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改革要与民族文化相吻合

教育改革要与民族文化相吻合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改革要与民族文化相吻合——从“圆桌教学”的成功看教学改革为了深层次研究理解著名的“圆桌教学”,我们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来到了“圆桌教学”的原发生地——美国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实地考察了“圆桌教学”的内涵、组织形式、现场形态,并与相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我认为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一定是源于中华优秀文化、学校的实情,符合教育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

教育改革要与民族文化相吻合

教育改革要与民族文化相吻合

——从“圆桌教学”的成功看教学改革

为了深层次研究理解著名的“圆桌教学”,我们随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来到了“圆桌教学”的原发生地——美国菲利普斯·埃克塞特(Philips Ex-eter)学校,实地考察了“圆桌教学”的内涵、组织形式、现场形态,并与相关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尽管我们早就耳闻“圆桌教学”,但是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圆桌教学”实际课堂的丰富性、多元性、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所取得的成果,以及这所名校80年对这种教育理想的孜孜追求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力,还是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撼!在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全方位、深层次的学习、考察、交流、研究活动,让我在感叹这种教学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旺盛的生命力的同时,对成功的教学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圆桌教学”于1931年发端于美国的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当年,美国石油大亨、慈善家爱德华·哈克尼斯(Edward Harkness)提出要捐献一笔钱给这所学校,但要求学校必须创造并实践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围坐着一张桌子,老师与他们交谈,通过某种指导的或会议的方式引导他们,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从此,“圆桌教学”诞生,并通过这所学校几代教师80年的努力,成为一种有世界影响力的成功教学模式。

时至今日,“圆桌教学”已成为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的品牌,学校每个教室的中心都有一张圆桌,同坐着12个学生和1个教师。所有的课堂都被称为“圆桌”课堂,所有的教师都被称为“圆桌”教师。与此同时,“圆桌教学”成就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生,并使之成为国家栋梁。同样,“圆桌教学”也成就了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使之成为一所美国名校、世界名校。令人惊奇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历经80年却青春犹在,且正在为全世界无数的学校所模仿,从而成就无数的“圆桌”学生。

除了石油大亨、慈善家爱德华·哈克尼斯的捐赠这一原因之外,为什么“圆桌教学”发端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又为什么成功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

一、“圆桌教学”凸显西方教育文化主流:对话

当我们仔细研究“圆桌教学”的特点以及养育这种教学模式的文化——西方教育文化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主要有三种因素:产生这种教学模式的土壤——西方教育文化;人成长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规律;还有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特有的教育文化与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传统制约着相应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是不同文化的反映,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西方教育文化的主要传统特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对话;其核心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对自由的追求。研究从苏格拉底的“产婆”式教学一直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教育文化的主流就是对话。苏格拉底通过师生对话完成教学;卢梭的自然教学希望通过孩子与自然的自然对话完成孩子自身的成长;而杜威更是要求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在与社会、学校生活的对话过程中成就自己;爱因斯坦曾坦言,其90%灵感来自咖啡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更进一步证实了对话在西方学习、研究中的地位。

同样,在西方,对话是人追求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话也自然是西方世界实现其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话又是西方社会文化的重要内涵。所以,在西方,自上而下的功利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虽是早期工业社会追求效益的产物,但它不符合西方社会的传统教育文化,故最终必然被抛弃。而对话,由于其在西方有着如此深厚的社会教育文化基础,在教育领域必然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而“圆桌教学”正是对话的最好载体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有时甚至是关键和主要的方式。如航天飞机项目集中了美国上万科学技术精英,只有他们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就航天飞机项目。同样,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圆桌教学”让学生形成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正是当下社会的人必须拥有的素养。

再从教育自身的规律来看,今天的教育界几乎形成了统一的意见,知识和能力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我们人类自己学会与做会的。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死的知识从我们学习的中心地位让位给学习的过程、体验与方法的掌握。这就是今天教育的特征。这就意味着,学生必然成为所有教学模式的中心,教师必然在学习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学生的导师、助手、合作者等。“圆桌教学”就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与他人(包括教师与同伴)的对话中、在真实知识的体验过程中掌握改造世界、发展自己的方法与手段。而在“圆桌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了导师、助手、同伴等角色。(www.xing528.com)

同时我认为,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传统地强调师生对话的教学是“圆桌教学”的历史文化基础,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充足的师资条件是“圆桌教学”成功的条件,如几乎是1∶1的教职工和学生比、充足的教室与教学器材、无限的教学空间、充裕的社会教育资源等。我们无法想象,一所讲究效率应试教育传统的学校能在短期内进行有效的“圆桌教学”;1位教师面对50名学生的学校能进行“圆桌教学”;同样我们无法想象局促的学校物质条件能有效开展“圆桌教学”。

二、成功的教学改革基于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传统

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改革,为什么那么多的改革如此“短命”?而人大附中、成功教育、茶馆式教学等教学改革成果不仅能成功而且一直保持其勃勃生机呢?我认为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一定是源于中华优秀文化、学校的实情,符合教育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

中华教育文化传统的最大特点是“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学生“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精神;是“虎妈”式教育者等等。这其中很多内容和方法已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我们应该扬弃,如师道尊严、不尊重学生个性的满堂灌现象等。但我们教师严密精彩的演绎与精益求精的教学习惯、学生刻苦学习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等教育文化传统,不仅被今天中国社会所认同,而且正在为世界所逐渐接受,我们为什么要抛弃?

如2010年获全国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后茶馆式教学”、“成功教育后续研究”,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融入中国文化,符合时代教育发展规律。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引入了四个关键词:讲、议、练、做。“讲”是教师的精彩演绎;“议”是师生、生生的对话;“练”是充分的变式练习;“做”是学生自主加合作的探索。就是说,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讲、议、练、做相结合的。

我们知道,融入现代教学因素的“讲”是中华教育文化的核心因素之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知识的特点进行启发性的引导讲演。“议”既有中华之特点,更融入西方成功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换学习经验,改进个体学习方式,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学会合作共处等。“练”是中华学习之传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熟能生巧等),也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学生对某些基础性的知识、规律的变式训练不仅有利于对该知识、规律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做”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索问题的规律,这是今天教育所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必然要求。另外,“后茶馆式教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于上海市育才中学“茶馆式教学”的后续研究成果,研究实践的学校同样都在上海市静安区;“成功教育后续研究”更是直接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成功教育”,而且研究的学校同是上海市闸北八中。

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更是在办学思想中直接提出: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人类的进步,将中华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融为一体。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努力实现“尊重个性,发展潜能”,让每一位学生与教师在人大附中得到发展,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扬。正是这样,人大附中才能发展为一所世界名校,刘彭芝校长才能成为人们所敬重的人民教育家。

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些成功的教学改革一定是基于中华优秀教育文化传统,又吸收当代各国教育发展的养分,符合教育与学生发展的规律,符合这所学校的教育文化与学生的实际。

反观我们中国那么多“短命”的教学改革,不是置中华文化之优秀传统而不顾、不加区别地盲目引进国外成功的教学模式,就是不顾自己学校传统与师生实际情况、不加消化地引入其他兄弟学校成功的案例,更有违背教育规律与学生发展规律,为一己之利或一时之利进行所谓的教学改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被真正的教育改革所淘汰。

因此,当我们要进行某一项教学改革时,一定要高于教育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审视教育实践,提出源于我们优秀的教育文化、符合我们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符合现代教育与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方案。这种融入中国元素、吸收他人优秀养分并与时代同步的教学改革一定会成功。

(2011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