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高校工作全局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高校工作全局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和中央及省委的部署,全面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区域高校工作全局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也是我校实现“强本、申硕、创建综合大学”发展目标的重要机遇。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和中央及省委的部署,全面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始终围绕“发展”这一主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围绕发展这一主题,深刻领会第一要义,始终贯穿第一要义,切实抓好第一要义。对于我校来说,就是要牢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强本、申硕、创建综合大学”的发展目标,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对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发展,对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自2000年学校组建以来,我们克服建校初期各种艰难困苦,牢牢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在一片荒芜的“黄土坡”上,于2004年9月快速高效建起了新校区,创造了学校硬件建设发展的“深圳速度”;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举全校之力抓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一关系学校发展全局的工作,于2007年6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教育部“良好”评价,实现了学校软件建设发展的新跨越。在顺利实现第一步发展战略的同时,我们开始第二次创业,提出加快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即实现“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创建综合性大学”的目标。如何巩固本科教学水平和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如何尽早争取硕士学位授予权?如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在2015年建成以师范和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曲靖人民新期待,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始终抓住和搞好发展,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必须牢牢抓住“育人”这个办学第一使命

我们提出“育人是办学第一使命”的理念,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都是为了提高育人的质量。近年来,我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着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大力加强以教学为中心的育人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育人水平明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和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均取得骄人成绩;2006届毕业生梁春林则是一个“不畏艰苦、甘于寂寞,为山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典型,他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5日)以“寻找梁春林:一位特岗教师的原生态生活”为题,以整版篇幅做了报道,梁春林由此成为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50名候选人之一,位居投票排行榜第12名;2009届学生刘治坤则是“志向坚定、勤奋刻苦”的又一典型,他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托福考试,被美国得州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并获得担任该校助教职位,成为我校第一个考取国外大学攻读学位的优秀学生。二是育人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衡量育人质量的重要指标,我校毕业生就业率2004—2008年连续5年被省教育厅考核为一等奖,2007—2008年连续两年位居全省所有本科院校第一位。毕业生不仅受到国内的欢迎,还受到国外的好评,2008—2009年,先后有12名学生到泰国就业。实践证明,一所高校育人质量高,就会越办越兴旺,反之就会越办越艰难。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育人质量这一生命线,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着力把握育人规律、创新育人模式、破解育人难题,在提升育人质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始终坚持做到“两个根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学校而言,以人为本的“人”,是指全校师生;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学校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办学治校,始终坚持做到:在人才培养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在办学治校中,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

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根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把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选择,不断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使学校的全部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成人成才、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和知识的奴隶。

其次,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围绕育人这个中心来展开,全面提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育人工作的首位,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思想、情感和道德,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

教师是学校办学治校的主体,人才是学校兴校强校之根本。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首先,必须尊重教师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主人翁作用,努力做到理解和关爱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劳动和创造,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呼声;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教书育人的潜能和活力,为他们成功立业创造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其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师队伍建设上的具体反映。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建设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成果。学校能否办好,能否实现科学发展,从根本上说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要采取特殊的办法和措施,引进或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物,培养能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要大力实施“教学名师”工程,促使教师队伍结构整体优化;要创新人才管理思路,建立有序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促使各类人才,尤其是创新拔尖人才安心本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2]

(三)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办学治校

广大师生是学校办学治校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学校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与尊重师生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师生、发展依靠师生、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坚持发展为了师生,就是要把师生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师生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师生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为师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坚持发展依靠师生,就要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密切联系师生,始终相信师生,紧紧依靠师生,最大限度地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使学校的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成果由师生共享,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师生的现实利益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大气力解决好广大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使全校师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3]

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牢固树立“三个观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努力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一)树立全面发展观点,体现发展的整体性

全面发展的观点,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学校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实现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和内涵建设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把拥有多少土地,盖了多少座大楼看作是发展,更应该把拥有多少“名教师”“名专业”、培养多少“名学生”、取得多少“好成果”、形成什么“好作风”、创新什么“新机制”等也看作是发展。二是要实现学校的中心工作和经常性工作的全面发展,在学校工作布局上既要突出人才培养这个首要任务,又要统筹兼顾,抓好教学这一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使之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掣肘。三是实现重点学科专业与非重点学科专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校而言,多类学科、专业都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不仅要抓好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发挥其带动作用,而且要抓好非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使各个学科专业之间互为依托、互相支撑、合理发展。四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须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等错误倾向,将德智体美诸方面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树立协调观点,体现发展的均衡性

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落实到学校,主要是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辩证统一的发展。为此,其一,应辩证地认识发展速度的问题。衡量学校发展好坏的标准,不仅仅是速度的快慢、规模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质量的高低。学校的发展应有一定的速度,但这种速度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讲求效益的基础上;一方面发展速度慢了不行,停滞不前更不行;另一方面发展速度过快也不行,速度快不一定代表质量高,盲目扩大规模,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必将对学校的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其二,要正确处理好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激增,学校人、财、物等资源全面紧张,如何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率显得十分紧迫;学校既要注重自身效益又要注重社会公众效益,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三)树立可持续观点,体现发展的持久性

