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高校必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地方高校必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高校必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刘琼古语曰:德,才之帅也;才,德之资也。世界上生态在急剧恶化。一方面环境污染导致了生态危机。人口众多、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很高的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生态环境缓冲力和自净力的育成,显著地低于全球平均状况的水平。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必然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些界限,把传统道德责任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

地方高校必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地方高校必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刘 琼

古语曰:德,才之帅也;才,德之资也。士不可不弘毅也,任重而道远。地方高校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素质教育理论、邓小平三个面向”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为指导,把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与教育者的工作需要相统一,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是巩固和加强党对地方高等学校领导的可靠保证,同时,它也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远古的渔猎时代;第二个阶段是约一万年前开始的农业文明时代,或称“黄色文明”时代;第三阶段是二百年前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文明时代,或称“黑色文明”时代。这三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特别是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生态危机,正日渐引起了人类的深刻反思。当今人类正走向一个新的时代,即“绿色文明”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称“生态文明时代”。

近一段时期,人类社会的技术力量迅速发展,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等问题正在不知不觉中向人类的精神世界迅速蔓延。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马克思则更尖锐地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都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他们是看到了技术进步导致生活环境改变并进而影响到人性的全面发展,造就了20世纪的“平面人”、“单面人”。

世界上生态在急剧恶化。一方面环境污染导致了生态危机。现代工业文明导致了“三废”污染,即废气、废水、废渣的污染。另一方面资源枯竭导致了能源危机。土地资源、水资源正日趋减少。目前世界上只有20%的原始森林保存完整。世界最大的热带森林——亚马逊森林(主要分布在巴西和秘鲁)。上游的秘鲁仅近10年就有600多万公顷森林因砍伐而惨遭破坏,全国1亿多公顷土地因水土流失而荒漠化。巴西亚马逊热带雨林中蕴藏着全球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种类,而今已经有1亿公顷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之肺”已布满斑痕。另外,人口爆炸带来了粮食短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有10亿人口营养不良甚至饿死。

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具有先天脆弱性。人口众多、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很高的人类活动强度,对于生态环境缓冲力和自净力的育成,显著地低于全球平均状况的水平。中国65%以上的国土面积是山地丘陵,1/3的国土面积是干旱或荒漠地区。17%的面积构成了世界屋脊;水土流失面积将近400万km2;世界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830m,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达到1475m,是世界平均高度的1.77倍。这些均构成了中国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先天基础。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结构的特征与环境治理的艰巨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长期负面积累等,共同造成了中国生态环境更易遭到损害,区域开发成本较高,需要投入更多的基础建设资本和维修成本。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论述的那样,人类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支配自然,进而发展到毁坏自然,恩格斯向人类发出这样的警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与自然的对立,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无止境地摄取和掠夺,而促使掠夺的原发动力就是资本的积累和垄断,恩格斯指出,当资本家为着直接的利润去进行生产和交换时,他只能首先注意到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可见,生态道德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必然要冲破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些界限,把传统道德责任从强调现实利益延伸到人类未来的利益。它要求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可供利用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以谋求人类自身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和人类发展权利与自然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使人类在更高层次上复归自然,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20世纪中期起,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的目标逐步从环境保护转向关照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生态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由此,西方许多著名大学在教学研究中,把维系生态道德观列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如1968年意大利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盲目追求经济指数增长,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提出重建人类文化平衡和生命伦理。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对于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预言,人们根本听不进去。但1973年爆发的世界性“石油危机”使得西方国家如大梦初醒,原油价格上涨四倍,经济陷入严重混乱。1979—1980年世界原油价格第二次飞涨,导致西方社会的发展大大放缓,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1981年为1%,1982年为0.75%。西方大学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关于人类困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就没有停止关于生态、不可再生资源等问题的学术研究和交流。1976年,美国教育家、前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克雷明(Cremin,L.A,1925-1990)在其著作《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中率先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概念,并列专章加以探讨。教育生态学的诞生,既是生态学发展、分化的产物,也是教育工作者自觉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开始。随着生态觉悟的深入和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成长,生态学深入到了德育领域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最终是由教育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常言道: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立生态德育观是从世界发展的眼光,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它是今天大学德育所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必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而产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其实质是要求人们以道德理念去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

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已经相当严重。因此,除了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外,在地方高校教育中,必须相应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策略,使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充分和谐发展,不仅使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而且还要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良性的生态关系,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品质。(www.xing528.com)

目前,德育界已经开始提出了生态德育的有关理论和发展战略,它试图使德育从以往过分关注和囿于既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行为方式的后顾性约束防范式调节水平,跃至以激发、引导的方式,自觉前瞻并调节包括未来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内的生态关系新水平。教会受教育者不仅学会用科学、规范的方式创造财富,而且懂得用道德文明的方式享用生活。

每一时代的德育,总是通过为未来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现实活动来超越“现时代”的,而不是通过约束、束缚人的种种活动来维持“现时代”的。同时,德育具有自然性功能,它要“使人们懂得在与自然交往之中的是非与善恶,从而得以对个人及社会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自觉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来选择、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将这种道德的认识与判断内化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提高人类精神文明的水准和境界,使得人们在自然交往中超越自我,从人类世世代代生存发展的利益出发,从对人类生存的根本利益出发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因而,大学德育必须围绕着社会发展的主题,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地灌输生态德育理念,树立大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具有生态道德观的有用之才,生态德育应该是大学德育今后努力的发展方向。

三、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措施

21世纪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关系问题。人们开始审视人类中心主义对于自然造成的危害和恶果以及人类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认识是在受到自然的惩罚以后人类所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正确思想。马克思曾经指出: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留给自己的则是荒漠。因此,地方高校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即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使之成为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完美个体。

1.积极宣传现行国家生态保护措施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地方高校必须围绕着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主体感受到深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应用在德育领域,以此作为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向学生全方位地灌输生态理念。

2.培养学生的生态善恶感、良知感、正义感和义务感

使学生明辨生态的善恶标准,把一切有利于环境的行为,作为善的标准;反之,则为恶的标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习惯达成内省,不断地宣传生态文明,抨击危害生态环境的恶习,同所有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同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优先考虑公众利益,养成生态义务感,它是生态道德目标实现的重要体现。

总之,地方高校要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紧迫感,这样才能实现其职能和目标,才能围绕中心工作,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合格的后备军。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