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保健:心态好人不老

心理保健:心态好人不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心理保健:心态好人不老健康快乐,既是老年人生活的首要目标,也是他们全部生活的根本支点。每一位老年人都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只有心态好,人才不会老。心理变化之内心特点1.不服老心理。尤其是当老年人心理初期起变化时,要适当地开解,及时地劝说他们,让其放宽心情,以防负面心态产生,让老年人拥有一颗乐观的心态去生活。

心理保健:心态好人不老

第三章 心理保健:心态好人不老

健康快乐,既是老年人生活的首要目标,也是他们全部生活的根本支点。每个人都有两位医生:一位是医院的医生,一位是自己。医生靠药物驱赶疾病,自己靠精神赢得健康。所以说,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老年人都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只有心态好,人才不会老。因此,老年人要做好自己的心理医生,健康将伴随您一生。

老年人心理变化的要点

每个人都要面对老年,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老。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只有20岁,那么他即便到50岁也依旧保持20岁的风采,因为他有一颗20岁的心和一种年轻的心态。可是有一些老年人因调整不好自己的心态,很容易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渐渐地淡出社会生活,死亡也将逐渐接近自己,再加上儿女在外打拼,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所以老年人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人群。心理问题的舒解,一方面要靠老人们自己寻找办法解压,另一方面要靠儿女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开导,让老人们自己打开心结,拥有活力焕发、充实快乐的老年生活。

如何判断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1.健忘。进入老年期的人会有智力逐渐减退的症状,但是每个人的情况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也和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有的人因为本身的自信心缺乏,心态上自惭形秽,自我定位是智力减退,而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渐下降的,是呈阶梯形的,并非人们认为的直线下降。老年人的智力下降,也是造成健忘的主要因素。

2.焦虑。老年人抑郁随着年龄的增长、精神情感变化而表现得日益明显,内心时常空虚,出现心情焦虑、烦躁、抑郁的情绪反应,也经常伴有自责,在生活上遇到问题时缺少进取的心态等。据调查,在老年人门诊患者中,有40%以上的人具有抑郁情绪,其中大部分的人每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时间在数小时或数天之久。老年人脑组织老化或有某些脑部疾病时,常常会有明显的情绪上的变化。情绪的多变,通常表现为自我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难以平复心情等。有一些人也会因为看了某部电视剧电影以及对周围人坎坷命运而悲伤、惋惜或不平,因此会迅速出现情绪高涨、低落、激动等不同程度上的情绪变化。

3.疑病。大多数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常会出现疑病症状,这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关心而转向自己的躯体所致,再加上诸如此类关心可能会因某些主观感觉而加强,并且因个人的顽固、执拗的个性,从而更容易出现怀疑自己生病的症状,常常出现头部疼痛、耳鸣、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失眠等。当自己的身体稍有不适,就要向家里人或者周围人去诉说,希望自己的症状能被重视。有的时候还会过分注意报刊上刊登的一些医学常识,对照自己的不适感,怀疑自己会出现哪类疾病,常为此而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甚至多次求医就诊。

心理变化之内心特点

1.不服老心理。现在社会中许多老年人的事业心仍然很强,有美好的理想追求和生活乐趣,虽然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但还是坚持勤奋工作,不顾精力衰退和体力的不支,而常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2.疑心比较重。还有一些老年人总感到自己不管是经历还是阅历都比较丰富,总有一种年轻人不如自己的心理,还常常以一些旧思想观念以及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用自己头脑中固定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于是出现了东猜西想、对这也不放心、对那也不放心的负面心理,忧虑重重,担惊受怕。

3.自卑的心理。一些老年人也具有自卑心理,具体表现为做事胆小谨慎,踌躇不安,不敢想,不敢闯,不敢担风险,就怕破坏了生活的平静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脱离工作岗位也就相对地减少了与他人的联系,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需求上得不到满足,情绪忧郁寡欢,做事消极;多疑嫉妒。与同年、同一岗的同事相比较出现了较大反差,于是一方面出现了缺少自信心的心理,加剧了自卑感产生,而另一方面也很容易滋生嫉妒心理,不与人交谈。

4.童稚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过于依赖,不管是对工作单位的依赖,还是对家人的依赖,都表现得尤为明显。放弃个人的努力,饭来张口,一切只等待被照顾。特征之二就是任性,容易冲动,动不动就发脾气,动辄气冲牛斗,倚老卖老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

心理变化之性格特点

首先,固执己见。大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人格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人格的灵活性明显减退,往往固执己见,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很难接受新鲜的事物,不能正确判断目前生活现状。常常驻足在往事回忆中,经常絮絮叨叨,并向别人讲述自己年轻时的辉煌成就,并感叹惋惜时光的美好不再。也有很少一部分人变得傲慢、偏见、盲目自尊,听不进别人的劝解,这些人通常都是有较大成就的领导者。

