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面向实践的反思

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面向实践的反思

时间:2024-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提出了“自我批判”的概念。从具体语境来看,马克思所说的“自我批判”显然指的是社会自我批判,具体来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是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扬弃。

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面向实践的反思

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提出了“自我批判”的概念。从具体语境来看,马克思所说的“自我批判”显然指的是社会自我批判,具体来说,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1)在这里,马克思说明了社会自我批判对于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形式的重要意义。社会自我批判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自我批判。本文试图就马克思的思想中的社会自我批判的内涵、社会自我批判产生的现实主体条件和客观历史条件以及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加以探讨。

一、“社会自我批判”的内涵

社会是人们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人们意识的对象。“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意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意识总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意识都是社会意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意识经历了从“只是对直接的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3)到“意识到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4),然后到“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的发展过程。意识的对象经历了由外在自然、人类社会到人类自身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体现了意识的发展和人类意识能力的提高。只有当“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成为意识的对象时,人们才可能展开自我批判。因为自我批判是以对自身存在状况的理性认识、反思为前提的。在康德那里,批判就被界定为理性的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是人类思维高度发展的体现,反映了思维的自觉。因此,只有当人类对其生存的社会进行理性分析、反思时,社会的自我批判才有可能。

这种社会自我批判并不是社会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产物而进行的自我反思,而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基于对其生存的社会存在及其理性认识而作的自我反思、批判。自我批判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自我批判的对象是主体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存在,以及对于这种社会存在的理性认识。

社会自我批判既基于又高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认识,是对通常意义上的社会认识和这种社会认识所反映的社会存在的反思。社会自我批判首先是对社会认识的一种理性反思。反思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社会认识,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批判性。这与通常意义上的社会认识不同,但反思又必须以通常意义上的社会认识为前提。反思既是对这种认识本身的批判,更是对这种认识对象的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必然要求对社会存在进行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包含了对社会存在这个“原本”的批判和对社会认识这个“副本”的批判。对社会认识越全面、越科学,社会自我批判也就越自觉、越具有科学性。社会自我批判是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扬弃。

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因此,所谓社会自我批判,在本质上就是社会实践的自我批判。社会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对社会实践的批判,其实就是对自己的实践活动的批判。这种批判不应是对社会实践的简单否定,而应是对实践的目的、过程、方式、效能、效果等等的考察、分析和检验,是对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以及整体思路、规划、调控中的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社会实践批判是对社会有机体运行中的“病态”的诊断和治疗。人要健康生活就不能讳疾忌医,社会实践要健康进行也不能没有必要的、合理的实践批判。每个人都在社会之中,都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他们对社会实践的批判即对社会的批判也就是社会自我批判。

社会是由“现实的个人”组成的,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社会只不过是个体实践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形式。(7)因此,社会自我批判归根结底需要通过个人对社会认识的批判以及对社会存在的批判来实现。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并不能实现认识和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发轫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

社会自我批判“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8)。社会自我批判的实现既需要“现实的个人”超越认识的当下性、片面性的局限,摆脱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束缚,又需要社会存在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辉映社会的“普照的光”能够充分作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构成因素得以充分展现。一般来说,这两者都需要社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才具备。社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现实的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才会超越当下性、片面性,个人批判意识才能整合为等级、阶级等社会集体批判意识。

社会自我批判以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为基础,但社会自我批判并不等同于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社会自我批判是一种集体意识,是整合了众多个人对社会存在和认识进行反思、批判的群体意识。而组成社会的各种构成因素和组织形式,在社会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时,一些因素得到了充分发展,一些因素改变了形式,还有一些因素则萎缩或者在发展中被克服。总之,社会的各种组织形式和因素得以清晰展现,这就为人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进行批判创造了条件。因此,社会的自我批判是一种历史活动,需要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社会自我批判的现实主体条件

具体的个人对社会认识及其存在的批判,构成了社会自我批判的前提和条件。具体的个人也是“现实的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具体的人。人的具体性就是他的现实性和特殊性。个人的具体实践及其关系构成个人的现实性,塑造了个人的特殊性。“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9)个人的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活动,个人的实践总是有目的的并包含了一定的利益诉求。由于每个个体又是特殊的个体,因此,每个个体的实践活动都包含了各自的目的性和特殊的利益诉求。这些个体的目的和利益诉求最后在相互抵触、交织和融合中形成合力,成为维系社会存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现实的个人也是诸如社会分工、社会等级划分等具体社会关系下的个人,受到这些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个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实践活动,其目的和利益诉求的实现和满足程度受到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当个体特殊的利益诉求在实践活动和社会参与中无法得到实现,甚至被压制、被剥夺时,个体对特殊利益的追求与社会对个人特殊利益要求的满足之间就构成了矛盾,个体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就会产生自发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所谓的人权都没有超出利己的人,没有超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人。“在这些权利中,人绝对不是类存在物,相反,类生活本身,即社会,显现为诸个体的外部框架,显现为他们原有的独立性的限制。把他们连接起来的惟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是对他们的财产和他们的利己的人身的保护。”(10)个人与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合作与批判的张力之间。个体对社会的认识和批判具有自发性、片面性和当下性的特点。在现实生活面前,人民大众对那些虚幻的意识具有一种自发的批判性。社会存在不但是产生社会意识的“原本”,也是产生社会批判意识的“原本”。

