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学术是无奈·朱权问道龙虎山
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平沙落雁》是一首十分著名的古琴曲,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来表达对于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该曲又名《雁落平沙》,最早刊于明代的《古音正宗》。关于它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而流传最广的则是明代宁献王朱权所作。
那么贵为皇子的朱权究竟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竟要借大雁来发泄苦闷之情呢?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自幼聪慧异常。
成年以后的朱权,生得秀朗白皙,体貌魁伟,智略渊宏,可谓是潘安之貌,子建之才。他本人也很自信,自称“大明奇士”。
朱权美须髯,气质高雅,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而且十分喜好道家学说,朱元璋曾经当众夸奖他:这孩子有修仙的天分。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进行第三次大分封。年仅13岁的朱权被封为宁王,封地位于军事重镇大宁城(今内蒙古宁城县),此地东连辽东,西接宣府(今河北宣化市),处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交接地带,是抵御北元势力的前哨阵地。
两年之后,朱权前往封地。
明朝建立以后,元朝势力退回大漠,但仍十分活跃,时常南下,试图恢复故国,对明朝构成严重威胁。
朱元璋生性猜忌,深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觉得功臣宿将靠不住,于是实行“诸王靖边”之策,先后分封秦王朱樉、晋王朱、燕王朱棣、辽王朱植、宁王朱权等九个儿子前去驻守边疆,分布在从东北到西北的边防线上。
这些藩王,手握重兵,权限颇大,而驻扎抗敌最前沿的宁王更是“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堪称重装甲类集团军。值得一提的是,宁王管辖之下的兀良哈三卫(即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因其中朵颜卫最强,故又称“朵颜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勇猛异常。可以说,在当时的二十五个藩王中,宁王兵力最盛。
朱权小小年纪就被委以重任,足见其父对他十分的看好。
其间,朱权多次会同几个哥哥出塞,扫荡元朝残余势力,大都凯旋而归。诸王当中,朱权虽然年幼,但却以足智多谋而著称。
朱权驻守的大宁城,可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而且经常面临蒙古骑兵的侵扰。
朱权上任以后,以节俭治国,带领士卒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改良土壤,种植草木,并根据当地条件选择适宜作物,而不是盲目垦殖,发展粮食作物。经过他的治理,当地很快实现了“国用饶裕”。
除了擅长行军打仗,朱权还十分热衷于学术研究。史称其“好学博古,诸书无所不窥,旁通释老,尤深于史”,是皇子当中不可多得的才子。
据载,朱权一生著述十分丰富,达到百三十余种,留存至今的尚有近30种,早期作品多为历史类著作。
洪武二十九年(1396),18岁的朱权奉朱元璋之命撰写《通鉴博论》、《史断》和《汉唐秘史》等书,总结历代帝王统治的得失教训,用来指导当下。
他在随后撰写的《隋唐得失论》中明确指出,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建邦立国所重者,不于血属之亲,而属他人”。这反映出他当时的政治理念,即强烈支持朱元璋通过分封藩王,以“夹辅皇室”的策略,而对于后来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则是持反对态度。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炆接班,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藩王位高权重,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早在朱允炆做皇太孙的时候就常与老师黄子澄商量削藩的对策。
待到帝国的开山祖师爷朱元璋撒手人寰之后,藩王们免不了对于台上的这个侄子有些轻视,年幼的朱允炆在面对这些个彪悍的叔叔之时,也难免心有余悸,特别是排行老四的燕王朱棣。
在老大朱标、老二朱樉和老三朱相继挂掉之后,朱老四成为家族中的长辈,而且燕王长期镇守北疆,兵多将广,实力雄厚,怎能不令新皇帝内心发憷。
为了尽快树立权威,巩固地位,沉不住气的建文帝未及站稳脚跟,就迫不及待举起了削藩的大旗。
首先被搞掉的是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紧接着,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纷纷落马。短短一年之内,就有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沦为庶人,足见建文帝削藩的决心,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燕王朱棣可朱棣怎会坐以待毙呢?
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杀掉中央安插在身边的几个特务,准备停当后,举起了“清君侧”的造反大旗。
起兵之初,燕军不过占据北平一隅之地,实力处于弱势,中央军则在人员和物资等方面具有压倒性优势。面对这种困境,朱棣开始打起了某人的算盘,即兵力雄厚的宁王朱权。
朱棣在一次军事会议上说:“想当初,本王在巡视塞上之时,亲眼看到宁王帐下的那些将士,真叫一个彪啊!倘若我能够得到大宁城,切断内地与辽东的联系,解除后顾之忧,再争取到边塞骑兵(指朵颜三卫)的援助,大事必成!”