其次,自尊心。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在青年时期曾经有过一段辉煌成就,生活的道路十分平坦顺利,工作中的权力也比较大,所以在退休后仍希望社会、周围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尊重自己,不愿接受自己已是退休之人的事实。自尊心也比较强,不喜欢听逆耳之言。

最后,个性的改变。有些人认为,老年人的性格与年轻的时候明显出现不同,比如出现性子急,爱发牢骚、耐心差等。也有一些老年人则变得格外吝啬,喜欢攒钱,但是又产生一种别人要偷自己的钱的感觉。还有的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特别关注,某一细微变化都会关注,每天过分地担心自己的身体是不是健康,十分害怕死亡到来,絮絮叨叨地说自己身体状况不好,整日陷入惶惶不安之中。

细节提示

人生的经历中,人们都会经历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有的人遇到失意时,觉得一切都不如人意,郁郁寡欢,结果变得更加失意。尤其是当老年人心理初期起变化时,要适当地开解,及时地劝说他们,让其放宽心情,以防负面心态产生,让老年人拥有一颗乐观的心态去生活。

衡量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老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处于6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的心理变化迥然不同,有的表现出健康的一面,有的表现出不健康的一面,那么,60岁的老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呢?

人到老年,必然会丧失许多东西,可以说,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者。他们几十年来为社会贡献出了力量、为国家奉献出了能力,为家庭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因此我们应该对老年人怀有一颗爱心,关心他们,尊重他们,以助于化解他们的悲观情绪。

老年人需知道的心理健康标准

首先,老年人的感知觉尚好。也有一部分人的感知觉显得比较衰弱,这些人可通过助听器、戴眼镜等方法来弥补,使判断事物不会经常发生错觉。记忆力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说明记忆力尚好。逻辑思维健全,说话条理清楚,思维清晰明确。

其次,丰富的想象力。不墨守成规,做梦意境新奇有趣。心理情感表现适当,对待事物能有平淡坦然的心理,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思想意志坚定,做事从一而终,不半途而废,承受得住挫折和困难。对人态度和蔼可亲,保持知足常乐的思想,能有效地控制哀怒。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受到别人欢迎的同时也乐于助人。

最后,保持学习爱好,能坚持不懈地在某一方面学习。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下棋、种花、养鱼等喜好。与大部分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活动,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判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

1.正常的认知能力。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认知正常,这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60岁老年人认知正常体现在:知觉、感觉正常,判断基本准确,不出现错觉;记忆力清晰,没有较大的遗忘;思路保持清楚,不发生逻辑混乱;在日常生活中,想象力比较丰富,并善于用想象给自己制订一个愉悦的奋斗目标。

2.健康的情绪。情绪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稳定愉快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重要体现。能否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能不能正确地评价客观事物,对自身情绪有很大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通常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因失败而受到打击;但是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缺少自信心,通常会产生抑郁情绪;只看事物消极的一面也会带来不愉快的心情甚至抑郁情绪。拥有健康心理的老年人能时常保持乐观、积极、开朗而又稳定的情绪,还能适当地发泄出心里不愉快的情绪,通过正确评价自身及客观事物从而较快地稳定负面情绪。

3.融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善于与人交往,能和家人保持情感上的和谐并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又有知心的老年朋友;在交往中能保持幽默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待人宽厚,和谐相处;既乐于帮助他人,同时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

4.能适应环境。老年人在过去岁月中形成的心理素质,对他们现在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社会身份、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交往范围等诸方面的改变,导致一些老年人在评价客观事物时价值观念也会跟着出现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会影响老人退休后的生活。

5.对生活充满了兴趣。在当下的社会中,有许多老年人在生活当中培养新的爱好、兴趣,使退休之后的生活充实又非常有乐趣,从而又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如积极参与跳舞、书画收藏、歌咏、社会公益、体育锻炼等活动,既能充分体现老年人依旧充满了朝气的生命力,又是他们积极心态和热爱生活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热爱生活的心态,会使“老年人意识”离他们越来越远。

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的心理比较空虚寂寞,如果不及时疏导,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现如今社会上独居的老年人数量与日俱增,应该让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相互帮助,这样既让他们有事可做,又有益于心理健康,让老年人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细节提示

理学家说:心理健康的人说话会十分有条理,思路清晰,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及思想。在行动上,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让自己的行动协调统一,符合逻辑。在面对问题时,健康者能及时准确地分析情况,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而不会逃避现实,一蹶不振,自暴自弃,更不会听之任之了。

心理平衡:身体健康的保障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诸多种情绪之中总有一种平衡状态的需求。当心理平衡时,人就会感到心情愉快,信心百倍,精力充沛;可是当心理平衡失调时,就会使人的情绪喜怒无常,多变。在心理失调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维持心理的平衡呢?

