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复旦人与复旦精神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复旦人与复旦精神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复旦人与复旦精神姜微季明刘丹复旦校歌唱道:“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百年复旦,培养了二十万学子,也积累了厚敦敦的复旦精神。今年5月,陈健在复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上海论坛》侃侃而谈,并欣然受聘复旦“名誉教授”。“我是复旦的学生,理当为母校争光”,有着浓重“复旦情结”的陈健,把对复旦的情愫,浓缩在学习、工作的每个闪光的节点。

复旦大学百年校庆:复旦人与复旦精神

复旦人与复旦精神

姜 微 季 明 刘 丹

复旦校歌唱道:“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百年复旦,培养了二十万学子,也积累了厚敦敦的复旦精神。

镌刻着百年记忆的复旦大学,孕育了无数优秀的学子。联合国副秘书长陈健、时事评论名家曹景行、百富榜首富陈天桥、文史专家陈尚君……历史的沉淀、时光的冲刷,使得从这里走出的复旦人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和别样的气质

复旦赋予“柔和而坚定”

当复旦步入“甲子”的1964年,陈健只是这所学校众多毕业生中的普通一员。四年前,他成了中国在联合国中职务最高的。

今年5月,陈健在复旦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上海论坛》侃侃而谈,并欣然受聘复旦“名誉教授”。他给母校百年华诞捎回的,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的祝贺。

“我是复旦的学生,理当为母校争光”,有着浓重“复旦情结”的陈健,把对复旦的情愫,浓缩在学习、工作的每个闪光的节点。

外交部发言人、驻日大使、联合国代表到联合国副秘书长,作为外交家的陈健思维敏捷、能言善辩、韬略满腹,但他坦言,自己曾是个缺少政治智慧,甚至讷于言的人。“是复旦的培养,以及大学期间形成的广泛的学习兴趣,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获益非浅,并迅速适应了自己的岗位

在校5年,主修英文专业的陈健,除了学语法、啃原著,还喜欢到旁系听哲学逻辑学课程。毕业后,又到北外英语翻译班学习了两年,与诸多外语学院的高材生相比,陈健说:“一开始,我的英语几乎没法开口,但渐渐就适应了,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现出了优势。”

后来出现在外交舞台上的陈健,呈献给世界的是“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表达问题的层次性”、“总结问题完整性”俱佳的中国外交家的风采,而他认为,“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复旦这所综合性大学的深厚底蕴和开放扎实的学风”。

与安南共事,陈健完成了从一个“代表十三亿中国人和中国的国家主权”的外交使节,到“代表联合国”的角色转变。作为主管联合国大会会议管理部的官员,以往从未做过管理的陈健,首先做的就是把职能由“管理”改为“服务”,改革“文山会海”、最受赞赏的是部门扭亏为盈。他主导会议在规定时间内举行,不得拖延;严格执行文件不超过二十页的规定,超过需特批,并规范了文件流程,避免了浪费。他还把赴任时亏损一千一百万美元的这个部门,调校成颇有盈余,藉此还添置更新了设备。这“三把火”让联合国的同仁们对中国人的管理水平心悦诚服,也令陈健倍感自豪。

熟悉陈健的同事,都以柔和、但又坚定评价之。“这两样自感做人最重要的东西,正是受母校熏陶的结果。”陈健说,有些地方出来的人比较冲,复旦培养的人是柔和的,但不会轻易被别人牵着跑。

记者感言:部门职能的两字之变,彰显谦恭态度和工作定位。向文山会海挥斧,直逼管理要害。精打细算扭亏为盈,则展示了管理技巧。不做管理却对管理驾轻就熟,三招皆求效率。复旦人初始时并不显山露水,后劲足,潜质强。

母校教给我“适应”

自称“五十岁以前看电视、五十岁以后才做电视”的曹景行,用他“业余”的身份客串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他主持的一档深夜节目《时事开讲》,因为对国际时事独到的见解、睿智的评论和深邃的思想,一不小心就打造成了时事分析的名牌,在《中国电视节目榜》上一跃而为“最佳新闻类节目”,甚至还引得广告商纷至沓来。曹景行也成为了受众眼中的“电视时评第一人”。

这一切,曹景行用两个字简介而括之:“适应!”

