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最高级思维:实现双赢的有效思维方式

最高级思维:实现双赢的有效思维方式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CHAPTER 8双赢思维:双赢是一种思维方式互利意味着双赢另类、异教、聪明、能赚钱……聪明的犹太人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危害,往往通过对竞争的巧妙调整而取得双赢的效果。千百年来,犹太人失去了祖国和家园,他们四海漂泊,遭受排斥、迫害和屠杀。就算是遭受外界的压力,犹太人内部的团结也依然牢固。这种彼此相助的行为和习惯贯穿于犹太人的历史和生命之中。不可否认,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金钱确实很重要,但是金钱和智

最高级思维:实现双赢的有效思维方式

CHAPTER 8 双赢思维:双赢是一种思维方式

互利意味着双赢

另类、异教、聪明、能赚钱……几千年来,犹太人一直背负着这样的标签。然而,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种族灭绝大灾难之后,犹太民族依然逃过了磨难,并积累起属于犹太王国的巨额财富

那么,他们是靠什么实现这一伟大创举的呢?简单来说,就是团结、互利。可以说,犹太人的集体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是让他们构建财富大厦的根基。

在犹太人看来,生意不是一家做的,只有互惠互利才能让自己的财富越来越多。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一点在犹太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且他们的合作往往是几十人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合作,这样的集体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敬佩归敬佩,你不要以为这是犹太人超级无私、超级伟大的思想在起作用。实际上,他们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合作双赢,让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不可否认,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就要进行竞争,而竞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互相斗争,甚至两败俱伤的情况。聪明的犹太人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危害,往往通过对竞争的巧妙调整而取得双赢的效果。这样一来,买卖双方不但都有的赚,而且还可以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合作。因此,赚取更多的财富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分析:

对于犹太老字号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想必你早有耳闻吧,它可曾是一家有着近150年历史的美国著名银行。早在40年前,它一年就可以获取3500万美元的利润了。更令人感到充满传奇色彩的,还是它的创业经历。

当时,雷曼兄弟在亚拉巴马州从事杂货生意。亚拉巴马州是美国一个产棉区,农民手里只有棉花,雷曼兄弟就利用这一点,考虑到积极鼓励当地农民用棉花来代替货币,用以交换日用物品。

上一章节中,我们说过犹太商人一直崇尚“现金为王”的原则,这似乎与之冲突。不过,你不要感到奇怪。虽然如此,但是雷曼兄弟已经把账算得非常清楚了。他们认为,用棉花和商品相交换的交易方式,不但能吸引那些没有什么现金的顾客,而且还能扩大产品的销售量。这种以物易物的形式,雷曼兄弟占据着主动地位,所以他们能够把棉花的交易价格操纵起来。此外,单纯的经营日用品本来也需要进货运输,现在可以利用空车进货的时机,顺路将棉花运过去,一笔运输费就节省下来了。

可以说,这样的经营方式是“一笔生意,两头盈利”,买卖双方谁都不会吃亏。看到这里,你不得不为犹太人的精明和智慧再次感到震撼吧!

团结互助是犹太人生存的法宝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这是著名的爱尔兰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的一句话,从中我们不难解读出团结合作的价值和意义。

如今,“团结合作”已经是商业领域中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词汇,它意味着共同创造,一起进步。

你知道吗?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早在若干年前就被犹太人充分认识并运用了。诚如我们在本章第一节中所说的,生意不是一家做的。犹太人一直坚信,只有彼此容纳,彼此和谐,才能共同发展。而这,不正是双赢的智慧吗?

法国著名寓言大师拉封·丹曾经讲过一则关于胃和四肢的语言故事:

四肢和胃相互合作很多年了,它们同时为主人工作,一直融洽相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四肢就有意见了。它们觉得自己长年为胃工作,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于是,它们在一起商量一番后,决定罢工。自从四肢不工作了之后,其他器官也纷纷效仿。它们认为没有它们,胃只能喝西北风去。同时它们在一起还一致声讨:“为了胃,我们整天必须受苦受累,像机器一样没完没了地工作。大家都为它填饱肚子而辛苦地工作,而它从来都不知道感恩,这次要坚决罢工,让它明白,到底是谁一直在供养它。”