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与人相处,都要调节身心与外界的平衡。在性格上要实现内倾与外倾的相互结合;在精神上要控制兴奋与抑制的协调。在日常生活中,调节心理平衡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帮助老年人调节心理平衡的最常见方法。

调节心理平衡的方法

1.外力内授法。外力内授是指当某一方面能力比较弱时,自卑感比较强时,并且周围的环境又对自身有较大压力时,可以把这种压力转变成一种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要有一种“迎着困难上”的心态和勇气,把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看作是磨砺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财富”,并不是把它当作负担。

2.积极转移法。一是精力的转移。如果感觉到过剩的精力总是在不断地驱使你为所欲为时,这时要迅速将它转移到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中去。二是行为的转移。假如做了某一件事以失败告终时特别容易垂头丧气,信心受到打击,但是如果再换另外一件事情做时,通常能使你激发出大干一场、东山再起的信心和决心,这实质上也就是焦点上的及时转移。

3.抑扬结合法。特别容易出现兴奋的人,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而那些郁郁寡欢的人,应该注意培养对外界事物的兴趣,时常刺激自己的兴奋点,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4.自我合理法也叫自我安慰法。比如一些老年人遭受到挫折、不幸或失败的时候,就容易沮丧万分,心情陷入低谷,为了尽快让自己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很有必要来寻找几条理由,给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做一个合理的解释。当然,自我合理法是一种消极的机制,对那些一时思想纠结的缓解是有效的,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采取积极的调节方法,所以不能经常使用。

保持心理平衡的要点

1.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健康的心理。老年人对生活要信心满满,尽量做到情绪乐观,性情豪爽,心胸开阔,发挥自己在知识、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并且要不断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2.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老年人应当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丰富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如读书看报、种花养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等。这样既可以让心灵得到充分舒展,又能学习新知识,让自身素养提高的同时也使生活更有意义。

3.善于摆脱不必要的烦恼,保持清心寡欲的好心态。在生活中面临烦恼事时不必心绪不宁,更不要处于消极忧虑的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那些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于家务事不要过度操劳费心,让自己保持一份轻松的好心情。

4.注意饮食营养,增强体育锻炼。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此外,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自身感觉舒适为宜。

心理研究表明,有了心理平衡,才有生理平衡,才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协调,才有脏腑生理功能的正常。

如何正确保持身体健康

在现在的社会,很多老年人都特别注重保健,寻求各种各样的保健养生方法。但是,您知道如何正确保持身体健康吗?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健康与长寿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指出: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WHO的分析结果已经说明,影响人类健康与长寿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个人因素(占60%)。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都是影响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细节提示

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培养自己的耐力和毅力都是对自己心理平衡能力的有效锻炼。当你认识到人的本性并非是愤怒时,你就会大胆地选择精神愉快,而不是愤怒。

情绪多变:健康的杀手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们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功能,促进健康,从而使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消极的情绪如心烦意乱、焦虑、哀伤、冷漠等,则对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

情绪状态是一种心理因素或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的危害不是在人体上直接表露的,它具有隐蔽性,通常人们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压抑和不满的情绪,诸如抑郁、悲哀、恐惧、愤怒等,都容易诱发一系列疾病。因此消除老年人的消极情绪,是十分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的。而哪些不良情绪会导致您的身体健康打折呢?

哪些情绪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1.忍气吞声。当老年人遇到烦恼时,是发泄出来好还是忍着不说好,真是难以判断。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两种做法都有副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几个人莫名其妙地对受试者大喊大叫。面对这种情况而忍气吞声的女性,其因心脏病、中风或者癌症死亡的概率要多一倍。怒火发作出来,虽然只有几分钟,可是肾上腺素、血压和心律都会增加。就连面带愠色,包括急躁、烦恼、不悦也会损害健康,因为这些情绪会使免疫力下降。

2.大吵一顿。当人们发火的时候,就会觉得血压在不断地升高,老年人的血压升高,其影响是长期的。就算事情过了一个星期甚至更久,一想到那次吵架,你的血压还会再次升高。如果最近和别人吵架或是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最好不要耿耿于怀,忘得越快越好。

3.闷闷不乐。当老年人对晚年生活感到乏味无趣时,心情会消极抑郁。而悲观、漠然地对待周围的事物都与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低有关,这两种物质是大脑中感觉良好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可以起到调节痛感的作用。因此,提升血清素和多巴胺水平,不仅可以减轻痛苦,还可以调节心情,从而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保持良好情绪三要素