然而,人作为有意识的存在物,“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11)。人能够超越意识当下反映和批判的局限性、片面性,摆脱对当下生存境况反映和批判的自发性,走向理性的自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具体的个人也是总体的人,既是意识到人类历史总体的人,从而能够将人类历史总体作为意识和批判的对象;也是社会关系总体的人,从而能够把整个社会和社会关系作为意识和批判的对象。因此,马克思在说明个体的特殊性存在之后,马上补充道:“同样,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12)

任何现实的具体的个人都是特殊性与总体性的统一。个人的特殊性存在使得个人对社会认识及其存在产生自发的批判,而个人的总体性存在为这种批判意识走向自觉、上升为社会集体批判意识创造了条件。意识到人类历史的总体发展,站在人类历史总体上认识现实社会,就能科学地认识现实社会在人类历史总体中的位置,摆脱现实存在局限的制约,从而有利于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而意识到社会和社会关系的总体,从整个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角度认识社会,就能明确个人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产生诸如阶级、等级等社会集体意识,增强社会认识和批判的自觉性。

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者面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带来的恶劣生存条件,能够自发地产生批判意识。一旦这种共同的生存境遇、历史地位和命运被众多无产阶级个体所意识到,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就会上升为社会批判意识,从而产生社会的自我批判。“社会革命之所以采取了整体观点,是因为社会革命——即使只在一个工厂区里发生的时候也是一样——是人对非人生活的抗议;是因为它从单个现实的个人的观点出发;是因为那个脱离了个人就引起个人反抗的共同体,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的本质。”(13)工人的革命具有总体性,因为每个人都是单个现实的个人,反抗着共同的非人生活。工人对这种共同的生存境遇的意识,使得无数的单个的工人形成整体的革命意识,进而采取整体的革命行动。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上升为阶级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了自我批判。

卢卡奇在《阶级意识》一文中明确区分了阶级意识与阶级中的个体意识:“阶级意识因此既不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平均值。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行动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14)因此,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是社会自我批判的现实基础,这种批判只有上升为“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15)时,社会才真正开始了自我批判。

三、社会自我批判的客观历史条件

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上升为社会的自我批判,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人作为主体对自我存在条件的逐步认识和展开批判的过程,也是社会这个客体、对象自身发展和显现的过程。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客观条件,并促使人作为主体对自己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展开自我批判。

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并不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取决于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组织生产的方式和交往的形式。因此,社会形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16)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任何特定的社会形式都只是暂时的和历史性的形式。不同的社会形式都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产生、发展,取代旧有的与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成为新的社会形式,然后继续发展、成熟,走向危机,并最终被新的适合于更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社会组织形式所取代的阶段。因此,每一种社会形式都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这些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社会组织形式和构成因素被扬弃,呈现萎缩或被克服的状态;一些社会组织形式和构成因素被利用和发挥,得到充分发展,并最终成为决定社会性质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普照的光”;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形式和构成因素则在这种“普照的光”的制约下改变了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在这个过程中,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不同社会组织形式和因素组织起来的人们,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因素的变迁中由于共同的生存境遇产生了相同的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既把现实的个人置于一定的组织形式、集团和群体中,为个人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上升为社会的集体自我批判创造了主观条件,又使得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更加清晰、明确,为人们认识和批判社会创造了客观条件。因此,社会自我批判的产生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完善而出现的,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定阶段的社会形式,并不是永恒的、非历史的。在马克思看来,“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都是既定的”,“因此,这个一定社会在科学上也决不是在把它当作这样一个社会来谈论的时候才开始存在的”。(17)资本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式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就像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任何社会形式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是与人类发展历史上最发达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18)。作为一种高度发达和成熟的社会组织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不但为人们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组织形式提供了历史条件,而且也为人们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创造了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展开的最为自觉和科学的自我批判。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卢卡奇专门论述了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产生、成熟的历史条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批判社会存在创造了历史条件。“在资本主义下,经济因素不再隐藏在意识的‘背后’,而是就存在在意识本身之中(只是没有被意识到或者是受到压抑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随着等级制的废除,随着纯粹的经济划分的社会的建立,阶级意识也就进入了一个可能被意识到的时期。从此,社会的斗争就反映在围绕着意识,围绕着掩盖或揭露社会的阶级特性而进行的意识形态斗争之中。”(19)资本主义社会不但产生了自我批判的主体和主观条件,即无产阶级及其批判意识,而且创造了自我批判的客体和客观条件,社会表现为赤裸裸的经济结构关系和阶级利益关系。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自我批判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社会蕴含了极大的自我批判的可能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相对于等级、民族等共同体意识来说,阶级意识表现突出。在这些阶级中,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批判的主体,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及社会存在的批判是最为自觉和科学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了”,“如果它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20)所以,较之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也就最为自觉和科学。