于是,所有的器官集体掀起了一阵“罢工大热潮”,它们开始了悠闲的生活。手不拿,臂不动,两腿也歇着,大伙齐心协力让胃自己找吃的喝的去。但是它们得意的日子没过多久,不妙的事情就发生了。首先是四肢,它们很快就觉得自己像浸过水的海绵一样,疲软之极。然后是心脏也开始大呼“救命”,因为供血不足已经让它无法呼吸了。直到这个时候,四肢才发现它们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胃对集体的贡献一点都不少于它们。

四肢给胃拿“食物”,胃将血液输送到四肢,如果它们相安无事的话,就是一个“共荣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我们一直说犹太人爱钱,可是也许你想不到,犹太人对于自己民族的兄弟姐妹是非常慷慨的。举个例子来说,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都免不了有乞丐存在,但是,犹太人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乞丐的民族。

千百年来,犹太人失去了祖国和家园,他们四海漂泊,遭受排斥、迫害和屠杀。但是,即使身处绝境,犹太人之间也不会发生杀人、偷窃酗酒、沿街乞讨的行为。就算是遭受外界的压力,犹太人内部的团结也依然牢固。在古老的犹太教传统中,富人们会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捐献给犹太社团来援助穷人们,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恩赐,而穷人们从犹太社团获得富人们的援助,也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乞讨,这就体现了犹太人教育理念中的民主平等意识。

这种彼此相助的行为和习惯贯穿于犹太人的历史和生命之中。

或许也正是这种团结互助,才让犹太人一次次从绝境中奋起,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了巨额的财富,同时也获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佩。

犹太人的物质财富在此自不必说,在其他领域,因为团结互助,他们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弗兰克爱因斯坦玻尔赫兹一度曾是要好的朋友和论敌,正是他们的团结、争论和共同努力,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科学进步发挥了重大作用;爱因斯坦、西拉德、奥本海默和特勒也曾是要好的朋友,在他们几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上出现了原子弹氢弹萨尔诺夫、迈耶、佩利、格雷厄姆等曾是最要好的朋友和生意对手,彼此在友谊和竞争中发财;美国好莱坞的巨头高德温、梅耶、派拉蒙公司等五大电影公司,都是犹太人的公司,正是这几个犹太人之间的分分合合,垄断了整个好莱坞……

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到开创伟大事业的人们,小到过普通日子的老百姓,犹太人之间都会做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也许你会说,这和犹太人注重钱财的思想形态岂不是很矛盾吗?不可否认,在犹太人的心目中,金钱确实很重要,但是金钱和智慧是不会相互矛盾的,它们是可以完美结合的。犹太人总结出,单单依靠个人的智慧是微弱的,只有集体的智慧才能发挥巨大的能量。在犹太人的团队里,从来不会有单枪匹马的行为,抱团式前进早已成为他们获取进步的重要标志。

难道仅仅是抱团就够了吗?实则不然。犹太人为那些穷苦的同胞提供免费吃喝,就是家财万贯也撑不起,而且和犹太人精于理财的传统也相违背。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愿意帮助穷困者的犹太商人,商人们则会找到一种很特别的方法来施予帮助。

举例子来说,如果有一个鞋商,他会对这落难的同胞说,我这鞋店目前只在西边发展,在这座城市的东边还没一家分店。你就到东边去开分店吧,我借钱给你去租店铺,货我也先提供给你,你卖掉了鞋,赚到了钱的时候,再连本带利还给我。等你站住脚了,我就是你的长期供货商。

这种帮助人的方式,看起来是不是更像是“合作”?或许,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犹太人才会想出来这种帮助人的方法,也只有犹太人能够把它作为一个传统,长期坚持不懈。

犹太民族的基本技能就是一鸡三吃,即使在帮助落难同胞时,他们也会动脑筋想出办法,怎样既帮助了同胞又帮助了自己。这样一来,犹太人不仅帮助了落难者自立,同时还扩张了自己的生意。正因为这种帮助人的模式对提供帮助者本身是有利的,因此这种慈善行为才能长期持久地延续下来。

金融机构摩根集团的创始人摩根曾说过:“竞争是浪费时间,联合与合作才是繁荣稳定之道。”于是,他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金融“辛迪加”。无独有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更胜一筹,他兼并近百家石油企业成立了“托拉斯”。

说到底,犹太民族所拥有的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得他们更容易开展传统的商业合作。当然,他们的合作范围还更为广泛,他们愿意和任何一个民族做生意,只要这种合作能给他们带来胜过单干的利益,即使面对的是咬牙切齿的死敌,他们也愿意为了利益而坐下来谈合作。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有一家生产鞋子的工厂,老板是一位非常乐于助人的犹太人。他的热心不仅体现在对待自己的员工上,而且对自己的生意伙伴也都如此。