第一,期望值要适度。人们每做一件事情都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的。因此一些老年人在确定目标、对预期结果进行假设猜想时,一定要注意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要留有一定的余地,更要把各种不利条件充分考虑进去。这样定的目标,通过努力就能够实现,还有可能超过。这样,人们从心理上就比较容易接受事情的结果,有的时候还会有满意的结果出现。假如我们把目标定得太高,结果往往是让人失望的,这实际上也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第二,在逆境中做自我调节。当人处在逆境的时候,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平淡心态。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即使再后悔再伤心都是没有用的,不仅不能改变结果,更没有实际意义。与此同时,要想想此类事情并非我一个人遭遇过,也许别人所遇到的比自己更为严重,比起别人,自己目前的处境还算是幸运的,这样一想,心理上就得到一种宽慰。

第三,要有自觉的乐观主义情绪,来冲淡消极情绪,以至取代消极情绪。当老年人处在忧郁、烦躁的时候,要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转移兴奋中心,尽可能地想一些愉快的事情。因为消极情绪在大脑皮层中处于兴奋中心时,乐观情绪就处于被抑制状态。这时,如果将注意力转移,有意识地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重新把乐观情绪调动起来,逐渐使它处于兴奋中心,这样就会淡化甚至消除消极情绪。

老年人有好情绪才有好身体

当人慢慢变老时,心理情绪随之减弱,记忆力与感知功能也会衰退,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判断力、反应灵敏性以及控制力,更降低了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些因素都能让老年人在性格上变得古怪、不可捉摸。例如嫉妒、任性、固执、爱猜忌、好发牢骚及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形成所谓的抑郁型、冲动型或猜疑型等类性格。人都会变老,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当面临离休、退休这一关口时,心理调节能力好的老年人,生活依旧一如既往;反之,心理调节能力不好,就会产生孤独感和自卑感,长久以来,情绪达不到兴奋,终日郁郁寡欢,影响生活质量。所以,不管是退下来的还是即将面临退休的老年朋友都应学会随遇而安,学会泰然处之,这样心理情绪通畅,才可享受愉快的晚年生活。

郑板桥有四字名言:“难得糊涂”。人老了,力不从心了,有时不妨就糊涂点儿,闭上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都闭上。老年人要学会随遇而安,学会知足常乐,以求体健寿长。

细节提示

一个人的乐观开朗情绪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培养生活情趣,遇到烦心事不怒不忧,做事劳逸结合,少管闲事少心烦。保持一颗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期待的心,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今天是属于自己的,不要让今天浪费在自己手上,让每一个今天都变为老年生活链条上的一颗珍珠,打造出绚丽夺目的多彩生活。

“忘年交”:生命的绽放

英国医学家在一次针对老年人的调查中发现,约有76%的人在步入老年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年症状。要想让老年人有一个健康愉快的晚年生活,至关重要的是“忘年交”,不仅能让老年人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还可以给生活带来乐趣。

“忘年交”是指忘记年龄、职业、辈分、性别的一种平等的社交活动。老年人和青年人成为无话不谈的挚友,并且不断地保持来往,就属于这种交往。“忘年交”不但是一种高雅的社交往来,而且还能让老年人有萌发童心的奇效。不管是老年人的社会阅历还是做事经验,都是青年人身上所缺少的,而青年人朝气蓬勃、进取心强的特点,也恰恰是老年人所缺乏的。人们可以通过“忘年交”让“缺少的”和“富有的”经常在一起交流,双方可以从彼此身上学习到自身不具备的东西,共同受益。

结识忘年交的好处

年轻人具有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富有开拓精神等特点,一些老年人所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些。由于受到年龄老化、体虚力衰、记忆力减退等影响,很多老年人容易发生生活懒散、畏缩不前、精神萎靡、保守闭塞等情况。如果经常与年轻人交友,就犹如在沉闷阴暗的屋子里开了一扇窗子,新鲜空气和阳光随之而来,老年人的心理状态也会逐渐变得活跃起来,让年轻人的青春活力代替老年人的晚暮之气,心态变得年轻活跃,做到人老心不老,重新恢复青春活力。

年轻人与老年人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事情也会有截然不同的观念和看法。彼此之间交流,对老年人来说,既增长新的知识,又能开阔眼界,真正能体会到青年人的想法,消除代沟,在面对自己的子女、亲友时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对促进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有诸多好处。