朱棣盘算之际,宁王也遇到了麻烦。
朝廷担心距离叛军不远,而且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辽王朱植(驻地位于辽宁北镇县)会与叛军联手,遂诏令二王进京,试图将其控制。朱植比较老实,乖乖地从海路前往首都南京,随后被改封到了荆州。
朱权很苦恼,心想:
朝廷此举,用心昭然若揭,就是猜忌。若是在这节骨眼儿上,离开老巢,奉旨进京,必定会成为瓮中之物,没什么好下场;若是不去,则会落下抗旨不遵的罪名。
权衡再三之后,朱权借口老婆张氏病重而没有奉召,决定留在封地相机行事,坐看二虎相争。
建文帝感觉很没面子,下令削除朱权的护卫部队,可说实话,他这回犯了个严重的错误。
宁王兵强马壮,也没有什么大的政治野心,而且紧靠燕王领地,此时应是朝廷的重点拉拢对象。可建文帝却犹如惊弓之鸟,对所有的藩王全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而不是采用争取大多数、孤立小部分的策略,一味猜忌,结果非但没能争取到举足轻重的宁王,反而使他对朝廷产生了顾忌。这对于平叛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朱棣造反之后,建文帝命已经65岁的长兴侯耿炳文率兵北上平叛,同时诏令辽东诸军挥师入关,从侧翼威胁朱棣。
这年九月,江阴侯吴高和副手杨文率兵进攻永平(今河北卢龙县)。永平若失,北平危矣!朱棣留长子朱高炽坚守老巢北平,自己则率兵前往救援。
朱棣认为:吴高虽然胆小,但做事基本靠谱。杨文则是粗而无谋,不足为虑,遂设计离间二人。不久,计策奏效。建文帝把吴高贬到广西,而让杨文独自镇守辽东。
此后,辽兵军纪涣散,人心不稳,战斗力大为削弱,在与叛军的交锋中败下阵来。
永平之围解除后,朱棣从刘家口关(位于卢龙县城北)抄小路潜往大宁城。
面对朝廷的叛党,朱权不敢掉以轻心,询问四哥朱棣此来何为?朱棣谎称自己作战失利,无计可施,特地前来求援。
为防不测,朱权只准许他单骑入城。
入城以后,朱棣开始施展表演天赋。他先是抱着朱权放声大哭,后又详细叙说自己起兵的缘由:朝廷紧逼,为图自保,不得不反。他还装模作样地请求朱权代为起草表章,向朝廷谢罪。
一阵烟雾迷弹,弄得朱权也对这位四哥生出了同情之心。而且朱棣此来,很少言及借兵之事,只是重温兄弟情谊,十分低调,过了几天,朱权也就对其放松了警惕。(www.xing528.com)
其实,朱棣可一直没闲着,他暗中结交朵颜三卫的头领,用高官厚禄拉拢他们背弃宁王,转投自己,并答应一旦夺取天下,就将大宁卫(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割让给他们,并派发耕牛、种子等物资,还许诺在开原(今辽宁开原县)等地开设互市,供双方进行贸易。这实际上是给予这三个部落独立地位。
与此同时,按照朱棣事先的安排,城外军队已做好埋伏,精锐小分队则潜伏进大宁城,等待号令。
朱棣将上述事情全部搞定之后,向朱权告辞。朱权在郊外设宴为其践行。二人谈笑之间,忽然伏兵四起,朱权未及反应过来就已被劫持,朵颜三卫骑兵也蜂拥而至,站到了朱棣的阵营。大宁守将朱鑑率兵抵御,却被敌人里应外合杀了个措手不及,不久战死。
朱棣实力大增,遂回师北平。
这时,中央军正在围困北平城,守军疲敝不堪,亟待救援。朱棣大军呼啸而至,犹如从天而降,杀得中央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主将李景隆更是一口气跑到了山东德州。
这时的朱权已成笼中之鸟,老婆孩子也一同被掳了来,一家子成了砧板上的鱼肉,任凭朱棣宰割。
朱棣没有下黑手,倒不是他破天荒地发了回善心,而是因为朱权毕竟是那些刚刚被他收编的数万精兵的领袖,此时若杀,必定会引起这些将士的骚乱。而且,朱棣用这种下三滥手段,夺了朱权的兵马,本已十分下流,若是再将其杀害,定会遗臭万年,遭世人唾骂。
再者,朱权平日里也没得罪过他,被挟持后也表现得很安稳,已经认命服软,实在没有动粗的道理。
为了笼络和安抚朱权,朱棣多次拍着胸脯向其许诺:
夺得皇位之后,二人平分天下。
对于朱棣的吹嘘,朱权倒也没有全信,但他觉得,即便将来朱棣食言,也总不会亏待自己,因而变得很合作。
他不仅成了朱棣的高参,为其出谋划策,还起草檄文,鼓噪声势。当时盛传: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由此可见,朱权不但搭上了数万部队,自己也为朱棣出了不少力。
然而,朱权看走眼了。
建文四年(1402)六月,叛军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乱臣贼子朱棣,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即明成祖。
朱权随朱棣登上城楼,观看入城阅兵仪式,却发现上面竟然只有一把椅子,这显然不是给他预备的,而先前在军中开会之时可都是两把。朱权后悔了,没想到朱老四翻脸竟然这么快。随后,他便以身体不适为由,回到家中不再参与政治事务了。
朱权已经不奢望什么平分天下了,他想回到自己的封地大宁城,可自从朱棣将城中的兵民全都裹挟而去之后,大宁城就成了荒芜之地,而且,朱棣已经将那里许给朵颜三卫做牧场了。
朱权请求朱棣把苏州封给自己,朱棣却以苏州地处京畿重地为由,将其拒绝。朱权又想去钱塘(即杭州),朱棣又说:
“相当年,父皇最初想把五弟(即周王朱橚)封在钱塘,后来考虑到此处乃国家财赋重地,不适宜建藩,便又将他改封到了开封。后来,朱允炆这个小子,想把他的弟弟朱允熥封在这里,结果还没封就完蛋了。建宁(在今福建省北部)、重庆、荆州和东昌(今山东聊城市)都是不错的地方,老弟可从中任选,然后上报,朕将命人在封地给你营建府邸。”
谁知,还没等朱权回话,朱棣就将他封到了南昌,上述的四个好地方又成了空话。
永乐元年(1403)二月,朱权离开南京,前往封地南昌。朱棣亲自写了首送别诗为其送行。
来到南昌之后,朱权并没有见到皇帝为他新建的王府,而是奉旨住进了布政司(主管一省民政)的署衙。而且,皇帝下旨,署衙只需换个招牌即可,不必依照亲王的规模建制进行改建。
一位响当当的亲王,却要被迫住进从二品官员的署衙,真是太掉价了!
