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选准载体,走下“神坛”,拉远为近

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理论性强、涉及面广,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论素养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而实际工作中,由于广大基层农村干部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对“理论”敬而远之。因此,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走进人民中间”,就必须“选准载体,拉远为近”,让抽象深奥的理论撂起“面纱”,走下“神坛”,变为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东西”,才能让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变为干部群众的精神食粮和自觉行动。

具体而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就要把宏观的理论与各地实际相结合,与群众最乐于接受的载体相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三化”途径。前几年,泸西县主要依托《泸西之窗》、《泸西党建》、《泸西广电宽带网》、泸西电台、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常规理论宣传教育。在农村充分发挥基层党校、农村党员活动室的阵地作用。近年来,泸西县在阿庐文化中心建成后,广场“千人舞”长期风靡城区及周边乡镇,茶余饭后成百上千的妇女、儿童、老人都不约而同聚集到阿庐文化中心跳集体舞。除了在广场播放革命歌曲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县委、县政府还安排播放内容丰富的广场电影,穿插《复兴之路》、《大国崛起》、《走进新时代》、《延安魂》等理论专题片进行理论教育,影片播出后拉近了“理论”与群众的距离,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二、创新形式,巧用“画笔”,变虚为实

中国人来说,学英语记忆单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近几年,一些大脑拓智学者推出了“形象记忆法”、“音像记忆法”,将英语单词的字母组合转化为一组图像或将单词的读音谐音为一组意境进行记忆,结果,许多中国学生和成人感觉英语单词不再那么难以记忆了,而且能从中得到乐趣。这是因为,图像和声音在人类大脑中是被储存最多的数据,图形能够快速地在人脑中形成印象,记忆最快,同时也是遗忘得最慢的一种数据。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把理论变成“通俗画”、“大众画”、“农村画”,以解决好内容抽象不好理解、学习过后印象不深的问题。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脉络,保留其灵魂精髓的基础上,联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对接,通过“方言土话”进行“翻译”,把科学理论“演出来、画出来、讲出来”,让理论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沟通,让理论在寓教于乐中与群众“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变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乡村风景线”。(www.xing528.com)

泸西县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化”上,不搞一刀切,各乡镇结合当地农民的接受方式和生活习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群众自己的“眼光”解读党的科学理论。如:泸西山区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样理解的:什么是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人民幸福”?生活富裕了、精神愉快了、身体健康了就是人民幸福。为了在理论与群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驻三塘乡连城村新农村指导员精心编写了首部村级理论刊物《连城新农村建设月刊》,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通俗的语言,生动浅显的道理,从县乡村情和政策理论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回答,为村民们解疑释惑。三塘乡机关干部职工还自编自演大型歌舞剧《山魂》在各村寨巡回演出,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给山区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午街铺镇把科学发展观编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快板传唱,利用群众赶集天结合当地民族歌舞进行大规模宣传,让科学发展观入脑入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点带面,延伸“触角”,破大为小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近几年来,为激发各级领导干部理论探索、理论创新和理论研讨的热情,泸西县注重“破大为小,抓点成线带面”,重视发挥好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活动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一是增强学习互动。转变过去“堂上念、堂下记”、“县级领导讲、基层干部记”的做法,引入“头脑风暴法”,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结合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参学人员分组,人人开动脑筋发言,相互进行“思想碰撞”、“智力比拼”,从而催生“金点子”,二是创新学习内容。除了修好“政治理论”的“规定动作”外,泸西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还增加了“情操陶冶”等选修课的学习,着力培养干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加强思想道德和精神文化境界的自我提升。三是创新学习方法。改变以往在集中学习会上传达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做法,实行“网上自学,会上集中发言”,让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合理、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点击自学,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发展实际提前深入思考下步工作打算和工作措施,最后在集中学习会上进行专题发言。四是用活“鲇鱼效应”。实行理论学习中心组发言倒计时,超时者由县委书记叫停,并对发言内容逐一进行现场点评或举一反三式提问,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启迪心志,开发潜能,勤学善思,不做缺乏思想的庸官,无所作为的懒官。

针对农村党员、流动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多等特点,在采取板报、广播、张贴宣传标语、放映电影等多种形式宣传的基础上,2009年,泸西县广泛征集学习实践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群众语言,汇编成《泸西县实践科学发展观大众通俗语言汇编》,灵活运用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宣传中,形成了“人人学习科学发展观、人人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浓厚氛围。

四、夯实基础,强健“筋骨”,形成合力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薄弱,许多地区的贫困农村,还有相当部分群众看不起电视或接收不到电视节目,有极个别村委会、村小组有茶室、麻将室,却没有图书室、文化活动室,加之文化、卫生、科技等下乡活动开展不正常,理论宣讲形式单一,未能形成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少数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缺乏认识或概念模糊。

为统筹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以来,泸西县投资1.4亿元建设了占地339亩的阿庐文化中心,其中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四馆”总建筑面积近25000平方米。2008年,泸西县筹资75万元用于文化馆和文化站建设,在中枢镇和午街铺镇规划了28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积极推进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2009年,县级财政又配套100万元资金,实施“卫星直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对不通有线电视地区的群众安装“卫星天线”进行补助。目前,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到了97.5%,全县8个乡镇文化站中5个乡镇文化站建有综合办公楼,全县有城镇文化广场2个,乡镇文化活动中心5个,村综合文化室50个。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软件”建设。近年来,泸西县大规模开展理论骨干培训班、专家讲座、机关干部形势政策报告会、干部学习论坛、知识竞赛等,大力推进机关干部的理论学习。通过远程教育、电视、图片展、电教片等形式,推动农村群众的理论学习,推进各种重大政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每年调整一大批理论读物充实到“万村书库”,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地区和行业特点广泛开展“三下乡”和农民读书、用书活动;每年春耕大忙季节组织下村干部、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科技土专家、司法调解员等组成田间宣讲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宣讲,增强党的理论对农村群众的吸引力,推动了泸西群众理论教育的开展,缩短了党委政府和群众、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发展合力。

(作者单位:云南省泸西县委宣传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