戴着金丝边眼镜、顶着花白头发,荧屏上的曹景行儒雅从容。但他半生的脚印却弯弯曲曲:‘文革’下乡,复旦念书、社科院埋头研究、再到香港杂志打工、银屏主持……,曹景行一介书生,每一步都走得稳健出彩。当然,“最怀念、最得意的就是复旦岁月!市场经济需要各种各样人才,学校给了我们很强的适应能力”。

恢复高考后入学的曹景行,进复旦时已经三十一岁“高龄”,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班上同学年龄大小竟相差一十四岁。“我们是很特别的一代大学生,经历曲折后坐进课堂,一个就想教,一个就想学,师生关系特别纯、特别好,”虽然当时生活清贫,教材不全,曹景行还是一连用三个“特别”深长回味。他的同学中,有的小学都没念过,ABC不识,但现在照样是研究国际问题的行家。他说:“这样的适应能力简直不可想象!”

有人说:五十岁才开始学吹打的曹景行,“满足了公众超越日常新闻信息的深层需求”,是靠“思想的力量”征服人。他最新创意推出的《总编辑时间》,用独特的国际视野把大事件、大新闻精心挑选编排,力求通过“关注世界”来“唤醒世界”。曹景行则把这种力量归结于母校的学习环境和阅读习惯。在复旦就读的四年,是他一生中的“最幸福”,“几乎把能听的课全听了”。一个历史系的学生,自学了英文版的《世界史纲》,翻烂了两本英汉小辞典。“那时打下的扎实基础,让我们能胜任不同的角色。”(www.xing528.com)

复旦走过的百年,正是中国最不寻常的百年。其兴衰与新中国休戚与共,其发展也与上海唇齿相依。曹景行认为,复旦在科举废除之年民间创办,这使学校更关注科技、关注文化、也与生俱来地表现出务实之气和人文精神。同时,坐落于上海这座城市,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风骨也不可避免地浸润着复旦学子。“复旦学生很实在,不会去想得很多,做得多大,但他们有追求,善学习,不管是全国的、世界的,尤其是现代领先的文化科技,学得快!这使他们更能‘适应’”。

“不争一日之长短,做好自己的事,把潜能释放出来”,从复旦走出的学生,有时会显现出散淡不激进、闲适不活跃的“上海特征”。但“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国家就好了。”持这样的观点,身为“名嘴”、“电视明星”的曹景行,至今没有“大腕”的霸气和娇情。时常挂在嘴边的往往是:“我不懂的,我不会去评论!”而再犀利的话题,他的表达方式也是平和的,从不居高临下地灌输。

记者感言:不唯官、不崇上、不排外、不言弃。在不经意间显出不凡,在厚积薄发中敢为人先,海纳百川的视野和胸襟,脚踏实地的平和和实在,让复旦人有着国际的眼光、包容的智慧和厚实的内蕴。

做学问比天高

吃饭嚼快餐,上下靠电梯,出行乘地铁……在什么都是快节奏、高速度的上海,是否还有人视灯红酒绿而不见,置功名利禄于不顾,埋首穷经数十年一日不辍?从复旦毕业又留校任教的陈尚君,就是这样一个全心做学问、几近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

母校百年,由陈尚君重新辑校的《旧五代史》也付梓出版,这是作为《二十四史》之一的《旧五代史》在亡佚后首次完整重辑。厚厚卷帙,浩浩三百万字,让数百年来残缺遗漏的五代史首次露出全貌,弥补了其编修与研究的先天不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学者葛兆光评价道:“陈教授所做的工作,给历史研究者‘打捞’出了唐、宋之间被湮没、缺失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初,中国史学界就有重新辑校《旧五代史》的呼声,由于太过复杂艰难,一直难以遂愿。很少人知道,远离城市的喧嚣,陈尚君用整整十一载,才拨开了蒙在五代史国历史的“镜面”上的尘垢迷雾。在世风日益急功近利的当下,这样的功夫有谁愿意花?这样的艰苦有谁能受?