有一次,他的一位零售商因所进的鞋子过多而出现了滞销。谁知,这位犹太老板居然让他们马上调换货物。

虽然零售商为犹太老板的仗义而感动,但从生意人角度来讲,他觉得这样不妥,那样的话,人家犹太老板就要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可是犹太老板坚持让他换货,并说自己会将这件事处理好。

因为这件事,犹太老板的口碑渐渐被传开,他在制鞋这一行业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人们都喜欢和他共事。但是,两年后,因为战争经济不稳定等因素,犹太老板的鞋厂破产了。然而,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曾经接受过他帮助的那位零售商以及其他接受过他帮助的人都纷纷来到他的家里,表示不忍心看到他的鞋厂破产。于是,大家共同出资,帮助犹太老板重新将厂子建起来。就这样,犹太老板的制鞋厂又重新开了起来。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你帮助了别人,在恰当的时候,别人对你的苦难也不会袖手旁观,他们也一定会对你鼎力相助。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犹太老板对于零售商的情况不管不顾,那么后来他遇到困难时,人家怎么会考虑到他的死活呢?换句话说,即使是看似金钱至上、利益第一的生意场上,人与人之间也要相互帮助,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因此受益。而这也正是犹太人一直崇尚的为人处世之道

再看一个寓言故事

有两个穷人很久没有吃饭,几乎都快被饿晕,一位善良的老人给了他们每人一件东西:一根钓鱼竿和一篓鱼。两个人拿到自己的东西之后就分道扬镳了。得到钓鱼竿的人忍着饥饿向海边走去,走了很漫长的一段时间,终于走到了海边,但是他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握着钓鱼竿离开了人世。拿到一篓鱼的人非常高兴,他迫不及待地吃起鱼,没过几天鱼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抱着空空的鱼篓也饿死了。

此后,又有两个饥饿的穷人得到了这位老人的馈赠,他们并没有立即分开,而是坐下来商议了一番,最后决定两个人结伴而行,一起去寻找大海。在路上,他们每天分享一条鱼,互相搀扶着行走,等将最后一条鱼吃完的时候,大海已经在他们眼前了。接着,他们一起以捕鱼为生,最后娶妻生子,过上了很幸福的日子。

看完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你是不是为这两个穷人感到遗憾,甚至会在心里默默地说他们“很蠢”。其实,这则预言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有团结起来,相互帮助,才能成就自己。

在犹太人看来,个体的力量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往往显得势单力薄,甚至微不足道。而团结协作则可以产生阶段的合力,实现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不必担心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学去,赠人玫瑰,还手留余香呢!如果你对别人敞开胸襟,大方地给予他人帮助,那么你自己也会受益匪浅。

盲人提灯笼的故事你应该听说过吧,说的也是这样的道理,在此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有位男人深夜外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路上看到对面来了一个提灯笼的人,走近一看,却是一个盲人,这个人就问这位盲人:

“你提着灯却看不见东西,为什么还要这样多此一举呢?”

盲人说:“我提灯而行,是要你们看见我。”

盲人实在是太聪明了,一个人独自走在一条路上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因为对盲人来说,在漆黑的夜晚行走,和白天走路是一样的。自己摔倒的可能性,远小于被别人撞倒的可能性。而平时靠眼睛走路的人,一旦走在漆黑的路上,很容易因看不清路而将别人撞倒。为此,盲人亮起了灯笼,以便让每个相遇者都能看清自己,从而避免让对方撞倒自己。

靠“盲人提灯笼”这种办法让别人看到自己对他的价值,从而“利用”自己求得生存,这实际上蕴含着很大的智慧。

盲人虽然付出了辛劳,但他也获得了人身安全,这足以证他是智慧的。同样,犹太人以这种“盲人提灯笼”般的执着不断向前,最终不但帮助了别人,也壮大了自己,不可谓不睿智。因此,我们要学习犹太人这种方便别人便是方便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思维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自己微薄之力融汇到更大、更强的力量之中,在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取相应的利益。

积极地面对竞争

你害怕竞争吗?你会和你的对手做朋友吗?

