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发展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发展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如此,关于素质教育与课程观念的改革的观点,历来为教育理论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从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系的角度,探讨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式。

素质教育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发展

§3 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发展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问题,任何一种教育活动,不管其理论多么完善,实践多么丰富,最终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来实现。课程问题揭示了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凡是有教育的地方,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课程活动。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我国在各个层次教育活动中推行的重点,要想能够对现实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就必须与学校教育的基本环节相结合,从学校最根本的课程教育环节来进行,也就是说把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教育的基本形式来实现,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途径。正因为如此,关于素质教育与课程观念的改革的观点,历来为教育理论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从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系的角度,探讨素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式。

一、素质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虽然广泛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耳熟能详,但是,从这个术语的产生来看,它并不是出自于教育学的专门术语。所以,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一个专业术语,你在全世界出版的教育百科全书都查不到这个术语”(4)。教育本身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素质教育和教育是一种同义反复,素质教育即回复到教育本身目的的教育。这种理解可以从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的讲话中得到印证。他认为,所谓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提高素质的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或民族素质;小而言之,就是提高学生素质,它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5)

既然素质教育不是一个专业术语,并且素质教育与教育一词本身是一种同义反复,那么,为什么我国当前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呢?这可能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应试教育或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所谓应试教育,即指以考试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也就是把考试或获取知识当成教育的目的或评价标准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由于过分强调能够通过考试检验的东西,或者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演化为以考试为中心的一种教育方式,忽略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倡导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使被应试教育所掩盖了的教育目的重新回复到教育本身的目的,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素质教育虽然是作为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向而产生的,但一旦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推进的过程中又赋予了新的内涵。笔者并不赞同把素质教育分解化为具体的教育方式的观点,即把素质分解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然后把素质教育理解为提高这几个方面素质或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的教育,如果这样,那就把作为教育本身目的的素质教育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分解为各种具体的教育方式的总和,使得素质教育应试化,这也正是我国教育界一面高喊素质教育,而一面又不知不觉地强化了应试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课业更加繁重的思想根源。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也不是脱离现有教育环境的一种额外的教育形式,它是一种教育的理念、价值观念和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回复到本来意义上的教育,即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育形式。诚如时任教育部长现为国务委员的陈至立所说:“它强调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它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孤立发展的教育。”(6)

从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素质教育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纠偏功能,即纠正应试教育或教育中的应试化倾向的功能;二是回复到教育本身目的的功能,即从教育的本来内涵,用新的教育理念对教育活动进行重新诠释。从素质教育的这两个功能来看,素质教育的提出,强化了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素质教育的纠偏功能来看,应试教育的核心是以考试为主要杠杆来检验教育的效果,凡是能够通过考试衡量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容易受到重视,而凡是不容易通过考试方式来检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则容易受到忽略。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无法通过考试方式来衡量的,因此,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应试教育的一个重要偏向。素质教育对应试教育的纠偏功能首先表现在纠正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倾向,重视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回复教育本身目的的功能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在整个素质结构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7)

从素质教育的功能来看,素质教育突出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和客观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德育?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德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重要的问题上,我们过去的德育建设中存在着两种偏差:一是过分突出德育的偏向,使德育凌驾于高等教育之上,使高等教育成为政治的工具,过多地用政治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德育;二是淡化德育的偏向,即过多强调德育的保障功能、服务功能,忽视德育的育人功能,用管理的手段和服务的手段进行德育。这两种偏向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但直接结果是使德育游离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之外,使德育活动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附加的”和“额外的”工作,从根本上阻碍了德育的发展。

