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哈佛大学课程国际化理念及改革

哈佛大学课程国际化理念及改革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9](一)课程国际化理念2002年4月,哈佛大学开始通识教育课程的修订工作,由文理学院院长科比担任主席,他非常重视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通过回顾历史,科比和本科生院院长本尼迪克·格劳斯提出,哈佛大学需要提高课程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水平。(二)课程国际化改革2006年6月,萨默斯校长宣布启用新的课程计划。[43]在课程国际化改革中,仍然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学科分会来监督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

哈佛大学课程国际化理念及改革

六、课程国际化

核心课程经过30多年的实施,在强调多元和差异的社会氛围,以及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为学生准备同一课程的核心课程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对核心课程的批评就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教师特别是自然科学的教师从来没有理性地接受核心课程项目,他们认为,核心课程使严肃科学的声音消失了,吓跑了一些天才学生。一些教师宣称,他们教核心课程是按照专业的标准教的,因为他们不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教学[37]。一些学生抱怨,学校要求他们选择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另外一些学生抱怨,课程缺乏深度或者不能适应多元文化的背景。由于某门课程的注册人数过多或者由研究生教的课程,因此,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还有一些学生提出,要求学习更多的名著课程[38]

2002年,针对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现状,在萨默斯校长和文理学院院长威廉·科比(William C.Kirby)的推动下,哈佛大学成立了新的通识教育委员会,调查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状况,负责提出一个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标准。整个课程改革提交了4份报告:2003年12月,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提交的《关于课程审查进度的中期报告》(Interim Report on the Progress of the Curricular Review);2004年4月,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提交的《哈佛大学课程改革报告》(A Report on the Harvard College Curricular Review);2005年11月,通识教育委员会提交的《哈佛大学课程评审报告》(Harvard College Curricular Review);2007年2月,通识教育任务小组提交的最终的《通识教育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2007年5月15日,最终报告在教授会以168∶48的票数获得通过,新的课程将于2009学年开始在大一新生中实施。[39]

(一)课程国际化理念

2002年4月,哈佛大学开始通识教育课程的修订工作,由文理学院院长科比担任主席,他非常重视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这次课程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向学生提供辅导,建立师生之间富有教育意义的直接沟通。同时,新课程保证将科学素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回顾历史,科比和本科生院院长本尼迪克·格劳斯(Benedict Gross)提出,哈佛大学需要提高课程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水平。新的课程改革委员会认为,20世纪40年代的“红皮书”意在阐明作为自由社会公民的哈佛大学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现今,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球化社会的公民。

2004年,本尼迪克·格劳斯和文理本科生院的院长助理杰弗里·沃克维兹(Jeffrey Wolcowitz)负责监督并进行课程评估,教授会主席威廉·科比全面负责整个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的监督和评估。不久,课程改革委员会发表了课程评估报告,确定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方向。该报告认为,原来的核心课程经历30多年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该及时废除,并建立新的核心课程体系。在当今全球化发展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本次课程改革要以国际化为目标,增加学生的国际经验,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最新的科学知识成果,特别是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以及其他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经过教授会和学生委员会的审议,提出课程改革应该在2~3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二)课程国际化改革

2006年6月,萨默斯校长宣布启用新的课程计划。但由于萨默斯校长不久宣布辞职,这个新的课程计划直到2007年2月才再次被提出,于5月15日在文理学院表决通过。

最终通过的课程计划的目标是[40]

(1)通识教育使学生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做好准备。

(2)通识教育教导学生理解他们自己是传统艺术、思想和价值观的产物和参与者。

(3)通识教育使学生对关键性和建设性的变革进行积极回应,并做好准备。

(4)通识教育发展学生理解自己言行的道德方面的含义。

这个课程计划把通识教育的范围分为3个模块,即知识、技能和活动[41]。知识模块包括文化传统与变革、道德生活、美国与世界、理智与信仰、科学技术。技能模块包括文字与口头表达、外语、分析推理。活动模块包括基于活动的学习

新的课程知识领域及课程标准:将原来的7个学科知识领域改为8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从8个学科领域中选择一个用字母表示成绩等级的半课程。新的课程计划从2013届完全实施,其他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也可以学习老的通识教育课程。8个学科领域[42]包括:

(1)美学和阐释理解(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2)文化和信仰(Culture and Belief)。