四、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理论价值

回顾历史,自觉的社会自我批判确实“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产生,但是,社会的自我批判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一种社会形式,当其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一定的历史条件时,就会产生某种社会自我批判。不同社会形式的自我批判在自觉性和科学性的程度上有所区别。社会组织形式越成熟、社会形态越高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就越自觉和越具有科学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1)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人们认识的出发点,投射到人们意识中的认识对象被赋予了现实生活的属性,反映了认识主体的生存境况。因此,现实生活的局限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上,造成认识的局限和片面。当人们立足于现实生活对社会整体进行认识时,对社会整体认识的局限体现的是现实生活整体的局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张“对天国的批判”应该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应该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应该变成“对政治的批判”。(22)社会认识作为“副本”,是受制于社会存在的。社会存在的局限决定了社会认识的局限,要摆脱这种认识局限就必须求助于社会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是达到科学认识社会存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手段和途径。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社会关系的物化,资本主义生产结构阻碍了人们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的自我批判对于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大意义。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自我批判,为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条件。因此可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产生了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23)

社会自我批判有利于科学地理解社会存在,从而为改造社会存在提供了思想武器。“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4)社会自我批判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前奏,为推动社会改革或革命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社会自我批判也是将认识批判深化到实践批判,深化到社会存在的批判,因而也是对社会存在“原本”的批判。这样的社会批判作为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具有相对于一定历史条件的彻底性。

社会自我批判也有利于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对过去的社会形式作出科学的认识和批判。“基督教只有在它的自我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在可能范围内完成时,才有助于对早期神话作客观的理解。同样,资产阶级经济学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的、古代的和东方的经济。”(25)透过高级社会的组织形式去分析低级社会的组织形式,这是科学认识社会的一种方法。因为最后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由过去的社会组织形式发展而来,并包含了过去社会组织形式的一些因素。但是,这种包含是在“发展了的、萎缩了的、漫画式的种种形式上,总是在有本质区别的形式上”(26)的包含。所以,直观透视高级社会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并不一定能科学地认识低级社会。只有现存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了自我批判,对其社会存在本身有了科学合理的认识和批判,才能科学地理解过去的社会形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五、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实践意义

社会自我批判思想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思想之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著作,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及政治进行了科学的批判。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他“根据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写出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都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更是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这些批判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进行的,是自觉的社会主体对这一社会本身的批判,因而也是这一社会的自我批判。

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理论批判发展为实践批判,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对于世界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一方面通过社会主义运动相继诞生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一些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使当代资本主义不得不正视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借助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改善了经济和社会状况,缓和了阶级对立和冲突,从而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繁荣。

历史证明,社会自我批判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调节机制。资本主义社会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自我批判机制,使得一些社会矛盾和危机能够及时发现,引起关注,反复研究,获得解决。当然,有许多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的问题,在私有制的框架下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是在存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当代经济和社会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整体的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调节机制,就是社会自我批判。(www.xing528.com)

掌握和运用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实际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始终贯彻了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中国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理论的和实践的自我批判分不开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不需要,而是更加需要自觉的社会自我批判。社会自我批判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调节机制。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条历史经验。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组织形式、一种高级的社会形态,是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实践中,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上任务繁重,缺乏经验,国内和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同先天不足的“早产儿”,其成长势必要经历更多的坎坷和磨炼。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必要隐瞒或掩盖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因为那是由于以往的历史和传统造成的,或者是因为缺乏经验和能力不足导致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只有公开揭示出来,实事求是地加以正视和分析,才能找到合适的、现实的解决方法,这就是社会自我批判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理应自觉地进行自我批判,保障自身的健康发展。这是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是纠正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的错误认识和实践,确立科学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方法。

从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到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等,都是对过去认识和实践的批判,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批判。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这在一般意义上说就是政党的自我批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成为引领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种历史的转变中,由政党的自我批判转化为社会的自我批判,就是顺理成章的了。当然,在我们强调社会的自我批判时,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社会自我批判的核心仍然是执政党的自我批判。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正确性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包括政党自我批判在内的社会自我批判,是我们摆脱过去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错误认识和相应的错误实践,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

历史反复表明,每当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都会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领导人民群众对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实际上就是进行社会自我批判。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和娴熟运用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的明证。社会自我批判成为党领导人民不断完善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社会自我批判推进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的自我批判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人们的利益发生了分化,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不同利益群体在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相互竞争,争相表达和实现着自己的利益要求。各方利益的分化和冲突是产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当个体或者局部群体的利益诉求在社会发展中无法实现,甚至被忽视和压制时,这些个体或群体就会寻求各种途径表达和实现自己的要求,形成社会内部的自发批判。而社会自我批判既是对社会认识的批判,也是对社会存在本身的批判。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自我批判是各利益群体表达和实现利益诉求的方式、途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发展中不同个人和群体的利益要求,准确把握和处理各方对社会的批评意见和利益诉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好各方利益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与谭清华合作,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395页。

(1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3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4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页。

(1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2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21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