且不说你的答案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犹太人都不会说“No”。

毋庸置疑,无论是生意场上,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遇上对手。当我们面临竞争的挑战、利益上你追我赶、荣誉面前你争我抢之时,大多数人内心的平衡会被打破,会对竞争对手产生怨恨、畏惧、逃避等消极心理。这种思维方式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但在犹太人看来,却是非常狭隘的。因为他们觉得,当事人没有看到竞争所给予自己的不仅是危机和斗争,它还是一剂强心针、一部推进器、一个加力挡,能够激发自己不断前进,以获取更多更大的成绩和成功。

从这个角度来讲,你是不是应该感谢对手,为对手鼓掌叫好,而不是畏惧对手所给你带来的竞争呢?

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某家动物园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特意从遥远的美洲引进了一只剑齿豹。

这种剑齿豹的勇敢和凶悍是尽人皆知的,据说它们一天能够逮住三只羚羊,而其他的美洲豹一天也只能逮住一只羚羊。

面对这样一个“远方贵客”,动物园的管理员们想方设法给它好吃好喝的,每顿饭都特意为剑齿豹准备精美的饭食。不仅如此,管理员还特意开辟了一个不小的场地供剑齿豹活动。可是,剑齿豹并没有因为受到特殊的对待而过得舒心,它整天都闷闷不乐的,看上去总是无精打采。

见此状况,动物园的管理员大惑不解,开始他们以为或许是剑齿豹对新环境不大适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两个月过后,剑齿豹还是老样子,它甚至连饭菜都不吃了,处在奄奄一息的危险状态中。(www.xing528.com)

眼看着“活宝”这样,园长可急坏了,他赶忙请来兽医多方诊治,可是没发现剑齿豹有任何病。紧接着,兽医提出了一个建议:在剑齿豹生活的区域放几只老虎,或许能让剑齿豹打起精神来。

果然不出所料,人们发现,老虎的到来让剑齿豹时时处于警觉状态,每当运送老虎的车辆出现,剑齿豹就站起来怒目而视,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没过多久,剑齿豹的活力逐渐恢复了,管理员们也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换言之,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对手,自己就不会强大。因此,犹太人从来都不畏惧竞争的存在,相反,他们更多的是看到竞争所带来的价值:它推动了自己前进,促使着自己成功。

在管理财富的章节中,我们曾说过犹太人对于把钱存入银行会产生一种消磨赚钱欲望的心理。他们同样认为,缺乏竞争对手,也会让人的上进心缺少应有的刺激。因为这样,人就会缺乏活力,丧失生机。如此,便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

其实,在任何一个领域,竞争对手所带来的积极作用都不容小觑,即使作为总统也会因此而受益呢!

众所周知,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最完美的总统之一,无疑他是一个优秀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除了林肯自身卓越的领导能力之外,与他重视、欣赏萨蒙·蔡斯这个有力的竞争者也有很大的关系。

1860年,当林肯当选为总统之后,他决定任命参议员萨蒙·蔡斯为财政部长。

林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参议员们,可没想到,顿时引起一片哗然,很多人都投出反对的一票。

对此,林肯颇为疑惑地问:“萨蒙·蔡斯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人反对呢?”

参议员们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萨蒙·蔡斯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家伙,他狂热地追求最高权力,一心想入主白宫。而且,私底下他甚至认为自己要比你伟大得多。”

听完参议员们的话,林肯笑着问道:“哦,那你们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

这些人不知道林肯为什么要这样问。

林肯解释说:“如果你们知道,有谁认为他比我伟大,你们要及时告诉我,因为我想把他们全都收入我的内阁。”

最后,林肯还是任命了萨蒙·蔡斯为财政部长。事实证明,蔡斯是一个大能人,在财政预算与宏观调控方面很有一套。但是,对权力的崇拜使他对林肯一直很不满,并时刻准备着把林肯“挤”下台。

林肯的朋友纷纷劝说林肯最好免去蔡斯的职务,但林肯轻轻地笑了笑,表示自己对蔡斯满怀感激之情,是不可能罢免他的。朋友们对这样的说法难以理解,于是,林肯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我和我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犁玉米地,我牵马,他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我随手就把马蝇打落了。我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落它,我说我不忍心看着马蝇那样咬这匹马。我兄弟说:‘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马跑得快嘛!’”