(3)实证和数学推理(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4)道德推理(Ethical Reasoning)。

(5)生命系统科学(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6)宇宙物理科学(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7)世界社会(Societies of the World)。

(8)世界中的美国(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最终报告认为,新的课程既要避免为学生提供一种普适的课程模式,也要避免课程体系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它不再为学生提供免修课程,并允许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之间可以进行学分的转换,但转换要经过课程委员会与各系进行商讨后确定。[43]

在课程国际化改革中,仍然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学科分会来监督新的课程计划的实施。文理学院院长是课程委员会的当然主席,各分委员会分别由教授和学生组成。从2009年起,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将代替旧的核心课程委员会。它的主要职责是,开发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与各系合作确定哪些专业课程可以与通识教育课程之间互换学分,对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课程提出建议,督促各系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评估。

目前,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主席是杰·哈里斯(Jay M.Harris)教授。通识教育委员会成员包括:社会道德教授玛扎林·巴纳吉(Mahzarin R.Banaji)、斯拉夫语和文学教授居里·巴克(Julie A.Buckler)、组织和发展生物学教授斯科特·艾德沃兹(Scott V.Edwards)、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教授付劳林·恩哥特(Florian Engert)、哲学教授艾德沃德·霍尔(Edward J.Hall)、科学教授约翰·哈斯(John Huth)、政府学教授斯蒂芬·莱维斯基(Steven R.Levitsky)以及中国历史教授米歇尔·普艾特(Michael J.Puett)。

本科生课程包括集中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学生要完成32门半课程(即学期课程),才能获得学位。其中,有10门半课程的分数必须达到C等或以上,荣誉学位获得者要在12门全课程达到授予荣誉学位的要求。学生在第三学期末的时候,开始选择自己的集中课程,共有45个集中项目,每一个集中项目要求学完12~14门课程,大约占总课程的45%~50%。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学生在8个学科领域选择8门课程,所有学生在大一时都必须选修英文写作课程,在大三开始的时候达到语言方面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阐述性写作课程和语言课程要求占课程总数的30%~35%,包括9~11门半课程。选修课程的数量取决于所选的集中方向,也取决于学生是否获得荣誉学位。

在语言方面的要求是,本科生必须掌握一门外语。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学生可以免修外国语言课程,一是入学考试的SAT语言方面最低达到700分,二是通过某个语言系的考试,三是在外国语言系获得1门全课程或2门半课程的学分,四是获得语言系哈佛大学国外项目语言的某一个等级,五是获得其他合适的语言机构语言学习成绩,或者参加大学委员会高级分班考试成绩在5分以上的,或者参加国际文凭高级水平考试成绩在7分以上。

对于国外学习,哈佛大学认为,这是哈佛大学每一位学生很有价值的经验,强烈要求和鼓励学生在国外的另一种文化中学习并获得学分。哈佛大学的国际项目办公室是专门负责学生国外学习的机构。大二、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外国的大学学习课程或在研究者的带领下学习,参加一个美国大学资助的项目。

在哈佛大学课程发展的6个阶段中,进行了5次比较大的课程改革。应该说,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本科生通识教育课程内部已经偏离当初课程设计的目标,失去了内在发展的逻辑,课程的发展没有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在哈佛大学中,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由校长首先推动的。校长会在各种场合营造课程改革的氛围,发表演讲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委托文理学院院长组成一个课程评估委员会,对旧的课程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份评估报告。然后,提出改进课程的建议,交给学生、教授和外界人进行评论,再提出修改意见。课程改革委员会把修改后的报告在合适的时机提交教授会讨论和投票表决。如果不能通过,委员会就做进一步的修改,然后再提交教授会投票,直到教授会投票通过。通过后的课程改革方案获得了合法性权威,各个院系就会遵照执行。但是,由于哈佛大学坚持“木桶都靠自己站起来”的原则和崇尚学术自由,以及哈佛大学教授们在自己专业领域的权威地位,有些院系会想方设法地把已经通过的课程改革方案打折扣执行。例如,在洛厄尔校长时期,化学系就没有执行导师制和综合考试;在博克校长时期,有些院系在教授核心课程的时候,喜欢从专业领域的视角去讲授课程,使得一些非专业的学生选课面临很大的困难。一般地,经过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程序,大约要用3~5年时间。这也是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能够带来很大范围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课程改革完成之后,由知名教授组成的课程改革委员会继续负责管理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该委员会的主席是文理学院院长,委员会在层次上分为常务委员会和次一级的各课程方向的分委员会,负责评估通识教育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增加新课程、提供预算等。独立的委员会制度,使得本科生课程改革具有了权威的领导机构,因为委员会的成员都是某一方面的首席教授,具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对课程发展的方向具有无可挑剔的前瞻性发言权,使得这一机构能够很好地担当起领导课程改革的任务。