走出封闭,主动忘年交

有一首歌这么唱:“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春常留。”还有人说:“人要活到99,必须广交朋友。”古罗马也有则谚语:“多交一个朋友,就多十年寿命。”这说明结交朋友是人们心理的一种重要需求。老年人也要有这种广交朋友的积极心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于一些自闭的老年人,要进行耐心的疏导,采取办法让其走出封闭的思维模式,主动结交一些忘年交,从而使心情愉快,达到快乐生活的目的,延缓衰老进程。

应怎样进行“忘年交”

1.在家庭忘年交。先从自身家庭开始,老人与子女、孙辈们忘年交。敞开心扉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家庭中,两代人、三代人之间年龄差距比较大,对问题的看法一般存在着不同意见。当分歧出现时,老人们不要一意孤行,倚老卖老,应该多听听晚辈们的意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讨论,提出建议,多做参谋,少训斥,少命令,少批评。这样有利于家庭民主,关怀多,理解多,谁有痛苦、挫折、难处都愿向你诉说。在老人的指导教育、关怀晚辈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晚辈们的尊敬和感激,相互感到温暖。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生活中,晚辈们得到了指点,少走了很多弯路,老人们心情也舒畅。

2.在原单位忘年交。老年朋友都工作了几十年,在原单位也会结识一些知心朋友,想必其中不乏有一些青年人。但老年人离退休后,一方面怕受到冷遇,另一方面怕影响年轻人的工作,就不愿意多去原单位。实际不然,在离开工作岗位后,那些你曾经帮助过、培养过的青年人,常常会非常想念你;对于那些热情、诚恳、懂礼貌又尊敬你、爱戴你的年轻人,你常常也很惦记他们。其实双方都有互相见面的需求。曾经有位老教师退休了三年,和单位的青年教师年龄相差了三四十岁,但是他们也经常来往,彼此交流,还常常共餐畅饮。就连原来不熟悉的青年人,到后来也变成了他的忘年交。青年人仍把他看成导师,在交流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获得经验和收获。老教师仍因受到青年人的尊重,心里得到安慰和鼓舞。

3.发挥余热忘年交。离退休的老年朋友,很大一部分是高级知识分子,拥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或一技之长,所以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辅导班讲课,指导专业经验不足的青年人学习,和他们一起讨论。这样在青年人的成长中老年人也发挥了余热,换得了他们的尊重,在和他们讨论、交流、来往中也建立了感情,结成知心朋友。老年人在心理上也得到了安慰,生活也变得更加充实。

细节提示

“忘年交”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而且有诸多益处。对老年人来讲,年轻人是新事物的代表,思维敏捷,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活力上进。这正是老年人缺少的。老年人多和他们接触交流,会受到感染、鼓舞,保持思想年轻心情愉快,对生活充满希望,更有助于身心健康。

年轻心态:抗衰老良药(www.xing528.com)

人的外表体形、身体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逐渐变得衰退、苍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任何人都是难以逆转的。但是,心理上的老化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改善的。年轻的心态,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还是抵抗衰老的特效良药。

年轻时,人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很容易就产生兴趣,并追求探索,生命由此变得不再单调。但是步入老年之后,由于身体机能的变化和心理心态的改变等原因,会对任何事物都缺乏积极了解和探索的兴趣,整个人变得无所事事、死气沉沉,名正言顺地进入“衰老”状态。那究竟有什么办法才能让老年人远离衰老、永葆年轻呢?

人可老,但心不能老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还算良好,没有重大疾病和体力衰退的现象,但是他们却自感已经老态龙钟,体弱气微,老眼昏花,精力不支,暮气沉沉,对生活缺乏兴趣,对人对事淡漠麻木,人际关系疏远,离群索居。遇到了困难和生活上的不顺心,就感到无能为力,无法克服,思想负担沉重,沉湎于过去的失败和挫折中。这类心理现象心理学专家称之为心理老化。

心理老化感常常使人加速生理衰退,意志消沉,生活缺乏乐趣,变得自卑,无所作为,严重损害健康长寿。这也是老年人自我心理保健的大忌。

常言道,人老心不老。老年人要经常暗示自己依旧年轻,别人能做的自己也可以,依旧能为社会做贡献,身体依旧健康,心情依旧愉快,自然地,其眼界和心胸就会开阔,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老年人如何保持年轻的心态

1.童趣。老年人经常和儿童在一起玩,孩子天真活泼的童真会传染给老年人,从而渗透进他们的生活中,使老年人在心理状态上保持赤子之心,在与孩子的欢乐开怀中,忘掉烦恼,像个快乐的“老顽童”。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保持年轻心态的一种方法。

2.情趣。古人云“多情人不老”,这话就是说老年人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只要有了好的心态,健康的基础才能得到保障。在人内心情感的深处,一旦产生情趣,心情就开朗,精神就饱满,对世间烦事泰然处之,豁达大度,对养生大有益处。