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说:“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盯着我,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松懈,要不断地向前跑,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否则,我就会被别人所替代!这也正是我能做好工作的主要原因。”

看得出,蔡斯的存在犹如为林肯注入的一剂强心剂,使他将竞争作为自己不断努力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此,他们两位都不断地成长和强大,为成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是个发生在政界的故事,但是其中的道理在任何领域都是相通的。犹太人就将这种观念运用于自己的生意之中,他们总能够积极地面对竞争对手,而不会因为对方带来的竞争力而产生退缩、憎恨等消极情绪。他们懂得,对手会促使着自己不退缩、不松懈,时刻怀有无穷的动力。所以,一定要激发出最大的潜力,让自己获取更多更大的利益。

善待你的对手

“双赢”只会出现在合作伙伴之间,而不会出现在竞争对手之间吗?

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和对手也可以达到双赢的境地。犹太人深谙其中精髓,因此,他们既需要合作伙伴,又不会排斥竞争对手。

孟子曾说:“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无独有偶,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说:“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善待对手,方显品格的力量和生存的智慧。

在商界有一句这样的话,即“同行是冤家”。的确,在大多数人看来,同行与同行之间似乎只有鹬蚌相争的可能,而无和平共存的希望。

可是犹太人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一问题:虽然从抢占市场角度而言,同行的确是冤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同行,只有个人垄断,那么最后的结果恐怕也绝不会太好。

因此,犹太人不但不会排斥对手,反而会主动接近对手,了解对手,学习对手,最终实现“双赢”的最佳效果。

30年前在美国新闻界,《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明星新闻报》是一对竞争非常激烈的死对头。1972年,水门事件最初被《邮报》披露。为了表示惩罚和恐吓,总统尼克松表示只接受《新闻报》独家采访,而把《邮报》记者赶出了白宫。机会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摆在了《新闻报》的面前。就在这时,《新闻报》却发表了一则大大出乎白宫意料的社论,称它不会作为白宫泄私愤的工具来反对自己的竞争者,并言之凿凿地宣称,假如《邮报》记者不能进入白宫,他们也将停止采访。

一份报纸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而由于有竞争对手的存在,才让它不断发掘自身潜能,日趋进步。这其中的道理,早已被犹太人充分掌握。他们深知,竞争是辩证的,它在导演着一幕幕胜利者喜剧的同时,也无情地谱写着一曲曲失败者的悲歌。是对手,彼此之间便有竞争。但是对自己而言,这种竞争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似乎超过了负面作用。

所以,在犹太人眼里,竞争对手从来都不是敌人。他们只会冷静地观察对手,并客观地审视自己,进而在和对手交手的过程中学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可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认识,更没有这样的胸怀。别说善待竞争对手了,就连听到对方的名字,心里都会难受一下。在大多数人眼里,对手还是被视为仇人。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带着各种情绪来看待对手,心里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想法:对手就是置我于死地的人,怎么能善待他呢?

不得不说,这又是我们和犹太人的差距所在了。犹太人的认识是:越是敌人和仇人,他们身上可供自己学的东西才越多。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犹太人的理解是:对方要消灭你,一定是用其心力,倾其智慧。殊不知,对手使出浑身解数的时候,也正是传授给我们最多招数的时候。所以,每当他们在经商过程中遭遇强大的对手,他们会恭喜自己的。因为有对手存在,自己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

说到底,一个真正相配的对手,对彼此来说,都不失为一种极其难得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两个强大的对手之间是“相斗相亲”的。这是因为,他们既会因为各自的利益而斗得昏天黑地,也会把对方当作不可或缺的“朋友”。当他们处于竞争白热化状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双方均处在最为辉煌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一方消亡,那么另一方就很可能走向衰退,除非他又遇到了新的更强大的竞争对手。

所以说,我们要学习犹太人看待竞争对手的大气和胸怀,把对手看作竞技场上的“陪练”,善待对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更快地进步,才能让彼此实现真正的“双赢”。

没有人能独自成功

一位美国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将一盘点燃的蚊香放进蚁巢里,然后观察蚂蚁的反应。刚开始的时候,巢中的蚂蚁看到火光后乱作一团,接着就有“胆大”的蚂蚁开始穿过大火企图冲出包围圈。它们边走边向大火喷射蚁酸。但是毕竟蚁酸的数量很有限,还没等它们喷完自己就已经葬身火海了。但是,勇士们的“牺牲”并没有吓退蚁群,反而又有更多的蚂蚁投入到“战斗”之中,几分钟后,便将火扑灭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这位科学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了那个蚁巢里,显然这一次的火灾更加严重。但是蚂蚁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它们聚集到一起作战,一会工夫就将火给扑灭了。