把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教育的、教学的手段进行德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的基本经验,也是素质教育对德育的基本要求,因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既要求所有的教育回复到教育本身的目的,按照教育本身的目的和规律进行教育活动,同时,素质教育也要求德育按照德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按照教育和教学的规律进行德育活动,从学校教育的根本环节入手来实施德育内容。而在学校教育中最稳定的和最根本的环节是课程教育,高校德育只有融入学校课程教育环节,通过课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德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内容与高等教育形式的结合,成为高等教育的内在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按照课程教育的方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及模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质教育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树立一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所谓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就是把学校的所有教育因素、教育成分、教育渠道、教育影响等均看成是课程内容的课程观念。也就是把学校所直接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性活动,学校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环境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课程观念。这种课程观念可以很好地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同其他渠道的关系问题,处理课程建设的层次性和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可以解决课程的稳定性问题,更好地反映了德育过程的客观现实。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www.xing528.com)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建设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处理好主渠道与其他渠道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是指课程所涉及的思想内容的主导性,即它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系统化的意识形态,其他课程都必须反映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要求。在所有各种类型课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程度最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态,不仅具有整合各种课程教育因素,为其他课程提供意识形态标志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价值性功能,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起着持久的精神塑造作用。因此,应充分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导性作用,发挥其主导性作用。

(二)重视间接学科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间接学科课程即指学校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外的所有学科课程,在高等学校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对学生影响深远。在间接学科课程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进行系统开发,而且间接学科课程本身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整体构建。鉴于我国当前高等学校间接学科课程建设滞后性,我们主张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倡导综合课程,促进学科课程综合化。(2)倡导课程形态和结构的多样化,提倡多样化的课程模式。(3)倡导经验课程,注重对学生直接经验的开发。(4)倡导个性化教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5)倡导通识教育课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上述一些思路,既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现代课程观念发展趋势,同时也符合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原则,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现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注重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计

从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来看,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学生通过积极活动而获得丰富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强调课程经验与学生心理体验的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对自我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思想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是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要进行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把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引导到具有广泛德育功能的发展方向,使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德育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实现。要积极开展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进行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与开发。第一,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注重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提供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显性和隐性一致的课程经验。第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第三,从多方面成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的作用,积极培养学生中良好的教育氛围。第四,注重个别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性的特点。第五,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总之,从学校环境作为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使学生成为真实生活的主人。

(四)重视对学校物质层面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整体构建

学校物质环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环境,而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和改造的一种具有教育性作用的教育性环境。学校经过改造后的自然面貌、学校建筑设计、校园规划、学校教室内的设计以及由此而组成的一种总体的校园的景观和校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学校物质环境的整体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学校物质环境对学生影响的多样性,把它不仅仅作为一种具体的校园规划,而是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进行系统开发,从如何使物质环境与校园精神文化氛围相协调,如何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角度来进行考虑,使学校物质环境成为具有教育性意义的一种环境。

(五)重视对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营造

如果说学校物质环境是学校经过精心改造和设计以后的一种自然因素,是一种“硬件”,那么,学校的组织和制度则纯粹是教育者所选择和设计的一种教育性因素,学校选择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和制定什么样的规章制度则是一种“人为”的因素,是一种“软件”,学校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和领导方式、学校教学、生活与其他一切活动的安排方式、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等,都对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无形的影响。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即指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它所造就的氛围,弥漫在每个个体周围,使个体的言行举止都染上它的色彩,从而形成某种趋向和定势。这种氛围的辐射与传承,便形成学校的传统与风气”。精神和文化层面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学校的本质和个性特点。”是学校的“校魂”。(8)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是学校价值体系中最内隐的、最深层次的东西,它从更广泛的层面内隐了一个学校办学的基本理想、办学的基本理念、办学的目的与宗旨,学校对于国家、民族乃至于对整个人类发展使命等。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具体体现在一个学校的校训、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之中,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无形地接受这种精神文化熏陶。这种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精神生活的整体构建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因此,在学校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过程中,除要对学校校貌进行整体设计,对学校组织和制度及管理方式进行整体设计以外,还应努力着力于从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和构建,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宗旨来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对学生思想、政治和品德进行陶冶、孕育和潜移默化,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应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采用新的包含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的课程观念,对学校教育环境进行整体构建,使学校整个物质环境、精神文化环境,学校所有各种类型课程,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都成为学生获得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经验的良好氛围,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德育场”,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念的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

(佘双好,《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本书在收录时,对内容进行了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