3.乐趣。面临退休或者已经退休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寻求快乐的心情,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从而做到老有所乐。开心的事全靠自己去寻找,找开心的理由,发现生活之美。

4.书趣。书法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项有益健康的健身活动。经常练习书法对治疗精神萎靡、神经衰弱、手臂发麻、腰酸背痛,甚至动脉硬化等慢性老年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5.俏趣。老年人也应有一种追求时尚,与时俱进的心态。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不仅能给老年人带来活力,还能使老年人倍感年轻。与此同时,注重衣装仪表,可增进社交活动。

心态年轻,生活质量步步高

孔子早有古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意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多了,遇事多了,心态也比年轻时平和了,对待问题也比较客观全面。有一些老年人经常把“老了”挂在嘴边,其实这是一种自我暗示,潜移默化时间长了,心态也会随之变老,就会影响到生活质量。最近,英国某健康小组的国际健康医疗研究报告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45~54岁人群中,约有54%已经把自己看成了老人; 28%想到自己变老会心情沮丧。而在法国,32%被调查者认为超过80岁才是老年。如此之大的差别,和生活中的小细节是息息相关的。

现如今,谈起老年人的年龄都会忌讳,但是如果把心态调整好,也就不会那么敏感,就会变得更加轻松。人的生活总是一环扣一环的,你或许能从某一种兴趣中找出另外一种兴趣。过程也许会比较缓慢,但你会发现,自己会因找到一种新的兴趣而感到欣喜。

细节提示

当人渐渐步入老年,生命力不再如以往那样旺盛,大部分人就认定自己正在步入衰老,认为老年人对世事兴趣平平是理所当然的。古人云:“无动于衷乃百病之始。”所以调动起老年人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老年人应该通过不同的渠道培养自己的兴趣,让老年的生活充实、愉快起来。

生气:毁坏身体的魔王

当人生气时,气流在体内处于一种十分紊乱状态。要想养生,必须让气流顺畅和谐起来。老年人应懂得放弃,学会宽容。让自己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襟,有“他人气我我不气”的雅量,有“大人不计小人过”的风度。心宽能容,心静则安,心诚则平,心顺则解。

人之所以会生病,最原始的一种根源就是生气,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每生一次气就毁一次健康,生气导致的疾病与风寒暑湿等外因导致的疾病截然不同,会直接损伤五脏功能,发病更加严重。

一个不会宽容的人,他的心理往往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血管收缩,消化液分泌受到抑制,不管是心理还是生理都会进入到一种恶性循环。老年人只要对生活充满信心,有了精神的寄托,就会减少不必要的生气。除此之外,过于爱生气的老人,也有可能是患了“老年抑郁症”。俗话说“树老怕经风,人老怕生气”,从中医角度来看生气是长寿的天敌。人的脾气性格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有些人容易生气,那么,老生气究竟会给身体带来怎样的不利呢?

生气的害处

1.伤脑。当气愤达到一定的程度,大脑思维常规活动会受到破坏,通常会做出过激行为或者鲁莽的举动,一些反常行为又会对大脑中枢造成恶劣刺激,气血上冲,可能会导致脑溢血。

2.伤神。在人们生气时由于心情不能平复,很难入睡,出现神志恍惚,无精打采等症状。

3.伤内分泌。生闷气会致甲状腺功能亢进,造成内分泌失调,影响健康。

4.伤心。气愤时心跳会加快,继而出现心慌、胸闷的异常表现,甚至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5.伤肺。在生气时,人会出现呼吸急促,可致气逆、肺胀、气喘咳嗽,危害肺的健康。

6.伤肝。当人处于气愤愁闷状态时,可出现肝胆不和、肝气不畅、肝部疼痛等症状。

7.伤肾。经常生气的人,可导致肾气不畅,容易发生闭尿或尿失禁。

8.伤胃。气懑之时,会吃不下喝不下,久而久之会导致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中国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生闷气。老人容易被消极情绪影响,自卑、孤独这些负面情感增多,再加上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宁愿自己受苦也为后代着想”的意识,导致他们经常压抑不良情绪,影响健康。

四招让您快速消气

一是难得糊涂。还没发生的事,就不要劳神费心想东想西。正在发生的事,不要过于担忧。已经发生的事,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二是顺应季节。春有苏醒情感,夏有清爽心态,秋有怡静情怀,入冬则藏而不泄。让精神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是节制情感。古人云:“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

四是要有精神寄托。开拓生活乐趣,可以养鸟种花,习书练画。

当然,老年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愤怒时要寻找适当的渠道表达、发泄。比如参加社区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以防坏心情找上门。遇到问题应该及时沟通,把愤怒扼杀在摇篮里。