这是团队的力量,是合作的力量。试想,如果蚂蚁们单打独斗,任凭有再大的本事也难逃火海。

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对犹太人来说,“三个人”帮远远不够。在前面我们提到过,他们的合作者通常是几十,甚至成百上千。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想成功,取决于他知道什么,他认识谁。”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简单理解成:一个人要成功,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优秀的人脉。由此足可以看出犹太人对于拥有人脉的认可及重视程度。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没有别人的协助,单凭一个人将很难做成功一件大事。再者说,你不是西部牛仔,也不是豪士侠客,单打独斗的成本太高,难度也太大,不适应快节奏的社会发展。

人脉如此重要,那如何发展人脉呢?一位犹太学者曾经做过实验,最终得出结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联系起来。在发展人脉方面,犹太人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不妨来参考一下:

1.不要等待,要创造发展人脉的机会

凯文是某外企白领,觉得自己很有抱负很有能力,却一直没有被伯乐发现。他常常想:真希望有一天能见到老总,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一年之后,凯文还是原地踏步。

琳达也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但她没有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进电梯的时间,刻意去守候,希望有机会遇到老总,打个招呼。一年之后,琳达升为了主管。

而犹太小伙子鲍勃就更厉害了,他详细打听了老总的历史,弄清了老总现在最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简单而让人印象深刻的对白,算好时间乘坐电梯,跟老总碰过几次面,交谈过几句。终于有一天,鲍勃抓住机会跟老总长谈了一次,老总对他的印象很深刻。一年后,鲍勃就升为了部门经理。

凯文、琳达、鲍勃三人各自的做法告诉我们,机会是一定要自己争取和创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下来,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当然,“准备”不是心里想想就行,重要的还是要去实干。

2.撒大网,才能多捞鱼

保险行业有一个确定费率的原则,叫“大数法则”,基本意思就是:观察的数量越大,预期损失率结果就越稳定。通俗地讲,就是撒大网,才能多捞鱼。

把这个原理用在人脉关系上,意思就是:结识的人数越多,成为朋友的人数比例就越接近自己的预期值。

世界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有一次在台湾演讲时讲了一句话,虽然简单,但是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他把西装打开,竟然从里面掉出了上千张名片。他说:“各位,这就是我成为世界第一推销员的秘诀,演讲结束。”然后他就走下了演讲台。

有一个朋友,存有上千个电话号码,并且每到重大节假日,他都必定发短信问候名片上的人,对家人、好朋友以及一些重要人士还会打电话。他每年单单花在这件事情上的电话费就达数千元,所花时间也非常多,更别说当面招待等等。

有朋友曾问他:“你现在也就是一个普通员工,这样做又是何苦呢?”他给举了几个例子后,朋友明白了。原来近几天,几个不常联系的朋友,竟然给他介绍了一笔300多万元的业务!

可见网撒得越开越大,捕到的“鱼”也越大越多。

3.通过熟人延伸人脉

“我朋友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你有没有听过甚至亲口说过这句话呢?这句话其实是说通过熟人介绍,人脉的延伸会变得更自然和顺畅。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与《华尔街日报》针对人力资源主管与求职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通过人脉关系找到了合适的人才,95%的应聘者通过关系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找关系”是最有效的。前程无忧网也做过调查,“熟人介绍” 被列为第二大有效的求职途径。所以,不要忘记和电话里的朋友联系。也许一句节日问候,就会让他们在心里记住你。

4.参加团体活动

汤姆是一家小型犹太企业的老总,他希望自己能够多认识同层次的人。于是,他参加了一家机构的营销课程。在这个学习班里,汤姆认识了十几位和他境遇相似的企业老板,其中有几位,后来都和他建立了业务往来。事后汤姆坦言:报这个班不只是为了学习,扩展人脉更重要。

由此可见,想要扩展公司、单位以外的人脉,扩大交友范围,就需要参加社会上的一些团体活动。在平常,如果我们太过主动去接近陌生人,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极有可能遭到拒绝。但是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人与人的主动交往就会变得自然,常常就能顺利地与他人建立互信关系,达到扩展自己人脉的目的。

建立人脉的理念和方法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犹太人会把握好8个字:“诚恳待人,助人为乐。”做到这一点的话,相信你的人脉关系会越来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