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在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持续的观点,考虑学校发展进程中办学基础设施的承受力,教育资源的承载力和管理队伍、管理水平的支撑力以及社会接受学校输出人才的容纳力等。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学校培养能力,又要考虑社会的接纳力;既不能盲目上规模,也不能盲目上专业。培养的人才一旦不适应社会的需求,则会造成大量的浪费和积压,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给学校造成严重危害。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财务收支应做到“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否则,过度的建设既可能造成债台高筑,也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结果使学校陷入严重的困难之中,反而阻碍了发展,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四、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切实做到“四个着力”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现途径,找准切入点、把握着力点。对于我校来说,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要切实做到四个着力:着力坚持解放思想、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建设和谐校园、着力加强党的建设。

(一)着力坚持解放思想,为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和强大精神动力。思想解放的力度决定学校科学发展的速度;思想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学校科学发展的深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遵循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情况,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样一些根本问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自满、不懈怠、不折腾,这样才能获得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动力,使学校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着力推进改革创新,为科学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改革创新,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凝聚的时代精神的精髓所在。改革创新,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和稳定性,关系到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巩固和发展,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推进改革,必须向体制创新要动力,向机制创新要活力。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破除不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体制和机制的束缚,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长期性和深层次问题,加速形成有利于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要坚持从促进科学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实现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创新为重点,着力建立和完善推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破解“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难题,形成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正确导向,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www.xing528.com)

(三)着力建设和谐校园,为科学发展提供力量保障

建设和谐校园,是激发办学活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和校园和谐相互促进、内在统一,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基本要求。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校园和谐,没有校园和谐也就难以实现科学发展。[4]只有大力建设和谐校园,形成和谐的办学理念、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谐的体制机制、和谐的校园氛围,才能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只有大力建设和谐校园,才能更好地优化育人环境,激发校园活力,凝聚师生合力,形成团结和睦、共同育人的局面,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只有大力建设和谐校园,在校园内营造一个“和而不同”的大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学校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

(四)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主体。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党,关键在学校各级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站在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提高党委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办学治校能力、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校园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学校发展进步、更好地代表和实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学校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为此,必须着力把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把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骨干力量,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积极投身科学发展的先锋模范,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谐校园、推动科学发展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五、努力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辩证处理“十大关系”

努力掌握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方法论意义上讲,最根本的是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对于我校而言,坚持统筹兼顾,要求我们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十大重要关系。[5]

(一)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关系

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始终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一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就没有基本的质量,就适应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规模,结构不合理的规模,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也是社会不需要的。学校的科学发展,必须是规模与质量辩证统一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按照创建综合大学的要求,坚持“确保质量,科学发展”的原则,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二)教学科研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关系

我校是一所教学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永恒的主旋律,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科研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党建、行政、后勤等管理服务工作是学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服务和坚强保障。学校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科研工作,同时又要高度重视抓好党建、行政、后勤等管理服务工作,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服务社会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学科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为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持,直接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败。既要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更要十分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奋斗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不断增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推进社会服务的协调统一。

(四)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关系

学校提出“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强调“教师”在办学资源中是第一位,强调“大学不在有大楼,而在有大师”,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能够参与国内竞争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但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奋发有为、锐意创新的管理干部队伍。就我校来说,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前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要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之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学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成人”,学会怎样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专业知识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成才”,学会怎样做事,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既“成人”又“成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努力营造“人人是教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事事求和谐”的育人氛围,着力解决好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面貌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益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六)自主办学和开放办学的关系

学校的科学发展,既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自主发展,增强自主办学的活力;又要打破封闭的办学思想和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走开放办学之路。当前,学校在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要积极拓展开放办学的路子:一要加快推进学校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使学校更好更快地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中;二要着力打造与社会对接的“无形学校”,提高学校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三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机制,形成参与国内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七)继承创新和特色发展的关系

我校具有百年的师范办学传统和积淀,地方性、师范性是我校的基本特性和优势;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继承与创新中牢牢把握住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特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色是发展的硬道理”;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品牌;有特色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树形象。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必须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继承创新中拓展新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

硬件一般是指基本办学条件,如校舍、宿舍、教室、场地、实验室及其设备等;软件一般是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关键,两者缺一不可。对于我校来说,实现创建综合大学的目标,既要进一步加强“大楼”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更要下大力气加强“大师”、“大气”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做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做到“硬件”“软件”相协调。

(九)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关系

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要立足自主培养开发人才,不断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使人才总量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层次与学校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结构与学校的学科专业相协调,最终建成一支规模适度、新老衔接、梯次合理、结构合适、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其次,要依靠灵活的吸引人才机制,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理念,吸引和选留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事业发展增加新的动力。最后,要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要切实关心、爱护、理解、信赖和使用好人才,只有用得好人才,才能留得住人才,也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和发挥人才的作用。

(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一切着眼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发展的成果振奋人心。改革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坚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改革促进学校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和安全压倒一切,关乎全局。没有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和局面,什么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3-22.

[2]李卫红.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人事及人才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9(1):6-10.

[3]申小蓉,王志强.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9(1):37-40.

[4]钱润光,杨小冲,代晶晶.云南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36-38.

[5]施洪甲,钱润光.西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新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85.

(原载《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