总之,哈佛大学本科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公民,不论是古典的自由教育还是如今的全球化教育,培养健全的和理性的人都是哈佛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对于课程改革,哈佛大学一直都是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在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历史中,每一次课程改革都经过了认真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和教授会投票表决的程序,从而在程序上保证了课程改革的稳定性,避免课程改革失败对人才的培养造成伤害。

【注释】

[1]L.R.Veysey.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8.

[2]E.Melia.Science,Values and Education:The Search for Cultural Unity at Harvard Under Charles W.Eliot,A.Lawrence Lowell and James B.Conant[D].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5:17.

[3]郭德红.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D].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5:14.

[4]P.Keller.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1.(www.xing528.com)

[5]郭德红.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D].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5:15.

[6]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7.

[7]E.Melia.Science,Values and Education:The Search for Cultural Unity at Harvard Under Charles W.Eliot,A.Lawrence Lowell and James B.Conant[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Baltimore,1995:16.

[8]L.R.Veysey.The Emergenc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M].Chicago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5:15.

[9]H.James.Charles W.Eliot: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1869-1909,Vol.I[M].,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30:230.

[10]A.J.Zucker.The History of Harvard University[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2000:55.

[11]郭建.略论艾略特与哈佛大学大学选修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7):71—74.

[12]S.E.Morison.Three Centuries of Harvard(1636-1936)[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340.

[13][美]德里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14]H.James.Charles W.Eliot:President of Harvard University 1869-1909,Vol.I[M].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30:347.

[15]E.Melia.Science,Values and Education:The Search for Cultural Unity at Harvard Under Charles W.Eliot,A.Lawrence Lowell and James B.Conant[D].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5:265.

[16]R.N.Smith.The Harvard Century:The Making of a University to a Nation[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6:75.

[17]S.E.Morison.Three Centuries of Harvard(1636-1936)[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7:447.

[18]E.Melia.Science,Values and Education:The Search for Cultural Unity at Harvard Under Charles W.Eliot,A.Lawrence Lowell and James B.Conant[D].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1995:312.

[19]Report of Harvard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R],Cam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183.

[20]Report of Harvard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R],Cam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4.

[21]P.Keller.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14.

[22]Report of Harvard University.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R],Cam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53.

[23][美]理查德·史密斯.哈佛大学世纪——锻造一所国家大学[M].程方平,等,译.贵阳贵州出版集团,2006:188.

[24][美]莫顿·凯勒,等.哈佛大学走向现代——美国大学崛起[M].史静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1.

[25]赵长林,等.哈佛大学大学课程改革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1):112—121.

[26]P.Keller.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26.

[27][美]莫顿·凯勒,等.哈佛大学走向现代——美国大学崛起[M].史静寰,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32.

[28][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大学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29]P.Keller.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3.

[30]P.Keller.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39.

[31]P.Keller.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43.

[32]H.Rosovsky.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nual[M].New York:W.W.Norton and Company,1990:115.

[33]P.Keller.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151.

[34]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Handbook for Students,2007-2008[M].Cambridge: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2007:25.

[35]朱国宏.哈佛大学帝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6.

[36]陈向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J].外国教育资料,1996(12):65—69.

[37]J.T.Bethell,etc.Harvard A to Z[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77.

[38]J.T.Bethell,etc.Harvard A to Z[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78.

[39]Program in General Education[EB/OL].http://www.generaleducation.fas.harvard.edu/icb/icb.do,2009-3-21.

[40]General Education[EB/OL].http://webdocs.registrar.fas.harvard.edu/courses/gened_index.html,2010-4-6.

[41]梁爽.从《通识教育工作小组初步报告》看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7):62—65.

[42]General Education[EB/OL].http://webdocs.registrar.fas.harvard.edu/courses/gened_index.html,2010-4-6.

[43]李弘祺.美艺慧识,人文素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修订课程风波[J].科学文化评论,2007(4):52—6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