手中没了军权的朱权,往日威风不再,甚至虎落平阳被犬欺,来到南昌没多久,就被身边的特务告了一状,罪名是以巫蛊之术诽谤朝廷。
这真是老掉牙的诬陷伎俩,但却屡屡奏效,长久以来,栽在这方面的王公贵族数不胜数。朱权这次比较幸运,皇帝派来的密探查来查去,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只好不了了之,想必成祖皇帝对此很是失望。
此事过后,朱权算是彻底认清了朱棣的本来面目。年仅26岁的他不得不收起了雄心壮志,变得谨慎起来。
朱权在南昌郊外构筑了一座精舍,每日只是抚琴读书,与文人学士切磋学问,终于使其在成祖一朝不敢过问政事。
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死在了第五次北征的回军途中,长子朱高炽接班,即仁宗。鉴于成祖在位期间,严刑酷法的特务统治引发了诸多尖锐矛盾,仁宗上台后,不得不作出相应调整,政令较前舒缓了一些。
朱权对自己的前途重新燃起了希望,上书皇帝说南昌不是自己的封国。
仁宗反问:“先帝在位之时就已把叔父封在了南昌,如今已经二十多年了,南昌不是您的封国是什么?”
眼看这位侄子不打算给自己换地方,朱权保持了沉默。
仁宗福薄命短,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挂掉了,太子朱瞻基接棒,是为宣宗。这样一来,朱权的辈分更高了,成了皇帝的叔祖。他就又倚老卖老了一回。
宣德四年(1429),朱权上书中央,对于宣宗皇帝依据亲疏关系而将宗室成员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政策表示反对,认为一家子应当不避亲疏,现行政策不利于家族团结。
皇帝对朱权的这种言论很是不满,多次进行训斥。朱权只得上书赔罪。
上面没人罩,下面的虾兵蟹将也就不把这位一把年纪的王爷当回事了,多次对其进行人身攻击,以此来显示自己的能耐。
朱棣以来的三代皇帝没有一个对这位曾为夺权事业出过大力的藩王当回事,反而不断猜忌和侮辱,现实的残酷使得空怀壮志的朱权彻底丧失了建功立业的念想。于是,他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学道修仙的事业当中。
朱权先后将字号改为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南极遐龄老人,这些名号无不散发出一股浓浓的道家风韵。他还亲自跑去道教正一派祖庭江西龙虎山,拜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为师。
张宇初,字子旋,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朱权也是位不可多得的皇室才子,且对道教颇有研究,二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研习道典,弘扬道教义理。朱权所撰的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后被收入《续道藏》。
此外,晚年的朱权还醉心于戏曲、医药、音乐、茶道和天文历法等。
他不仅对戏曲理论颇有研究,还是位剧作家。现今所知由他编著的杂剧名目有12种,如《大罗天》、《私奔相如》等。
对于音乐,朱权也颇有研究,所著《神奇秘谱》是现存最早的琴曲专集。书中所收的64首琴曲是朱权从当时可知的众多曲谱中精选出来的,其中颇有一些很有影响的名作,史料价值极高。业界人士通过此书将一些久已绝响的名曲发掘出来,不少动听的旋律重获新生。
他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
朱权耽乐清虚,悉心茶道,所著《茶谱》对于饮茶的功用、器具、环境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中国茶文化颇有贡献。
正统三年(1438),朱权上奏中央,说是想要自建生坟,英宗皇帝批准。于是,他就在西山缑岭(在今南昌市石埠乡)开工建设生坟,还时常到里面参观。
墓前建有南极长生宫,左有泰元殿和冲霄楼,右有旋玑殿和凌江楼。宫前还有醉仙亭和一对八棱形华表,上刻道家符箓。
正统十三年(1448)九月,朱权病逝,享寿七十有二。英宗皇帝赐谥号为“献”,因而史称宁献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