老生气可能带来的精神问题

老生气内向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变得焦虑、抑郁或是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而平常爱表现、争强好胜的人,很有可能气出癔症来,哭闹、一惊一乍,好像神鬼附体,更有些人还会出现瞬间的眼看不见、耳听不见、全身发抖等极端表现。当然,并不是说多数人都因“气”生“病”。大部分患上精神疾病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家庭遗传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一些比较极端的性格,以及从小以来家庭环境的不理想都会起到刺激作用。不管怎样,少生气总是好的。总生气造成的是身心的双重伤害,而持续性地生闷气,更是如此。为了排解寂寞,很多老人喜欢每天在小区花园找朋友扎堆打牌,看起来玩牌是一种爱好,但是玩起来也会出现争强好胜,常常因为多说一句话或出错一张牌,就争得脸红脖子粗,有的人则气得血压升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闲气”。一个人健康与否,很大一部分和心理状态有关系。心态不好,没气找气的老人就特别爱生病。

而怨气则来源于一种怨恨的情绪。对于急脾气的人来说,很容易爆发怒气。怒伤肝,愤怒使人肝气不舒、肝胆不和。

细节提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60岁以上的老人患老年抑郁症的概率为7%~10%,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人,其发病率更高达50%。这样的老人要想调整心态,每天一定要做到“352”:大笑3分钟,让抑郁慢慢减少;忘却烦恼5分钟,谨记“人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气不超过2分钟,原谅别人,也就是原谅自己。

孤独与焦虑不要困惑“我”

老年人辛辛苦苦了一辈子,退休之后理应安享晚年,这不仅仅是要在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更需要把关心、关爱上升到精神层面。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老年人丰衣足食,解决了物质需求上的担忧,但在精神生活方面,还有不少老人存在孤独甚至焦虑的情绪。

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沟通。一方面,子女在外拼搏回家很少,老年人与邻里邻外也不熟悉,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老年人与人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老年人身体各功能的衰退,严重减弱了老年人和人沟通的信心。久而久之,不可避免地就产生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要想不让孤独找上门,归根结底,就是要给老年人创造丰富多彩的沟通交流机会。让老年人多一份开心,少一份孤独。

老年人出现焦虑、孤独的表现

1.产生依赖,但意识不到。依赖亲人,依赖医院,一年四季常去看医生,或住上几次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财力,病情也不见有什么好转,甚至愈演愈烈。奥地利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后增益效应”,即神经症(焦虑症)产生后,患者因缺乏安全感,需要关照呵护,以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2.出现担忧,但不现实。本来身体没有什么疾病,也许有一点不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会越来越严重,治不好,不断地问医生。

3.痛苦,却查不出病因。很多老年患者不断奔走于各大医院,看见医生就滔滔不绝地说自己浑身难受,不想吃,不能躺,不能坐,不能睡,不能干活等。这都是焦虑症的复杂表现,是因过度的内心冲突,交感神经系统亢奋,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原因造成的。

如何远离孤独

要想让老人远离孤独、焦虑,首先要让老年人参与到社会中去,广泛地接触人,加强人际交往,为生活增添乐趣。国外心理学家认为,给老年人带来快乐最多的还是他所做的事情,所以积极发掘老人的爱好兴趣也可以让老人远离孤独。

其次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身心的活动,能够使老年生活富有朝气,更加绚丽多彩,使老人轻轻松松地享受晚年生活。

最后,可以经常去街坊邻里串门。俗话有云,远亲不如近邻。与邻居的和睦相处不会让老人们感到孤独,因为对共同生活在周围的人抱着友好的情感,互帮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关爱,就很难出现孤独感。

除此之外,老年人也可以适当地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集中精力学习,从而提升自我价值,还能结识新朋友,这也是消除孤独排除寂寞的方法。

焦虑症防治法则

有首古诗云:“畏老老先至,忧病病弥缚,无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所以老年人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对自己一辈子所走过的路要有满足感,对退休之后的生活也要积极地适应。古人云:“事能知足心长惬。”意思就是说不要对过去的事情追悔莫及,埋怨自己当初这不应该那不应该。有智慧的人是不经常沉湎于过去的。

1.进行自我疏导。当出现焦虑时,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这是焦虑心理,要直视它,不要自欺欺人,逃避它;其次要有消除焦虑心理的信心,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转移注意力,及时消除焦虑。人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时,心理上会产生新的感受和体验,逐渐驱逐直至最后取代焦虑心理。

2.自我放松。假如你有不安焦虑情绪出现时,可以对自我意识进行调节,达到放松的目的。也就是说,有意地在行为上表现得轻松自信。例如,可以静坐不动,双眼自然闭合,然后命令自己:放松头部、放松颈部,直至放松四肢、手指、脚趾。运用自己意念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身体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渐渐得到平缓。

