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探析

当前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探析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这种现状,学术界提出了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观点,并成为当前德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德育生活化的论题可谓由来已久。德育生活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大学德育生活化是应对德育低效的有效选择。

当前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探析

当前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探析

王焕东

一、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提出

当前大学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德育与生活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建相失衡等诸多方面,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实际需要。针对这种现状,学术界提出了德育生活化模式的观点,并成为当前德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

德育生活化的论题可谓由来已久。在西方教育史上,德育生活化的思想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认为生活实践是良好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他指出,人的美德的养成,“正如其他技术一样,我们必须先进行实践活动,才能获得这些德性。……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践活动。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重要命题,在他看来,教育、德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他提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道德训练。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德育理念。他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又说:“殊不知学习知识与修养品行是受同一学习心理定律之支配的,如果我们强为分家,必致教知识的不管品行,管品行的不学无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的论述值得我们认真审视:社会生活决定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产生和存在于生活之中。社会生活的变化会引起人们道德标准的变化,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德育生活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正值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公民社会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须知公民社会的呈现有赖于公民的出现,而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约翰·弥尔顿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与时俱进的现实生活所需要的有用人才,这种人才能尽社会义务,而绝不是漂亮的摆设和装饰。斯宾塞指出:“怎样做一个公民,怎样利用自然界所供给的资源增加人类幸福,总之,怎样运用我们的一切能力使对己对人最为有益,怎样去完满地生活?”从某种程度上说,公民社会也必然是道德社会,我们很难想象那种摄像头监视下的自制,也很难想象依靠加重处罚来达到社会的和谐。面对公民社会的来临,传统的德育模式难免显得生硬苍白,今天的德育需要去抽象化,还之以生活化,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要求。

大学德育生活化是应对德育低效的有效选择。权力本位、金钱本位、娱乐本位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多元价值标准,大学的德育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造成当前大学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种种诱惑和社会暗示使学校刻意筑起的一道道信念大堤显得脆弱和一攻即溃。大学德育生活化提倡通过体验社会生活,将当代道德价值观贯穿于生活活动中,通过发挥学生主动性思考道德事件,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并实现自我,从而提高德育效果。

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德育要以生活为载体,教育和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自我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强调以生活和环境为中心,学生自主建构和自我管理,教师被视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鼓励体验性学习、尝试性学习,学生与教师共享决策权等。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要学会捕捉和理解社会生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真实要求,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生活中道德要求的认同有密切关系。德育离生活不是很遥远,它就蕴藏于生活本身。

二、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现

1.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改革德育内容,构建德育生活化模式,要遵循生活化原则、开放性原则、吸引力原则。

生活化。传统德育往往是以说教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接受或服从一定的社会意识和理想信念,把灌输理论绝对化。而德育生活化主张道德教育不是要去灌输或引进任何一种特殊的新的价值观,而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已经具有的价值观。认知派的主要代表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www.xing528.com)

开放性。大学是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各种信息的聚集地,大学必须具有包容、理解与平等对话的品格,大学德育必须走出象牙塔,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重视社会生活的德育价值。

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艺术源泉就在于教育的意图寓于友好而自然的关系之中。大学德育要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任务,德育生活化不是娱乐化,但德育必须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例如德育实施的具体时间、空间、场合及条件等情景环境,对德育效果有很大影响。校园文化教育学术活动以其鲜明的导向、参与、调适和拔高的功能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2.德育生活化拓展了德育内容

实现大学德育生活化的目的,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拓展传统德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卫生部2006年上半年公布,15岁到34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的疑难绝症,而是自杀。自杀、杀人、吸毒、堕胎、暴力等漠视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面对学业、就业情感经济等种种压力之下,一些青少年陷入迷茫,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找不到心灵的家园。传统德育缺失生命关照的教育,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缺失尤其需要得到弥补。生命教育是学会生存的教育,学会关心的教育,珍爱个体生命价值,培养健全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教育即把人对生命的追思与探询引向深处,孕育人透彻的生命意识,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他者生命的同情,拓宽人的生命情怀,丰富人的生命情感,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交往教育。交往是人们在每日的生活中必然要时时刻刻进行的日常性和社会性活动。交往对个人而言,既是认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人们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进行交往教育势在必行。交往教育一般包括交往观念教育、交往方式教育。交往观念教育使受教育者正确理解人际交往的内涵,培养合理的交往动机,树立真诚守信的交往观念。交往方式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认同积极的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能开朗、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念,能针对交往情境作出适当的反应,能顺利地完成人际联系与沟通。要避免消极甚至冷漠的交往方式,如孤立、被动、自卑、冷淡,不太愿意进行人际交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等。

在媒体上有时有这样的评论:有的大学生缺乏最起码对人的礼节,不尊重同学、老师乃至父母,缺乏气质和风度,不使用礼貌用语,到用人单位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怎么介绍自己,甚至怠慢客户等。矛头所指虽是少数青年学生,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心地善良的人首要的一点就是爱人,培养热爱人的感情和关心人的强烈意向是学校最重要、最崇高的任务之一。大学培养的是人格完善的国民,如果校园里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情感熏陶与教育,势必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发展。例如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的爱护使得他们比较自我,为人做事较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其中极端一点的人往往情感冷漠,对他人缺乏必要的温暖和关心。好在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先后提出了感恩教育、幸福教育等内容。

核心价值教育。从改变德育低效的前提出发,人们开始关注道德中的核心价值。所谓“核心”,一般认为它表达了“基本”的意思,核心价值就是当下多元社会中存在着的为人们所共同接受的、对人类生活来说有着重要价值的道德,如关心、诚实、公平、负责等。这些道德价值在长期的人类历史中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基础。核心价值提供了共通性的价值共识作为依据和向导,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本性和基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而产生的基本的稳定的道德价值,这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人类有义务有责任也有必要将这种精神财富传承下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但到目前为止,核心价值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待于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