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高等学校本身高水平和多职能的特性,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资源配置的协调性,把保证基本职能的完成放在重点发展的要求之上,否则,其他职能的实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实,可以认为我国高等学校资源配置方式属于计划配置方式,而且近期内按照市场机制配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四、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要创建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树优势、争一流、创名牌,必须要坚持吸引、汇集和孕育学术大师,必须要重视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精神的培育,必须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重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要实现这些目标,在资源紧缺的前提下,我们一方面必须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新资源,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必须有科学的校内资源配置机制和科学的资源配置理念,使我们所掌握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使我们的学校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人的需要。人力资源是高等学校资源的主体,在高等学校资源中,人力资源所占的比重几乎比任何其他部门都高,而且,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的技术与知识含量也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根据资源配置理论,人力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校的水平。人力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学校必须创造有利于吸引、汇集、稳定和孕育学术大师的环境和机制,其他资源的配置必须有利于人力资源的聚集和稳定。对高等学校来说,我们已经充分考虑了有限资源向学科、向实验室条件建设的倾斜,这对学科建设硬件水平的提升、对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同时必须注重对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投入。在资源分配中,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的投入,不要以为仅有高水平的实验室就可以有高水平的学科,就可以出高水平的成果。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强调艰苦奋斗,这一点作为一种精神我们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优良的生活环境,较高的待遇,同样是吸引和稳定教师队伍的重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条件的提高和完备,能更好地激发人的创造性,能使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第二,集中有限资源,突出重点,确保优势与特色的发展。高等学校与其他院校或社会组织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价值目标的多元化,它对社会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用单一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因此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目标的多元化。高等学校资源是稀缺的,把资源用于某种用途就必然要放弃其他用途。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把资源用于最有效的用途,即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特色的大学一定会缺乏竞争力和生命力。一般来说,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传承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秀的办学特征,包括办学风格、办学行为及其取得的成就和学术水平等。具体表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最终直接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质量、综合素质、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及学校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可能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抓住已有的优势和潜在的优势方向,真正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的特色,并围绕这些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要善于扬长避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在各方面全面形成优势是不太现实的。要使自己的短处在短时间内超过别人的长处很可能会得不偿失,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投入已经从“雪中送炭”改为“锦上添花”,这个“锦”应该就是优势和强项。对高等学校自身来讲,要配置好自身所获得的资源,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看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有重点地扶持这些优势和特色,使优势更优,使特色更特,决不可盲目跟风。(www.xing528.com)

第三,兼顾高等学校社会职能的全面协调。高等学校的基本社会职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开展社会服务三大项内容,对高等学校来说必须做到三项职能并重。在强调突出重点,扶持优势的同时,作为高等学校,我们必须看到,它首先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须完成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基本任务。因此,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三项职能并重,必须使完成三项职能所需要的资源相协调,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废。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限的资源由于更多地朝有显示度的环节倾斜而忽视了对完成基本职能所需的基本保障的投入。于是,大规模、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室建起来了,但是,基础课实验室面积不够,实验设备少而且陈旧,本来要求学生动手的试验改成演示试验了;重点学科发展起来了,但是,相关的基础学科和配套学科却难以为继了,最终导致重点学科的发展没有后劲;大面积的学术报告厅建起来了,但是,学生用教室面积不够了。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高等学校本身高水平和多职能的特性,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资源配置的协调性,把保证基本职能的完成放在重点发展的要求之上,否则,其他职能的实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四,实现资源的开放共享,加强绩效考核,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根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现实,可以认为我国高等学校资源配置方式属于计划配置方式,而且近期内按照市场机制配置的可能性不大,或者说环境和条件还不具备。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来讲,我们总希望在总需求一定的情况下,以最少的资源去满足这些需求,或者说在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一定的配置机制与手段,去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高等学校内部,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加强绩效考核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必然方向。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观念与高校现行内部体制的原因,在高等学校里,一直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机制,不讲成本导致了资源配置的部门化现象非常严重,大大削弱了资源配置的目的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要有需求,必然追求“高、精、尖”,必然强调“小而全”。无论是院系还是一个学科或实验室,当对某种资源有需求的时候,无论需求的总量有多大,无论这些需求对资源的质量要求有多高,它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多数是数量越多越好,水平越高越好,在决策机制不是很完备的情况下,一旦按要求配置,极有可能造成闲置与浪费。二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一个部门占用的资源别的部门很少能够使用,别的部门也不愿意去使用,这就导致了重复建设,最终也是形成闲置与浪费。三是片面强调部门对某种资源要求的特殊性,把一些特殊的要求无限夸大,使本来具有很高通用性的资源变成了只能满足某种特殊需要的“特种”资源。这些现象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资源的利用效率变低,投入效益变低。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一是加强论证与可行性研究;二是以部分成本核算为手段建立一种有利于开放与共享的体制与机制;三是经过充分论证建立一些开放的公共支撑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