3.进行药物治疗。当焦虑过于严重时,可以按照医生的叮嘱,服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如利眠宁、多虑平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靠自身的心理调节。当然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寻求他人的开导,以尽快消除忧虑情绪。

细节提示

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作用处于最佳状态。所以老年人不要被孤单焦虑所困扰,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轻松愉快地度过晚年生活。应记住马克思的一句话“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与痛楚”。

提高心理承受力至关重要

对于人来讲,遇事不慌,心态平和,又有较高的心理承受力,那这个人必具备大将的风范。可是,当人逐渐步入老年,心理素质不仅变得低弱,且心理承受力也随之下降,假若遇见一些突发性的事情,身心都容易出现大的“问题”。那么,在平时应该注意哪方面的心理锻炼,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呢?

人的心理承受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来调节的。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有伸缩的韧性,我们称之为“弹性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凡遇愁苦之事,常是牵肠挂肚,郁郁寡欢,这些不良情绪可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被抑制状态,使血管紧张,内脏平滑肌绷紧,脑供血减少,更有甚者使人坐卧不宁,烦躁不安,寝食俱废,久而久之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何锻炼“弹性心理”

1.常乐而不极乐。健康长寿的“心理营养素”,是轻松愉快的情绪、乐观向上的态度。常常保持乐观主义思想的心态是中老年身心健康的基础。这里要注意,常乐宜制乐,切勿极乐,正所谓“忧喜相接,乐极生悲”。

2.逢怒而不可盛。凡是遇到烦恼愤怒的事情,尽量不要暴跳如雷、怒发冲冠,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愤怒可让身体的气流逆转,严重者可导致吐血,眼睛昏暗不明,鬓发焦枯。当怒气极大时,容易导致健忘、腰痛,如果郁怒的时间比较长,会导致气绝而终。

3.临悲而不过伤。人步入老年,免不了的事就是亲人病重或辞世之类令人悲哀的事,但悲哀不宜过伤,更不可悲痛欲绝。严重的悲哀会让人心神动摇,沉痛的悲哀可使人两肋疼痛,更加沉痛的悲哀可导致肺气郁闭,上焦不通,气竭而昏。

4.坚定而不倔强。坚定是每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人到老年性格成熟的表现,但是有些老人却倔强固执、刚愎自用,这样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为老年人在生理功能上已经衰弱,心理状态也在降低,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仍要逞能、硬拼,那就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对身心健康有诸多危害,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1.老年人要对自己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充分的了解,这也是提高心理承受力的基本保障。

2.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与心理承受力强的人交朋友。从周围那些饱经沧桑、屡受挫折的熟人或亲朋好友身上,寻找他们身上那种积极向上,乐观坚强的精神。可以请他们讲述自己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是如何承受压力、摆脱烦恼的,从而提醒自己,锻炼心理免疫力,在以后生活中遇见诸如此类事情就能勇敢地去面对。

3.对自己在以后生活中发生了的和还没发生的事情,充分做好良好的心理准备。比如当自己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症时,甚至以后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结果时,要有一种平和淡然的心理准备。

4.不要过分在意生活中的那些“突发事件”,可以把它们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乐观地面对任何事情,那么下次如果遇到更大的事件,你也就可以泰然处之了。

人生需要经历承受

人生就是一种承受,要学会支撑。支撑家庭,支撑事业,有支撑就有承受,支撑起多少重量,就会承受多大的压力。也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承受。

1.承受痛苦。痛苦就人生而言,常常扮演不被欢迎的角色,有些痛苦来得缓慢,也有些痛苦来得突然,让人猝不及防。不管是哪一种痛苦,当我们屈服于它,我们会变得沮丧、消极,甚至在绝望中走向死亡。而当我们接受它并承受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坚强,越挫越勇,那么此时,痛苦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帮我们取得成功。

2.承受平淡。人生之中,除了幸福和痛苦,平淡也占据了大部分生活。承受平淡,也需要一份耐心和坚持,平淡好似一杯清茶,装点我们生活中的温馨与宁静。在平淡无味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承受挥之不去的枯燥、遥遥无期的等待、淡淡的失落和不可改变的无奈。

3.承受孤独,我们会加倍珍惜友情。

4.承受失败,会让我们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

5.承受责任,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稳重。

当我们终于学会心平气和地去承受时,那我们的人生就又是一番模样。

细节提示

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容易患上某些精神障碍性疾病,如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因此,老年人应调节好心态,保持平衡,适当进行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治疗,以免心理问题加剧,引发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