“在五代史近百年的时间里,我可以排出每天发生的事情”,陈尚君如是说,即使充满自豪,话语却也平淡。

平淡背后,是一连串惊世巨作:五十三岁的陈尚君,二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考订补正,凭一己之力,迄今已整理出了近一千万字的古籍,出版了一百二十万字的《全唐诗补编》、五百余万字的《全唐文补编》。

“定力源自母校。”陈尚君潜心于史籍之海,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正顶着教授、博导的头衔四处演讲,在企业兼职董事,名扬四海,也赚个盆满钵满。以陈的学识功底,只要稍稍结合研究“研讨”一下“热点焦点”,也能收获颇丰,然而,钟情于学术研究的他不离不弃,难以自拔。人们在校园见到的陈尚君,依然是遇人似见非见、神情苦思冥想,似乎连走路的时间都不愿荒废。

皇皇巨著,好评如潮。陈尚君感念“先师的培养和学校的支持”。作为已故著名学者朱东润的门生,导师的严谨治学和大家风范让陈尚君耳濡目染,而复旦浓厚的学术氛围也使他深得其益。他说,为重辑《旧五代史》,他在十一年里基本不参加外界活动,不回朋友来信,一心一意在海内外搜寻、梳理各类古籍,引用的古籍达四百多种。而学校对他埋头编史、不担系主任的行政工作表示了充分理解。不止他一个,陈说,复旦对海外学术交流和著书立说一直充分鼓励,从不设限。

记者感言:心无旁骛痴迷学问,不受世俗之惑。不仅毕生专注于一件事,而且要把这件事干得出色!陈尚君随史书墨香散发的,是复旦一脉相承的治学风格。

勇气来自国际视野

名人不多、官气少,专注学问、不言商,往往被不少人冠以“复旦特色”。然而,当郭广昌、陈天桥等青年才俊今年石破天惊般频频登临富人榜,作为知识型人才“孵化器”的负担,开始以时代富翁的“摇篮”令公众拭目。

三十一岁,许多大学毕业生还在做梦的年纪,温州小伙陈天桥已经快速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以数十亿元的身价,成就了自己人生的传奇。他赖以一飞冲天的,是眼下已如日中天的新兴产业——网络游戏业。

因为成绩优异,陈天桥从复旦经济系提前一年毕业,他还是当年的“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但在早前的几年里一直默默无闻。六年前,互联网的热浪势不可挡,网络游戏却鲜为人知。大学里对经济理论、经典案例的系统学习,赋予其对新经济的独特敏锐,让他把握住了稍纵即逝的机遇。认准当时并不为人看好的网游业,陈天桥挟腾拼凑的五十万元,组建了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纵身跳进了以动画卡通为主的茫茫“虚拟世界”。

这家国内最早经营专业网络卡通的企业,在几个月内就拥有了中华网三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实现了陈天桥财富经历中五十万元换来两千四百万元的首个起跳。2001年,盛大与网游业先行一步的韩国一家公司签订授权协议,以运营的网络游戏《传奇》开始,在新经济的领地遨游畅想,只用了三年就创造了财富膨胀至几十亿元的现代神话

由大富大贵而大红大紫的陈天桥,不可回避地为公众视线聚焦。面对话筒、镜头、聚光灯,以及媒体连珠炮似的发问,低调、不事张扬的陈天桥温和的语调里依然是复旦学子的朴实。“复旦期间的海外交流经历,对我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在多个场合,他每每会由衷地念及母校复旦。

五百多名员工,年纳税一亿多元,陈天桥成了财富榜上的焦点。但平和宽厚的陈天桥说,对于财富,他并没有刻意地追求,也觉得没有必要过度炒作,只想顺其自然。

“捐助一百万美金设立‘盛大—复旦学生海外交流合作基金’,资助复旦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捐助一百万元人民币举办复旦百年庆典‘日月光华·盛大之夜’,”连日来,陈天桥的名字不断地与母校一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捐赠仪式上,陈天桥难抑对母校的感情:“这里是很纯净的地方。时隔几年重回校园,感觉非常亲切,求学的一幕幕仿佛又在眼前。”他说,是复旦给予的坚忍不拔、敢于奋斗的精神、严谨的作风、缜密的思想,使他获得了这样的成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陈天桥以一掷百万金反哺母校,“希望母校加快国际化进程,培养一流人才,创造辉煌业绩。”

记者感言:时移事移,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洪涛冲破了校园的围墙,叩击着人们的心扉,作为文化和精神载体的复旦学子,必然也随之而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新型的创业人才,展现出奋斗的勇气、敏锐的前瞻、缜密的战略,复旦精神更充实、更丰富。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三十九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